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留学移民美国投资移民 - 【转帖】过去20年中国赚大钱的机会!
在加拿大
过去20年中国赚大钱的机会最早的赚大钱的机会出现在1992-1993年。那时候,中国股市刚刚从区域走向全国,一些地方出现了抢购股票的热潮。最典型的是深圳1992年的8.10风潮,为了买到新股认购证,人们不惜彻夜排队。显然,人们是知道的:只要买进新股,就能赚钱!这种观念来自于早先的一些股票上市后暴涨所引发的联想。1992年5月,上海股市放开了股价涨跌幅限制,一些股票一日之间翻倍甚至上涨几倍,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第一次认识到了买股票能赚钱。但半年后,随着股市节节走低,上海在1992年下半年发行的认购证却乏人问津甚至于卖不掉。那些侥幸买进或者主动买到的人,却在随后半年时间里就取得了100倍以上的利润一张认购证可以赚1万元!上海市场第一批百万富翁由此诞生。这种朴素的赚钱模式,却恰恰体现了投资的真谛:不在于你买进的东西是什么价格,而在于别人愿意用什么价格来接手。当市场一窝蜂的时候,赚钱机会就少;当市场门可罗雀的时候,赚钱的机会就悄然来临。1993年后,股市走向全国,众多投资者蜂拥入市,股票价格高企,买股票未必能赚钱。此时,另一些精明的大户瞄准了全国各地持续不断的新股发行:那时候,只要有身份证,再存入一笔钱,就可以申购的新股。由于当时的制度因素,新股发行的定价都比较低,但上市后的涨幅却很大。于是,各地大户就到全国农村去收购身份证,然后带着成麻袋的身份证不断飞赴各地去认购新股。为了能买到当时的西部地区的一只股票,有的大户甚至直接买断飞机票,让他人无法进入当地,结果,那些买进新股的大户可以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赚几倍的利润。这种趋势在1995年后有了改变。随着交易系统的改进,新股发行从地面搬到了交易所平台。但每个人买股票的数量是有限的,而认购者数量极其庞大,交易所要根据认购者的数量摇号配置。于是,大户们也改进了方式,把农村收来的身份证直接开户,然后用拖拉机帐号挂上,动用数千乃至数万个账户同时认购,每次都能买到数量不菲的新股。在新股发行有限、价格低廉而二级市场火热的情况下,买到新股就意味着巨大利润。在北方一个城市,有一位大户借助其亲属是营业部老总的身份,每次都用数千账户打新股,到1998年时,竟然从无到有做大,身价超过10亿元!这种打新股的策略,逐渐被人模仿,利润率也就逐渐下降,但一直到2011年,只参与打新股的投资者只要稍加选择,就仍能获得20%以上的利润,可谓一招鲜吃遍天。此种策略能赚大钱,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买进的股票无论贵贱,二级市场总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炒作。所以,买股不在贵贱,而在于出手的价格。如果能确定某个品种肯定有人出高价,则再高的价格也是便宜的。另一次机会是房地产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各地的房市陷入低迷。1998年后,上海曾出台政策,凡是买房子的外地人,都可以获得蓝印户口,而且,还可以获得个人所得税的抵扣优惠。此时,上海浦东陆家嘴核心区最好的住宅价格也才6000元到1万元之间。只不过,当时从浦西到浦东要经过隧道,而隧道是要收费的,非常不方便。上海市政府为了鼓励人们到浦东工作和置业,又把隧道收费取消了。在这些政策利好下,一批眼光敏锐的大户捕捉到了浦东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在2000年前后大举买进住宅,到2002年,房地产市场回暖,到2008年的时候,这些住宅最高价格达到了6万元以上,不到10年时间就增值了10倍。促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兴旺的另一个原因是银行贷款的介入。早期买房产,多数需要全款支付,买房的人自然少。随着银行按揭的盛行,价值50万元的房屋,买房者只需要支付10万元到20万元的首笔款项,余款由银行放贷。1999年,中国的房地产按揭贷款才只有1300多亿元,2003年,国务院和央行先后发布文件,规范银行按揭业务,买房者的范围由此扩大了3-5倍,一批投机客看到了未来市场的巨大升值空间,因而积极入市买房。资金少的买几套房,多的可以买上百套房。扬韬认识的一位上海妇人,就从一套房做起,不断买进出租出售,短短9年时间,手下竟然有近200套住宅房,身价早已过亿元。至于曾倍受指责的“温州炒房团”,只不过是抓住了政策的机遇和空间而已。想一下,过去10年,如果没有买过房的人,是不是基本被时代甩在后面了呢?话又说过来,到2011年还千方百计想着要买房投资的人,眼光是不是不够长远了呢?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赚钱时代其实就是过去10年。在这段时间里,想置业的人急剧膨胀,而市场供应有限,地价不断攀升,房价上涨的趋势是明朗的。买房子投资,虽然有些细节需要推敲,但需求摆在那里,下一个接手者随时会出现,房价是不是高估反而不重要了。2004年6月,深圳的中小板市场鸣锣开市,第一批上市的股票都开出了天价,很多中小投资者还迫不及待地涌进去,结果被套惨重。面对高昂的股价,小散户考虑的是跌下去还有机会,因此积极准备抄底尽管真正的底部要在两年后才会出现。那些眼光敏锐的大户则不然,他们直接放弃了二级市场,转而去寻找那些能上市的中小企业,去买进原始股,等待日后上市的机会。五年后,那些二级市场的投机者还处于深套时期,而嗅觉敏锐的机构和大户却在收割了。比如海普瑞,改制于2007年,3年后上市的时候,市值已经超过700亿元。上市前的参与者有多少利润呢?比如高盛,2007年9月投资不到4000万元人民币,获得1125万股股份,2009年再增资,股份变为4500万股,总投资只有7300万元。两次分红后,它收回了红利1.3亿元,成本早已成为负数。但它的持股市值在2010年底曾达到70亿元以上(原始投资利润逾百倍)!即使目前股价跌到历史最低点,市值仍接近10亿元。类似的例子,在资本市场早已不胜枚举。在上市仍是稀缺资源的时候,寻找到上市的机会,就能造就无数的亿万富翁。过去10年,中国有多少富豪因此诞生!并不是所有参与新股上市的机会都属于机构,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有机会。大约从1998年起,有一位大户就坚持一种投资策略:买进10只要退市的股票,等待其资产重组的机会。他的基本逻辑是:在中国现有制度框架下,凡是退市股票,只要稍微有点国资或地方政府资本的背景,就总会重组再复牌。股票重组后复牌,其实就是一次新股发行再上市的过程,虽然不知道重组成功的概率和重组后新进来的资产如何,但只要有一半股票价格能翻番,这个投资就是不亏的。而实际上,很多重组后的股票涨幅在几倍以上。比如去年复牌的新华联(以前叫*ST圣方),虽然间隔了5年时间,但复牌后的涨幅近15倍!当然,这种重组的案例,成功率和收益率也在最近几年逐渐下降,与其它方法一样,一旦被大众所熟知,利润率自然会下降。回顾过去20年中国市场赚大钱的机会,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时候,我们不需要看估值,甚至于不需要看品种的基本资料,只要知道有下家愿意出更高价格,买进的安全性就大大增加,收益就只是多寡的问题。这种简单的投资方法,难道不是与巴菲特的投资如出一辙吗?
·中文新闻 迈尔圣诞活动被取消后,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在维多利亚州建
·中文新闻 昆士兰州警官据称在班达伯格肇事逃逸中被偷来的汽车撞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