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留学移民留学签证 - 留学生温暖的家 海外大学的中国学生组织
在加拿大
留学生温暖的家 海外大学的中国学生组织 《21世纪》留学留学生远离祖国,初到异国他乡,他们最需要的什么?是帮助,是朋友的热情之手。留学生在陌生的国度遇到困难,遭到挫折,甚至天灾人祸,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是帮助,是亲人般的呵护。亲朋好友鞭长莫及,有人却充当了这一角色,那就是形式各异的中国留学生组织。 近25年来,我国共有60多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都是史无前例。 据人事部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2年,持续多年的出国留学热潮势头依然不减,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万人。初到异国他乡,留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自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难题,怎么办?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不要忘记,还有我们留学生自己的组织。有时候,寻求中国学生组织的帮助,你所面临的难题会迎刃而解。 初到异国他乡,先找学生组织 在国内的时候,许多学生习惯于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人安排好,而来到异国则要靠自己。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马上需要解决在哪里住,解决一日三餐,了解学校有什么教学设施,办理图书证,接下来还有怎样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而有意义。所有这些事情,从何开始?怎样处理?新学生可以到学校的学生中心或其他学生组织去求助,因为这些组织的成员在处理事情时比较有经验,他们会给予新学生耐心的解答。有的学校还有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办公室,可以给他们提供特别帮助。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中国学生,遇到困难找学校的中国学生联谊会当然是最方便的,虽然同是学生,但“老”的要比“新”的熟悉更多情况,求得他们的帮助,也许可以使新来者少走许多弯路。 小H初到美国一所大学学习,两眼一摸黑,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她在大学中心网站上查询到了一个联络电话。拨通电话后,对方告知,该中心主要提供校园设施的一般信息,并且表示,这可以作为新学生来了解学校情况的第一站,比如这里可以向新学生介绍学校专门负责住房和餐饮部门的联系办法,从而由此顺藤摸瓜,最终解决问题。 留学生通常还会遇上怎样合理开支的问题。留学生的经济来源有限,因此节俭度日,精打细算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活本领。刚到欧美国家,情况不熟悉,看着什么都贵,怎样花钱心里没底。这个时候不要随意乱花钱,要理清日常生活花销的重点,先抓主要矛盾。第一件要琢磨的事情是住房,找到一个价钱能够接受、位置和条件适合的住房十分重要。 寻找住房,首要的是找信息,然后就要靠自己动脑子从各种信息中做出判断,找出适合自己的房屋。找信息可以到学生组织去询问,他们至少可以提供应当到哪里了解情况的信息,他们还可能会提供有关的报纸或其他住房信息,材料上面会介绍房东的地址、电话、交通状况、住房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包含什么设施,比如能不能做饭。学生一般都需要自己做饭,因为这样能够明显减少开支。 可以多找一找跟自己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同学,向他们了解怎样购买生活用品,如果能有一个有经验的中国同学带着去采购一趟就最好不过。因为已经安顿下来的中国同学一定会知道,附近有哪一家合适的超市,哪些商品价格合适。对于新来的同学,应当把紧要的东西先买下来,比如米、面条、油、盐、酱油、鸡蛋、牛奶等等。新来的同学在校园里面可能结识到这样的老同学,也可以向学生会组织去询问,请求提供线索,很多学生组织都有老同学的名录。 另外,学生组织往往都有网站,具有上网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事先对学生组织及其工作有更好的了解,更清楚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具体帮助。 学生组织还可以提供更多帮助,包括组织各种活动等,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艺术办公室,帮助学生参与形式不同的多种艺术活动,与专业艺术家接触,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另外,很多学生组织都欢迎学生多提建议,所以有什么具体困难或者新的想法,学生也可以提出来,不断改善学生组织的服务,从而有利于使学生在留学期间度过一段有收获,而且比较轻松的时光。 美国的“中国学生联谊会” 在中国留学生集中的美国各大学,一般都有中国留学生自己的组织,或叫“学生联谊会”,或叫“俱乐部”,名称不同,但作用差不多:相互沟通,互相帮助。 夏威夷大学是一所中国学生比较多的大学。这里的中国留学生联谊会就十分活跃。逢年过节,学生会都要组织学生集体联欢或看电影,特别是国庆节和春节等传统的中国节日,留学生都会去参加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在海外与国人同欢同乐。由于学生会是民间组织,所以一般没有经费支持,“party”常常是大家自己做菜,每人带一个,大家聚在一处享用。新来的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找到学生会,就会得到尽可能的帮助。比如有一次,一位来自上海的学生刚到美国半年,就得知,他在上海的3岁女儿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治疗需要很多钱。他忧心忡忡地找到学生会,中国学生会负责人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募捐活动。还帮助他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一份业余工作,让他有一些收入。 “9•11”事件后,美国加强了对外籍人进入美国的控制。美国2001年通过的联邦安全法要求所有大学采用新的电脑登记系统,没有登记的外国学生将面临严格的审查,之后才能延长签证。在此期间,许多中国留学生因他们的名字没有正式登记而得不到签证,有的甚至面临失去奖学金或中断学业的危险。在这严峻时刻,美国最活跃的中国学生组织――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纽约学联,与其他学校学生组织华人团体共同成立“全美中国学生学者签证安全检查促进委员会”,在全美范围关注这个问题。纽约学联于2003年3月10日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反映了这个问题。学生组织联合大家集体签名并把美国各校滞留未归的同学的名字、校名和滞留时间、拒签地点,都刊登出来,上书美国官方,希望重视并解决。后来,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领事司司长马拉•哈蒂就中国留学生、学者返美签证受阻问题亲自致函纽约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总主席。在信中美助理国务卿对中国学生、学者的签证问题表示关注,并且就中国留学生、学者返美签证问题作出承诺:“把签证审核及安检控制在30天以内。” 在2003年春季中国抗击“非典”时期,美国留学生组织还举行了大规模的捐款活动,并购买了口罩等物资,寄回祖国,表达了海外学子对祖国人民的热忱关注。 全法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海外留学生组织是留学人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帮助、增进联系和友谊的学生组织。法国最大的留学生组织是“全法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成立于1986年底。按留学生分布和活动情况,全法学联在首都巴黎设立两个分会,在其他留学生聚集的城市设有43个分会。 此外,已经取得一定专业成就、在法国从事科研和教学的老留学人员还成立有专业协会。目前在法国较为活跃的有全法科技工作者协会(由教授和研究员组成)、工程师协会、法律经济协会、生物医学会、农学会等。专业协会以学术交流为主,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中国学者间的横向交流和与法国同行间的纵向交流。 据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白章德参赞介绍,学联和专业协会是教育处联系留学生和旅法学者的纽带,双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学联国庆节、春节等节日组织的联谊活动和讲座等学术活动都得到教育处的大力支持。教育处组织的西部扶贫计划和留学人才招聘活动等也得到了学联组织的通力合作。 教育处给学联提出的目标是:“代表学人、激励学人、服务学人”希望他们走在学生前列,做出榜样,鼓励留学生们积极向上。学联每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学联干部都是业务能力强、热心留学生事业的学生。他们不计报酬、义务服务,对所负责的工作认真投入,在学联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每年的学联大会是学联骨干交流工作经验的好机会,学生们在自我教育中提高很快。通过安排和组织留学生开展有声有色的学联活动,学生干部也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自己的组织才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联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新学年到来前,学联为初来乍到的新生着想,主动给他们办讲座,指导新生如何办理居留证、医疗保险和学校注册,如何找住房,选择交通工具,给他们解答一些具体问题。外地的留学生还可以从当地学联拿到表格,通过学联组织在教育处注册登记。 这些都使新来的学生感受到温暖,帮助他们很快度过来法最初的不适应期。 平时,学联组织大家外出游览、看电影。学生临近毕业时举办讲座,请拿到学位的学生讲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医学会会员利用自己的专长搞义诊,为留学生服务。工程师协会的人员每年都到国内西部讲学,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法律经济协会为国内法律界与法国同行的交流牵线搭桥,促成双方的有益合作。 学联设立有自己的网站,由一些热心的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主持,内容丰富,深得留学人员的喜爱,网站的日点击率已经达到近万次。教育处和学联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在网上发布,吸引留学人员参加。留学生在法国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站咨询得到解答。全法学联还通过自己的杂志《巴黎学人》宣传和扩大影响,为留学人员服务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发表言论和见解的阵地。全法学联在使馆教育处设立一间办公室,每周六3点到5点半由学联干部轮流值班,接待来访的学生。 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学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国南部城市蒙彼利埃曾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出了车祸,由于距离遥远,教育处委托当地学联处理此事。学联的学生干部四处奔走,与警方联系取证、进行法律咨询、请律师并照顾出事学生,使事故得到了及时、妥善的解决。 有个留学生来到法国后辗转了几个地方,和国内家人失去了联系,焦急万分的家人向教育处求援。教育处利用各种线索协助查找,发现该学生有可能在西南部城市图卢兹。于是,教育处通知了该市的学联组织。学联发动学生到各个有中国留学生的学校去查找,很快与这个留学生取得了联系,有关情况反馈国内后,这个学生的家人安下心来,非常感激教育处和学联的同学的协助。 白参赞介绍说,学联为留学生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团结留学人员,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起到了教育处的助手作用。他同时强调,留学生要自立自强,利用出国留学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自理和独立的能力,生活和学习都要积极向上。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要及时和学联及教育处联系,他们愿意向每个留学人员伸出援助之手。 全英学者学生联谊会 英国生活着10万左右的中国学者和留学生,而全英学联已经成为了许多中国游子心目中的家。 全英学者学生联谊会是由70多个地方学联组成的,英国大部分大学中都有全英学联的分部。作为一个群众团体,全英学联的宗旨是维护当地中国学生学者的利益,为成员服务,并努力促成成员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及当地政府、大学组织和华人团体的交流和合作。 只要登陆全英学联的网站,留学生便能与学联取得联系,并通过网络加入学联。学联的网站上有许多实实在在的信息,你既能读到“清华紫光斥资5000万元冒险杀入国内PC市场”和“摩托罗拉要在中国造彩电”这样的新闻资讯,也能找到关于在英生活、通信、交通、保健、旅游、移民、就业等各种方面的信息。总之,不论是初来乍到者,还是在英生活过一段时间的留学生只要点击学联的网站就能获取各种资讯。 全英学联是一个实在的组织,日常工作由各分部独立进行。全英学联主席洪天阳介绍说,各地方学联的活动基本上都包括迎接新生、联欢晚会和郊游购物等活动。但是,每个学联又会结合本身的特色,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曼城学联邀请在当地学习的前“中国足球先生”宿茂臻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联里的足球爱好者到公园进行体能和球技的训练,还定期组织足球比赛。诺丁汉大学中国学者云集,学联每年都要举办开放式的学术交流会议,无论是研究流体力学的、还是研究比较文学的,凡是有所建树的学人都可以在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济济一堂,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乐融融。2003年,伯明翰大学学联与深圳政府取得联系,介绍深圳高交会的信息,在学者和国内的发展项目之间搭建桥梁。伦敦大学学院的学联则定期向会员宣传国家针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各种政策,为志向回国效力的学人提供各种资讯。 学联不仅组织各类活动,更重要的是为学联成员的日常生活服务。帝国理工大学的中国学联同附近的中餐馆建立联系,为留学生争取到了就餐打折卡。生活在剑桥镇的华侨李炳南先生自1997年开始,就为剑桥中国学联无偿捐出了一间活动室,作为固定的学联文化中心,为会员开放,收藏有中文杂志,音像制品,多种棋具,并有电视、音响和录象、DVD播放设备。 在危急时刻,学联会立刻向学子伸出援助之手。去年9月底,剑桥学联的一位会员不幸车祸遇难,新成立的学联和上届学联一起,迅速做出反应,紧急募捐千余英镑,并协助料理了后事。今年7月,该学联另一位会员因车祸受伤,学联委员闻讯后当即赶往医院看望,并募集钱物百余英镑,在关键时刻送去了温暖和帮助。这位会员伤势痊愈后说,是学联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剑桥大学学联的建立早于全英学联,也可能是地方学联中建立最早的,目前已经是第20届。20年的经验使其成为全英学联各分部中的佼佼者。今年,学联执行委员会成员间通过内部电子邮件及时交流信息,通过网站和会员电子邮件发布学联的信息,不定期出版的学联通讯记录了学联重大活动。同时,还建立了会员电子邮件档案以供查寻。学联秘书处和网络部对求助信件尽可能给与答复。 从2003年夏天开始,学联组织了4次“中国论坛”,分别以“英国小说”和“诸子百家”等为主题,汇聚了诸多在英学者,各抒己见。从7月到9月的学术节则串联了10场自然科学系列学术报告,讲座者既有访问学者,在读博士生,又有在剑桥的资深学者和教授。目前,该学联还计划成立专业学术委员会,今后每年都举行年会。 剑桥学联同剑桥中文学校建立联系,介绍在剑桥学习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进修中文,让这些身处异乡的中国孩子继续学习祖国的文化。《剑河风》是剑桥学联创办的剑桥中国学人自己的中文杂志,旨在发扬剑桥由徐志摩、萧乾、叶君健等著名文学家开创的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展示当代剑桥中国学人的风采与才识。学子既可在这块论坛上抒发生活感受,又可发表学术研究成果。 就像剑桥学联前主席董华所说,无论何时,学联都尽最大的努力为会员服务,让会员有“家”的感觉。全英各地的70多个中国学联组织都在尽自己所能,为所有在英的中国学子排忧解难。 加拿大的中国同学会、校友会 在加拿大各大学,十分活跃的中国学生组织往往是以同学会、校友会的形式出现。比如渥太华大学的清华大学校友会和卡尔顿大学的中国同学会等。前者甚至还有自己的网站:coming from China,进行联络十分方便。 这些中国学生组织都是自发的,其主要任务一是向中国同学提供帮助,二是沟通同学之间以及中国同学与当地社会之间的往来,例如向学生提供移民、找工作等方面的信息等。当然,这些服务都是业余的、无偿的。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国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每到节日,中国留学生联谊会或同学会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party”,或组织同学参加当地多元文化活动,如龙舟赛和沙滩排球比赛等,还有的组织中国特色的文艺演出,吸引了不少中国留学生参与。 中国同学会还同使馆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由于有了及时的联络,在留学生出了车祸、生病或遇到什么危难情况时,使馆常常都能及时伸出援手进行必要的救助。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大陆一些地方“非典”疫情比较严重时,中国留学生还自发组织义演和捐款,帮助祖国人民战胜灾难。一些中国学者还组织了专门的研讨会,献言献计,商讨对策。 现在,民间海外留学生组织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凡是中国留学生集中的地方,就有自己的组织活动,师哥师姐一批批毕业,又迎来一批批师弟师妹,有困难,找组织,成为许多单枪匹马的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打拼时的精神支柱。 文/燕飞
·新西兰新闻 警方用DNA调查北岛乡村尸骸 当地56年前有儿童离奇失踪
·新西兰新闻 北岛消防员处置车祸现场 发现死者为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