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生活做全职太太的风险≠婚姻本身的风险
在加拿大
作者:南方周末
(IC photo/图)
这几天,张桂梅校长反对当全职太太,霸占了各大社交媒体热搜榜,争议四起。在我看来,这一话题,没有既定的、是非分明的答案,但却能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去逼近现象背后的事实,促成共识。
首先,随着时代进步、互联网的兴起,全职妈妈并不是毫无事业。实际上,在经历最初几年的不脱离照顾孩子后,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全职太太们仍有时间成为自由职业者。她们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淘宝店主、会计师、作家、画家……很多女性在脱离职场螺丝钉的束缚后,反而把自身经营得更好。
其次,我们要客观地厘清、衡量全职太太所面临的风险。
全职太太并不是毫无收入。根据婚姻法,婚内收入是共同财产。至于男方隐匿收入,遇人不淑不是全职太太才有的风险,而是婚姻本身的风险。一个女性,结婚十年,遭遇婚变,男方席卷财产,那么,她没有当全职太太就能避免这个风险吗?她就能不遭遇婚变吗?会不会反而是她所挣下的财产也被一并卷走了呢?
所以,解决这个风险,靠的是更严密的司法,更易得的法律援助,而不是把全职太太视为不可接受的风险——正如不能因为可能遇人不淑,而拒绝婚姻。
除了财产风险,另一个被提及的“职场失能”风险。职场的进阶,当然是需要积累的,但是,客观地说,大多数人,不仅仅是女性,终其一生,仍然是只有一份工作,而不是事业。这是职场金字塔规律所决定的,也很正常。结婚10年,一直从事一份文员工作,月薪5000。当了全职太太十年后,难道就找不到类似的工作了吗?10年前的office软件,与今天的截然不同了吗?
实际上,从财产与职场两个方面,夸大全职太太的风险,暗含了一个不合逻辑的假定:一个女性,精明能干、高学历、高素质,所以,她有着很大的潜在收入与职场前景。但是,她做了全职太太,却会立即丧失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丧失保护自己的能力。最终,她失去了所有。只有这样前后矛盾的假设,才能推出一个极大的损失。
实际上,在真实生活中,有素质、有能力的女性,即便在全职太太阶段,也不会脱离社会,她会阅读,交朋友,哪怕从孩子妈妈群中,也能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更何况,她还有亲人、同学、校友、前同事,甚至自由职业的职场网络。在硬币的另一面,一个因为低素质、低能力而无法保护自己,并在全职太太阶段丧失自己一切社会功能的女性,其潜在收益,本来也并不会太大。
所以,我们要分清婚姻风险与全职太太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才能从整体角度,对全职太太的风险做出客观评价。
第三,我们要分清楚人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价值。
张校长的事迹令人感佩,她克己复礼、人格崇高。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张校长对女性的评价,有其局限性,她认为女性必须为社会做出贡献,建设国家,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这是一种工具理性思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人的价值的定义在变,人不再仅仅是工具,人本身就是价值理性的目的。人实现自我的途径不再单一。当全职太太,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变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是一种合理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
第四,最重要的,个体选择虽然都是个人权利,但我们不能忽略个体选择背后的公共议题。
个体选择是基于主观价值的,注定是充满争议的,而且,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当无数个体选择,聚集在一起,就是社会问题,背后必有深层次原因。就正如一个北大博士去卖肉是个体选择,但50%的北大博士去卖肉,背后必有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就是女性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建政初期,女性劳动参与率超过70%,居世界第一。这一比例,比第二名高度发达国家新西兰高出10个百分点,比日本(30%)高出了2倍多,而全球的这一平均水平在48.5%。在中国女性中,25到55岁的中国女性参与率甚至高达90%。
不过,这一趋势正在改变。前不久《2019年度中国家庭孕育方式白皮书》发布,其中数据显示:中国年轻父母全职在家的比例逐渐上升,占比58.6%,其中95后全职妈妈占比已达到82%,而她们大都集中在低线城市。
女性群体的这个选择,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现代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除了技术发展之外,最大的发明就是社会化大分工,各行各业,各尽其是。这其中,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实际上,现代学校制度的发明,正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顺应双职工的兴起。
但是,中国女性面对的是,孩子幼龄时,常常听闻孩子受到伤害的新闻;小学时,微信上闪动着老师布置给家长的作业;再大一点,升学考试的压力,妈妈们奔走在培训班之间。这些东西,是把女性从社会拖回家庭的最重要原因。
这不仅仅是女性的损失。
老师一个班教四十几个孩子,难免教不过来,辅导的重任不得不转移给家长。这看似老师省了力,也节省了教育经费。但把专业的事给了不专业的人,耗费家长的劳动时间,甚至把女性拖回家庭,这就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减低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
·新西兰新闻 奥克兰北岸一辆车撞入建筑物 造成3人受伤
·新西兰新闻 越南裔男子在Piha海滩不幸溺亡 同胞纷纷捐款5万纽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