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温哥华 Vancouver转发伦敦雾事件的介绍
在加拿大
1952年12月4日,一个移动缓慢的高气压滞留在伦敦上空,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聚集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从5日起,前所未见的浓雾弥漫全城,能见度节节下降。剧院正在上演的歌剧《茶花女》由于观众看不见舞台而被迫中止。电影院里的观众也看不到银幕。街上行人的衣服和皮肤上沾满了肮脏的微尘,公共汽车只能开着雾灯艰难地爬行,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执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激增,而浓雾使救护车根本动弹不得。12月10日大雾散去,其间死亡人数比平时多出4000多人,大多数是死于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的老人。这就是著名的“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1968年又颁布了一份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副实。 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数量持续增加,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目标。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至15%,并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现在,慕雾都之名而来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寂静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工业时代那棕黄色的伦敦雾已经成为过去。但它将作为英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继续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而烟雾灾害也将继续留在记忆中提醒伦敦市民,污染并不是我们必须为财富所支付的代价。选自《三思》科学杂志
·中文新闻 澳大利亚反犹太主义:新南威尔士州警方称 Woollahra 破坏行为“
·中文新闻 出于福利考虑,医院取消了见习妇产科医生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