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留学移民亲历加拿大跨省外科急诊(上)
在加拿大
北美时报 早就听说加国医院有几大特色:见医生比见皇帝都难;等待的时间比诺曼底登陆都长;就算历经九九八十一劫难见到医生了,在诊疗室里耗的时间比西天取经还漫漫。平时头痛脑热找家庭医生也就足以应付了,外加上在国内的身体素质底子比较好,很难进一次急诊室切身体验加拿大的医疗程序;更别说跨省的医疗手续和过程了。 相信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样,对于这个传说中的加拿大看急诊有点儿好奇,想知道怎么回事儿。恰好这个月我的一个自行车发烧友朋友因为车子在下坡的时候,后轮失灵整个人飞起撞伤,有点儿严重引来呼啸救护车;我们就跟随他的伤腿一路瞧瞧,在加拿大是怎么看急诊的,跨省外科治疗是个什么步骤吧?这里,且听我朋友慢慢道来。 皇家山惊魂惹来救护车 7 月好容易有了个悠长假期,跑到北美自行车之都 - 蒙特利尔,好好过了把单车瘾。因为我在国内本身就是户外徒步暴走俱乐部的,大大小小的徒步登山、暴走以及单车行也参加了不少,自认为经验丰富足可以应付各类路况了。没想到一世英名就此栽到风景旖旎的皇家山了,让我觉得大为叹息遗憾。 那天早晨出来,骑到皇家山上,看着歪歪扭扭又高陡的山路,本来想把单车锁在路边的树上;后来仔细找了一圈发现可以锁车的树都被占满了,一念之差就骑车上山了。在下山的过程中因为路非常陡峭而险峻,开始是顺着山路往下冲,那叫一个爽啊;可在越来越陡的大盘旋路上,车速开始失控。看着码表时速超过 50 公里,后轮飘移,撞到了中线隔离墩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人立刻就飞了出去。然后就趴在远处公路的另一侧地上。恢复神智之后,勉强爬起来,一瘸一拐走到路边,自检了一遍,清点战果。整个左手鲜血淋漓,四个手指重度受伤,左腿大腿大片擦伤。幸好有头盔和背包保护,脑袋脊背无事,可以行走;当时自己估计了一下,脊背的筋骨有些扭伤,不过应该没有大的问题。诡异的是,自行车竟然也跟着我飞到公路左边,省的爬过去搬了。 一辆车正好路过,驾车的白老太目睹了我高空滑翔、漂移然后坠落的全过程。当时她的双目圆睁嘴里不停地说 "OH, MY GOD" 不过老太在念叨上帝之余忽然想起浑身鲜血的我还在路边儿躺着,随即把车停在我旁边,问:要不要打 911 ?我一看左手血如泉涌,手指都看见骨头了,赶紧说 YES THANK U. 她在那里打电话,我这里就从包里掏出绷带,把出血止住。压迫止血法,学过急救的人应该知道,血是止住了,可裤子在我滑翔降落的过程中一路与石子儿路亲密接触,早已撕成一条条大部分已经成粉末了,此时的我形同半裸,身上和背包上还有地上都是喷溅的鲜血,我低调地坐在路边等救护车来;心底想此时的形象一定比较血腥恐怖,因为从偶然几个从我身边骑过的单车手的恐惧神色中,以及经过我身边突然加速逃之夭夭的实际行动中,可以了解到我有多么狼狈。 15 分钟后,救护车到达。一个女司机,一个男护工。男护工让我站起来,用大厚手指依次捏了头,脖颈,脊柱,腰。问我是否痛,基本上不痛的地方被他捏得挺痛而痛的地方更痛之后,他问我摔倒后是否有过昏厥。 依次回答 NO 。 于是命我打开纱布,血一下子涌出来,看来纱布还是有一定止血作用。他用他的纱布重新给我包扎了一下,然后问我是否要去医院。废话,不去医院打 911 干嘛?上了救护车,躺床上,量了血压。然后,他掏出一张表,问身份,有没有在服药等等。给他看了枫叶卡。然后我问去医院要不要收费,他瞪着蓝眼睛微笑着说: YES. 然后问我有没有带现金和信用卡。我说有,但补充说我有健康卡,但丢在旅馆里。女司机说医院会先收费,然后有健康卡的话再把钱还给你。 我问能不能把自行车也带上,司机说救护车不能带,但可以让警察帮忙带回去。这才发现后面还跟着一辆警车,估计是当交通事故报的案。警察问了旅馆的地址电话,然后给房东打了个电话。可惜我住的家庭旅馆的房东是个 60 多的老太婆,英语法语一概不会。可怜的老太本来就老实巴交又紧张,一听到是警察就更紧张,只会反复说一句话: NO CHINESE, NO CHINESE. 也不知道是之前受过什么刺激。后来警察终于放弃了,决定亲自前往送自行车过去,同时帮我去取健康卡,真是好人啊!此时我忽然想起来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儿,冲着他们的背影大喊:顺便帮我带条裤子来,谢谢! 警察迅速走了。蓝眼护工男依旧微笑着,问出生年月,前面还去过哪些国家等傻问题。就收费问题,也展开了讨论,车子就是不开。又 15 分钟后,终于出发了。上帝啊。 忘记了一个前提,此两人都是说法语的,英语极差。而我的英语也好不到那儿去,于是警察走后,每句话我们都进行了艰巨的相互解释。 阶段小总结 1 ―― TIP1: 非自行车专业人士,不要尝试山路俯冲。 TIP2: 外出长途旅游,绷带纱布必备。 TIP3: 学会压迫止血法。摔倒受伤后检查全身。 TIP4: 救护车到达后,主动申明自己有健康卡。必要的话申明自己有现金和信用卡。否则可能耽误治疗。 TIP5: 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你早点出发。 在急诊室我等等等 大概 10 分钟,到了 Royal Victoria Hospital ,护工把我从车上推下来,直接进了急诊室。然后我们就等在这里,无所事事,大家谈笑风生,完全忘掉了还在汩汩流血的手指头。 又是十几分钟过去了,等我和司机学会了用法语说 BONJOUR (你好) , MERCI (谢谢)之后,终于被推到一个柜台前,一个护士给我量了血压,问了几个简单问题,然后护工把我推到一个单间病房里,让我穿上一件大围裙,腕上套着一个纸环。坐在那里等医生,至此,护工的工作完成。心想效率还不错啊,比传说中的排队几个小时好多了。 但是,真正的等待才刚开始。 过了一个小时,一个护士来简单看了下我,然后又消失了。你就那么孤零零坐在那里,穿着愚蠢的大围裙,百无聊赖。忽然看见诊疗室的墙上贴着告示: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 . 看来在漫长的等待中发生过可怕的故事。(譬如说等待时间太长导致病人的骚动和殴斗之类)值得一记的是,中间警察回来了,带来了我的医疗卡,竟然没忘记裤子。并且把同住的一个男同胞带了过来,真是好人啊!让我不禁想起大人为小朋友洗澡时不忘准备橡皮鸭子,于是我与橡皮鸭子一起又等了 50 分钟左右,那个兄弟忍不住了,跑到外面问护士啥时候医生才能来。护士回答,这一层就一个医生,我前面还有一个病人。只好继续等,无聊中我们讨论了从加拿大经济形势到面向对象编程的优势(我俩都是计算机工程师),所有的话题聊完以后,终于一个女医生进来了,问我是否打过破伤风针、是否对药物过敏、有没有在使用其他药物云云。打了一针破伤风(有效期 10 年),然后开始输液打青霉素。接着让我依次活动伤指,其中食指无法上挑,她让我去拍一个 X 光片。拍片很快。但拍完片,吊瓶空了;路上竟然没有护士愿意帮我关掉或者换第二瓶。他们说:这个是谁谁的病人,我们没有权限碰。我于是胳膊上插着针头吊着一个空瓶被推来推去。 回到诊室,又等了一会,主治医生终于正式登场,是一个年轻的沙特见习医生,他详细检查了伤口内部(期间他进出诊室无数次),确定食指第一节韧带断了,其他都是皮肉伤,骨头未断。清洗了伤口,把我的手放在小台子上,说这个食指情况比较严重,他要等一个高级医生来。就那么摊着手又等了 20 分钟,高级医生来了,竟然穿着 T 恤和牛仔裤。他熟练的从裤兜里掏出几个小东西,然后就戴上手套动工,一边耐心的讲解给沙特同学讲解。 3 分钟,缝好食指,高级医生迅速消失了。沙特同志接着缝难度比较低的无名指。包扎并没有花很长时间。但直接在我腿上大面积伤口上用酒精纱布清洗实在是酷刑。他说: I gonna BURN you ……让我深刻感受到一句话,如果医生说你会有点不舒服的时候,那接下来的就会像地狱一样的疼。 啥也不说了,眼泪哗哗的。 我告诉他我要回多伦多,他给我写了一个很详细的转接单。让我两天换一次包扎( change dressing )。告诉我回去后立刻找一个多伦多的外科医生报道。给了药单和注意事项说明。(竟然没有任何饮食禁忌,也可以喝酒)包扎结束,也没有什么出院手续,手术床上下来直接走人。晚上 11 : 00 左右,距出事 6 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走出了急诊室。在那位兄弟的搀扶下,我们艰难地走过一条街,到繁华的路上打了个车,去了药房。按药单买了抗感染药和止疼片( $23 )。 阶段小总结 2 TIP6: 安省的健康卡在魁省也好用,整个过程没有交过一分钱。(药要自己买。) TIP5: TIP6: 急诊室的等待确实漫长,不要抱有幻想。脾气暴躁的同志参见墙上的告示。 TIP7: 急诊室内手机是没信号的。可能怕干扰仪器。 TIP8: 急诊室出口的地方都有一门直线电话可以叫出租车。不用投币,也不用拨号,也不用跑出一条街……
评论
Frisch weht der Wind,Der Heimat zu,Mein Irish Kind,Wo weilest du?回复: 亲历加拿大跨省外科急诊(上)亲历加拿大跨省外科急诊(下) 北美时报加拿大因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一般疾病往往在诊所内就诊,而一旦来医院往往病情较重,所以在我们见到的医院中,感到急诊室规模不论在条件上、环境上和设备上均堪称是一流的,而且处处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各种需求为主线。 如在 " 维多利亚医院 " ,每个大门都有感应器,急诊大门同时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前行的,另一个是提供病人的车子、救护车使用的通道。室外有直升机的停机坪。每个办公室都有中央监护台、计算机、传真机和无线传呼系统。市民如有突发事件通知救护中心,中心立即能够通知医院做好一切急救准备。对于急诊室的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且一定是注册护士,经全院轮转过,并经过急救考试得到心外按压技术和呼吸急救技术操作证书后方可担任。 病人入急诊后在预检处分类, I 类危重病人必须在十分钟内得到救治, II 类重病人尽快送入治疗区域, III 类病人一般让其等待,但也不能忽视,随时观察他们的病情,一般最多可等待 4 小时。但从不发生纠纷和争吵,因为护士做好解释工作,告之他们是幸运的病人,让他们知道哪一天你或你的家人逢到危重疾病时,同样有人会让你先治疗。 急诊室内有观察室、手术室、恢复室和监护室等,每个床边有一套完整的抢救设备和所需的医疗仪器,允许家属陪伴,专门设有漂亮舒适的家属休息室。 急诊室内各种示意指向一目了然,每个重要通道上设有几种颜色的线条作为通向各部门的标志。如沿红色虚线即可去化验室等,以减少病人的往返,缩短就诊时间。预检台的桌子也别出心裁,中央为凹型,周围用玻璃,便于病人轮椅上与护士接触、交流、以及对周围病人的观察。 我的第一次换药 由于受伤后行动困难,因此暂时呆在蒙特利尔。两天后,准备去换药,不知道到哪里去换,只好又回到了 Victoria 医院。下午 4 点半,到普通门诊这里,护士问有没有预约过,回答没有。立刻又被指到 emergency 门诊了。这次没有救护车送了,首先要到分流 (Triage) 护士这里预检,拿号。护士听说我只是来换药,一脸不高兴: " 我们今天很忙的。你应该去 clinic (普通诊所)。 不过还是大发善心给我一个号,顺便量了血压,然后就开始等。 排队的人大概有 20 几个,有人在玩电脑,有人在看电视(急诊室里有饮料机和电视);有人在看大部头小说,还有拿着厚厚一本填字游戏来填字的,都是有备而来啊。等了 4 个小时后(还是有救护车好啊)终于叫了我的名字,跟着护士进了急诊室。跟上次一样,又进了一个小单间,脱成光猪然后换上一个愚蠢的大围兜,坐着继续等,同时心底万分羡慕那些带着填字游戏来等候的人们。当我望了天花板再望地板,数了桌子上的木签数目以及墙上海报每一行有多少字;百无聊赖开始数腿毛的时候,终于一个老医生闪了进来,"OH!, you STILL here?" (哇,你居然还在这里?)"………." 想耗走我可没那么容易! 打开包扎,老医生看了 10 秒钟, " 挺好的,没感染,护士换包扎吧,以后每天换一次。 " 然后他迅速消失了。留下了一脸愕然的我。 之后一个很像电视剧《越狱》里面那个费尔南多的光头护士花了 30 分钟给我换药,换完已经是半夜 12 点。一瘸一拐走出急诊室,望着满天星光,叹了口气,用直线电话叫了出租车,疲惫地回去了。 友情小提示: TIP9: 如果只是换药,找当地一家有外科的 clinic 就可以了,不要去医院,除非你想去那玩填字游戏。 TIP10: 去急诊室如果不是救护车拉去, Triage 就要等 4 个小时。进到病房基本要等两小时。如果真的急,还是叫救护车。 TIP11: 要有大乌龟精神,耐心地……等!! 跨省转院到多伦多 换完药第二天,回到了多伦多。第三天去换药,按照费尔南多的指点,直接去了离我住处不远的 Fairview mall 的 walk-in clinic. 前台小姐简单问了病情,做了登记,并确认有健康卡的话换药不用交费。等了不到 15 分钟,医生就叫我进去了。心底不禁惊叹,跟公立医院比真是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啊!但医生立刻问了一句:你在这里公立医院找医生看过了么?我说没有,直接来的。医生立刻说: Sorry, 你必须先去大医院,本地医院诊断后, clinic 才能给你换药。 本来让我感动得满腔热情就被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给兜头浇熄了。 只好打车去最近的 North York hospital. 直接到外科,护士小姐又是一个问题:你预约过么?没有。立刻又被指到了 emergence section. 一样的先去 Triage 拿号。然后,等。 也是 20 多人在排队,干啥的都有。等待区有电视、饮料机,竟然还有 PS 游戏机,慨叹啊,可惜手伤了不能玩。中间和一个白男聊了起来,他因为结石疼痛已经来了三次了,都是给他敷衍了事。他懊恼地说, " 每次都请假,请假就扣钱。 " 这个加拿大的医疗,看来是积疾已深啊。 3 个小时以后,叫到了我的号。跟着护士进了急诊室,一样的一排椅子,继续等。如是又是一个小时,终于等到了医生叫我。换上大围兜,护士打开包扎,医生看了看,简单问了过程,看了蒙城医生的介绍单。问我有没有把 X 光片带回来,我说没有,医生就安排我去再做一次。然后和护士一起消失了。一个半小时以后,医生回来说不用做 X 光了。另一个护士草草将伤口包扎好,然后给了我一张纸条,让我两天后早上 9 点,直接到这个医院的普通外科找一个 xx 医生。莫名其妙,只好离开了。 TIP12: 回到安省,要先去公立医院找一个医生接治后,才可以到本地 clinc 换药。 clinc 不认外省医生处方。 尾 声 两天后的早上,我如约来到外科,但护士说没有从急诊接到这个预约?!听到这个噩耗差点让我的伤口崩开鲜血涌出,不过后一句让我暂时停止了血腥的画面。医生同意在 12 点接见我,嘿嘿,不就区区 6 个小时么?等我可不怕。 12 点不到一点,医生亲自来叫我了,这次效率挺高,迅速拍了 X ,确认骨头没事。一个中国籍男护士,利索的给我换了药。医生让我买一管药膏,每天自己用肥皂洗手 ,自己换药。 5 天后去拆线。韧带断掉的食指,要戴指套 6 周,让韧带生长,愿主保佑它长的好。 经过这次外伤事故,对加拿大的外科急诊有了个初步实践理解。希望对兄弟姐妹们有帮助,那也就不算白摔了。同时,也有几个问题未解:据说救护车哪里叫都是要收费的。但蒙城救护车并未找我收费。不知是否会将账单寄到家中;多伦多医生为何不让我到 clinic 换药,而让我自己买药自己换呢?不会是想给国家省钱吧?我一直都没有经过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在里面,能起什么作用呢? 不管怎样,这么一通热热闹闹的急诊经历总算告一段路。
评论
Frisch weht der Wind,Der Heimat zu,Mein Irish Kind,Wo weilest du?回复: 亲历加拿大跨省外科急诊(上)学习过,谢谢.
·生活百科 太阳能报价反馈(昆士兰州)
·生活百科 太阳能热水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