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又到一年暑期时。在不少地方的农村,年度暑期“大戏”——“手机争夺战”正在重演中。
每个工作日,家住江苏省如东县某村的李平(化名)都要带着一大包电子产品——里面有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两个手机、电话手表等,去工厂上班。她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实时掌控儿子在家的一举一动。但最近,她发现摄像头经常会被窗帘遮住一大半镜头。对此,儿子的回复是:“拉窗帘时不小心碰到了。”
村里正在与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斗争的家庭还有很多。有的孩子与爷爷奶奶同住,趁着老人睡觉,孩子偷偷翻出手机对着老人的脸“一刷”,手机立刻就解锁了;有的孩子一有机会就坐到家里老式的台式电脑前打游戏;还有的孩子这边谎称去同学家玩,那边则一头扎进乡村的网吧。
张天(化名)的女儿在一所农村中学念初一。暑假期间,她在镇上给女儿报了5个班,每天3节课,“学校老师布置了不少作业,加上这些培训班,差不多可以填满两个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暑假期间,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各种培训已经直达乡镇一级,尚能与手机“争一争”孩子。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的孩子们无论是继续留守在农村,还是跟着父母进城,不少人都会“陷入”手机短视频和网络游戏中。
从“没收手机”到“手机自由”
“在乡村中学,管理学生的手机使用是一件比学业指导更让人头疼的事。”辛老师是江西中部某乡村寄宿中学的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她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怎么从孩子手里拿走手机”。
随着暑期的到来,“手机争夺战”将再次在农村上演。辛老师担心:好不容易管控住的手机回到了孩子的手里,从此又将出现手机失控的局面。
在赣中农村,辛老师是为数不多的懂得“手机管理”的人之一。她介绍,“没收手机”是乡村学校常用的管理举措,在她的班上总是有几个常带手机的学生,“家长平时不太管,有的学生甚至不止有一部手机,最多的时候,我没收的手机能填满半个抽屉”。
辛老师放手机的抽屉没有上锁。她经常遇到的窘境是——前脚自己刚没收手机,后脚学生就会到办公室,偷偷地把手机拿回去。等到学生再次被发现使用手机时,又会被老师没收。
如此往复,这样的“手机争夺拉锯战”几乎在每个班都会上演。
校园里,在老师、保安频繁安检的情况下,学生们没办法拿到手机。辛老师不敢想象:暑假期间,没有老师监管的孩子如何在“手机自由”的情况下生活?
该校初一学生小宇(化名)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儿童,平时和爷爷奶奶为了手机斗智斗勇,暑假跟随父母进城后,小宇找到了一片新天地。“爸妈上班去,我可以直接在家玩手机、玩电脑,比在村里还自由。”小宇说。
小宇所在学校的校长介绍:学校有近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平时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这些老人不仅负责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还要对孙辈的学习和手机使用加以监督,“难度很大”。
一位初一学生的爷爷告诉这位校长:自己每次与孙子争夺手机,都是以“抢”告终的——不动手,就拿不回手机。另一位家长则直言:一旦不留神被孩子拿走了手机,可能一天都别想把手机拿回来。
这所学校的多名教师向记者反映,暑假孩子们大多随父母进城,一个暑假过后,孩子们基本“玩游戏玩废了”。
今年年初,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发布《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起媒体关注与社会热议。报告显示,四成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一半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67.3%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情况十分严重。
武汉大学副教授夏柱智是《报告》的发起人。他说,智能手机看似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多可以选择的信息内容,但同时形成了一道闭塞的“信息茧房”,“如果孩子们长期依赖手机与外界交流,这样的成长和社会一定是脱节的,难以形成完整的社会化人格”。
难以触达的“干预之手”
“相对来说,留守儿童的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更严重,因为家庭监管不到位。”夏柱智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问题最密集的年龄段是9岁至15岁之间。
农村“手机争夺战”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父母不在场”。留守儿童的父母因远在外地,几乎无法落实“家庭教育”,父母子女间的沟通变得不稳定乃至脆弱。“不是不想管,是太难管。”一位初三学生家长介绍,孩子目前与奶奶一同居住,时常因为手机使用问题与奶奶产生矛盾,“我们不在身边,根本啥也做不了”。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位也让“干预之手”难以触达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点,刚调入赣中这所中学的周老师看得最清楚,“一些农村的孩子在手机使用方面缺乏自制力与判断力,还有部分学生受不良网络信息内容影响较深。他们对信息的正确与否、对网络时长的控制度,几乎没有判断力与掌控力”。
去年11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未成年网民呈现上网设备相对单一、长时间上网情况更突出、使用休闲娱乐类应用比例较高、使用学习资讯类应用比例较低的特点。
赣中一名初二学生反映,周末班级QQ群最热闹的聊天时间是在“半夜”,讨论的热点话题也经常跑偏,“有时在群里讨论了半天,发现讨论的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假新闻;有时就纯粹讨论怎么玩游戏;有时讨论一个热门小视频,但那个视频本身来源就成问题,摆拍明显”。
这所学校的一位老师表示:自己总能在周一上午的课堂上看到面露疲态的学生。“可以想见,我们的学生周末在家玩手机玩得多么‘辛苦’”。
只有更多的社会活动,才能让孩子“放下手机”
关于暑期如何让农村孩子放下手机,各方给过各种建议和对策。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郑欣曾在安徽、江苏等农村地区就留守儿童的手机使用与家庭秩序进行田野调查,指出“手机作为媒介维系了祖辈、父辈和留守儿童三者的妥协与调适”。但手机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它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造成了父母教育的缺失,其背后反映的仍是“潜在的家庭失序”问题。
郑欣提议可以借助父辈或学校教师的传播渠道,努力提升隔代祖辈的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培养智能手机使用习惯,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手机使用的家庭规范。
《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报告则建议,国家要强化监管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绿色网络环境,其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关注和引导。建议提出了一种“多元力量协调”的办法,即结合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医院、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手机管理出力。
中部地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农村中学校长也意识到,“没收手机”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下一步,他考虑将“手机管理教育”纳入课程,并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其他类型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增加有趣活动的供给”,以此来抵扣“手机时间”。
“我们是教育强县,暑假期间,农村的中小学提供部分时段的托管服务,教孩子画画、书法、篮球、足球等,一个科目两个月收费700元左右。”张天告诉记者,从小学开始,每逢暑假,女儿会参加各种托管培训,“这个价位、这个服务,可以接受。总比孩子天天在家玩游戏好”。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雷望红建议,乡村学校要加强文体教育,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娱乐场所;多组织读书会、兴趣小组、健身俱乐部等,引导学生开展健康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在校娱乐时间。
暑假期间该怎么办?他建议村集体可建设一些阅览室、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活动场所,组织一些文体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农工党兰州市委员会在暑假期间提出了《关于有效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问题的建议》。这份建议指出,要探索将手机管理工作“延伸至课外”。
“暑假是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黄金时间。可以给小学低年级学生布置手工类的实践作业,给高年级学生布置家庭劳动类的实践作业。农村中小学还可增设时间较短的第三学期,在该学期中充分利用已有师资,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课程,如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历史教育和音乐体育等。”农工党兰州市农牧支部副主委、市农村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郁兴菊认为,这样做既能将留守儿童课外时间利用起来,让他们远离手机,同时又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补上素质教育的短板。
·生活百科 带电池的超大混合逆变器。
·生活百科 Emerald Energy Advisor 放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