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随着暑假一到,“神兽出笼”使家长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温馨的同时,也给部分家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届家长们好像变得格外“挥金如土”。动辄几万块还不包含往返路费的海外夏校、学霸带队的天价高校研学团、双语种教学的暑期阅读课,宝妈们报起来眼都不带眨一下,名额告罄往往只在瞬间,一票难求才是普遍现象……高额的消费帐单,让很多的家长倍感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为什么今年暑假,家长们突然开始报复性消费了?
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这些一长串的消费帐单究竟意味着什么?
给孩子的暑假自由是否能靠金钱来堆砌?
腾讯育儿《父母不内耗》邀请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经济学家,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的梁捷老师深度剖析暑期亲子消费激增的原因,给处于焦虑内卷的家长提供合理建议。
核心观点: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应该充分利用好假期,尤其是时间段比较长的暑假,让孩子去经历、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2现在人们把本来应该是孩子很开心的暑假标准化、规范化,希望孩子在此期间都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3研学市场现在非常火爆,在未来几年里它仍然会保持一个持续火热的场景,这反映了大家的群体焦虑。
<
p style=”text-align:center;”>
问:暑期已经过了大半了,近期关于暑期消费的话题持续冲上热搜,很多家长吐槽希望快点开学,让“神兽”早日归笼。有家长称自己在暑期的亲子消费上已经超过了三万元。两位老师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有为孩子的暑假做哪些投入吗?
梁捷: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在讨论暑期出游,有些家长请假带孩子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去玩。这也可以理解,一方面过去三年大家被困在家里面哪也去不了,哪怕在国内,想要暑假去旅游都非常困难,憋了三年终于到现在,不仅是国内开放了,甚至国际都开放了,这是一个让大家觉得能够释放的机会。
但另一方面,家长们要面临很高的帐单,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目前消费都明显涨价。但是孩子每年能够自由活动的时间也就是在暑假。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每一年都非常关键,于是索性咬咬牙花重金给孩子报班或者亲自带着孩子出去玩。现在我周围也是一片的热火朝天的景象,天天在朋友圈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陈志文:三年的疫情,现在出现了强烈的报复性出游,因为家长也罢,孩子也罢,都憋坏了。所以一些费用高其实是能理解的,也是正常的。我周围有的朋友花费甚至远远超过三万元,光是旅行机酒就超过了。当然也有一些人因地制宜,出行方式是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我觉得这是多样化的选择。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比较重要离不开,这种父母往往会让孩子单飞参加一些夏令营项目。我知道有一个家长,孩子已经高中了,父母就支持他骑自行车回老家。还有一个朋友是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带着儿子去他们原来结队扶贫的村子里待了两个礼拜。当然出国的也有很多,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有不同的安排。
问:今年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暑假,这种“报复性消费”是怎么形成的?有人认为这是家长对教育焦虑的一种投射,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陈志文:媒体和舆论都聚焦在教育焦虑下的教育消费。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一段时间所谓的研学,尤其清北研学,成为了一个焦点。还有所谓的上各种辅导班的等等。这就是教育焦虑下的另外一种暑假的安排。坦率地讲,我尊重各位家长的选择,但是我对此持保留意见。寒暑假的目的就是要你放下文化课的学习、课堂的学习、知识性的学习,用课堂之外的一个条件、时间、空间去成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个行路就是去做事情、去经历。所以这时候恰恰应该充分利用好假期,尤其是时间段比较长的暑假,让孩子去经历、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研学是一种成长没有问题,但是现在一些研学过度高端化、高大上化甚至课程化,有些甚至全面应试化。我看到一个研学公司的“清北研学营”的内容安排,其中一个内容叫“沉浸式体验清华北大”,但其实很多都进不了校门。关键是其中一个安排是跟清华北大学生深度交流,列了五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从小立志上清北?这个事情有点像传销,一个人从小立志上清北,就能上清北了吗?请来的专家教授的讲课主题也是如何上清华北大?我觉得这完全不是研学,反而更像传销。
更何况培养孩子成长并不只有这么一个通道。我最反感的是有一些培训机构营销说暑假是超越别人的一个机会,这种营销的确有一些家长愿意买单,他们给孩子报了很多班,所以支出很高,但我个人非常不赞同这种做法。至少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孩子中,没有一个是靠补习班培养出来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孩子需要上辅导班提高,适配需求就可以。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度,还是推荐去多多利用好暑假这个时间,给孩子另外一种成长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成长。我的儿子就跟另外一个家长讲:“你现在最应该让孩子多干点事情,举个例子,你给孩子一万块钱,一千块钱都行,你让他如何挣出200块钱、2000块钱、20000块钱,这个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对钱有基本概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我在网上还看到一个家长给孩子批发了一些鸡爪子,让孩子自己把鸡爪子加工完卖出去。这个安排就很有意思,很有趣,这些都是很值得大家去参考的。
梁捷:回想以前读书的时候,大家的暑假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平时生活在城市里面,暑假去农村接触自然,有些人愿意去名胜古迹、博物馆或者去外地旅游。那时候博物馆不像现在做的那么精致,去一次旅游也不像现在要精确安排好每天看什么,去哪里,有什么收获。以前我们觉得旅游就是去玩,没有什么知识不知识的,重要的就是开开心心玩半个月。但现在很多东西已经量化,变成了一个功利的目标,很多事情都已经变味了。在以前,大人们会觉得小孩如果正好到北京,那去看看北大清华也挺好的,但现在清华北大却变成了一个打卡项目,所有人都要去。我支持北大清华的校门应该打开让大家都来看,但去的人实在太多了。很多地方也挂出牌子,要求游客不要打搅学生学习,因为毕竟一个大学的本职是学习环境。
现在人们把本来应该是孩子很开心的暑假标准化、规范化,希望孩子在此期间都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我们小时候去博物馆,可能也不知道看了什么,反正看过了,潜移默化地觉得这个挺好,那个挺好,但也不知道具体是在看什么。而现在却一定要包装成很专业,可能小孩子未来也不从事博物馆专业,不从事考古专业,但不管怎么样就是要把知识灌输进去。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需要成长,但是当家长把一切都安排好以后,孩子没有跟社会的接触,没有意外,没有偶然,没有计划外的东西,那孩子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所以本来所有的项目我都挺支持的,去北大看一看,去博物馆看看,去外地游历,但是现在哪怕是去农村,也要把它变成一个人类学田野调查,这是让我觉得最可怕的地方。
很多项目最后发一个证书,证明你参加过什么研学项目,保证你获得了什么样的知识,以后申请出国可以有一个证明。很多事情本来是不需要花钱的,就比如说去农村看看或者去哪里旅游,买一张很便宜的车票其实不需要多少钱,但现在非要把它包装成一个高端的项目,包括住宿也要是星级酒店,全程保障安全,配备专属导游…那这些价格就上来了。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整个暑假变成一种攀比的模式,以前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我去农村,你去北京,我们两个有什么好比的呢?但现在全部都标准化以后,你去报了一个两万块的游学团,我家里经济条件差一点,只给我报了一个五千块的游学团,好像差异就出来了。但是这个游学团,它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到底有怎么样的影响?我们都无法预知,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有影响,可能没有影响,可能是直接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影响。并不见得两万块的游学团就比五千块的一定厉害,更有利于成长。但现在全部都装到这个框架以后,反而就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这是内卷让我们觉得无奈的地方,大家本来可以不用卷,但是你也卷,我也卷,最后把大家都逼到一个非常累但又不一定有实际效果的境地。
问:为假期高额投入的家长是否物有所值?能给孩子能带来哪些有意义的收获?
陈志文:我觉得大家一般讲的教育内卷实际上更多的是简单的成绩内卷,而像美国的大学录取,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总结一句话就是“你除了成绩好还有什么好,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逻辑是挑未来最有出息的人,而不是挑学习最好的学生。我们国内讲十二三名现象,就是一个班里社会成就最大的往往是十二三名,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可能更希望孩子有出息。无论是当官也罢,发财也罢,或是成为一个科学家,不管怎样就是有影响力,有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定注意不能简单拼成绩。大量的成功人士不仅仅是拼成绩,成绩是不错,但是更主要是靠其他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更希望家长,即便去卷,去竞争,要关注孩子成长中欠缺的方面,卷成绩之外的东西,这样才更容易胜出。孩子成长上获得的帮助反过来一定会助于他的学习。比如说锻炼孩子的忍耐、专注,一些孩子经过其他的磨砺,他最后有可能发现天底下比较简单的事情还是学习,不用家长再去说他就会去认真学了。
我们需要让孩子认识真实的社会,包括不确定,意外。举个例子,今年北京遭水灾,有一个内蒙来的研学团被堵在半道上,我看到这个消息,特别感慨,觉得这个研学团实际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个过程,孩子们受困于火车上,最后要走出几公里才能转移出来。整个过程对孩子们是前所未有的历练,恐慌、不安,徒步旅行,包含这个过程中别人给予的帮助…会激发他很多很多东西。同样我一个朋友的小孩,今年自己回家看老人,赶上德州地震,这个孩子从早晨本来几个小时就可以坐高铁到达的,却花了整整十几个小时。中间有一个转乘激发了这个孩子的能力,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最后涌进了另外一个车次,终归在晚上到家了。这个过程有太多不确定,他一开始规规矩矩,发现行不通,最后他就想解决办法,这一切让他知道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让我们孩子学会这种成长,我坚信累积下来,这种孩子一定会胜出那些只有成绩的孩子。
问:假期的看娃成本增高,家长称“花钱买自由”,市场针对暑期看管推出各种服务项目,从经济学角度看未来这一消费规模和市场增长趋势如何?
梁捷:我觉得未来这个市场它还会很大,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火爆。这个产业中途中断了三年,旅游市场被打到很惨,但是等到市场恢复以后,它将以一个井喷式的速度增长。过去也有过研学的形式,当时大家觉得只是少数的高端人群会参加,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那就是简单到北大门口拍个照,自己去就好了。但现在需要把大家组织起来,虽然也只能到北大清华门口去拍个照,甚至进去还需要靠黄牛。到北大校门外拍一张照和到校园内拍一张照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可能是孩子只要踏进北大这几步,以后的十年就会一直有人生的鼓舞。但是家长的这种焦虑心态值得关注。对于家长来说,在计算是不是要报这个团的时候,计算的不是花了多少钱,相应的回报到底是怎么样。最大的压力是来自于其他孩子的家长,即所谓的同群效应,就是你可以不干,但是人家的孩子,北大也去过了,清华也去过了,哈佛也去过了,你的孩子好像什么都没去过。虽然并不是去过学校的大门未来能够进到这个学校,但家长好像总是感到压力,所以为了这个而掏钱。在我看来很多事情原本没必要花钱,但是现在全部都需要花钱。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更好的成长的经历是给孩子一点钱,让他买一张火车票到北京,自己在地图上找一找坐地铁怎么到北大,让他自己去。这对于孩子是挺有利的一件事情,现在参加一价全包的研学团,孩子是去过北大了,但是问他北大在北京的东南西北哪个方向,他可能都还不知道。所以在我看来,研学的市场现在非常火爆,在未来几年里面,我相信它仍然会保持一个持续火热的场景,这反映了大家的群体焦虑。有需求就会有供给,那么多家长希望孩子夏天能打卡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那研学团自然而然会应运而生,这是一个自发的市场现象。既然这个市场已经存在了,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这个市场如何规范化,这是有关部门要做的。
·生活百科 为什么 Flybuys 不能自动节省 10 美元?
·生活百科 2022年过期的干蘑菇、干紫菜该扔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