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2016-09-14 00:12:31 来源: 青年参考(北京)
据德国《时代报》报道,发生在德国卡尔斯特的一起学生状告老师案,近日在德国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在不少中国人看来,学生起诉的起因简直有些“无厘头”:老师拖堂了,没写完作业者不许下课。
8月底,德国诺意斯地方法院对这一学生状告老师“限制人身自由”的案件做出判决,认定教师存在过失。该教师将接受继续教育,否则将被处以1000欧元罚款。
老师拖堂犯了什么法
去年4月,下莱茵河地区小城卡尔斯特一名50岁的音乐课教师,因6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太闹,将帕格尼尼音乐欣赏课改为让学生抄写音乐家生平。
下课前,老师搬了个凳子坐在教室门口,规定只有抄完的同学才能离开教室。一名学生未按要求排队,挤到门口要求出门。在此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发生推搡,另一名学生用手机报警。
随后,老师以“限制人身自由”和“人身伤害”罪被检察机关起诉。报案的男生声称,老师当时“情绪激动,并用教鞭敲打课桌”,即使像他那样已经完成抄写的学生,也无法走出教室。他在法庭上作证说,要求出教室的同学在和老师推搡时,腹部受到老师的“重击”。
检察机关认为,由于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而将教学内容改为抄写,属于“罚抄”。根据德国教育法,惩罚性教学措施属于违法行为;下课后拖堂,并阻拦学生走出教室,触犯了“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法律。
德国学校教育的原则是以“教育”为主。当地所属的北威州《学校法》规定,达到“教育”目的的方式有警告、小组谈话、写信给家长,以及取消学生上课的资格、在老师监督下补课等,并且一定要提前通知家长。显然这位教师的做法超出了界限。
今年8月初,该案在诺意斯地方法院开庭。对于上述指控,这位老师在法庭上称,当天的教学内容是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将音乐欣赏改成抄写音乐家生平,只是“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进行,并非罚抄”。
下课时,他让学生排队,检查作业后才能走出教室,确实“花了几分钟”,但所有完成抄写的学生都被放行,他并没有限制学生人身自由。他同时指出,报警的男生当天值日,本该留下,并不是完成抄写还被强留。辩方律师称,不让学生在下课时蜂拥而出,实际上是履行了老师的监护义务。
该校校长也于庭审当日出庭作证。警察局接到报案后,迅速致电学校校长,校长在警察到来前赶到教室,但看到的一切并不如报案者所说“音乐教室有学生被打”。教室里很平静,学生们已经基本离开,“一切与平时没有两样”。
法官在法庭上对教师这个职业表示理解:“面对一群闹腾的学生,老师能怎么办?”法庭最终裁决,鉴于这位教师有挡在教室门口的行为,事实上限制了学生的人身自由。由于“被打”学生在法庭上作证,老师并非故意打人,因此“人身伤害”并不成立。
听到判决后,该教师松了口气。对于因限制学生人身自由被判罚接受继续教育,他认为具有建设性,但他对该判决保留意见。
在德国当老师得小心翼翼
据德国《时代周报》报道,在德国教育史上,教师被起诉的案例并不多见。德国是个由“规则”掌控的国家,法律法规无所不包,细如牛毛。对法律法规难以界定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会“绕着走”。
在德国,教师属于公务员,收入不错,工作稳定,未犯严重错误者不能被随意解雇。每天面对尚在成长中的“熊孩子”,难免有时会血压飙升。即使这样,教师们还是强压心头火,对学生温柔以待。毕竟,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自己的饭碗更重要。
再者,德国各种保护组织众多,学生保护组织、青少年保护组织等不一而足。为了不得罪各个“山头”,不被学生投诉,教师们只能小心翼翼。
去年,德国学生达兰·萨姆(Dallan Sam)和费兰多·罗德(Fernando Rode)通过脸谱网,向学生征集学生权利保护方面的问题,瞬间得到数千网友回应。他们将得到的问题分类整理,筛选出最重要的,向专业人士求助。
据德国《每日镜报》报道,汉诺威律师、学生权利问题专家沃尔夫·塔内登(Rolf Tarneden)“经过短暂考虑,决定回答这些问题”。3人将这些一问一答的内容编辑成册,在网上发布,不想迅速爆红,很快推出第二版。
目前,该书已由乌尔斯泰因(Ulltein)出版社出版,书名为“老师们不能干什么”。书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50个问题,告诉学生老师的哪些行为是触犯学生权利、或不被允许的,并附以相应的法律条文。
老师和学生,谁是弱势群体?
根据该书,老师没有充分理由不得拖堂,除非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比如在课堂上玩手机导致作业没有完成,才能留堂补做作业;不能因为同学间打架而留堂,因为这样的留堂已经变成惩罚。
要求学生把一个句子抄100遍之类的做法,在德国也是不被允许的,老师会因此受罚,因为教育措施必须“对学生的行为纠正具有积极影响”。
德国法律严格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禁止老师侮辱学生,或因言行不适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即使学生让老师气得抓狂,老师也不能出语相伤。如果被学生状告侮辱,老师将面临罚款甚至1年监禁,严重者可能断送职业生涯。
如此种种,四处是雷。
《每日镜报》称,42岁的塔内登是4个学龄孩子的父亲。当初答应两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时,他曾考虑用化名,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因此在学校受到冷遇。
当然,他写此书的目的并不是“想与老师们为敌”。毕竟,老师作为成年人,在“对付”学生上会更有办法,也具备更多的法律知识。他只想给学生们提供更多法律上的“制衡武器”,让他们能够保护自己。
·生活百科 有人用过家庭垃圾清除服务吗?悉尼
·生活百科 如何收看TVB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