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生活信息漫谈“一小撮”zt
在加拿大
一、中国何时有了“一小撮” 说起“一小撮”,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它是近年来使用的公文词汇。特别针对一些动因复杂的“群体性事件”。然而,事实上,现在“一小撮”的辉煌已经不复当年。如果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询问一下身边健在的老人,在中国的六七十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小撮”是如何在政治语汇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即使是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重温“一小撮”的 “魅力”,比如: “一小撮反动分子”,“一小撮走资派”,“一小撮修正主义者”,“一小撮敌对分子”,“一小撮妖魔鬼怪”……总体说来,“一小撮”从它粉墨登场之日起,已经带有了“贬义”、“敌视”的附加色彩。可是谁曾想到,“一小撮”其实本来只是西南言中一个普通的数量词而已。 它之所以成为一个“政治用语”,一切起源于1949年2月16日毛泽东同志的一篇文章《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其中一段话: “长江流域和南方的人民大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有良心的国民党人,都请听着:站在你们头上横行霸道的国民党死硬派,没有几天活命的时间了,我们和你们是站在一个方面的,一小撮死硬派不要几天就会从宝塔尖上跌下去,一个人民的中国就要出现了。” 这段文字不仅把“一小撮”推上的中国的“政治舞台”,而且也给其做了一个初始的“定性”,“一小撮”是“敌对的”,是“死硬的”,是“不知悔改”的。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政权,在舆论战线上从未停止过对于“一小撮”的挞伐。这些“一小撮”在名誉上受到摧毁,政治上受到压制,有的直接被诉诸武力“正法”。 “一小撮”在文G期间,更是高频出现于中央及地方的官方文件中。用来特指“极少部分”的“敌对分子”。但相比“极少部分”而言,“一小撮”更具有贬义、蔑视的色彩,也因毛主席曾经用过“一小撮”这个词,使得它更有了“合法”的历史典故意味。 二、“一小撮”背后的“一小撮思维” “一小撮”的政治运用是特殊年代的思维产物。它最为直接的目的在于,用“一小撮”这样一个表示范围数量词对敌人在精神与舆论上实施“分化”、“瓦解”。 它的深层根源就来源于,我党在革命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统战思维”。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发表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其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也是《毛泽东选集》的卷首语。这篇文章从一开始就给中国的革命作出了“规划方案”,总体的原则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击少部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种区分“一小撮”和“大部分”的统战策略,经过革命的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是成功的它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争取了支持,减少了阻力。它在战术上“分化”了敌人,在战略上“藐视”了敌人。直到今天,“统战”的思维与策略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官方行为中。比如,对于“台独”问题的应对,“蓝”与“绿”阵营的划分,就区别开了战略意义上的“友”与“敌”。而对于“绿”,又再次划分“浅”与“深”,把“可以争取的”和“无法争取的”又区分开。从而成功实现了对于“台独分子”的剖析与区分。可以在台湾社会上团结“蓝”与“可以争取的浅绿”建立一个“爱国统一战线”。 三、“一小撮”的流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一小撮”这个词在首创之时,带来了丰厚的政治效益,然而它也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一小撮”虽然强调了在处理政治问题上的“区别对待”,但是它同样隐含着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在“一小撮”的语境下是没有“中间派”的,它包含了一种“非友即敌”的隐含意义,这层意义往往附加着对“敌人”的痛恨与仇视。“区别对待”常常需要理性的分析;而“痛恨仇视”却只需感性的体验就足够了。所以一旦进入一个理性缺失的环境中,“一小撮”的政治含义的“变异”就会因失去理性的控制,而不可避免的发生。而这个“失去理性的环境”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今天回头再去看看那段历史,不难发现那是一个“一小撮”被“滥用”的年代。不少单位、地区,“一小撮”的百分比在10%左右:上海国棉五厂达到18%,《光明日报》达到40%;连偏僻的贵州六盘水地区盘县矿区,由转业军人、农民组成的矿工里“一小撮”也达到了5.5%(华林山《政治迫害与造反运动》,见刘青峰编《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219)。这与官员的恐惧和自我保护有关,他们以为先下手为强,打击、批判黑五类,有利于转移以走资派打击为目标的文革斗争大方向。有的统计认为全程文革整肃的人员总数为1亿、达到全国人口的1/9(叶剑英《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12月13日)》)。(以上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一小撮”的运用在“文G”中的失控,使得许多“冤、假、错”案发生的同时,也在使“一小撮”一含义“分裂”、“变异”。它主要的意义:“区别对待”被人们忽视。而由于极“左”环境下的理性缺失,使得其“仇视”、“敌对”的附加意义被无限的放大。除此之外,“一小撮”的“范围限定”在文革中已经完全失控或者是被人为的弃置。“一小撮”的“范围”被无节制的放大,一个是“一小撮”,一群也是“一小撮”,一半也是“一小撮”,甚至大多数也可能变成“一小撮”。 “一小撮”在政治层面的“畸形化”、“扩大化”、“妖魔化”,一方面是理性缺失所致,另一方面它折射出在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一些“封建遗毒”开始“发作”。比如:自私自利思想、官本位思想、封建等级观、封建礼教等。 四、当代的“一小撮” 细算来,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G已经远去30余年。可是,“一小撮”的日子仍就不太平。它没有像“投机倒把”、“流氓罪”、“走资派”等词汇一样“解甲归田”。相反,它还像一个“跳梁小丑”一般,时不时在公众的视线中“蹦垩”。在一些官方的口头与书面还有其身影,比如2008年贵州的WA。广州WK村。 “一小撮”在当代的滥用,或者说“错用”,并非偶然,而是确有其深刻的动因。 1.“官本位”思想催生出的错误判定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礼教最厉害的遗毒,没有之一。他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构成要素“官”出发,否定民众的历史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地位。从而催生出“一切以官为上、为准、为重”的价值判断。现在虽然政治及社会层面上的“去封建化”已经完成,但是思想上的“去封建化”依然任重道远。在官本位思想的催动下,很容易将民众正确的利益诉求看成是“找官的麻烦”,从而采取一种“敌视态度”、“恐惧态度”。将民众推到对立面,把许多本该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当成是“敌我矛盾”来对待。 2.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但在那样一个动乱的环境中,五四的先知们的思想力量是“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打破了旧的价值体系,却未能立新。而新中国建立之后,价值观最重要的“重塑”过程遭到了极“左”思潮的干扰与破坏。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实际上还是一个“有千梁无中骨”的状态。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价值”的引导,人常常就只能“跟着感觉走”,而人的一大本能“感觉”就是“趋利避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过多的放大自身的利益,又想在政治上占“上风”,最直接、廉价的方法就是给利益的冲突方“扣”一个“一小撮”的帽子。 3.令人痴迷的“0”风险 “一小撮”在当下的滥用,还在于在语义上,该词有着与“谣言”近乎等同的“0风险”效益。相对于一些“法律”性质的条文而言,政治语言会预留有更多权变的“空间”。而“一小撮”就是典型的代表。它指明了敌对性的存在,确不用给出具体的“对象”,却又随时为打击的对象预留了“空位”。因为没有具体的“对象”,所以它可以进行“无条件对号入座”,同时也可以造成“人人自危”的恐怖威慑力,同时不用支付任何的法律上的代价。其“好用”的程度,比起“莫须有”是有过之无不及。 “一小撮”终究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在一个民众自我觉醒的时代,“一小撮”的定位须要极其慎重的思考与政治判断。它的使用已经要开始支付公信力与法律的代价。 结语:当身边出现了无数个“一小撮”的时候,是否想到,自己才是那真正的“一小撮”!
评论
三千日夜吟愁赋,一亿白发尽满头。梦入枫林遍芳丛,觉来惆怅恨无数。 [[FONT=宋体]加拿大,请在不远的地方等我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263009][/FONT] [[FONT=宋体]起程-[FONT=宋体]献给[/FONT]91[FONT=宋体]旧政和[/FONT][FONT=宋体]新政的同路人[/FONT]][/FONT] [[FONT=宋体]一个等待移民者的内心独白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255315[FONT=宋体]][/FONT][/FONT] 赏 反馈:金角大王 2012-09-30#2 3,636 $0.00 回复: 漫谈“一小撮”zt
·中文新闻 昆士兰青少年在穆伦巴唐斯(Murrumba Downs)开着被盗汽车闯红灯
·中文新闻 澳洲航空在悉尼机场发动机“爆炸”迫使紧急迫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