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潮水退去,一片狼籍??论《狼牙山五壮士》的删掉及其他 (转)媒体很久没有狼牙山五壮士的讯息了,再次听到却悚然一惊:狼牙山五壮士的最后一位英雄葛振林走了,上海市的教材将《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从课本删除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我这个忙于俗务的碌碌庸人才猛然想起这个咬碎钢牙、摔碎钢枪、纵身跃下悬崖的英雄意像。《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令我唏嘘不已,怎会如此,英雄已经不合时宜?删除英雄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狼牙山五壮士》的删掉使我看到了我们这个社会世俗化风气的冰山一角。 一、壮士跳下去,蜗牛爬上来? 这段时间以来,上海市教育系统接连搞出了两个噱头:《狼牙山五壮士》的删掉和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被选入上海市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五壮士”跳下去和“蜗牛”的爬上来,相映成“悲”,我还能说什么,我唯有愤怒和对患软骨病的教材编写者的唾弃了。 按照上海市教委给出的说法是:《狼牙山五壮士》“不合时宜”,应该从课本中删除;《蜗牛》“思想上进……唱起来琅琅上口”, 应该入选爱国主义歌曲云云。鄙人虽然愚钝,但是还知道“爱国”和“上进”不是一回事,《蜗牛》的歌词中曰: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唉,请原谅,《蜗牛》的歌词实在不愿意全部抄录,我不是鄙视蜗牛“大大的梦想”,我是实在想不通, 这种带壳的小虫子如何能够替代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纵身一跃?! 即便说《蜗牛》有 “上进”元素,但它也没有资格成为爱国歌曲,如果真要一首台湾歌曲入选爱国主义歌曲的话,我建议入选像罗大佑这样真正具有启蒙意识的音乐家的作品。《蜗牛》宣扬一种“躲在壳里”的奋斗,一种纯粹的 “小我”。而真正意义上的“爱国” 张扬的根本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我”,而不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上进,这是不能无原则的代替。个人的上进固然值得提倡,但它与爱国决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范仲淹之所以成为其身后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正是他那种无论是处于庙堂之高还是蜗居江湖草莽皆不忘忧国的情怀。那种一味追名逐利的书生绝无此等胸怀)。 如果我们的孩子现在受的教育是只会像蜗牛那样爬,我们的孩子只看到、只想到爬,而不知道跳,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当敌人再次入侵的时候,爬的人就会“趴”,而再也不会有人跳了。 二、重读(乱读)“红色经典” 崇尚英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强大的传统之一。纵观当代中国文学史,十七年间(1949?1966)产生一大批反映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史的文学作品,我们习惯的称之为“红色经典”。近年来,重读“红色经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从已经播出的电视剧内容看,这些改编的影视作品对“红色经典”的重新演绎却令人遗憾。正如国家广电总局所指出的,这些改编作品普遍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问题,在英雄人物塑造上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当原著内容有限时就肆意扩大容量,“稀释”原著,从而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 “红色经典”,有着一种弥足珍贵的核心价值 ,即英雄主义精神 ,它是与几代人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原创人员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分不开的,它是心灵的滋养,是精神的提升,也是文化的传承和积淀。“红色经典”等作品都是当时革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也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痕迹,比如过分强调了阶级斗争、展现生活情趣不够充分。但客观的说,这些作品都是相当出色或者比较出色的文学作品,《林海雪原》、《沙家浜》等优秀作品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里程碑。 但是当一些“红色经典”被排成铅字或者搬上荧屏时,改编者对“红色经典”在口头上的尊重与下笔时的随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海雪原》剧中座山雕有了儿子,并且还是英雄杨子荣初恋情人的骨肉;《红色娘子军》要把电影中被删到几乎没有的洪常青和吴琼花之间的感情加以放大;小说《沙家浜》将阿庆嫂写成与多个男人有染的风流女子……改编者刻意渲染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血腥的暴力,低估了观众的鉴赏力,简化了观众的欣赏趣味,还以为自己是俯就了大众的趣味。尽管改编者会颇为雄辩地为自己开脱,说什么这是在“平民英雄”的观点支撑下重构英雄,对“红色经典”的时代痕迹做一些后现代式的颠覆云云。 “红色经典”传承几十年,革命的理想和豪迈的激情已经在观众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戏说乱说,激起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愤怒,也把他们自己原创力的贫乏展露无遗。而有些编导还异想天开地认为他们此举是在拯救红色经典,却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拯救的恰恰是他们自己。这样的无能且无自知之明,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学创作是一种艰苦的艺术劳动。当年曲波创作《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红岩》,是他们亲身经历的历史,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后来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京剧,创作者又下了很大功夫,反反复复地打磨、修改,这是今天几天就能拍完一集的大众快餐式的电视剧难以做到的。 三、 恶搞名著的经典形象 可能是从《大话西游》这部被冠以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电影开始,名著一再被人恶搞,其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正被“改头换面”甚至“面目全非”。借名著人物来讲故事、讲生活、讲管理,也成为大话名著最惯用的模式。 林妹妹“染发”了,阿Q与吴妈恋爱了,刘备、曹操等人进入现代管理体制忙着“水煮麻辣”……名著中的经典人物在现代化的热风中纷纷“起义”,成为各个领域中的时尚领军人物。 在《漫话歪说红楼梦》中,薛宝钗对贾宝玉说:“人家老公都成外企的主管了,你瞧瞧你!” 电视剧《阿Q的故事》糅合了9篇鲁迅的小说,建立了好几条爱情主线,让观众们叹为观止;2004年底,根据《阿Q正传》改编的话剧《圈》更是让观众们拍案惊奇,该话剧中阿Q不但暗恋小尼姑,而且还有三次欲和吴妈“困觉” …… 这种不忍猝读的例子太多了,我不愿意去找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杰作”了,在《怪物史莱克》中,连白马王子这种经典形象都被恶搞了,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不能颠覆? 然而,需要追问的是,在“赋予名著以现代意识”幌子的同时,又有多少创作者在用心解读名著?这些“创作者”们急功近利,借名著炒作自己的作品,用一个词形容最恰当---傍大款。 四、迷茫和愤怒 唐朝时韩愈发起过一次古文运动,韩愈极力批判当时绮丽浮华的不良文风,大力倡导“文以载道”。韩愈所谓的“文”必定是要有所承载有所表现的。韩愈的作品文风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内容丰富。特别是他的论说文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最能体现他的文风。我读《师说》、《原毁》,每每击节叫好。 而我们看看今天身边的时尚潮流:《狼牙山五壮士》“不合时宜”的删掉、《蜗牛》“上进”的入选“爱国主义歌曲”、对“红色经典”的肆意亵渎、对经典形象不假思索的恶搞……这是怎么了?难道真如一首歌所唱得那样: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 再回头看看美国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太宽泛、以电影市场为例),我们不得不思考了。 美国的电影制作都是市场化运作,追求高额票房收入。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美国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如早些年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如《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真实的谎言》等,都是描述非常淳朴的人性之美:纯洁凄美的爱情,伟大深厚的战斗友谊,诚实守信重情义的美好品德等。这些影片表现出来的诚实、勇敢、责任感、善良、温情,这些超越了意识形态的人类最优秀的品质触动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令我久久不能忘怀。而当前我国文化市场娱乐性作品泛滥,充斥着一些“水煮XX”、“戏说XX”、“脱口秀”似的游戏节目,这些作品可以承载的东西太少,显得非常肤浅。 时尚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但时尚的未必是完美的、健康的。时尚犹如汹涌的浪潮,总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无法预见的方向朝我们袭来,泥沙俱下,迅速淹没一切而又呼啸着远去,潮水退去,剩下一片狼籍,惨不忍睹。 我们的时代需要洪钟大吕,像《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这类作品,通篇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其充满阳刚之气的精神内核催人奋进,虽然时隔数十载,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贲张!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它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魅力永恒,不容亵渎,更不容删掉! 我被时尚的浪潮裹挟,我大声疾呼,希望唤醒那些弄潮儿,唤醒那些时尚的痴迷者! 林冲兄弟于南昌
评论
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看这林冲必是个凡事愤世嫉俗之人。 该篇教材只是从五年级的必修课本转到四年级的选修课本上,并没有删除。只是一些好事者或对上海长期带有色眼光的人士的不负责任的炒做行为。 再说,这类体裁(或题材)的文章已经充斥了中小学课本若干个若干年了,少一篇又有何妨。 教育不应光是来自课本,这是我们中国教育体制至今没有完全悟清的一个道理。 这件事更不是什么噱头! larry原创于CanadaMeet
评论
2004.12.01 HK FN VO: MAC2005.07.27 ME2006.02.14 Decision Made2006.03.20 Pickup Visa2006.05.10 Fly 2 Vancouver with my family by AC038.Thanks, GOD! 赏 2005-04-01#3 S 1,099 $0.00 这贴将被调走。请浮萍兄见谅。
评论
中国现在小孩,再看什么红色教育也没用,社会教育已经给他们定型了
评论
据说狼牙山5壮士是假的
评论
[SIGPIC][/SIGPIC] 赏 2006-04-20#6 V
Guest
英国历史还说华盛顿的独立战争是擦枪走火涅。 ·生活百科 切换提供商:数字仪表上的仪表检查
·生活百科 逆变器/智能电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