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温哥华 Vancouver哪来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加拿大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同校的徐凯文教授说北大很多学生得了“空心病”,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感和学习动力,甚至得了抑郁症,原因何在?依您看,中国的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依我看,是“零和竞争”,上北大清华复旦的名额就是那么多,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在这事上,同学跟同学之间,学生的家庭跟家庭之间,甚至学校之间,毫无合作的可能。一位高三的学生跟心理咨询师谈自己的焦虑,提到学校每月举办模拟考试,全年级150多人排名次,他担心排在他后面的两个人下次考试可能会超过自己。我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一对父子的谈话。儿子曰:“这次考试我分数比张三儿高。”老子曰:“你不应该跟张三儿比,他从来就不是你的对手。你得跟李四儿比,如果你把李四儿比下去了,那你就真棒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Thomas Talhelm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系列跨文化比较研究,报道中国人的“群体内同伴警惕性”比美国人高,中国人对自己的同学和同事更加缺乏信任,更加容易怀疑自己的同伴背叛,甚至做局设圈套坑害自己。他把这种现象归咎为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葛结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特别容易造成冲突,长久以来,社会生活处境导致个体发育出特别敏锐针对身边同伴的警觉性。他的研究在国内已经有所介绍。Talhelm 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对同伴的警觉性来源于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出了“大米理论”,认为种植水稻的文化中特别容易产生对同伴的警觉。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中国人对同伴的警觉性根源是教育体系从小到大提倡同伴之间的零和竞争,迫使每个群体成员参与淘汰制的零和竞争,一分高下,你或者成为“天之骄子”或者成为“失败者”被淘汰。Talhelm在研究中所测量的群体内竞争信念对我们认识中国教育体制和所谓“精致利己主义”的产生或许有所启发:作为父母,你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从小就抱着强烈的胜负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学习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如何享受有情?如何学会跟同伴合作?作为父母,你有其他选择吗?很多父母把年幼的孩子送到欧美留学,其背后的动机和诉求为何,推动这一趋势的根本动力是否会因新冠疫情的消长而发生改变,留学中介机构今后是否还会生意兴隆。对子女的栽培和教育是永恒的社会心理问题。不及详论,引用遇罗克当年的一段话,供大家思考和讨论:“……先从一幅流毒极广的对联谈起。“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认为家庭影响超过了社会影响,看不到社会影响的决定性作用。说穿了,它只承认老子的影响,认为老子超过了一切。实践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 -《出身论》留学的选择是否跟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取舍有关?不仅是留学,穷人家的儿子拼命学习上北大清华之动机也是试图摆脱“老子英雄儿好汉”或老子决定论。然而这条路即使成功,有的人也难免落入“凤凰男”的陷阱,如同发展中国家在富强中路上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看来家族和血统的影响是挥之不去。世事如此,我辈当如何自处?
评论
AP心理学课程11月初开班,针对2022年5月参加AP心理学考试的学生。 超赞 赏 反馈:eleclan, 小青, 金角大王 和另外1个人 0.95 小刘子数字货币大丰收 20$(VIP 0,#56) 3,1502020-04-07#2 @茹妹
评论
如果你生活中最基本的逻辑是零和竞争,那么任何人跟你谈利他、融合、归属、乐群都是假的,你的内心只能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利他”、“融合”、“归属”、“乐群”只能是利己的“精致”的招牌幌子,用于欺骗的权宜之计。利己主义就是这么变得越来越“精致”的。
评论
AP心理学课程11月初开班,针对2022年5月参加AP心理学考试的学生。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同校的徐凯文教授说北大很多学生得了“空心病”,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感和学习动力,甚至得了抑郁症,原因何在?依您看,中国的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依我看,是“零和竞争”,上北大清华复旦的名额就是那么多,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在这事上,同学跟同学之间,学生的家庭跟家庭之间,甚至学校之间,毫无合作的可能。一位高三的学生跟心理咨询师谈自己的焦虑,提到学校每月举办模拟考试,全年级150多人排名次,他担心排在他后面的两个人下次考试可能会超过自己。我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一对父子的谈话。儿子曰:“这次考试我分数比张三儿高。”老子曰:“你不应该跟张三儿比,他从来就不是你的对手。你得跟李四儿比,如果你把李四儿比下去了,那你就真棒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Thomas Talhelm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系列跨文化比较研究,报道中国人的“群体内同伴警惕性”比美国人高,中国人对自己的同学和同事更加缺乏信任,更加容易怀疑自己的同伴背叛,甚至做局设圈套坑害自己。他把这种现象归咎为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葛结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特别容易造成冲突,长久以来,社会生活处境导致个体发育出特别敏锐针对身边同伴的警觉性。他的研究在国内已经有所介绍。Talhelm 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对同伴的警觉性来源于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出了“大米理论”,认为种植水稻的文化中特别容易产生对同伴的警觉。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中国人对同伴的警觉性根源是教育体系从小到大提倡同伴之间的零和竞争,迫使每个群体成员参与淘汰制的零和竞争,一分高下,你或者成为“天之骄子”或者成为“失败者”被淘汰。Talhelm在研究中所测量的群体内竞争信念对我们认识中国教育体制和所谓“精致利己主义”的产生或许有所启发:作为父母,你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从小就抱着强烈的胜负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学习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如何享受有情?如何学会跟同伴合作?作为父母,你有其他选择吗?很多父母把年幼的孩子送到欧美留学,其背后的动机和诉求为何,推动这一趋势的根本动力是否会因新冠疫情的消长而发生改变,留学中介机构今后是否还会生意兴隆。对子女的栽培和教育是永恒的社会心理问题。不及详论,引用遇罗克当年的一段话,供大家思考和讨论:“……先从一幅流毒极广的对联谈起。“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认为家庭影响超过了社会影响,看不到社会影响的决定性作用。说穿了,它只承认老子的影响,认为老子超过了一切。实践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 -《出身论》留学的选择是否跟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取舍有关?不仅是留学,穷人家的儿子拼命学习上北大清华之动机也是试图摆脱“老子英雄儿好汉”或老子决定论。然而这条路即使成功,有的人也难免落入“凤凰男”的陷阱,如同发展中国家在富强中路上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看来家族和血统的影响是挥之不去。世事如此,我辈当如何自处?点击展开...几千年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哪儿不都是二八统治定律吗?说白了就是阶级越高的越喜欢阶级固化的感觉,阶级低的就希望大家都是一个阶级。屁股决定脑袋什么工作岗位都一样平等,那都是上层阶级哄哄底层百姓的道具。不要自欺欺人了,难道扫大街的真的和医生律师一样吗?难道楼主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学,辍学而去做labor工作?为每一个穷人砸锅卖铁让自己孩子上个好学校的点赞!
评论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同校的徐凯文教授说北大很多学生得了“空心病”,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感和学习动力,甚至得了抑郁症,原因何在?依您看,中国的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依我看,是“零和竞争”,上北大清华复旦的名额就是那么多,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在这事上,同学跟同学之间,学生的家庭跟家庭之间,甚至学校之间,毫无合作的可能。一位高三的学生跟心理咨询师谈自己的焦虑,提到学校每月举办模拟考试,全年级150多人排名次,他担心排在他后面的两个人下次考试可能会超过自己。我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一对父子的谈话。儿子曰:“这次考试我分数比张三儿高。”老子曰:“你不应该跟张三儿比,他从来就不是你的对手。你得跟李四儿比,如果你把李四儿比下去了,那你就真棒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Thomas Talhelm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系列跨文化比较研究,报道中国人的“群体内同伴警惕性”比美国人高,中国人对自己的同学和同事更加缺乏信任,更加容易怀疑自己的同伴背叛,甚至做局设圈套坑害自己。他把这种现象归咎为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葛结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特别容易造成冲突,长久以来,社会生活处境导致个体发育出特别敏锐针对身边同伴的警觉性。他的研究在国内已经有所介绍。Talhelm 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对同伴的警觉性来源于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出了“大米理论”,认为种植水稻的文化中特别容易产生对同伴的警觉。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中国人对同伴的警觉性根源是教育体系从小到大提倡同伴之间的零和竞争,迫使每个群体成员参与淘汰制的零和竞争,一分高下,你或者成为“天之骄子”或者成为“失败者”被淘汰。Talhelm在研究中所测量的群体内竞争信念对我们认识中国教育体制和所谓“精致利己主义”的产生或许有所启发:作为父母,你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从小就抱着强烈的胜负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学习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如何享受有情?如何学会跟同伴合作?作为父母,你有其他选择吗?很多父母把年幼的孩子送到欧美留学,其背后的动机和诉求为何,推动这一趋势的根本动力是否会因新冠疫情的消长而发生改变,留学中介机构今后是否还会生意兴隆。对子女的栽培和教育是永恒的社会心理问题。不及详论,引用遇罗克当年的一段话,供大家思考和讨论:“……先从一幅流毒极广的对联谈起。“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认为家庭影响超过了社会影响,看不到社会影响的决定性作用。说穿了,它只承认老子的影响,认为老子超过了一切。实践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 -《出身论》留学的选择是否跟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取舍有关?不仅是留学,穷人家的儿子拼命学习上北大清华之动机也是试图摆脱“老子英雄儿好汉”或老子决定论。然而这条路即使成功,有的人也难免落入“凤凰男”的陷阱,如同发展中国家在富强中路上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看来家族和血统的影响是挥之不去。世事如此,我辈当如何自处?点击展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一类的慢性病主要是个体的责任,在于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传染病是个体很难控制的,新冠状病毒和非典是经典案例,整个城市的活动都要停下来,个体无法独善其身。病毒虽然没有脑子,但它们驾驭宿主行为的能力很强。传染病给人带来的改变,也许是促使人们参与群体生活,不能只顾自己的事情,自家即使买了豪宅别墅,疫情一来也可能变成监房或者拘留所 ,当然,豪宅别墅即使作为监狱,那条件也要比大杂院小耳房强多了,所以依然鼓励大家买豪宅别墅,但事情总要有个平衡才能持久。参与群体生活不仅仅是疫情期间相互监督居家隔离,举报湖北来的人,而是能够转变成公益热情,改善群体生活。这些年来国内外的在健康教育一直强调慢性非传入疾病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全球死于慢性病的人超过了死于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的人。人们不免产生错觉,在天花霍乱麻风病一类疾病消失之后,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了 。但传染病造成的影响还挺大,不知医学界在计算疾病负担的时候是否充分考虑到传染病的各种影响。中国最近的流行病调研当中,传染病的发病率是挺高的,乙肝病毒感染是由来已久的问题,肺结核也是高发。就拿2019年来说,内蒙古的鼠疫、兰州的布病都挺严重,这些病不像艾滋病梅毒甚至乙肝一类的毛病个体容易控制。
·中文新闻 2024 年美国大选结果:特朗普不能吓到安东尼·艾博尼斯、彼得
·中文新闻 2024 年美国大选:哈里斯落选后,乔·拜登的演讲试图提振民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