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生活信息数载难逢:马勒千人交响乐(Symphony of a Thousand
在加拿大
本周六及下周一晚上,QUEEN ELIZABETH THEATRE上演Symphony of a Thousand! Mahler's Symphony No. 8http://www.vancouversymphony.ca/co_concert.php?concertcode=09SPEC04Mahler's Symphony No. 8 is a magnificent, colossal production, the largest, most astonishing piece you will ever hearand seein live performance. Nicknamed "Symphony of a Thousand" because of the sheer number of performers needed to stage the event, this work can best be described in the composer's own words: "The 'Spiritus Creator' took hold of me and shook me and drove me...until my greatest work was done. It is so individual in content and form that I cannot describe it in words; imagine that the whole universe begins to vibrate and resound. These are no longer human voices, but planets and suns revolving." The VSO is proud to perform Mahler's 8th as the showcase event of the Cultural Olympiad 2010.
评论
回复: 数载难逢:马勒千人交响乐(Symphony of a Thousand! Mahler's Symphony No. 8)转网上介绍http://www.8jee.com/html/2009/10_26/2877.html马勒根本没有给自己的第八号交响曲取下"千人交响曲"的副标题。当年首演时的副标题完全是出于商业炒作,加上这几个字的人根本也?有征求马勒本人的意见。马勒看后是哭笑不得,并曾经嘲讽说这是一场巨型马戏团表演。不过后来他也不是非常讨厌这个绰号。在听这张唱片之前了解作曲家的原意,然后再看看你是否还在着迷他的所谓“千人交响曲”?究竟是好大喜功的“千人交响曲”的表现形式在吸引人们?还是马勒的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作品完成于1906年,又称为《千人交响曲》。这是因为乐曲需要编制极为庞大的管弦乐队与人数众多的合唱团。也就是说在演奏时, 需要动用近千人。马勒的交响曲自《第七号》, 都是属于接近纯乐器的古典形态;而到这首《第八号》,却再度回到了清唱剧型。第八交响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首快速,热烈的合唱曲。它是采用古老(九世纪)的拉丁语赞美诗:“主啊,予万物以生息。”作为歌词基础,(双重合唱与乐队)主要内容是祈求上帝“消灭战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宁。”第二部分用的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二部的终场作为歌词,它描写了浮士德升天的情景,唱出了“世上的贵人啊!从邪恶中拯救自己的灵魂吧!”的歌词,唱出了一种“灵魂自我净化”的意境。(合唱,八名独唱与乐队)马勒以这两大部分相辅相成地构筑了此曲。第一部分启始便是大音稀声的管风琴奏出华美的旋?,之后由木管乐器及低音弦乐奏出和弦传达飞扬,最后是男女合唱声部以排山倒海的轮换唱出了圣咏:“降临吧,造物主的圣灵!......” 爱乐者可由曲首排云而来,气象万千的阵阵雄浑音响,感受到这个奇特的天才作曲家马勒灵感轰顶而来的力量。其亲和庄严的音型同样也是第八交响曲全曲最重要的主导动机,此一乐段源源不绝,澎湃汹涌的生命原动力,着实令人叹为听止!而整个乐章形成庞大的拱形流式,犹如浑然绵延的云潮,在不知不觉中已引领爱乐者的心神登临于极巅之境。第八交响曲的第二部分可大致划分出慢板,谐诛曲及终曲三个段落,音乐气氛是进入一个奇山异水的浪漫领域。这里有马勒最典型的沁人心脾的缭绕乐韵,以及曲理的真切自然。至于马勒把歌德的篇章谱入他的第八交响曲的理由,我们也不难寻出注解,因为历来作家描述浮士德传奇故事,多得是着眼于他最后万劫不复的天谴下场,但人本主义思想的歌德,转而将浮士德视为人性永恒追寻真理的像征,他苦苦求索于启化之路,过程中难免迷津失据,望断桃源无寻处,但最后能历千曲百折而达至最终的救赎。歌德皇皇巨著的最末八行诗,经马勒之手转化为无穷无尽的音乐哲思。这首“秘奥合唱”由万籁俱静而至光热四射,不可逼视的宗教圣咏,与他的第二《复活》交响曲曲终希望与救赎的音乐表现,有不少共同之处。最后的交响合唱尾声中,马勒为了加强全场音效,还特别配备了独立于舞台之外的一组铜管乐队,好让它们的声音“从高处”传来,凯旋般地奏出全曲开始的主题,仿佛大步迈入未知之境,人类生存于世的宏旨深意至此复归圆满。
评论
回复: 数载难逢:马勒千人交响乐(Symphony of a Thousand! Mahler's Symphony No. 8)2002年中国北京演出的盛况:http://www.people.com.cn/GB/wenyu/65/131/20021012/846193.html昨晚,保利剧院座无虚席,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近千人演奏演唱马勒《第八(千人)交响曲》中拉开了帷幕,这是这部超大型交响音乐作品第一次在中国亮相。由8位歌唱家、3个交响乐团、7个合唱团和1个童声合唱团组成的强大阵容在余隆激昂的指挥下,把这部“盛世作品”演绎得气势磅礴,观众在80分钟的演出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新闻现场 在保利剧院的舞台上,数百歌唱演员组成的“人墙”密不透风,而合唱队面前的超大型乐团把舞台挤得满满的。指挥家余隆站在指挥台上,面对着这个中国从来没有过的交响乐演出,信心百倍地举起指挥棒,近千人发出的声浪震撼剧院大厅,涌向台下1400名观众,这就是中国交响乐前所未有的演出――马勒《第八交响曲》的壮观场面。 旨在创造“星球与太阳的运行”,马勒在上世纪初创作的这部超大型作品向所有指挥家和乐团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复杂的肢体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强大的声音效果,波澜壮阔,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昨晚的演出对于200余人的交响乐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就像中国画中的泼墨大写意的大起大落。作品要求乐队演奏员对音乐力度有精确的演绎,而3个乐团必须将声音统一在一个指挥棒下,这对于并不经常合作的3个乐团来说较为艰难。好在指挥家余隆对乐队的把握十分到位,使得音乐在他的指挥棒下,时而奔腾不息,时而柔情似水,似乎带着观众走进马勒的梦境。 马勒《第八交响曲》由于乐队和合唱的众多声部,以及众多复调、肢体的交错,使得指挥的难度增加。昨晚余隆表现出了少有的帅气,对合唱与乐队给予多方面的“照顾”,“指挥若定”4个字在昨晚的演出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歌唱家和那数百人组成的“声音墙”,独特而难度极高的和声效果,着实检验了中国合唱的水准。其中中国歌唱家饶岚的演唱细腻动情,梁宁与曹铮的演唱风格各异,音质纯净,显示了国际歌唱家的风范。而最让人惊喜的是,当日本歌唱家天羽明惠的“光明之声”从3楼的观众席飘然而下的时候,全场观众为乐队和歌唱家制造的“宇宙空间”所感动,博大广阔的氛围将观众带入遥远的“仙境”。观众在这浩瀚的“仙境”中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演出结束后,观众热烈的掌声又把余隆和8位歌唱家重新唤回舞台,千人合唱中国民歌《茉莉花》,纯净完美的声音再一次令观众陶醉。
评论
回复: 数载难逢:马勒千人交响乐(Symphony of a Thousand! Mahler's Symphony No. 8)新闻背景 马勒的《第八(千人)交响曲》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庞大作品,其编制规模称得上古典交响乐中的“巨无霸”。在马勒之前,没有作曲家可以将交响乐的编制扩大到如此规模。 这是马勒1906年的作品,这部作品第一部分是根据9世纪时的一首赞美诗创作的,命题为《造物主圣灵降临》;第二部分则是一部连续演奏的交响诗,命题为《浮士德的结束场景》。马勒生活在世纪之交的年代,他的作品传达出了对往昔的回顾和对新世纪的向往。一种气势磅礴和催人奋进的音乐情绪使得这部作品有着过去音乐家的创作所没有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感觉,也使之有着复杂的结构。 由于阵容庞大而且主题鲜明,演出马勒《第八交响曲》对所有的乐团来说都是浩大的工程。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1975年9月曾在维也纳指挥过一场“马勒八”,维也纳爱乐乐团加上3个合唱团组成了庞大的阵容。前几年尼姆雅尔维在瑞典举行了一场带有慈善公益性质的演出,合唱团来自几个国家,由于耗资较大,瑞典王室慷慨解囊。1998年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也演出过“马勒八”,气势磅礴。去年是马勒逝世90周年,美国、德国、英国、荷兰和日本的许多著名乐团都相继演出了“马勒八”,以纪念这位在音乐史上地位日益提升的伟大作曲家。这些乐团上演“千人交响曲”都实在地凑够了千人之数,独唱演员多由名角加盟,场面相当壮观,到场观众和所有演奏、演唱人员一样群情激昂,热血沸腾。 “马勒八”作为本届国际音乐节的开幕式演出也让中国音乐界为之骄傲。
评论
回复: 数载难逢:马勒千人交响乐(Symphony of a Thousand! Mahler's Symphony No. 8)“马勒八”的经济基础 马勒《第八(千人)交响曲》以庞大的阵容和复杂的音乐结构而著称,因此它的演出常常被国际音乐界认为是一件盛事,而对于中国音乐界,演出“马勒八”曾经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如今在这个梦真正实现的时候,也是盛世来临的时候。 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乐坛,首都体育馆曾经举办过几次千人交响音乐会,来自北京各大交响乐团的音乐家共同演奏一些古典音乐作品。同是“千人交响”,20年前的千人交响音乐会与昨晚的马勒《第八交响曲》不能同日而语。20年前的中国交响乐,在演奏水平和欣赏水平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当时演出“马勒八”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今天,我们不但有足够多的高水准乐团能够演奏演唱这部作品,观众的欣赏能力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演出“马勒八”对于中国交响乐来说不再是高不可攀。 在交响乐发达国家,想上演“马勒八”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上百万元的投资,千名演员的集合,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上演“马勒八”就像“天方夜谭”。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的物质生活推动了文化生活的繁荣,把过去的梦想变为现实,这就是“马勒八”能够在中国上演的原因所在。 对未来的向往是“马勒八”的精神所在,无论是千人发出的同一个声音,还是女高音的“光明之声”从天而降,都透着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和对和平的追求。正是由于这样的内涵,“马勒八”的演出多年来成为盛世的标志。长野冬季奥运会演出“马勒八”,和平的祈求与体育的奋进同在。瑞典慈善演出“马勒八”使和平的主题融入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国家昌盛,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马勒八”演出的基础,而寻求发展不断前进则是“马勒八”在中国首演的真实写照。
评论
回复: 数载难逢:马勒千人交响乐(Symphony of a Thousand! Mahler's Symphony No. 8)这首交响曲的版本可选: 1.索尔蒂1971年指挥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版(Harper、Popp、Auger、Minton、Warts、Koolo、Shirly-Quirk、Talvela演唱),Decca,CD编号414 492-2(2张)。这个录音现已重制为一张,CD编号448 293-2。《企鹅》评鉴三星带花。 2.阿巴多1994年指挥托兹童声合唱团、柏林广播合唱团、布拉格爱乐合唱团、柏林爱乐乐团版(Studer、McNair、Rost、Otter、Laug、Seiffert、Terfer、Rootering演唱)DG,CD编号445 843-2(2张),《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3.西诺波里.1991年指挥绍森德(Southend)童声合唱团、爱乐合唱团、爱乐乐团版(Studer、Blasi、S.JO、Meier、Nagai、Lewis、Allen、Sotin演唱),DG、CD编号435 433-2(2张),《企鹅》评介三星。 4.伯恩斯坦1975年指挥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维也纳爱乐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版(Price、Blegen、Baltsa、Prey、Van Dam演唱),DG,CD编号435 102-2(+马勒《第十交响曲》,2张)。 5.滕斯泰特1986年指挥蒂费(Tiffin)学校童声合唱团、伦敦爱乐合唱团、伦敦爱乐乐团版(Connell、Wiens、Lott、Schmidt、Denize、Varsalle、Hynninen、Sotion演唱),EMI,CDS7 47625-8(2张),《企鹅》评介三星。 6.吉伦(Gielem)1981年指挥林堡(Limburger)童声合唱团、法兰克福歌剧院合唱团、博物馆乐团版(Robinson、Marshall、Heicheh、Wenkel、Laurich、Walker、Stilwell、Estes演唱),Sony,CD编号SBK48281,《企鹅》评介三星。 7.罗伯萧1990年指挥亚特兰大合唱团、亚特兰大乐团版(Voigt、Wray、Grant-Mushy、Ziegler、Simpson、Sylvester、Stone、Cox演唱),Telarc,CD编号80267。 8.殷巴尔1986年指挥巴伐利亚广播合唱团、北德广播合唱团、南德广播合唱团、西德广播合唱团、柏林美占区合唱团、里贝格、黑塞童声合唱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版(Robinson、Cahill、Hichele、Budai、Henschel、Riegel演唱),DENO,CD编号CO-1564/5(2张)。
评论
回复: 数载难逢:马勒千人交响乐(Symphony of a Thousand! Mahler's Symphony No. 8)最后一天机会了,要买票的快点了,,,
·生活百科 房屋风力发电。
·生活百科 间隔计与智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