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留学移民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
在加拿大
看后受益非浅,献给家园的妈妈们!1.自序:移民加拿大,对人生的影响好比是脱胎换骨。无论你曾经有过怎的辉煌,当你决定了陪同孩子在温哥华定居,你就变成一位专职司机。因此,我们被戏称为来温司机。正文很久没有写文章,偶尔提起笔,好像在考场赶写作文。没有提纲,没有见解。只是把自己旅加的亲身体验跟朋友们聊一聊。我们远涉重洋,从中国来到加拿大,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抱着一个梦想,只是每个人的梦境不尽相同。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人来说,这个梦想中有很大的成分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尽快适应环境,融入主流。所以很多家长,从一落地,就着急孩子的英文,忙着找补习学校,找家教。从周一到周日,除去上课之外,几乎全部的时间都在争分夺秒的补习中度过。学习英文是必需的,这一点无可争议。可是这样的学习方法真的有效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们全家来加拿大已经十几年了,刚来的时候,女儿只有五年级。那时,国内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有英文课,所以出去26个英文字母和简单的词汇之外,对实用英文就是一无所知。开始我们也都很担心,怕由于英文的原因,把其他功课也耽误了。好在我的弟弟和弟妹都在温哥华,他们陪我们一起去学校报名入学,学校详细介绍了ESL课程。那是一种专门为英语是第二语言的人们设计的英语过渡课程,我当时觉得反正孩子还小,机会还有,就按照学校的安排试一试吧。我的弟妹是个很细心的女孩(那时她还很年轻),开学之前她先教给我女儿几句必须的话:我要去洗手间;我不舒服,我要回家;请给我妈妈打电话,等等。孩子上学以后,我每天都会问问她今天老师讲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应该承认,这里的ESL教学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小学,老师都非常有经验,有耐心。他们虽然说的都是英文,但是他们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遇到一些新的或者比较难懂的词汇,会通过肢体表达或者图画表达,总之,肯定能够最后让学生理解。他们要求学生也是一样,只可以说英语,不会的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或者用图画表达。其实每个孩子都很聪明,就算语言不通,他仍然能够感觉到很多东西,而这些感觉才是他们从外界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就是母语。女儿告诉我:每个星期一的英语课,老师都会首先问大家:上个周末去那里玩了?都见到了什么?有个同学真棒,老师说的他都知道。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就心里有数了。从此以后,每个周末我们全家驱车到温哥华及周边的旅游景点观光,不仅饱览了美丽的湖光山色,享受了眼福,而且增长的当地知识。孩子回到学校再去上课,跟老师有了互动。看到老师赞许的眼神,她自己越发有了信心。2.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但矛盾的是,中国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词,叫做“师道尊严”。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就明白了:当学生的要谦卑,做老师的要傲慢。从根本上说,这是人格的不平等。差不多就是“热学生去贴凉老师”。于是学生和老师就成了天敌。于是就有了很多调侃师道尊严的笑话。来加拿大后才知道,这里的老师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的亲近与互动。他们希望学生与自己亲近,他们跟学生听同一首歌,读同一本书。在拥有共同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进而有效的指导学生。加拿大的老师对学生永远是鼓励为主。即使是问题学生,老师也很少指责,训斥,而是先绞尽脑汁想一些他的优点,给予最充分的肯定,调动起他的自尊心,然后再明确地告诉他:如果你的某一方面改变一下,你就完美了。除此之外,加拿大的学校也很重视与家长的互动。女儿读ESL大约半年,快到感恩节了,老师给大家讲加拿大人如何欢度节日,吃什么,穿什么,摆什么,等等。又问学生:你们的国家有些什么节日?都是怎样庆祝的?有没有家长愿意来跟大家讲一讲?当时,女儿并没有十分明白老师的意思,回家说:老师让我们问家长,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吃的?可不可以教我们怎么做?我听了,毫不犹豫地说:可以。我给你们演示做八宝饭。我在家里事先做好了糯米饭,买好了香油(怕有不同民族,最好用全素),白糖,红豆沙,红红绿绿的果料;又带上必要的工具和一些一次性餐具来到教室。孩子们围着桌子好奇的看。那时,我的英文也不好,我就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展示给大家,英文老师很自然地给每一件东西以及我的一举一动配上画外音。看到有的孩子跃跃欲试,我就索性让他们每个人都亲自动手试一试。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不一会,八宝饭做好了,我用餐刀切开,装在一个个小盘子里,请大家品尝。我临走的时候,老师拿出一盒精致的巧克力作为答谢,同学们也都非常高兴。回想起来,那次我做的多多少少有点跑题(那不是感恩节的食品),但又有何妨?我发现从那以后,女儿强烈地认同了这个集体,似乎与老师和同学也多了默契,在属于她的小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我曾请教过女儿的老师,请她给我推荐一些必读书,希望对女儿的英文有帮助。老师说:孩子学得最快的是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可以让她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读喜欢的书;听喜欢的歌。结果发现女儿天天像放暑假一样,看卡通片;读小人书;唱小孩们篡改的胡言乱语歌。当时我有点将信将疑。后来,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女儿完成了全部的ESL课程,没有上过一天补习班。到7年级毕业的时候,英文已经开始拿到A的成绩。我不得不心悦诚服:人家真是太有经验了。3.中国人常说:好马好在腿上,好汉好在嘴上。但中国的学校很少给孩子锻炼口才的机会。而加拿大的学校要求孩子:凡是你想得出的东西,就一定要讲得明白。否则,谁知道你有这么好的想法? 加拿大的学校,非常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会教孩子们如何组织和完成一个课题。通常都是老师规定一个总的命题,例如:古罗马的人是怎样生活的。老师不出小标题。在总命题下,学生可以自命小标题:古罗马的人吃什么;古罗马的人穿什么;古罗马的小孩玩什么游戏;古罗马的人使用什么兵器;古罗马的战斗防御工事;等等。小标题的内容不可以重复。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做的内容已经有人选了,你就只好再想其他题目。这样一来,大家都赶快选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生怕好做的题目被别人抢了去。这种课题都是分组完成,一般都是3--4个人一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愿结合。由于工作需要互相配合,所以每个组自然出现了一个领导者,他会根据自己对另外几个人的了解,安排他们做不同的事情。喜欢学习的,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资料;喜欢画画的,给选来的资料配上图画注解;喜欢动手的,负责制做图板和一些立体模型;喜欢演讲的,负责在全班演示和讲解他们的课题。分工只是大概,其实所有的环节都在讨论中进行。在筹备课题一段时间内,大家密切沟通,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天天长在一起。我个人认为,这是加拿大学教育的又一个成功之处。这种教育方式,至少有5个优点:第一,不单纯依赖课堂知识,懂得从庞杂的知识宝库中撷取自己所需;第二,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把原本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第三,发掘每一个孩子不同方面的特长;第四,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第五,让有领导才能的孩子脱颖而出。我自己不是搞教育的,但是来加拿大以后,我有幸陪着孩子重新成长了一回。如果不是因为女儿的缘故,我不可能有机会如此深刻地了解加拿大的小学教育。很多新移民朋友,为了孩子的教育真可谓用心良苦。几乎跑遍了所有的补习班,补习学校。盲目地给孩子一通“大补”,有的孩子还“虚不受补”,甚至叛逆,反目。其实,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学校?你是否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资源?4.加拿大的义务教育为12年,一般公立学校都是小学7年,中学5年。有些私校小学,中学各6年。加拿大的中学与国内不同。这里的中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每一教室都属于一个老师。比如:数学老师的教室,既是他的教学场所,也是他的办公室。假如他本学期要教五个班,那么五个班的学生将会轮流到他的教室来上课。所有教材,教具都会放在这里。五个班的学生作业也都在这里批改,存放。所以,每一个课室里除去黑板,桌椅之外,还有计算机,投影仪,记事板,告示牌以及大量的书柜。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室,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储物柜。教学楼的楼道两侧,是满满当当的两排壁柜,很像游泳池的更衣柜,那是学生们存放私人物品的地方。每当新学期开始,学生先去教务处注册,然后就可以得到一个柜子的号码,自己配上一把锁,这里就是他一个学期的专用位置。每天上不同老师的课,就带着每堂课所需的东西跑不同的教室。暂时不用的就寄存在柜子里。刚上中学的孩子,最初几天常常会迟到,因为学校很大,他们经常跑错课室,或者柜子离课室太远,来不及换书。几天下来,自己就掌握了节奏,也安排出了最省时的路线。加拿大的中学课程非常丰富。不仅有文史地,数理化,还有体育,艺术,甚至家政课程。总共多达十几门。其中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加拿大的中学是学分制,12年级毕业并不难,只需要几门必修课考试及格,满足基本学分就可以毕业。但是12年级毕业后能否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读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要看你的学分组合是否合理了。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加拿大的每一所中学都有几位教学顾问,他们在帮助学生规划学分方面所起的作用弥足轻重。女儿刚上中学的时候,拿了学校的课程目录,让我帮她选课。我不懂加拿大的做法,自己很主观地认为:孩子刚上中学,将来考大学还不一定学什么专业,所以最好不要偏科。于是,我建议她选了文(英文)史地,数理化,第二语言选了法语(这是加拿大的第二官方语言),体育是必修课,女儿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绘画,陶艺,缝纫和厨艺。回去交给教学顾问,顾问说:第一,你选择的主课太多了,主课的作业负担比较重,会影响你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其次,关于第二语言:你的中文足够好,建议你参加一个中文挑战考试,如果这个考试能够得到90分以上,你的第二语言就已经满足了学分,法语你可以作为选修课来读了。这样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应付其他课业。第三,从你选修的兴趣课中看得出,你比较喜欢艺术课,你可以考虑把艺术课程分散到每一个学期,这样你每个学期都有享受放松的机会。我们采纳了教务主任的建议,每个学期保留4门主课;考了中文挑战试。接下来的确轻松了很多。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保持不错(后来考取了UBC),而且学会烤点心,缝制布偶,还学会吹黑管(虽然很初级),并且参加了学校管弦乐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女儿原本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孩子,中学以后我发现她慢慢变得开朗了。只要她愿意,她可以跟任何人找到合适的话题。后来总结孩子中学成果,令我感悟到:中学兴趣课和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主课。它教会了孩子如何与人沟通。你的兴趣越广泛,与人沟通的话题就越多。相应的社会接触面也就越广泛。考上大学并不是中学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志。人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作为社会人,学会与人沟通才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而加拿大的中学教育,正是让孩子具备了这个能力。5.女儿就读的中学叫做“皇太子中学”,是温哥华地区年年名列榜首的公立学校之一。据说这个学校是英女皇出资捐建的。这所学校有着浓厚的英国文化氛围。在这里读书,对她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她的英文老师P.J先生。 P.J先生是英国人,也是一位曾经颇有名气的加拿大作家。完美与浪漫是他毕生的追求。他从年轻就在这个学校任教,到了女儿就读的时候,他已经差不多有60岁了。关于他的“美丽传说”,可能将载入这个学校的史册。有一次,几个当地的洋人同学聊天,说:有一位女生,英文考试差两分不及格,气势汹汹来到P.J的教室,一扭身坐在他的办公桌上,甩一甩金黄的长发,闪一闪翘动的睫毛,白皙的脖子一摆,下巴划了个圈再轻轻一扬,看也不看他,把试卷一抛。那张纸无声地飘然而落,P.J手疾眼快,落地前伸手接住,二话没说,拿起笔把48改成了50------。听众一片哄笑。恰好和P.J同龄的法语老师从这里经过,听到以后很不屑地说:这个传说至少30年了吧?还有人讲呢?讲故事只是为了好玩,没有人去考据它的真实性。其实,真正的P.J是个治学严谨的英国绅士,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使在课堂以外,他也不忘对学生的文化熏陶。P.J喜欢舞台剧,他认为那是英国文化的精髓。他大约每两个星期就会带学生去看一次舞台剧。他要求看戏时候,男生要穿西装,女生要穿长裙(过膝盖)。有的同学故意说:“我只有牛仔裤”,P.J说:那你就不用来了!当然学分也就没有了。他要求学生:看戏不可以迟到,要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开演之前,要停留在大厅里,跟见到的熟人情打招呼;入场之后,提前几分钟落座,不要带食品,饮料入场,不要大声喧哗;中场休息,到大厅放松一下,可以适当讨论剧情以及历史背景等等;看完演出之后,写一边观后感。可以从故事寓意,人物性格,演员形象,表演艺术甚至音响,灯光,服装,色彩等任何方面发表见解。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与当代作品作比较。几年下来,孩子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很多东西。不仅可以精熟地背诵出大段经典台词,学会了如何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而且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如何穿着,言谈举止应该如何表现。中国有句俗话:“三代为官,会吃会穿”就是说先有见识,才懂规矩。中国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大部分孩子潜意识里有很好的文明素养,所以对这种良性引导很容易接受。但是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经受了太多的文化冲击,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是打破了旧的传统;从消极的意义上说,并没有成功地建立起新的体系,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女儿从P.J那里学到很多西方礼仪知识,回家讲给我听。然后又问我:妈妈,我们中国应该也有这些讲究吧?我说:那当然!于是,尽我所知,因势利导,给她讲了很多中国传统礼仪。诸如:称谓,措辞,与长辈同行的出入顺序,宴客规矩,座次安排等等。她听得饶有兴趣,并且不时跟我讨论:哪一条中国的比较好,哪一条英国的比较好。哪些融合起来会更完美,哪些放在一起会很滑稽。孩子的知识很多时候是通过反面教材得到的。我们设想了很多不合理的场景,开始都是我说,她听;后来她也跟着添油加醋;再后来,她自己发挥想象力,就更加离谱,话还没讲出来,人已经乐翻了。按照加拿大中学的传统,每个毕业班的老师,在毕业典礼上可以颁发一份奖品,给本届自己最满意的一个学生,而女儿12年级毕业的时候,有幸获得了来自P.J的这份殊荣。应该说P.J教给她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一种文化;P.J所做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而是精心的陶冶。6.前面讲了很多女儿在加拿大读小学和中学的事情,随着她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觉得自己已经远远跟不上她进步的步伐。对于家长来说,其实这是一件好事。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比我们这一代强。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我给她的最后一个建议,是在她准备考大学的时候。有一天,她很认真地问我:妈妈,你说我大学读什么专业好?我毫不犹豫地说:读你自己喜欢的专业最好。随后,我告诉她我为什么这样说。我的理论是:首先,大学读什么都有用,否则学校就不会设这个学科;但是,学什么都不够用。相对将来就业,要想把自己从事的业务做到精,还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地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其次,上学常常是乏味的,如果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不会太枯燥,而且容易出好的成绩;相反,如果追随着别人,选择一个看似实用,但自己完全没有兴趣的专业,会觉得大学很辛苦,很漫长,而且说不定会坚持不下来。女儿采纳了我的建议,轻松,顺利地完成了本科的学业。自从她上UBC以后,学业的事情我基本上不再过问。比起很多家长,我很幸运。女儿会经常主动把大学课堂的东西带回来跟我讨论。比如:中国对马克思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的民主政治与中国政治协商的异同;政治家如何通过选举规则控制选举结果等等。每当她获得一桶水,她总不会忘了分给我一杯。我从她那里学到很多西方知识(或者说是对同一问题,西方学者的看法);她从我这里学到了准确的中文对应词汇,以及中国以往对一些西方概念的理解。从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在孩子的知识范围内,尽可能与她平等地讨论问题,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督促,而且一举两得,自己也真的从中学到最新的东西。有时候和朋友闲聊,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谈到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移民加拿大?我发现一半以上的家长都会说,是为了孩子。有时候孩子不听话,或者学习不够努力,家长会非常失望地说“为了你,我们放弃了多少?你却------”我不否认,每一个家长都会为孩子付出而在所不惜;但是,并不等于孩子因此就欠了我们的。我们是在圆自己的梦。出国也许令我们放弃了很多,但同时也把孩子以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全部归零,这一切毕竟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而是我们做出的决定。无论出于多么良好的动机,对于这一决定的风险与后果,我们只能自己承担责任。我们把孩子带到加拿大,就如同重新“生”了他一次,既然如此,我们必须再哺育他一次。这种“哺育”就是给他一个绝对可靠的大后方,让他集中精力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做一个“温哥华妈妈”不容易。尤其是第一代移民。与其说哺育,莫若说是一种“涅磐”。我们舍弃了自己的追求,用全部的生命和心血浸润着另一个生命的复苏,期待着在孩子的身上重现更大的辉煌。做梦很美妙;追梦很辛苦;“涅磐”很悲壮。但我们还是做了,追了,“涅磐”了。只希望一梦醒来自己没有完全“灰飞烟灭”,还有可能去追下一个梦境。
评论
1、2005.9.28考ys;2005.10.07签约加成.2006.3.?递料香港,中间被退;2006.7.?再次递料香港2、fn:2006.10.10,vo:lsl; 3、补料:2007.12.10收到补料的信,vo变成mac;09.6.2收确认信,2010.5.28日签me!2010.6.15体检.2011.3.16收到pl回复: 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希望能对为人父母的我们有个启示!
评论
1、2005.9.28考ys;2005.10.07签约加成.2006.3.?递料香港,中间被退;2006.7.?再次递料香港2、fn:2006.10.10,vo:lsl; 3、补料:2007.12.10收到补料的信,vo变成mac;09.6.2收确认信,2010.5.28日签me!2010.6.15体检.2011.3.16收到pl回复: 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So long but so good!
评论
回复: 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相比而言,大陆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孩子也累家长也累
评论
回复: 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学习一下。
评论
技术移民一刀切,PNP遥遥无期,只好带孩子过来,开始陪读。回复: 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怎么去加拿大都好像不用上班,哪来的钱做那么多花销?
评论
回复: 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加拿大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能说会道,吹牛功夫一流,实际功夫很次的货色,放到世界舞台上毫无竞争力可言。这样的教育机制出来的产品,很难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才竞争。诸位莫要迷信。
评论
回复: 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好长啊,看了一半留个爪印
评论
[SIGPIC][/SIGPIC]2012,在路上回复: 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99%的移民是为了下一代受到更好的教育呀!可怜天下父母心!
评论
FN:2006.7.28(2006.5.12寄送) B04974XXXX 补料:2009.1.20 2012.4.4ME和补料到 2012.4.12体检,4.20交登录费、无犯罪证明、照片等 5.17登录费解付5.28PL 6.5DM 6.7收到移民纸!毕业啦!99%的移民是为了下一代受到更好的教育呀!可怜天下父母心!点击展开...7月份的就快到ME了。
评论
回复: 转载:温哥华妈妈旅加手札写的不错!
·中文新闻 贸易部长唐·法雷尔(Don Farrell)正在等待与美国商务部长就澳大
·中文新闻 工党因向议会提交“草率起草”的立法而受到猛烈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