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留学移民海归 VS. 海待 ZT
在加拿大
调查显示九成雇主认为留学归国人才竞争力下降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22:44 央视《东方时空》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1月19日播出“哪些海归成海待”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今天是我们大型系列就业调查的最后一期,我们要关注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海归派,也就是出国留学又回国来求职工作的这一群人。前几年有个说法,我想很多人都听过,叫作:“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新名词儿,一听说谁是出国留过置地公寓诚意确认朝阳旺角赠车位写野菜征文赢大奖惠普一体机送超值好礼学的,是海归派,大家是既羡慕又佩服。可是最近两年,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那么,这些人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找工作难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时空调查》关注的话题。我们的调查对象是100家用人单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或合资企业,因为他们录用海归比较多,也是海归们最愿意去的地方。第一个问题是: “海归”竞争力下降 43%被调查者认为洋文凭含金量降低导致 和5年前相比,您认为海归的竞争力如何变化? 上升了 5% 下降了 92% 没什么变化 3% 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雇主都认为海归的竞争力下降了,那么,竞争力为什么下降了?我们采访了一些大企业负责人力资源的人,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某寿险公司董事总经理齐莱平:很多人的期待值非常高,他认为他出国几年,拿了一个洋文凭,不管他做得得意不得意。他回来后,瞧不起这里,认为他来这里应该 ,应该可以做什么 ,有的时候他没有从基层做起。 某手机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赵九阳:从教育背景来看,中国学生接触的知识,实际上和国外没有太大的差异,在学校也接受了很好的语言的教育。在毕业的时候,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能力,所以说语言上没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个海归优势越来越弱化了。 某IT企业副总裁乔健:我们在招的时候会发现,基本上一判断你出去是到哪个国家,然后学习的是什么专业,出去到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国家,很普通的学校,交了很多钱去读了一个书,如果以为出去转了一圈就有竞争力了,是不太可能的。 某影像产品公司人力资源副总经理管然:我们更多地讲我们谈到的技能,技能是能够产生绩效的能力 。有的人说我的能力很高啊 ,那么这种能力,可能指的是过去的能力 。比如说我在学校获得的知识 ,像刚才您讲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到博士,那么他具备的是书本上的系统的知识结构 ,并不一定能够直接转化成他完成既定工作或者目标所需要的技能的本身。 雇主们的分析反映的是一些海归身上存在的问题。其实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第一,海归的期望值比较高,自我定位不准确;第二,国内学历的竞争力上升。第三,洋文凭的含金量总体有所下降,第四,海归人员增多,不再物以稀为贵;刚才的采访中,我们听的是几家人力资源负责人的看法,那么,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用人单位如何看待海归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呢?来看我们对100家企业的调查: 导致海归的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1.“海归”期望值太高了,自我定位不准确34% 2.“海归”人员增多,不再物以稀为贵37% 3.“洋文凭”的含金量总体有所降低43% 4.国内学历的竞争力上升15% “海归”求职道路曲折 齐聚海归俱乐部 这是一道多选题,有43%的雇主都认为“洋文凭的含金量总体有所降低”,据了解,这几年每年出国留学的人员都在十几万,出国越来越容易,有些人还是抱着“出国镀层金”的想法,选择去一些不是很有竞争力的国家或是二三流的学校,几年下来可能也没学到什么真东西,甚至还有个别人不惜造假,弄假洋文凭骗人,洋文凭含金量的降低,让更多的雇主面对洋文凭时更加理性。一批这样的海归也自然被拒之门外,而成为海待。 而还有一批海待,他们留学的国家很强,留学的学校也是知名学府,但是回国就业时仍然遇到了不小的挫折,来看看小雷和小宋的求职经历。 小雷今年23岁,是一名有两年出国留学经历的“海归”。2003年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经济学系毕业以后,她放弃了一份已经找好的工作,选择了去英国约克大学攻读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考虑到约克大学是英国排名前十位的名校,小雷认为,自己毕业以后,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从去年十月回国以来,她在北京找了三个多月的工作,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 小雷:一开始呢,我还是投那些知名企业,后来听朋友说,现在找工作这么难,所以中型企业也开始投。 为了能尽快找到工作,小雷不仅降低了对招聘单位的要求,连工资期待也是一降再降。 记者:底线是多少? 小雷:税后三千吧。 小雷说,她是山西人,来北京工作,要租房子,还要应付日常生活,月薪三千,已经不能再低了。尽管如此,她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记者:你认为找工作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小雷:(没有)工作经验。 小雷说,她想从事的是像秘书、助理这样的行政工作。而这样的职位,几乎都要求求职者具有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但是,本科毕业就直接出国的小雷从来没有工作过。不仅如此,因为她所学的社会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留学期间,她连正式的实习或兼职也没做过。没有工作经验,成了阻止小雷迈进职场大门的最高门槛。 就在小雷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的时候,她在网上偶然发现,北京有个海归俱乐部,里面有很多和她经历相似的人。小宋就是其中一个。小宋大学时期读的是建筑专业,出国之前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后来由于对建筑行业缺乏兴趣,她辞了职,自费到英国桑德兰大学去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桑德兰大学虽然算不上英国的名校,但是在近几年的大学排名中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管理专业又是相对热门的专业,因此小宋认为,自己毕业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应该不难。但是,她在北京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记者:三个月投了多少份简历? 小宋:上百份了吧 两三百肯定是有的。 记者:面试机会多吗? 小宋:不多。10%,就算不错的了。 小宋说,她曾经差一点就被一家卖户外用品的外企公司录用,但是在最后复试的时候,却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而被淘汰。小宋说,她以前虽然有在建筑行业的工作经验,但是因为跟现在寻找的管理方面的工作相差很远,对现在找工作没有什么帮助。 在海归俱乐部里,小雷和小宋发现,很多人都跟他们一样,经历了短暂的待业阶段。 海归俱乐部发起人王国伟:主要是一些本科毕业就直接出国,或者连本科都是在国外念的,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因为现在的企业都很实际,都要求能直接上手工作的。所以,这部分人找工作最难。 为了帮助像小雷和小宋这样的人,度过最初求职的艰难,海归俱乐部经常组织大家聚会,交流找工作的经验,互相鼓励。但是,每次聚会一结束,小雷和小宋的心情就又沉重起来。很快,春节就要到了,因为工作的事还没有个着落,小雷和小宋过节的心情并不轻松。 花了大量的金钱去读书,回来后却找不到工作,我想小雷和小宋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仔细分析一下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对小雷来说,因为一直上学,没有实践机会,在找工作的时候,就很难证明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对小宋来说呢,因为最初的职业规划做得不好,先学建筑,又学管理,没有朝着一个方向走,因此以前的工作经验对现在找工作起不到太多的作用。 其实,没有工作经验也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这更说明,海归和国内大学生在国内求职就业已经站到了同一起跑线,即便你去的不错的国家,上的是知名学府,雇主也会更看中你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这其实也给那些海归和即将成为海归的人提了个醒。希望海归不要成为海待。
评论
回国一年找工作流水帐发信人: shadowplay (神仙姐姐), 信区: Oversea回国一年找工作流水帐(一)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 17 19:20:33 2006), 站内第一次灌这么多水,要是大家没兴趣,就不再写了。要是你喜欢,帮我转到mitbbs上去吧,在国内上不去,很想念那里。(一)2004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我回国了,从那个以football闻名的学校。卖了我的老牛Camry,退租了我宁静的带风景的一居室,拎着5年前出国时的那两个大箱子,回国了。课修完了,博士资格拿到了,论文材料找齐了,兼职全职着教书也教够了。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分开得太久了。结婚半年后我就出国了,虽然中间只要有寒暑假不是我回国就是他来探亲,但天各一方的日子,喜怒哀乐都由电话线和网线连接的日子,总是让人气馁。他是不可能来美国的,他在国内做得不错,前景也一片光明。虽然我在美国也有可能的offer,虽然我的专业在美国不愁工作,虽然5年里我也不乏追求者,但我还是选择了放弃。并不是出于要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也没有创业致富的宏伟计划,我只是想和我爱也爱我的人在一起,过快乐而不孤单的生活。回国的主要任务是写论文,中间顺便找工作。写论文的过程历时一年,现已万事大吉。相比之下,找工作的过程就要起伏跌宕多了。我期望的职位分两类,高校研究所和公司。我这个人适应能力强,可以踏实做学问,也可以在公司打拼。所以,简历集中投在了北京所有和专业相关的重点高校、研究所,然后就是一些大公司。高校里,一些我感兴趣的博士后也投了,因为我知道自己虽然有洋学位,但在美国苦读期间,没有精力发表论文,同时因为出国时换了专业,原来国内的学术关系统统失效,博士后不失为一个好的过渡。在美国期间我曾借口和清华某学院的副院长联系过,他人很热情,于是回国后就最先去找了他。他倒先把我介绍给了院里主管人事的党委书记,但是,之后他也很直白的说,我的专业和他自己今年要毕业的一个博士生的专业相似,如果两个都进,将来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永远是竞争。这温柔一刀的弦外之音很明白,我就不抱希望了。后来和党委书记也谈了谈,被告知清华进人的标准基本是,一、看出身,即在哪里读的本科,即使研究生的学校再牛,本科在哪里读的依然很重要。二、洋学位绝对有优势。三、宁缺毋滥,没有合适的,就先空着。同时,进人院里只是程序上监督一下,首先要主管老师同意,然后再报校级的什么委员会严格审批批准。说到我的具体情况,她倒是建议我不妨先做个博士后过渡一下,出些文章。虽然和党委书记谈得不错,看来没有主管老师的接受,直接进清华是没戏了。后来我在这个院的网站上发现另一个副院长在招博士后,专业和我的沾边,于是就投了简历,很快得到了答复,去面试。第一次面试是海选,比较简单,不久就接到了第二次面试的通知。面试我的除了副院长,还有院里一个年轻教授,就是他,开始了对我从本科时期开始的全面置疑。节录如下:他:你高考总分多少?我:500他:好像不高呀!我:当年北大的录取线是460。他:你的本科怎么读了5年。我:北大当时要军训一年。他:没听说呀,你不是留级了吧。我:当时北大和复旦有四届学生都要先军训一年再正式回校上课。他:你出国都考托福,GRE了吗?我:当然。他:有奖学金吗?我:有他:是全将吗?我:是他:你不是后来作助教了吗?我:助教也是一种全奖。他:你在美国怎么拿到硕士后两年就通过了博士资格?我:因为我的硕士也是在这个系读的,所有我硕士期间修的很多学分可以转到博士。同时我一直都是系里修课最多的学生。别人一学期修2门,我基本是3-4门。他:那也不会只用两年就通过博士资格?!我:加上硕士三年,一共其实是五年,这是正常的。他:我觉得不正常。(另一位面试老师打断他:这在美国是正常的。)后来在网上google了这位老师的来历,发现上面的党委书记说的那几条进人标准他都不具备,但现已混到了教授。他是南方某省级大学本科,工作后在北京某文科重点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处处自诩是中国第一个此领域的博士后,好像这也是个学位似的。文章号称40余篇,但专著只有三本,一本是他的博士论文,其它两本的是部委项目之后成书的。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了,什么海归,什么名校,在双重标准前,什么都不是。面试之后,我被通知通过了。但是因为清华对海归博士的特殊政策,必须要拿到毕业证书及驻外使馆开具的留学证明,才可以启动行政程序,副院长说只能静等我拿到所需的材料,再办手续,从此杳无音信。所以,在这种若离若弃的状态下,我依旧在寻找着其它的机会。(待续 还是不待续)
评论
据我了解,这两年,乃至以后二十年,回国的博士其实都挺惨的。博士的就业目标很多都是大学,但是大学的位子已经满了。前几年回来的,哪怕资质很差也能混到教授,因为有那些位子需要填满。现在回来的除非非常非常的优秀——就是领域内远近闻名那种,恐怕都找不到理想的教职。而且因为两千年前大跃进式补充的一批教授都是四十岁左右,意味着二十年内大学职位不会有很大供应。最气愤的是,谁都知道这些教授的质量,好的真的不多。
评论
今天你over了没有? C&K 新闻时时播报: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p=988272#post988272新史记: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74006 赏 2006-01-19#4 3,214 $0.00 这几年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所以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不要说没什么含金量的洋文凭了,就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不也一样很难找到工作吗?所以很多表象下面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而这是我们普通小老百姓所无法解决的!
评论
嗨,一不小心我们大陆新移民成了华侨 ZT嗨,一不小心我们大陆新移民成了华侨《同一首歌》走进加拿大在多伦多创了纪录,也收获了成功。这个成功不仅是场内的,也有场外的。别的不说,由星星生活记者捷克佳一夜挥就的“激情与互动:《同一首歌》撼动多伦多”在51网上大受欢迎,其点击量排在本网热门新闻头一名。究其原因,可能是15日下午的观众想看看别人怎样来评价这场盛事,而未亲临现场的人们则想知道那场戏究竟演得如何。51网友也有人说那是商业炒作,打死也不会去看。其实窃以为几乎所有现场观众都没有失望而归:这25元花得值。其实演员表现得优与劣、好与坏并不特别重要,要紧的是感受那个气氛。何况这些歌星们不仅货真价实,不负众望,而且几乎个个是调动观众的高手,将自家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个台下观众要不弄得泪流满面,要不就是开怀大笑。演员在台上“忘我”,观众在台下也忘乎所以,激情澎湃。平日从不追星、也难得感动的笔者这回也算开了眼界,感动了一回。也许我感动的地方不一样,当歌星们一次又一次称呼我们观众为华侨的时候,还真的生出一些感慨。记得我们小时候对华侨的印象是富有,潇洒,白色西装,喷香的手帕,举止优雅,说不定头上还戴个礼帽,手上执一根文明棍。那可是大陆人眼中的财神,妙龄女郎梦中的白马王子,当然,也是我们小伙伴心目中的偶像。这会儿,一不小心,我们这些大陆移民都成了歌星眼中的华侨!想想也是,所谓华侨不过是在国外定居的中国人,尽管不知道法律上如何界定,无论加入居住国国籍与否,理应可以被称作华侨的。但扛着这个华侨身份,心里真有点忐忑不安,因为我这个华侨,或此时的华侨与早些时候的或彼时的华侨似乎相去甚远。华侨最大的特征应该是富有,不然不会还乡之时那么神气十足,让家乡人民前呼后拥;华侨第二个特征应该是潇洒,不然不会那么得意洋洋,惹得四面八方都忌妒不已。本人入籍之后曾经回国多次,虽然亲朋好友热情相待、同学同事也接风洗尘,但总是感觉神气不起来,更失了潇洒的风度。高中同学当了市委书记,不仅人发福了,说话的声调语气全然不同,更把旁边的小秘书支使得团团转。大学同学做了博导,说起出国,他说比我去的国家还多,并大谈美国不过如此这般。言下之意,加拿大更是不值一提。研究生同学倒是个海归,但别人已经坐到京城某特大公司总裁的位置,身家过亿人民币,本人自然自惭形秽,离开北京时本想叙叙旧,拿出手机拨了号码,但立马又按下“CLOSE”键,不见为上,以免弄得下不了台。因为在云南游玩时已经有所经历:我一个学生在昆明某大学当上学院院长,本人电话说想见一见,不料对方说怎么记不得有我这个人。嗨,我们这个华侨当的真是窝囊!所以后面几次回国除了几个铁哥们,其它人干脆一概不见,免得心生烦恼。真是人比人气死个人,想我那位当上书记的高中同学,尽管作文不赖,但数学常常不及格。上大学几乎落选,勉强被一个刚成立的位于一偏僻小镇的农学院分校录取。可人走运时什么也挡不住,一步两步就到了书记的位置。那个当上学院院长的学生家境贫寒,本人作为老师也没有少帮助。也不能怪罪别人,20年没有联系,加上要操心的人与事都多,记不起来也未必不近情理。回头一想,心情立刻放松下来:华侨贬值是与中国的发展相对应的。七八十年代的华侨怎么穷也比当时的中国人富;记得邻居家有人在海外带了一部彩电回去,把我们馋得不行,为了看看电视上的小人儿,想方设法与邻居小孩套近乎。而这30多年的发展将情形给倒了过来,何况我们熟悉的人们很多都赶上并抓住了中国腾飞的机会。这么一想,心中释然。写到这儿想起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由里面的歌词不难捕捉到海外华人华侨的恋家情结。很多研究表明,其实最初的移民海外的华人华侨,不论到美国还是到加拿大的,都具有很深的恋家情结和侨居心态,很多人是想挣一笔钱然后回国再图发展的。这也是美加政府当时限制华人移民的借口之一,指责华人没有接受西方文化的准备,也缺乏扎根异邦的心态。笔者以为“我的中国心”不能没有,因为无论你怎样想接受西方文化,如何试图融入加国主流,你身上黄皮肤是改不了的,你血液中的传统基因是换不掉的,你心灵深处的文化烙印也是磨不完的,对移民下辈很难,虽然他们可以成为“黄皮白心”之香蕉人,但对我辈新型华侨更是无法改变。《同一首歌》引起轰动,获得成功是不足为怪的,因为大家有个相同的“根”,这个根已经生长了几千年了;大家有共同的语言或文字符号;很多东西不需要解释,台上台下便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你看洋人的摇滚也可以激动,但很难“一点通”。文化的东西很奇妙:不用言传,但是心领神会。笔者以为“我的中国心”也不能太盛,否则会给我们的移民生活带来困难,会给我们融入新社会造成麻烦。正如苏芮在歌中所唱,“不知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我们身在异乡,而且属于少数民族,应该尽力改变生存的环境,但我们更要做的应该是如何“适应”这个世界。如果一味强调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而拒绝讲英语的话,在这儿是吃不开的。我们还是要以主动姿态来取长补短,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分,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笔者写到这儿想起另一件事情:那天刚走进ROGERS CENTRE,有人要我在支持长城平台的签名簿上签名,本人毫不犹豫写下自己名字。这无疑是件好事,不论从那一方面讲都是如此。但长城平台申请在加国落地,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支持的理由很充分,也很实在;而反对的依据听起来很可疑,细细一想又感觉很可笑。支持者当然多少有着中国心,但更多无非是想让这身在异乡的日子更多样化一点,丰富多彩一些;而家中有父母老人的则希望他们能够看看大陆的节目,使生活不太枯燥乏味。就是笔者自己也很支持,只是遗憾没有中央5台和北京6台,那边播出的体育节目比什么ROGERS SPORTS和TSN好看许多。就笔者所知,反对者不仅向加国有些组织发E-mail并写信,还告诉加拿大电讯公司说,大陆电视都为作宣传造舆论,不能让他们落地。反对者担心我们这些华侨继续受到赤化的毒害,生怕我们受了得影响。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些华侨实在不需要他们的关心,因为如果要说影响,我们大家早就被影响过了;如果要说毒害,我们大家已经中毒很深了。就像接种疫苗似的,我想我们已经具有了程度不等的免疫能力。反对者未免把宣传机器的功率夸大其词了,也未免把我们这些新华侨的鉴赏能力也估计得太低了点儿。对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反复冲击的新华侨而言,是非曲直我们心里有杆秤,香花毒草我们能辨别,利害关系我们会把握。尽管中国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但要我们去骂或是去恨那个遥远的地方,我们做不到:我们童年的记忆、儿时的玩伴、初恋的情人、青春的辉煌、衰老的长辈,还有熟悉的山山水水以及长满青草的祖坟都在那儿。我们真心希望她的富裕与强大,希望她的繁荣与昌盛。那边大大小小的变化实际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出嫁的女儿总是希望自己娘家人不受欺负,让自己在外面也能扬眉吐气。有朝一日返家之时,即使不是荣归故里或衣锦还乡,也还总有个人模狗样,不至于躲躲闪闪,羞羞答答,或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请那些反对者们放心,我们不是白求恩,不远万里跑来加拿大闹革命,也不会试图以共产主义的胸怀将水深火热的加国人们解放出来,我们来这儿不是解放别人,而是找个地方,使自己得到自由,使自己远离尘嚣图个清静。(加国无忧楚河)
评论
中国青年报呼吁:政府不应给予海归特别优待中国青年报呼吁:政府不应给予海归特别优待新年伊始,深圳市政府又拨出865万元向113名在深创业的“海归”发放创业前期费用补贴。这是该市第六次向留学人员发放创业前期费用补贴,已累计资助海归创业者2531万元,资助了6批299个项目。(《中国青年报》1月7日) 一般认为,“海归”可以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以及新的企业模式和新的筹资渠道,因此,出于为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愿望,不仅是深圳,国内很多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吸引“海归”的各种优惠政策。比如,购车优惠、办企业提供前期贷款、简化开办程序、提供各种补贴等等。但在对“海归”予以优惠照顾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其他人员的歧视。因为政府出台支持某一类群体创业的政策,就意味着不是对所有创业者的一视同仁,就意味着被优惠者抢占了先机,使其他创业者处于劣势地位,同时这种做法也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则,不宜采用。 其实,在竞争的市场创业环境中,政府一般除了可以扶持某些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品的事业之外,不应当出台任何特殊政策支持任何特殊群体创业,在强调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今天更应如此。因此,对“海归”发放创业前期费用补贴,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表面上看是为了吸引人才,其实体现出的却是在不同群体中制造了一种不公平、不平等。 况且,一个社会中,即使有应该受到优惠的群体也应该是弱势群体,而“海归”人员无论在知识结构、信息水平以及获得资金的渠道方面,相对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他们再受到公共政策的特殊关照,那么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比如农民、失业者群体,尤显不公。政府给予“海归”的创业优惠补贴来自公共财政,是全体纳税人的钱,这部分资金如果用于对“海归”的补贴,也就意味着其他人就享受不到这部分公共资金所带来的益处。 优惠“海归”,还会起到一种不良导向的作用,使社会上形成追逐“海归”的风气,从而对本土培养的人才不予重视。其实,无论是“海归”派,还是本土派,适者生存。对于创业环境而言,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比给予某一群体某种优惠重要得多。
评论
惯了海龟,海龟变成海带。
·新西兰新闻 护士被刀刺、被勒晕…新西兰护士工会正寻求穿防刺背心上班
·新西兰新闻 最后7天!新西兰警方10万纽币悬赏令即将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