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生活信息英语思维难在哪儿



在加拿大


没出国前,以为英语只能按照翻译的方式学,对英语思维无比崇拜。后来听到小宝说英语才知道,不同的语言,需要的都是对应情境。只要大脑中存储着一个情境下的表达方式,再次出现类似情境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流出来,无需其他语言的帮助。  回国以后,尤其是安妮英语俱乐部成立以来,和国内家长的交流日渐增多。很多家长跟我说:孩子上小学之前就开始报英语班,级别过了不少,但是见到外国人,很难和人家真正交流。有的甚至跟了好几年的外教,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忽然间口语提高就很难了。而语法方面,低年级的时候应付自如,但也是级别越高,越觉得困难。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英语思维的问题。关于英语思维,我记得在我们上学学英语的时候好像就有人提出过。的确,现在让不懂英语的人说,大家也会觉得能用英语思维当然好啊。但是,怎样算是英语思维呢?怎样才能做到英语思维呢?这个问题似乎很神秘,甚至神秘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代人两代人都过去了,还没有真正地解决它。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和安妮一样的小孩子出国以后,在没有母语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听懂老师讲课,并且开始输出?为什么同样是十二岁在中国学英语的孩子,有的孩子出国后可以免修 ESL 课程,而有的却听不懂老外说话,甚至连学前班的原版读物都读不下来?这中间的差别在哪里?  一个孩子,到了国外,不管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老师为了让不懂英语的孩子能听明白,往往都会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把图片用到极致也是国外的教学特点。记得安妮所在的教室里有很多挂图,比如说孩子们各种表情的脸,然后每张图下面是对应的单词。老师在讲这些词的时候,往往是强化声音,而且动作对应得都非常到位。  国外老师讲故事也是一样。比如国外有大量的绘本,很多绘本的图都画得非常好,和单词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楚。而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把这些对应关系处理得非常到位。记得小宝上亲子班的时候,老师自制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带领大家唱儿歌的时候,手上的对应动作都很到位。  当时,我以为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增添乐趣,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是基于孩子语言学习特点的科学教育方式。  最近我看到一篇资料,说有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形成是左右脑互相配合的结果。当儿童接触一种语言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它的语音信号,然后就要寻找对应的图形信号。回想一下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我觉得这一观点是可信的。最初,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基本都是用实物和名称来对应的。婴儿最初接触的图书,也都是一个名称一个图,或者叫看图识字。  而在老师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个特点。比如小宝上幼儿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能用完整句子表达意思的,基本上都是在幼儿园和家里都发生过的场景。比如吃饭的时候向前推一下凳子,咳嗽了用手把嘴捂上,玩滑梯的时候提醒别摔倒,过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观察等。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一次小宝和爸爸在北京坐地铁――小宝一直对地铁情有独钟,有机会就要求坐。上了车,小宝异常兴奋,高兴地对爸爸说:Daddy, this skytrain is sooooooooo big (温哥华的地铁叫 Skytrain,因此小宝回国后把北京地铁也叫 Skytrain)。这个时候,旁边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大男孩儿很是惊讶,说这么小的孩子英语怎么这么好啊。然后就很好奇地蹲下身来和他说话。接下来的对话是什么大家应该都能想得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宝一听,立刻不说话了。  这也让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评论中说的话。他说他想给三岁的儿子找英语环境,于是带孩子去英语角,看到一个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说: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吓得直躲,首战以失败告终!是啊,能不失败吗?孩子们要有实际内容的交流,我们学到的那些句型,国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谁说啊?!  小宝的状态,就很好地说明了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孩子不是因为他先知道了中文,然后听你说中文了,再去翻译成英文。其实,他是在看一种场景。如果这个场景和他在幼儿园见到的一样,知道在那个场景下,老师怎么说的英文,他就对应上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很多孩子的口语问题。有位英语老师说,她接触过很多孩子,在你和他说话的时候,头两句还可以,你能感到那个句型他很熟悉,能够脱口而出。但是往下说,孩子就要磕巴,从这个磕巴的过程你就能感受到,他在想中文的说法,然后再翻译成英文。  是啊,孩子的情况,不是和我们大人一样吗?有的时候,我想说一句话,不知道英文怎么说,也知道翻译过去会很别扭。这个时候,我就问安妮,我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怎么说好。百分之百,她的说法和我翻译过来的不一样。  为什么我会想要翻译过来?不是我想翻译,是因为我脑子里的储备不够用,我没有储备足够多的英文场景。如果不翻译,我就说不出来。这是产生中式英语真正的原因。所谓的思维,需要对应的就是场景。当你对一种场景下的表达熟悉的时候,你脑子里有的是现成可用的句子,根本不用翻译。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场景,脑子中都是孤立的单词和句型,那就只能用单词套句型,最后就是翻译出来的中式英语。  有人说,我不在国外,怎么能有场景呢?就像我刚才举的小宝的例子。如果在国外,自然而真实的场景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在国外,一样可以弥补。  弥补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动画片。动画片中有很多口语表达方式。孩子看多了,自然就能脱口而出。当然,场景是需要积累的。靠某一部或者某几部动画片去训练口语,与过去背句型的方式也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这种做法比背句型可用的范围更宽一些罢了。  另一种弥补的办法是看有大量场景的英文故事。正如我前面所说,国外的儿童英文读物,非常多的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事――吃什么、玩什么、生日 party、掉牙、学校生活、幼儿园活动、交朋友等等。基本上国外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在书中都有体现。  也许,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对一些表达还会觉得陌生,但是一旦读了几本之后,发现这是一种通行的表达方式,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孩子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很自然地就会脱口而出,再也不必进行什么翻译了。  前几天,俱乐部的一位妈妈特别兴奋地告诉我,她女儿现在可以和国外亲戚的孩子用英语交流了――交流的媒介就是共同看过的英文故事书。虽然她女儿的表达还谈不上自如,但是至少,对方知道她在说什么,而且她们说的都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交流的结果,就是两个孩子越聊越有兴致,即使交流中有些瑕疵,但双方都觉得很有趣。  过去,我们的英语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没有人注意过需要给语言提供一个情境对应的机会。所以,那时的英语学习就是中文和英文的对应。如果我们想想母语的学习,大家在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帮助的情况下,是不是用的都是实物和声音的对应?拿着一个苹果或者是苹果的卡片,告诉孩子这是苹果。所以当我们教孩子英语的时候,一样没必要非得把汉语意思告诉他。让孩子大脑中的英语和汉语自成体系,自己去寻找自己对应的情境就好。  按照母语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学习英语,从声音和图形、场景的对应来学习英语,才有可能摆脱中文思维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大量情境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作用要比看动画片更广泛、更持久些。

评论
FN: 2007年10月31日There are things you wish for and accomplishments you work for.Nothing expresses your pure joy like a Canada Permanent Residence visa...回复: 英语思维难在哪儿back up

评论
回复: 英语思维难在哪儿

  ·中文新闻 贸易部长唐·法雷尔(Don Farrell)正在等待与美国商务部长就澳大
·中文新闻 工党因向议会提交“草率起草”的立法而受到猛烈抨击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加拿大老人金

华人网大家好: 我父母來了加拿大都已經十年啦,開始準備申請加拿大老人金。 本人對這項福利都還好迷茫,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多謝!本人父母居住加拿大已經十年,過去十年,沒有工作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不想在温哥华了想去农村

华人网不想在大城市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大城市,来到温哥华,这房价和工资的不对等更搞得无法呼吸。来加拿大又不是奔着这些来的,加上本人很佛系,现在就梦想找一份WFH的工作到乡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从首尔转机回加拿大

华人网今天送老公先回加拿大,从沈阳出发经首尔当天飞多伦多。 给老公买的是沈阳至首尔 大韩航空的 从首尔到多伦多 加拿大航空 行李在沈阳可以直挂到多伦多 给了两段航程的登机牌 行李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赏花:蒲公英晚期?

华人网郁金香正在凋谢,蒲公英也进入最后的一搏。这个时候,她们已经不像小黄花绽放时那么可爱了(应该说多数人是这么感觉的),但仔细观赏,我还是很喜欢的。心中喜乐,到处都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