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生活婚姻要从知、信、行到感、知、信、行、悟中去
在加拿大
作者:知心大叔说情感
引发离婚的大矛盾往往起因于家务事谁做得多了少了,甚至是有一方根本不做的小矛盾。是不知道要合理负担家务事吗?绝大部分都是知道的,但为什么又不做呢?这就是典型的婚姻内的知行不合一情况。另外普遍情况是:说好的情有独钟,说好的永不变心,说好白头偕老都没有了。
解决知行不合一的问题,不仅仅成就婚姻,还将是整个人生。因为成为圣人之道也是要知行合一的。
字典里的知、信、行
知:最早的意思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管理,主持。
信: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
行:本义是十字路口,后延伸至直排、营业机构、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人性学的解读
知,人头脑一项基本的、主要的功能。人为什么要有这项功能?因为人的生存必须靠与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联系,有的可以吃,有的不能吃,有的会传染疾病必须远离。如果让事物与人有不同的联系差异,就靠头脑能够对事物的知,认知。
信,是人的头脑中确立起来的,能够对自己行为及今后的认知产生影响的东西。人认知了,实践了番茄(最早是野生的)可以吃,就信了,作为下次吃番茄的思想基础,不需要再担心是否会吃出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财富,借用资源的做法。人的信,一种来自人们说的眼见为实;另外来自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自自己思想对事物规律的认知。
行,行动,做事;整体的身体行为。是人的身体整体的功能,其中还包括思想功能,当然也还有本能做出的行为动作。
总体而言,知、信、行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外显的、根本的功能所在。如果没有这些,一个人的完整程度就会被质疑。
人的外显行为类型
无知,无信,无行。大山深过着野人生活来的文盲,他会坐下来看书吗?会主动跑步锻炼身体吗?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才是最大量的。为什么?
宇宙中,人类知道的东西不到5%。个人的认知更是0.1%都不到, 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 有很多失去因为具有不确定性而不想动。如果我们知道某个号码明天一定中奖,估计今天投注站要被挤爆不说,这种赌博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如果知道明天某只股票一定大涨,则今天一定可能涨停。之所以大家都没有去买这只股票的行为发生,就因为有不确定性。
无知,无信,有行。这个行为活动,主要是一种本能的驱动。如会吃饭、睡觉、呼吸、夫妻生活等。再比如,一个石头朝自己飞来,我们会本能地躲避行为。
一般情况下,人不会出现无知后的有信。为什么?因为信是从认知而来。例如,一个正常人,闭着眼睛让别人给喂食了某种食品,但这种食品是他完全不认知,没有见过的。过几天让他一个人在野外遇到这种食品,他会大胆地食用吗?
有知、无信,无行。知道番茄可以吃,但未必都要去种番茄,绝大部分人都是需要吃的时候去买番茄。这说明什么问题?人生,有些事情是知道就好,有些则需要知、信、行三者统一。
比如,婚姻内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务事,就应该是知、信、行的统一。
知的程度差异很大。一般人知道干净的水可以喝,但没有学过物理学的人很少知道水的三态,特别是不知道气态的膨胀和固态的膨胀。没有学过化学的人,也不知道水是由两个氢一个氧原子构成。
瓦特看到了茶壶里的水烧开后吹起盖子的动力后才发明了蒸汽机。这是一种由认知后引发的发明创造行为活动。如何在沙漠中造水?化学工程师就知道,得通过氢气和氧气结合来实现。说明什么?知,是信和行的前提条件,人有了知后未必就有行动。知,可以只是坐教室里的学习,看书的学习而没有身体的其它行为。知,是为了信和行为的铺垫、积累。有些知,就是为了其它的知创造条件,有些知本身不需要信和行。
婚姻里要求的知、信、行
所谓婚姻里要求的知、信、行是指:这些东西一定得有人的知、信、行三者很好的配合、统一才能得到。婚姻生活的美满幸福。包括家人平安、健康、长寿、和睦、事业有成,培养出优秀的后代。简单的要求是言传身教。
为什么许多人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生活中不能知行合一的情况
1、台上大讲反腐倡廉,台下……。
2、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
3、要求别人很严格,自己则是没有规矩。
4、常立志的人多,但立长志的人少。每年为自己做计划的人多,执行不下去的很多。
5、参加成功学培训让人当时有三分钟热气的人很多,下来还是不行动的人很多。
于是,在电影《后会无期》里,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要求人要知行合一
要求知行合一的依据首先来源于:如果要住楼房,只是嘴上说说,只是图子上画画都是不能有真正的楼房可住,人必须真正一砖一瓦地去建盖楼房。
就一个人做人来说,知是思想活动,行是身体活动,两者都属于人体。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本身就应该具有一致性。一个人做事,如果心不在焉,一定会出错。比如,高速公路上开车的人,精力不集中在驾驶上,完全走神了,很可能就是车毁人亡。
一个人如何行为活动是被迫的,心理有很大的抵触,则自己难受,事情也做不好。
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什么意思?知行合一也是一个成为圣人的基本条件。显然,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因为不能知行合一。
为什么会有人们说的知易行难
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晚上睡觉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大道至简,知易行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道理听起来很简单,要真正让自己去举一反三地创新,要真正让自己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都很不容易,很难做到。
我不认为知易行难具有多少的普遍性,真理性。很多时候,知可能更难。比如,难说很多年后,面对让现代人被感染一亿多的新冠病毒,也许某种简单的药物、植物就能够治愈都难说。为搞清楚某个事物的原理的认知行为,往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总体来看,从0到1是一个本质性的飞跃,是发明家、创新者。从1到100则是简单复制及简单改进后的复制,是生产商,是操作工人。最难的还是无到有,而不是模仿。
由此得出来的结论是:知而不行,不是行难,行出了问题,而是知出了问题。为什么?因为人的行为主要靠大脑指挥,没有指挥,如何行动。指挥何来?得有坚信。坚信何来?知。没有得到真知,何来坚信。
为什么人们往往做不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观点;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我的观点认为;知、信、性,本就是人性中必不可少的回路,如果少了信,导致回路断裂,当然就行不了。知,是从外界获取信息。信,是整理信息、确认信息,最终包括决策信息。行,是有了思想的决策后,指挥行为活动。有了真正的信,必然有真正的行。信的最高境界是信念。人有了信念,可以用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付诸行动。
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人们的信念
可以让人用生命去捍卫的信念,也可以极大激发出人的生命能量,上行学习吸收精神财富,下行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中间让人与天人合一,自己则是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人生真正的幸福,婚姻真正的美满都来自人生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最最宝贵的财富,甚至是重要生命的财富。于是,打造信念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任务,帮助人打造信念的服务活动就成为未来人类社会最赚钱的行业。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人性合理和完善的建构,信念也叫做人的灵魂。信念是人的精神生命体。如何打造信念?既然信念那么重要,那么有价值,也就不容易建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否则我们连信念的构成都不知道。
为什么人们在知上都出很多问题
无论是先有知,后有行理论,还是王明阳的知行是一回事,人们的知都出了问题。何以见得?因为人们的学习本身除了问题,较大的问题。首先是学生普遍地厌学,工作岗位上的人大量不学习,如果是退休后的人员,学习者更少。其次,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帮助人们内求的、纳入教学体系中多少?不都是些忙于让人们外求获得物质利益的东西吗。为什么教育体系中又少了让人们内求的教学内容呢?因为这方面的理论,这方面的道理还缺乏。我们甚至把王阳明的心学当唯心主义的东西来评判。
按照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我说:有“理”才能入“心”长“心”。
按照王阳明的“心外无事”,我说:合适的事才能入“心”,不为了长“心”教学容易被排斥。
按照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我说:合适的物才能入“心”,不长“心”何来“知”,无“知”何谈“行”。
·中文新闻 从送货司机到首席执行官:Don Meij 在达美乐结束 40 多年的职业生
·中文新闻 丽贝卡·瓦尔迪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大胆声明,在科琳·鲁尼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