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留学移民灿烂笑容从哪里来ZT
在加拿大
近日读了一位学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遭到冷漠待遇的文章,不禁想起自己以前在国内图书馆或其他部门办事的类似经历。 在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经历中,这种遭遇似乎普遍得理所当然。于是刚出国的时候,特别感慨办事时人们的和蔼客气。无论是去商店购物,还是在公共图书馆借书,在政府部门办事,素不相识 的办事人和你互道感谢,给你一个灿烂的笑容。 我听好几个朋友用了“受宠若惊”这个词,可见两者对比,印象深刻。 为什么在国内,同胞之间办事如此冷漠,而到了国外,不同种族的人,虽然多少还有点语言问题,反而客客气气呢?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几十年来还不能“精神文明”一点,普及那简单的“对不起”和“谢谢”呢? 我一度以为,原因在于制度。由于商店是私人所有的,顾客是衣食父母,要争取回头客,生意人哪敢得罪顾客。收费处年轻女店员的灿烂笑容是老板的要求,你老是板着脸的话,得罪了顾客,坏了老板的生意,老板会请你走人。剩下的,当然就都是灿烂笑容了。随着体制的改变,国内商店也开始出现笑容。 可时间一长,我发现这肯定不是全部理由。我发现,国外公有制大锅饭的地方,比如政府部门办公室、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诸如此类的地方,你和他们的关系不是顾客和生意人的关系,而且你一副东方面孔,语言结结巴巴,一看就知道你是新移民,他们不靠你吃饭,可也是一个劲儿地道谢,感谢你的光临,和蔼客气的程度比起商店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也琢磨过,结论是,那个地方的“老板”,比如政府部门的议员、市长、公共图书馆的馆长,都是老百姓选举的,他的饭碗是老百姓的选票给的,过一段时间就要改选一次。他可不愿意手下人用冷漠粗暴地得罪选民。所以他也一定要求手下的人收起“铁板面孔”,拿出灿烂笑容来,否则也是要走人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认为找到了灿烂笑容的源泉,那就是制度。制度迫使所有干活的人,再苦再累也得拿出灿烂笑容来。 “铁板面孔”是给自己递交的辞职书。正是制度使得在所有公共场合,人们互相之间客客气气,老说“谢谢”。我以为,他们那么客气,不是天生客气,而是他们的制度使得他们不能不客气。 当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年,习惯了出门办事得到灿烂笑容,发现自己已经变得不能被人“冷待”了。如果哪次别人说话不够客气,笑容不够灿烂,反而感觉被得罪了。我已经觉得,人们之间互相客气,灿烂笑容是必须的、理所当然的,根本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原因。为什么不呢? 这时我发现,商店的店员即使知道你不可能是回头客,也会对你满面笑容;市长和议员即使知道你不是美国公民,没有选举权,一样对你热情洋溢地握手拥抱;图书馆即使知道你不过是途经此地的外地人,想用他们的电脑查邮件,一样服务周到,还对你说谢谢。他们没什么求着你,并没有在制度上受制于你,却一样对你笑容灿烂。这时候,我才领悟,人们互相之间的态度,恐怕不仅是制度上的原因。 事实上,制度上的原因已经潜伏到了下面,别人并不是因为有制度上的约束才对你客气的。人家完全就是习惯,只是保留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客客气气的“正常状态”。“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人本来是天生就客客气气的,他们的制度只是有助于维持这种正常状态而已。相反,到处都是“铁板面孔”的状况,是这种“正常状态”受到了破坏。 财产公有而公权力被私有,是正常状态被破坏的原因之一。“铁板面孔”久而久之也会成为习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记得“文革”前夕“山雨欲来”的时候,我所在的中学里曾组织讨论,如果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老太太过马路,你应该不应该去搀扶她?讨论的结论是,如果你不认识她,就不应该去搀扶她。因为,她可能是一个地主婆,可能是一个坏人,可能过马路就是去搞破坏的。十几岁的中学生,竟然在老师、组织的策划下,做出了如今看来如此匪夷所思的讨论,得出了如此冷酷而没有人性的结论。可是和随后的“文革”相比,这根本就是小菜一碟,算不了什么了。人和人之间互相关系的“正常状态”遭到毁灭性打击,非常状态反而得到了制度性巩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文化。 如今,我们正在进行各项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有一个艰巨任务,那就是“拨乱反正”,改变人和人之间冷漠、粗暴、怀疑、刁难的非常状态,恢复人和人相处本来就应该有的客客气气的正常状态。
评论
中国素有礼仪之帮之称,虽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礼仪遭遇到了侵袭,但是从某些媒体获悉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工作人员并不是象西方那样友善???
·新西兰新闻 奥克兰北岸一辆车撞入建筑物 造成3人受伤
·新西兰新闻 越南裔男子在Piha海滩不幸溺亡 同胞纷纷捐款5万纽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