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温哥华 Vancouver读非名校的好处
在加拿大
很多有条件的移民都想让子女进名校,以为进名校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这可能是中国的实际情况造成的习惯思维。在中国上大学,要么参加统一考试,要么由学校推荐。这使得读名校显得非常重要,名校生进大学的比例也是普通学校无法比的。在加拿大,大部分大学是根据学生的在校成绩或省考成绩录取的。除了省考成绩有可比性外,各学校的成绩不存在可比性。如果一个普通孩子,强迫进名校读书,他很难取得骄人的成绩,即使有最好的老师或学习环境。相反,如果他在普通中学,只要比其它人用功一些,一般华人孩子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普通中学90分的成绩可能有机会进好大学,但名校70分的成绩要被好大学录取的机会很少。象滑铁卢大学,如果一个中学的毕业生在该校的人数不足以统计其优劣的话,中学的成绩就是被考虑录取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个中学有比较多的毕业生在滑大读书,滑大就会给与这个学校一定的评级,这个中学的成绩就会被乘以一个系数。这个系数取决于该校毕业生在滑大的表现。大家都知道,一个孩子在中学和大学的表现是有很大不同的,特别是加拿大这种教育制度(中小学放羊而大学灌鸭)。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小时候大多数是调皮的,在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很难得到好成绩;但是一旦进入大学,他醒悟了,他的潜力可能会爆发出来,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也就是华人孩子的中小学成绩很好(被压出来了的占多数),但在大学或以后的生活中比较少有突出的成就,归结于华人比较多以度日为主的生活态度,缺少献身精神。洋人孩子能进大学的很多是自己真正有兴趣读书或脑子真的聪明绝顶,他们有些人真正有献身的职业精神,所以出成就也就不难理解了。
评论
部分赞同,部分不赞同
评论
clearpondvillager 说:很多有条件的移民都想让子女进名校,以为进名校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这可能是中国的实际情况造成的习惯思维。在中国上大学,要么参加统一考试,要么由学校推荐。这使得读名校显得非常重要,名校生进大学的比例也是普通学校无法比的。在加拿大,大部分大学是根据学生的在校成绩或省考成绩录取的。除了省考成绩有可比性外,各学校的成绩不存在可比性。如果一个普通孩子,强迫进名校读书,他很难取得骄人的成绩,即使有最好的老师或学习环境。相反,如果他在普通中学,只要比其它人用功一些,一般华人孩子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普通中学90分的成绩可能有机会进好大学,但名校70分的成绩要被好大学录取的机会很少。象滑铁卢大学,如果一个中学的毕业生在该校的人数不足以统计其优劣的话,中学的成绩就是被考虑录取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个中学有比较多的毕业生在滑大读书,滑大就会给与这个学校一定的评级,这个中学的成绩就会被乘以一个系数。这个系数取决于该校毕业生在滑大的表现。大家都知道,一个孩子在中学和大学的表现是有很大不同的,特别是加拿大这种教育制度(中小学放羊而大学灌鸭)。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小时候大多数是调皮的,在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很难得到好成绩;但是一旦进入大学,他醒悟了,他的潜力可能会爆发出来,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也就是华人孩子的中小学成绩很好(被压出来了的占多数),但在大学或以后的生活中比较少有突出的成就,归结于华人比较多以度日为主的生活态度,缺少献身精神。洋人孩子能进大学的很多是自己真正有兴趣读书或脑子真的聪明绝顶,他们有些人真正有献身的职业精神,所以出成就也就不难理解了。点击展开...好像说会根据学校排名有一个换算比例,你不能说哈佛的70分比中国二本的90分要差,同样的道理而已。
评论
luclu 说:好像说会根据学校排名有一个换算比例,你不能说哈佛的70分比中国二本的90分要差,同样的道理而已。点击展开...我是讲进加拿大大学的机会。比较不突出的中学,进名大学的人数相对较少,难以形成统计意义的你所谓的“换算比例”,所以中学成绩就不会被打折扣。
评论
所以,个体先后不同。而国外能给孩子都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所谓的进大学容易),是成熟的体制。国外有一些理念我是很赞同的
评论
楼主说的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的确一些普通学校的高分学生,比较容易能申请到热门的大学和专业。但是,这个但是来了。。。呵呵,别忘了热门的大学和专业同时还有着很高的淘汰率,所以,如果在中学的成绩水分太大,或者学习习惯不好,那么即使进了名校也很可能被淘汰出局,这种情况太多了。个人实力还是关键。
评论
It is the best of times, it is the worst of times; it is the age of wisdom, it i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超赞 赏 反馈:正在理想人生路, 牛仔, scarlet0803 和 5 其他人 clearpondvillager龙潭乡下人 0$(VIP 0) 1,6212015-01-25#7 完全赞同deepbluehan.
评论
国人就是迷信名校,其实幼稚得很。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方面,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指望把孩子往好学校一扔就能成才真是天真。无数成功人士已经反证了不上名校甚至不上大学都可以。
评论
mavieparisienne 说:国人就是迷信名校,其实幼稚得很。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方面,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指望把孩子往好学校一扔就能成才真是天真。无数成功人士已经反证了不上名校甚至不上大学都可以。点击展开...人家幼稚不幼稚,没必要评论,人家喜欢什么是人家的事情。
评论
甲乙两位中学同班同学毕业后上大学,申请一样的专业,一样的目标--毕业后进医学院。甲名列前茅,上了麦吉尔。乙略逊,退而求次上了 UofAlberta.4年后,甲麦吉尔毕业离医学院的门槛差0.2分,毕业离校;乙高出门槛,并最终得到了麦吉尔医学院的offer.甲赴美攻读硕士学位之前在蒙特利尔等来了提前来蒙租房的乙,两个人一进一出麦吉尔,感叹再三。
评论
华人比较多以度日为主的生活态度。这……
评论
这世界辽阔,我们会实现每一个梦。很多有条件的移民都想让子女进名校,以为进名校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这可能是中国的实际情况造成的习惯思维。 在中国上大学,要么参加统一考试,要么由学校推荐。这使得读名校显得非常重要,名校生进大学的比例也是普通学校无法比的。 在加拿大,大部分大学是根据学生的在校成绩或省考成绩录取的。除了省考成绩有可比性外,各学校的成绩不存在可比性。如果一个普通孩子,强迫进名校读书,他很难取得骄人的成绩,即使有最好的老师或学习环境。相反,如果他在普通中学,只要比其它人用功一些,一般华人孩子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 普通中学90分的成绩可能有机会进好大学,但名校70分的成绩要被好大学录取的机会很少。 象滑铁卢大学,如果一个中学的毕业生在该校的人数不足以统计其优劣的话,中学的成绩就是被考虑录取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个中学有比较多的毕业生在滑大读书,滑大就会给与这个学校一定的评级,这个中学的成绩就会被乘以一个系数。这个系数取决于该校毕业生在滑大的表现。大家都知道,一个孩子在中学和大学的表现是有很大不同的,特别是加拿大这种教育制度(中小学放羊而大学灌鸭)。 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小时候大多数是调皮的,在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很难得到好成绩;但是一旦进入大学,他醒悟了,他的潜力可能会爆发出来,取得骄人的成绩。 这也就是华人孩子的中小学成绩很好(被压出来了的占多数),但在大学或以后的生活中比较少有突出的成就,归结于华人比较多以度日为主的生活态度,缺少献身精神。洋人孩子能进大学的很多是自己真正有兴趣读书或脑子真的聪明绝顶,他们有些人真正有献身的职业精神,所以出成就也就不难理解了。点击展开...这句话明显有问题,名校70分成绩的人, 你如何确定他在普通中学拿到90分的成绩?;其实在普通中学这样的学生也是70分.
评论
mavieparisienne 说:国人就是迷信名校,其实幼稚得很。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方面,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指望把孩子往好学校一扔就能成才真是天真。无数成功人士已经反证了不上名校甚至不上大学都可以。点击展开... 成功人士才之所以成功才被大家津津乐道, 而那些更多没有上过名校而默默无闻甚至有些凄惨的人, 谁又知道他们呢 ?BTW, 马云的成功无法复制 ,几万(十万,百万, 千万)分之一.
评论
弟子不好,上大学第一年就被淘汰的还少么?关键是不能太拔尖的学校,也不要太靠后.中间偏前好一点.
评论
哪里不是天涯。。。。 超赞 赏 反馈:leoo.. V vanburric 0$(VIP 0) 3952015-01-25#16 这首先是个概率问题。 杭师出了马云,同期清华有跳楼的。是否可以说,杭师毕业生比清华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如果统计样本足够多,我相信清华的毕业生比杭师的毕业生,从世俗的标准看更成功。当然还有人生是否真幸福这类高大尚的标准。 上了名校,不要欣喜若狂,上不了也不要妄自菲薄。楼主家里如果有上名校的孩子跟不上名校的孩子做对比,可能能增加点说服力。
评论
在加拿大,鸡头好过凤尾确实是存在的,我曾开贴讨论过这个问题。
评论
中国人爱看学校排名,可对加拿大中学来说,学校排名的区别比中国小得多,一是政府拨款相同或相近,二是师资本来就在学校间调来调去的,区别不大,在排名不高的学校,遇上个好老师的,感觉比排名还重要。区别比较大的是生源方面,高级住宅区的学生一般家境比较富裕,但目前的情况是,中国人大量拥入,说国语的学生太多,反尔对提高学生的英文不利,当然个人觉得华人学生多,也有好的一面。看什么情况吧。
评论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1/25/3979005.html北本那笔算是传统公立名校,隔三差五会出哈佛生,元方怎么看?
·中文新闻 一名球迷的言论让 AFLW 明星流泪,联盟已介入调查
·中文新闻 47 岁的詹姆斯·范德贝克 (James Van Der Beek) 在有机会与家人分享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