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中国大中型民企投资俄罗斯时机已到!
———俄罗斯知名华商陈志刚呼吁我国大中型民企投资俄罗斯市场
在不久前的广州市圣彼得堡推介会上,圣彼得堡IBT集团总裁陈志刚先生的一席发言获得了在场中俄来宾的赞同,带着对如何投资俄罗斯市场的一系列疑问,记者采访了陈志刚先生。
记者:陈志刚先生您好,从国内每年都有许多的省市来圣彼得堡举行推介会,对这些活动的结果,您都有怎样的想法?
陈志刚先生:国内每年都有代表团,IBT集团就曾经协办过广西、重庆、河北等等省市的推介会,在这些方面我们付出都很多,但是效果经常强差人意。
记者: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
陈志刚先生:具体来讲,我们存在两大弱势:第一,苏联解体后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俄罗斯华商群体,底子薄,经历过两次金融危机之后,幸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这个群体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懂得俄罗斯的市场规律,富有灵活性,高效性,有独到经验,效率甚至不亚于其他国家的商人。但缺点是资金少,经济实力差。
第二,进入俄罗斯投资的大型央企、国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但缺乏经验,没有高效的管理系统、经营理念,发展效率较低,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如俄罗斯企业有竞争力。而且其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体质不灵活、人员变动大、无系统性,所以在俄罗斯发挥不出优势。
这两方面是我们的软肋,有它们制约着,导致业绩不佳。
记者: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陈志刚先生:需要依靠国内在近二、三十年间孕育出的大中型民间企业。它们具有丰富的国内、国际贸易经验。既有资金和实力,又在经营管理上富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只有这些企业大批的到来,才能发挥中国独特的管理模式,提高效率。
因此要鼓励号召国内大中型民间企业走进俄罗斯,而且不能只盯着能源、矿产、科技等等领域--这在短期内很难获得。要设法渗透到与俄罗斯人饮食起居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包括轻工业、农业、服务行业等等,才能真正进入俄罗斯。
与此同时,华侨华商需要建立有效的途径与国内资金接轨,实现资源互补。
大型央企、国企则要改变对俄罗斯的经营管理机制:比如国有联合集团成立项目管理公司,面向市场公开招聘,管理公司只专注于提高效率和业绩,并且实现管理人员的长久稳定化、专业化、地方化,并有一定的自主权,对项目本身负责,这样公司会具有长远的资源积累意识,以避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或“任期业绩意识”现象的发生。而投资单位仅成立董事会监督即可。
记者:上述的都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是否有新的问题出现呢?
陈志刚先生:有,金融危机前我们对俄罗斯的政策是资金和人员一起投入,危机之后,俄罗斯市场出现了较大变动,传统大量引进国内劳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了优越性。当前俄罗斯的外国劳务人员调遣费在增加,移民局门槛也逐年提高。相比较而言,俄罗斯周边15个独联体国家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他们受过前苏联政治和教育熏陶,又懂俄语,雇用这些劳动力比从中国调遣劳工的成本会降低30%。
记者:在这一点上,您有什么建议呢?
陈志刚先生:当前的俄罗斯已进入投资买地购厂、自主生产服务的阶段。利用中国民企的管理经验,就地取材,雇用独联体当地剩余劳动力,就可以降低成本。这些独联体国家劳动力在十年内富有竞争力。
记者:我国在对俄宏观的政策方面,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呢?
陈志刚先生:近几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大力完善法制建设,保护外资,加上目前俄罗斯政治稳定,目前市场投资政策已趋于成熟。现在的关键在于,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投资管理机构来制定对俄投资的基本政策,进行资金落户,法律咨询等等。无法和欧洲国家相比。
比如现在在圣彼得堡有德国楼、瑞典楼、芬兰楼等等。这些实际上是一种由国家扶持的投资咨询机构。不仅进行咨询,还为本国商人提供后勤保障,甚至为其家属解决学校幼儿园问题。
拿芬兰这一个国家来说,芬兰驻圣彼得堡总领馆下设经济部,进行基本政策研究,就在总领馆里。还有一个贸易部,设在芬兰楼上。
反观我国,可以说对俄罗斯的针对性,调研投入力度尚显不够。所以希望商贸部、发改委等等,能够在制定政策、策略方面为在俄的中国大中型民间资本和华商保驾护航。
俄罗斯的市场有其特殊性,跟老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既不像欧美的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又不像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和政府主导生产。这是一个人治与法治结合的国家,法律已基本健全,但鉴于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十分类似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两大民族之间的民族性格具有高度的共通性:都强调民族独立、自尊、外交平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可以发挥“人”的优势,通过人治的方法提高效率。这就需要出台特殊政策专门对待,以发挥优势,不能随便套用欧美的市场规则。
我们IBT公司曾经接待过来自剑桥大学的学者,专门研究中国海外投资状况,并将研究结果反映到联合国。相比之下,我们还缺乏此类的研究调查及相应的机构。
俄罗斯也在向法治国家方向发展,并且发展很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机遇。既然俄罗斯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就需要慎重对待。国家也可在发挥两国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对在俄的中资企业实行直接、公开的支持。
记者:中俄两国贸易大的投资远景如何?
陈志刚先生:大环境非常好,在前不久的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提出口号,要在2015年实现两国贸易额一千亿美元;2020年实现两千亿美元。两国之间是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政治互信度高,经贸文化往来良好,高层互访机制高度完善。两国还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这些在大国双边关系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基础上,要靠经济使之升华。但我们做得还不到位。
从目前来讲,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俄进行资金和管理体制的双重投入。
俄罗斯现在已经认识到其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因此,俄罗斯也希望能够降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并且打造自己的品牌,从能源依赖型产业转变为加工型主导产业,甚至鼓励推动农业发展。我国则在管理机制、加工生产设备等等方面都远远比俄罗斯先进。但在俄罗斯又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苏联遗留下来的工厂有完善的供电,排水设施,如果加上了现代的管理体制、工艺设备,前景会非常诱人。
而俄罗斯石油出口所获得的资金并未投入本国市场,大量的外汇收入没有进入市场实现再分配。这就急需外来资金投入。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其在俄罗斯投资生产的产品出口欧洲国家还不存在贸易壁垒,就可以同时涵盖俄罗斯和欧洲市场。
总而言之,当前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记者:作为圣彼得堡华商嘉宾参加本届“新广州,新商机”推介会,您的感受如何?
陈志刚先生:我非常受鼓舞!特别是听了万庆良市长如数家珍的介绍后,更加全面了解的今天的“新广州”全貌。万市长的激情、才华和风貌,彰显了中国新一代领导者的魅力和风范。我由衷地祝愿“新广州”这艘“航母”的俄罗斯之行圆满顺利,满载而归!
记者: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龙报》的采访。
·中文新闻 澳大利亚发出紧急警告称大型200毫米雨弹即将袭击
·中文新闻 《我的厨房规则》获奖者西蒙娜和薇薇安娜打破了对作弊谣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