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美国留学移民开学一周,陪娃写作业的你还好么?这篇教你如何
在加拿大
复习一下,往年的陪写作业是什么感受 ... 一位网友说,每天陪孩子写作业: “那是孙悟空西天取经,明明知道要面对现实,偏偏要大战八百回合,单打变双打,最后还是强迫自己接受现实,乖乖地顺着孩子磨叽!天知道我们小时候写作业没人管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混过来的!” 另一位网友说: “胃本身就不好,每次辅导孩子作业,一生气就感觉胃在颤抖,看医生时候,和医生说到这种情况。医生非常赞同,差点和她热烈拥抱,甚至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 某公办小学班主任说起家长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用四个字做了总结:鸡飞狗跳。这位老师教的是低段,面对的都是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她说: 一二年级多是口头作业,朗读、背诵为主。有的孩子拖拉,一篇古诗要背一个小时;有的孩子做作业,摸橡皮可以摸上半个多小时。家长各种抓狂,问老师最多的就是如何提高孩子做作业的效率。 一位妈妈吐槽: “昨晚刚骂完儿子做作业磨蹭,就听到楼下也有家长在吼娃——‘再算一遍,再算一遍,到底是几?’声音一遍比一遍刺耳,感觉都能震穿楼板,每次临近大考前,血管要爆的都是辅导作业的爹妈。” 一位妈妈说,自己女儿已上初中,周末到家,最频繁的亲子互动,就是检查作业: “上周,我在阳台喝茶,我老公开始给娃检查作业。我茶没喝几口,耳边已经传来了怒吼声、拍桌子声,喝得我心惊肉跳,心脏难受了半天。” 看来,陪孩子写作业,是这个时代家长必须有的‘技术活’。 今天,为了帮各位“陪娃写作业”的日子过得舒坦一些,特别和大家分享一篇教育名著书摘,专门“深层次”地解决写作业问题。 这本书叫《自驱型成长》,今年5月在中国出版。两位作者,分别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比尔)和启发型教育家奈德,他们围绕“家庭作业”,探讨了养育孩子最本质的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和找到自己的内驱力,并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 在望子成龙和放任自流之间,我们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度”? 这本书在中国出版时,已经或即将在10个不同的国家出版。两位作者在书里讲述了大量的真实案例,罗列了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包括作业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操方法,可以直接借鉴。开学第一周,和大家分享~ 本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20年5月出版 --- 以下节选自本书第二章,略有删减 --- 1 一个半小时都在假装做作业 约拿这个孩子最讨厌的就是家庭作业,更让他忍不了的,是爸妈一直以来的“监督”,甚至逼迫。 比尔(作者威廉的昵称)让约拿谈谈,一般情况下,他晚上在家都是怎么度过的,他说:“6点到6∶30这段时间,我们一家子通常在吃晚饭。然后从6∶30到7点,我能看会儿电视。再往后从7点到8∶30的这段时间,我就假装做做作业。” 一个半小时都在假装做作业,为了什么都不做,这孩子倒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约拿就在那儿坐着,作业就摆在他面前,他却什么都不做,还为此找种种借口。他为什么不去搞定那该死的作业呢? 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他厌倦了父母的那些老生常谈的话: 你要是想考个好大学,可只有一次机会!而你却一点都不珍惜。将来等你长大了,一定会感谢我们。你必须学会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你在学校里都没法拔尖,那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可能拔尖?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挥之不去的念叨不仅让孩子厌烦,还明显含有另一层意思:我们大人知道怎么做才算对,而你这个当孩子的,可不知道。 然而,这么说话很招人烦。 在约拿看来,能让自己不被左右的唯一方法,就是彻底不做功课。 约拿的父母总觉得自己可以看清全局,但孩子不能。只要他们现在严厉地管教孩子,使劲逼孩子一把,就能让约拿冲上更高的层次。对很多深爱孩子的父母而言,这种思考方式早已根深蒂固。 但我们还是要请你先放弃掉这种错误的思考方式。 首先,它压根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尽管约拿的爸妈一再尝试,想让他走上正路而不是放任自流,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地浪费着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归根结底,是因为约拿其实并没有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如下信息:“这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你自己的生活,而你自己现在的付出,决定了你自己的将来。” 父母肯定是要给孩子提供帮助的,但更要让孩子明白:“没有人可以强人所难,真正逼孩子做什么”。 同时,我们也想请你考虑另一个为人父母的思路,它与上面提及的推动型父母截然不同,那就是“顾问型父母”。 一位家长说:“晚餐和睡觉之间这段时间让我们很发愁,因为我们在这个时间段一直在不停地‘战斗’。”“家里简直就像一个‘战区’,”他的伴侣说,“每晚我们家都在上演‘第三次世界大战’。” 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责任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往往忽略了更基本的目标: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其次,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倘若父母比他们的孩子还要用劲,那他们的孩子只会每况愈下,而非逐渐变强。 如果你的孩子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所花费掉的所有能量里,有95%都来自你的付出,那你就只给孩子剩下5%的努力空间了。 约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他请了一个家教、一个治疗师,还有一个专门的学校辅导员,他们会定期与约拿的父母沟通,探讨他没完成的那些作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约拿自己就跟没事儿人一样。 或许你觉得这是你的本职工作:监管你家孩子做家庭作业、练习钢琴,或参加什么运动。而这其实会让你更坚信自己原来的错误观点—总要有人对孩子的事情负责,而这个人却不是他自己。 2“难道我们就应该旁观他一天不如一天?” 关于约拿,父母想着控制约拿,而约拿则坚决重申他有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哪怕这意味着要做些跟自己利益相悖的事情。最终,父母与约拿沟通后约定,他要对自己的作业负责,父母也不再会强求他顺从,而是给他预留更多的空间。 比尔希望约拿的父母能够理解,哪怕孩子自己的决定有时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明智,他们也没必要一直对孩子展现出否定的态度。他们可以也应该更多地跟孩子一起高高兴兴地放松下来,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必要强调情况有多么严重。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他的父母表达出了质疑,“难道我们就应该旁观他一天不如一天?”他们的这个问题反映了另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 家长倾向于认为只有两种方式来对待孩子:要么专制,要么宽容。但几乎所有儿童发展方面的专家,包括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作家,如玛德琳·莱文(Madeline Levine)和劳伦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都提出了第三种选择:权威型养育(authoritative parenting)。 要达成这种养育模式,需要的是支持,而非控制。权威的家长希望能与他们的孩子多多地合作做事,因为他们对孩子不仅有喜欢,更有尊重,并且也希望孩子能从他自己的经历中学到东西。家长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为了助你成功,我将尽我所能,但我绝不会试着强迫你做什么,我说到做到。” 权威型父母也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放任自流。他们还是会给孩子设限,当父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还是会说出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并不会亲自操盘一切。 尽管并不容易,约拿的父母最终还是接受了(作者)比尔的建议。他妈妈不再一个劲儿地问:“你今晚还有家庭作业要做吗?”而是开始说:“今晚你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时间。” 她会明确表示,她愿意尽自己所能来提供帮助,她也会为此留出专门的时间。她确保孩子能有个安静的房间,以便不受打扰地学习。她还提出说,要不要专门请一位家庭教师或找个较高年级的孩子来帮约拿处理学业上的困扰。(许多在作业上与父母“炮火连天”的孩子,却往往很喜欢和家教或高中生一起学习。) 约拿的父母还跟约拿进一步表达:“我们不愿意看到你的事儿最终变成了我们的事儿——因为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们可是把你给害了。”当我们稍后再聊起约拿的变化时,你就会看到,这真的有效。 3 孩子掌握了主导权 才能拥有抗压能力 有些家长了解过一些大脑发育方面的研究,他们会说:“我怎么可能相信我的孩子要为他自己的教育负责?他的大脑可还没发育成熟。”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没错,他的判断力仍在发展之中,但这也揭示了更关键的一点:他需要发展的空间。对孩子来说,在这方面恐怕需要他们自己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来。 要等青少年发育成熟到足以在不用督促的情况下按时完成所有的功课,那可且熬吧! 调节情绪的前额皮质在30岁出头时才会成熟,但是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那么有耐心的家长,一直等到他们的“孩子”成熟后再让孩子自己做主。 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用的。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让你家5岁的孩子自己选择每天穿什么衣服吧!尽管他自己的选择可以一点也不搭调,但这能帮助他未来更好地应对任何情况,小到去参加测试的时候要坐在哪个位置,大到跟恋人分手了该怎么办。 有一个著名的模型,它将孩子的“胜任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1:无意识地无能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我挺不错的。我不需要学习数学,我本来就会。”但实际来看,他并不会。作为顾问,这是最容易“越轨”的时候。 你已经可以猜到他肯定会考砸,你想帮助他免于失败。但在他已经明确表示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你就算提供帮助,也无法启发或开导他。这个孩子终归还是会经历失败……但接下来,他就会继续前进。只要你能帮他弄明白一个道理:失败只不过是暂时的失败,而教训则拥有长远的价值。 阶段2:有意识地无能 这时候,孩子会这么想:“哇!好吧,这事比我想象的要更难,看来我得用点功夫来学习数学了。”他就算还没有采取什么实际举措,也已经打心眼儿里知道这一点。为此,他通常会主动学习。 阶段3:有意识地胜任 孩子在这时候开始认为:“我真的花心思学习过了,我知道我的数学考试肯定成绩不错。”当我们的孩子到这个阶段时,我们通常都非常高兴。不过,各位,这都是理想状态。 阶段4:不自觉地胜任 让我们把时间快进20年,当年的那个孩子现在成了家长。他的数学学了很久,甚至已经运用自如(不自觉地胜任),都不需要怎么多费脑子,于是他开始搞不懂,为什么自家女儿对那些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东西都搞不定。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到达阶段3,达到有意识地胜任,但是如果他不靠自己顺利通过其他阶段,我们当家长的想再多都没用。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你不应该缺席,而应该站在孩子身后,一直提供支持和指导。 约拿一家人在一开始改变的时候也很痛苦,而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他与父母的日常关系后来有所好转,但一开始的几个月其实真的挺糟糕的。然后有一天,他被自己的辅导员约谈,由于他不符合毕业的相关要求,他需要再多读一年高中。 这引起了约拿的重视,因为这样的话,他就无法和他的朋友一起毕业了。他开始看重自己的学业,并求助于他的父母,为了能够保证正常毕业,他甚至在平时上学之外,还去上了两年夜间开设的辅导班。 最终,他考入大学,开始攻读心理学学位,一切都很顺利,而他的父母当初对这一切可是想都不敢想。 约拿的故事还蕴含着另一个道理,值得一谈。 教师可以教导孩子,教练可以训练孩子,辅导员可以跟孩子强调毕业有要求,但是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对于在学校或生活中其他地方遭遇压力的儿童,家庭应该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个休息和恢复的地方。当孩子感受到,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之中,也深深地被父母爱着,他的韧性就会增强。 如果你总是关注孩子上交家庭作业的最后时限,以及不知道丢在哪里的作业表单,还为此与自家孩子“交火”,那就会导致学校的压力在家里扎下根。 那些唠叨、争论、一遍遍提醒的效果远不如一句“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 当家庭是安全的基地时,青少年和儿童就能更自由地探索,探究外面世界的各种可能性,而且还伴以健康的方式。 他们会定期地返回基地,一方面是要确认一下家里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回来寻获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如果没有这种安全感,青少年会有往两个极端发展的风险:一是故步自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二是抓住所有机会离家出走,不顾一切地要在别的地方建立一个避风港。 4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顾问型家长没那么好当… 我们意识到,“顾问型父母”这个模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些父母即便在理论层面上支持这种模式,实践过程中常常会深感困扰。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问题,以及我们提出的应对方案。 1、“我试着让孩子自己应对作业,一个星期了,他什么也没做。” 不要想着只要你一撒手,你的孩子就能游刃有余地接手一切。孩子和你都需要时间,用来调整和发展各自的技能,从而适应新情况。 你需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孩子肯定无法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做得很完美,也无法做得比你这个有好几十年人生经验的人更好。 他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胜任感。在能够达到“有意识地胜任”这一水准之前,他还是需要亲自去学习那些不知道的事情。 2、“难道我们撒手不管,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 绝不是这样的,你既要给孩子设限,也需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些自己料理不好的事情,这时让他们知道有大人能帮着他们搞定这些,会使他们感到更安全,并且会更加有动力。 你提出的诸多忠告,应该相当于孩子一路走来都用得上的救生圈,告诉你的孩子你担心的是什么,再好好和他聊聊这些事。只提供辅助,不刻意掌舵。 3、“我该怎么让孩子好好地学一门乐器呢?孩子自己不会练习。” 比尔的父母本可以告诉比尔,他有一定的音乐才能,并且愿意把他想要演奏的乐器(当年比尔想学的是手风琴)买回家,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让比尔先弹弹家里已经有的那台钢琴。 比尔其实特别擅长用耳朵聆听音乐,所以当他被迫要求读谱子的时候,他的表现并不太理想,在大约4个月的练习之后,他被劝退了,而他的父母对此表示能够接受。6年过后,趁着披头士乐队的影响力蔓延到美国,比尔学习了电贝斯和风琴的乐器课程,还自学了怎么弹吉他。 时至今日,比尔仍然参加摇滚乐队的演出,并且每周都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演奏与唱歌——比起他当年身边大多被“逼着”坚持练琴的小朋友,他如今弹的琴、唱的歌可要多得多。 他也追踪过不少孩子的情况,他们伴着父母的祝福,坦然退出自己的课程,后来却又能在没感受到外界压力时,热情地重拾同样的乐器或尝试另一种乐器。所以我们的建议是,采用我们之前提过的像做家庭作业一样的方法:当好顾问,但不要强人所难。 就跟讨论家庭作业的事儿一样,告诉孩子,出于你对他的爱,你不愿意和他争执练习乐器这件事。但一旦孩子开始投入正规的练习,家长就要提供帮助,帮着孩子制定练习时间表。除此之外,还要告诉他,在练习期间,你愿意和他坐在一起,如果他在练习中碰到了什么实际的阻碍,你也会提供一些相关的激励资源。 如果你的孩子强烈地抵制上课或者练习,甚至同时对这两件事都很抵触,那我们建议让他暂时中断课程,先休息3个月再说,顺便看看他是否会怀念演奏乐器这件事。 如果他其实还是惦记着演奏,那对孩子而言,他总是有机会随时重新开始的。倘若他根本就失去了关于演奏的念想,那他可能会希望在另一个时间段,通过某些事件(比如披头士乐队),让演奏重新变得更具吸引力。 倘若连这一步也没有达成,那么请记住,大多数成年人本身也不会演奏乐器,能玩转某个乐器并不是让音乐成为丰富人生的一部分的必要前提。 4、“如果我们不逼着他,我家孩子就不会去运动,怎么办?”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他们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方式。可以在孩子尚幼时就预约足球、儿童棒球、体操或游泳的课程,只要孩子真的把兴趣投入进来。 许多孩子,尤其是那些运动能力不太强的孩子,其实并不喜欢有组织的运动。对于一些人来说,参与到团队之中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挑战。针对这类孩子的情况,我们建议执行如下家庭准则:鼓励孩子去探索大多数其他孩子都不参与的个人体育运动,比如击剑,这可以让孩子掌握某种大多数同龄人都不具备的优势技能。 除此之外,我们还比较建议游泳、攀岩、马术和武术—所有这些项目都可以通过练习让孩子愈发精进,而且这类项目的大部分比赛都需要孩子全力以赴,拿出个人的最佳状态。 5、“我试过让女儿自己搞定家庭作业,如果她有需要,我就提供帮助。但我总是热脸贴冷屁股,现在她的老师让我多多参与孩子写作业这件事。” 为什么老师说什么你就要听什么呢?在当今世界,责任已经从孩子身上转移到了老师身上。这种情况下,老师自然就会认为,总要有人监管着孩子做作业。父母是有可能因为孩子成绩不佳来找麻烦的,这也让老师的日子过得忧心忡忡。 所以我们建议你可以跟老师解释:① 你不想越界去抓孩子的家庭作业,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② 你并没有发现,违反孩子的意愿监督他写作业,或试图强迫他做作业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旦顾问型家长跟老师做出了如上解释,孩子的老师可能会感到震惊,甚至还会欣喜起来。当然,我们还是要让老师明白,我们有提供帮助的意愿,但是我们更要提醒孩子他自己要扛起来的那些责任。 6、“约定了做作业的时间段,女儿总是磨磨蹭蹭,等我快没时间陪她了,她就会特别不高兴,这种情况下,我应该留下来陪着她吗?” 建议你告诉她,你很乐意在第二天晚上继续给她提供帮助。如果孩子没有在约定时间里找你,你可以说:“作业时间已经过去了,该睡觉了。你得休息休息,这样你才能保障明天可以思维清晰,我也是一样。” 如果她想自己继续完成作业,那当然很好,但你不用再帮她了。你提供帮助的时间段很明确,她可以自由利用,或者不利用。与此同时,如果她仅仅只是很偶尔才拖延,你大可以网开一面帮帮她,这也没什么关系。 8、“我儿子的篮球教练更接近你所说的那种专制型,特别有用,他把我儿子练得倍儿棒!那为什么我就不适合采用专制型养育风格呢?” 对你儿子来说,你的角色可不是教练。你的孩子可以自主选择报名参加篮球队,进而选择跟着这位教练在团体中打篮球,这是一种可控制的压力因素。这位教练有很多孩子要关注,他也得尽量帮助每个孩子,这样才能实现大家的共同(相对短期)目标。 虽然教师可以教导孩子、训练孩子,但只有你可以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 总之,顾问型家长这种模式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想提醒大家,要把握大局:我们希望孩子成为善于思考的学习者,希望他们自律,而不需要他们被纪律驱使。 - 以上节选自《自驱型成长》第二章,略有删减 - 文美集团:www.wenmeijituan.com
·生活百科 15A插座直接来自太阳能逆变器
·生活百科 能源变得简单和 T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