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近日再度深陷争议,源起于一本由《纽约时报》调查记者Rob Copeland所写的名为《TheFund》的新书。与外界对桥水的印象所不同的是,作者在书中将桥水描绘成一个非常可怕的工作场所,员工在这里备受心理上的摧残,而这些完全和基金本身的投资业绩无关。
书中还披露说,桥水并没有复杂的投资量化模型,很多投资决策完全是依靠达利欧本人拍脑袋决定。
桥水基金于1975年由达利欧创办,最早期桥水仅向部分公司客户提供关于全球货币及利率风险的咨询,随后,桥水的咨询业务进一步扩展到公司战略层面,麦当劳等大型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首批客户之一。
从1990年起,桥水开始涉足资产管理行业,推出一系列“创新投资策略”,专注于与通胀挂钩的债券、新兴市场债券等“超长久期债券资产”投资。由于在2000至2003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基金表现优异,桥水又顺势推出PureAlpha基金,提出将超额收益(alpha)和市场收益(beta)分离,并将这一策略称为“超额收益覆盖”(“alphaoverlay”),包含20个非相关投资。
到2007年,桥水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500亿美元;到2009年,桥水已经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
2017年9月,桥水基金宣布在中国成立基金,并于2018年10月推出首只在岸中国基金,目前该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真实的桥水究竟如何?近日,腾讯新闻《潜望》独家对话一位曾在桥水工作的前员工,讲述其在桥水内部工作时的经历。
鼓励说真话,也让指责批评有时变得赤裸裸
这位员工表示,桥水的文化确实在投资机构中独树一帜,和其他投资机构所不同的是,桥水在招人方面,并没有专注于金融、经济、数学、物理等大多数目前主流基金针对的目标专业人群,桥水甚至会雇佣植物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即便专业差别很大,他感觉桥水的员工普遍都非常聪明,观点也很犀利。
他表示,桥水里经常可以就某个话题进行长时间的讨论,由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参与讨论,因此能够提供许多不同的视角。他回忆道,曾经有一次讨论持续进行了4-5个小时。
但同时,桥水的员工流失率也非常高。他2007年加入桥水,当时那一届总共招了近30人,但3年后,包括他自己,已经有20多人离开。
他表示,正如桥水创始人达利欧在他自己的《原则》一书中所提出的那样,桥水遵循完全透明、诚实(radical truth,radicaltransparency)的文化,鼓励说真话,不用顾忌在公司内的级别职务高低,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这样的文化,让许多人无法接受,人对人之间的批评和指责有时变得赤裸裸。
对于书中所描述的桥水高压文化让许多人不适应,员工甚至被逼哭的情况,在现实中的确屡见不鲜,例如2008年,时任桥水首席运营官的HopeWoodhouse,就曾在高压的环境下不堪重负提出辞职。
上述前员工也表示,选择离开桥水的原因是多样的,例如很多人选择了自己创业,并不一定是因为不适应公司的文化而离开。
离开的员工,很多成了亿万富翁
这位前员工同时表示,相比投资机构而言,桥水更像一家创业孵化器,从桥水离开的许多员工,最终在创业领域做出了一番事业,很多人也都成了亿万富翁。例如DominoData Lab、Oscar Health、Braze、HealthSherpa等这些价值几十亿甚至数百亿的创业公司,都是此前曾在桥水工作过的员工离开桥水后创办的。
对于书中所指出的桥水并没有复杂量化的交易系统,完全依赖达利欧本人直觉来进行投资决策这样的说法,该前员工表示,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他在桥水的3年期间,公司有投资决策委员会,也有计算机程序编写的交易系统,会有一系列参数针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事实上,桥水作为一家独特的投资机构,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尽管内部管理方面要求绝对透明,但外界对于桥水的投资理念却知之甚少,但凭借创始人达利欧的号召力,桥水的管理资产规模却在近年来不断膨胀,目前在管资产规模总额超过1200亿美元。
在管理资产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桥水机构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据该前员工称,他入职时桥水总员工数不到300人,如今在全球已经超过1500人。
桥水基金的成功与其创始人达利欧密不可分,如今的桥水基金虽然在机构形式上是对冲基金,但由于早年咨询业务起家的影响,仍然具备着强烈的研究机构的属性。
按照达利欧自己的描述,桥水基金是一个“全球宏观策略公司”,桥水仍然将研究看作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组成部分,桥水从成立之初便发布的“DailyObservations”(每日市场观察)报告,至今依然是在投资业界有着极高认可度和参考性的专业读物。
·中文新闻 UberEats 员工通过他有史以来最简单的送货服务赚取了 6 美元
·中文新闻 《我是名人》明星卡勒姆·霍尔 (Callum Hole) 为澳大利亚海岸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