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美国生活信息亲身经历,中西两代“鸡”娃史
在加拿大
最近,几篇关于“鸡娃”的文章和相关话题讨论火遍网络。在我出国前,还没有“鸡娃”这个词,听的最多的便是“虎妈”、“狼爸”,电视上演也都是类似话题的电视剧,随随便便就能激起万众家长的焦虑之情。 出于对鸡娃的好奇,我点开了文章仔细阅读起来。本以为鸡娃是对00后以及10后的专属名词,看完文章,我恍然大悟。 原来,我,身为一个80后,曾经也是一个鸡娃,并且用相同的方式“鸡”着我的孩子… 先来讲讲我被“鸡”的历史吧 80年代初,我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城市,做为家里的独生女,我妈妈从我上小学开始就从国企辞职,做起了家庭主妇,专门为我服务。除了管我吃喝拉撒,辅导作业,还带我往返于各种培训班。当时的培训班种类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我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妈妈的陪伴下,辗转各种培训班。从幼儿园里办的美术班,跳舞班,唱歌班......到少年宫组织的手风琴班,体操班......我几乎都参加过。 图为80,90年代的培训班 上了小学以后,就给我逐渐停掉了一些培训班,主攻学习。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妈妈还给我布置一些额外的语文和数学作业。可能就是课下比别的同学多做了点练习吧,导致我轻而易举的成为了学霸。初中开始给我请家教学习,高中跟着学校老师单独课下补习。就这样,一路披荆斩棘,考上了211的本科,继而读研,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在此期间还收获了爱情和美满的家庭。 在成长过程中,我曾一路被“鸡”着长大。虽然我也只成为了一介普通人。但是回头看看我妈对我的培养过程,我还是很感谢她的。正是她通过不断的“鸡”我,才使我拥有了积极的人生观,学会了自”鸡“,并且肯付出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个有那么点幸福的普通人。 当我有了娃以后,自“鸡”的我开始“鸡”娃。 从怀孕伊始就进行胎教,孩子不会走的时候就报早教班去玩,从娃会说话开始,就教他读故事。。。我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我不望子成龙,但是我认为孩子是站在家长的肩膀上去看世界的。在高校工作多年,我深知读名校和普通大学对孩子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我希望他能读名校,能多见识这个世界,未来可以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原本我的生活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但是几年前的一档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回来了》,顿时让我焦虑了。当我看到王中磊的儿子威廉,用英文做数学作业时,和跟老外英语无障碍交流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跟人家孩子的教育差距简直太大了,那会我的孩子还只会带着浓浓的中式口音读一些单词和句子,日常交流只会“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小城市,教育资源远远不如大城市,很多现实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可能我的孩子拼命学习,也比不上一个拿北京户口的孩子,可能20年后,他们混的还不如我...... 于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我毅然决然的辞职,带着娃,举家移民加拿大...... 来了加拿大,发现这边的华人和高层次的白人也是会“鸡”娃的,不过“鸡”的地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众所周知,加拿大没有高考,基本上是凭着高二和高三的综合成绩去申请想要读的大学,那么就造就了这边的学习环境并不是以分数的高低做为唯一考核标准的,而是以全面发展的水平来评估孩子。 加拿大学校通常早上9点上学,下午3点放学,放学后,也是会参加各种培训班的,但是通常不是文化课类,而是体育类(冰球,足球,篮球,高尔夫球,体操等等)和艺术类(钢琴,小提琴等各种乐器,美术,芭蕾等)或者竞赛类(奥数,编程等)的培训课程。 以我的中产白人邻居Smith一家为例,她家有三个孩子,分别12岁,10岁和4岁。两个大点的孩子都在本地知名的私立教会学校读书,还课后分别学着钢琴,舞蹈,足球和冰球的兴趣班。在跟Mrs. Smith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她们的教育理念跟我们很多华人父母很像,就是不给孩子设限,培养他们的业余兴趣爱好,全面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有能力更好的选择未来的生活 现在,我们在加拿大已经生活了几年了,过了最初的适应阶段,目前一切都步入正轨。孩子可以轻松切换中文,英文和法语,曾经羡慕别人孩子可以用英语学数学,可以无障碍用英语交流,都已经是过去式了,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感觉很满足,只要肯自”鸡“和”鸡“娃,可能生活给你的惊喜会超过自己的想象。孩子很喜欢加拿大的教育,喜欢学习,热爱运动,成绩也维持的很好,坚持下去,遵从他们内心的选择,我相信他们在未来一定能够拥有选择生活和职业的权利和自由。也欢迎我们这些“鸡娃”家长们一起分享经历和感受哈! 有留学移民加拿大需求的,可以添加我的微信公众号:圣世国际留学移民;微信:shengshigrace
·中文新闻 霍莉·拉姆齐 (Holly Ramsay) 与未婚夫亚当·皮蒂 (Adam Peaty) 在与霍莉
·中文新闻 凯特·米德尔顿对苏菲的甜蜜吻:威尔士王妃在皇家圣诞颂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