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生活信息(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



在加拿大


第一次听说有移民加拿大这回事已经是差不多10年前了,大概从4、5年前开始认真考虑移民的可能性。经过多次分析反复思量,设想了种种可能性之后,自认为比较成熟了(没办法,受了多年“教育”的毒害,干什么都要考虑“成熟”,其实往往是考虑了很久但很少成熟),三年前正式递交申请。记得加拿大家园网上有朋友这样形容:一旦动了这个移民的念头,就很难平息了。我觉得完全讲出了包括我在内很多移民的心理:先是有个模糊的概念,然后抱着随意的态度做了点研究,发现自己差不多也符合条件,接着再从各种渠道有意无意的了解各种信息(当然不一定全面),移民的念头越来越强乃至不可遏制,最终动手实施,大费一番周折后成功获得签证(不符合条件直接就不会申请了),临行准备(了解加国,收拾行李),亲友告别,痛饮几顿,给爸妈装个QQ并教会如何使用,上飞机,登陆(拿到签证不登陆可能还是比较少的)。以上描述估计符合大多数移民的经历,本人也是如此,费劲周折拿到签证后于今年正式登陆,两个月后找到了一份糊口的工作。从白雪皑皑到绿草茵茵,我来的时间虽然不长,对这个社会绝对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大部分对加拿大的了解都是些来自网上和书本的二手信息。尽管如此,这期间仍然有一些感慨,一些直接的体会,在此尽量用意识流写法(也就是俗称的想到哪说哪)忠实记录如下,算是对这段人生的一个小小纪念。首先我要说,绝大部分移民对加拿大的了解可能都是不够的。来之前,自认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下飞机之后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还是有点发懵,记得在机场使用投币电话,五毛一次,换了一堆硬币发现里面找不到五毛,捏着两个两毛五分不知道是否加法在这里适用,才知道五毛的硬币已经取消(个人觉得这点很不合理,这里的硬币实在麻烦,有两元,一元,两毛五,一毛,五分,一分,几个毛毛之间的区别很小,阿拉伯数字的币值又不起眼。每次买东西看到那些收银熟练的点出一把硬币甚是羡慕,相比之下,每次我却必须捡起硬币正面看看反面看看,找到那个很不起眼的阿拉伯数字,再复习点小学数学,才能完成一次交易)。 顺着海量信息继续说。来到这里,以前国内大量的生活经验就大大打了个折扣,办信用卡安装宽带等各种手续都和国内不太一样,相同之处是都有消费陷阱(比如你打个电话安装宽带,选择套餐,上门来了,似乎很简单,但你也就被套住了,因为此类服务往往都有合同期限,未到期限解约要交违约金)。本来在国内有陷阱也不怕,咱们习惯了有经验且语言没问题。但这里移民得操着外语应付,难度自然不小。我来这里打了可能不下五十次各种客服电话,里面的猫腻真是不少,要好好研究一番才能避免上当。比如我设了一个自动从信用卡账户付款的服务,一个月后取消居然要收我12元的手续费,听到我很不满意,电话里客服又表示这个钱这次可以给我免除,刚开始实在不适应这种讨价还价的方式。 再说外语。既然是技术移民,肯定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雅思多少都考了几分,什么几级几级的证书也有那么一份两份,如果在外企工作,那么工作环境差不多还是“全英文”(至少书面)。来之前都自信满满,不过,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国内的英语要满足这里的生活(不包括那种二三十年只在唐人街或华人圈里混的情况)还差得太远。且不说一门如此发达的语言涵盖的内容多么广泛,就光那些专有信息就够学习了。可以设想这样一段对话:甲(汉语非母语的移民到中国的加拿大人):请问某大街某某号怎么去?乙:从这顺八戒大街往南走,到悟空烧饼铺右拐三十米可以看到三藏车票预售点,进门买张京九特快驴车票,到水帘洞下车马路对面转五指山慢速公交,坐三站下车就到。 我保证,对大部分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这里面的关键信息基本听不懂。加拿大的新移民也一样,在加拿大进个超市,各种品牌玲琅满目,大部分品牌根本没听过,除了价格其他根本无从判断。你想替自己买点纸尿裤,到超市一看,只认识一个“帮宝适”(英文不好的朋友可能还是根据颜色判断的)。另外还有很多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干嘛用的(比如宜家那些五花八门的厨房用具)。在国内进个超市,想要买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聚氰胺奶,各种品牌玲琅满目,一看包装(根本不用看字):哦,“蒙人”,大品牌,三聚氰胺含量有保障,就你了。记得刚登陆那几天,看什么都新鲜,久违了的蓝天白云(本人出国前“生活”在一个NASA列为重度污染的地区),空气格外清新,门前屋后,野兔,浣熊,松鼠,各种鸟类,甚至在地铁站停车场这种地方都能看见大群的鸽子;在安大略湖畔见到了成群的天鹅,大雁,而且根本不怕人;阳光透过树冠洒在草坪上,空气透彻度极高,地平线上的白云都看得清清楚楚,春天来了,郁金香绽放,美景如画,一度有不真实的感觉。 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不能闲着,接下来或按部就班或手忙脚乱,改办的事一样样也都办了,只剩下一件最重要的事:工作。为了找工作,我参加了一个政府办的就业指导培训,学习如何写出符合加拿大规范的简历,如何找工作。这里顺带说一下,加政府在帮助移民适应新社会的方面做得还算不错,有各种项目,包括普通语言培训,专业语言强化,实习机会,国际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国际教育背景认证等等,其中不少项目免费。不过这个政府也有些地方比较落后,没有优越性:比如找工作的过程中从来没人向我要档案、户口,就算咱还不是加拿大公民,只是一居民,暂住证总该要求办一个吧,没有,不需要,走遍加拿大都不需要这些证。这让我很苦恼,感觉失去了组织,失去了归属感,感觉脱离了集体,什么时候有时间我打算向这里的电视台电台写封信,呼吁国会立法建立完善的户籍和档案制度,户口分成农业和非农业,非农业里面再分出一个集体户,这样可以有效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保持稳定良好的社会等级秩序。 另外,为防止歧视,这里的简历上不要写自己的性别、年龄、宗教、种族、婚姻等信息,面试时也不允许涉及此类问题。国内生活多年,填表无数,很多表填完也就把祖宗三代都差不多交代完了。来到这里,这个与他人分享隐私的乐趣算是被剥夺了。 回到找工作的话题:和别的移民一样,发了大量简历之后,得到电话面试两次,直接面试三次,获得offer一个,也就是现在的工作。 这个公司比较规范,不是把人一招来就急着把你摆到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入职第一件事就是培训,这个培训在我参加过的学习中是比较规范的,分成很多模块,让你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公司制度,了解工作流程,掌握工作软件。培训的几位老员工很幽默,互相很配合,一个人在大屏幕上演示,另一个很自然地在电脑前配合操作,感觉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把这个培训工作做好,一点没有那种互相拆台的感觉。其中有两位也是移民,来了多年了,口音仍比较明显,偶尔还犯点小错误(比如I wonder what he did说成I wonder what did he do),词汇量也未见得很大。比如今天中午吃饭,一个本地长大的同时说到了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这个词,我认识,这位培训师却不认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用比较规范准确的语言给新员工培训,因为他很对工作语言很熟悉;而同样的工作现在如果让我去做,却是万万不行的。 这里要说下语言了,我在国内是学英语的,也就是俗称没有技术的技术移民。在国内工作学习曾经混迹于几所高校,从重点高校到普通二本,普通三本,对国内的教育有不少体会,用两个字概括:假/烂。 假,不用多说了,例子可以举一万个,从铺天盖地、绝对数量超过科研大国美国、毫无意义的“论文”,到混乱的学位和职称评审制度,无不鲜活地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急功近利)。后人将来写这一段历史,估计会有“虚伪”“造假”此类词汇的。举个例子吧:某位领导,简历上的学历是“博士”,但从来不明确指出是这个博士学位是哪里获得的,难免让人联想到西太大的那些校友。 烂,(归纳总结太抽象也没劲了,还是举例子吧)。例子一:某英语教授英语博导,论着一堆,“成就”斐然,其英语水平的寒碜程度基本上接近于龌龊无耻,公众场合很少开口说英语,某次博士生论文答辩,该博导担任评审,从无临场发挥、自由提问的意思,从头至尾只把事先准备的问题念了一遍了事。例子二:某外国语学院院长,英语教授,开口就是诸如greet with (多余)each other/go to shopping这样的东西。例子三:某重点高校英语教授、博导,上课基本不说英语,其本人对此的解释是“并无什么东西用汉语表达不了非要用英语表达”。例子四:某重点高校美国文学博导、英语教授,翻译了某畅销书,其中错误(包括非常低级的理解错误)不算“铺天盖地”也是“俯拾皆是”,被网友批评后,其理由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有人要问:堂堂英语教授,其语言水平无论如何也不会太差吧,这几个例子是否太极端,是个案,不具代表性。我只能说,您外行了,不了解中国特色的职称,水平高的英语教授有,但很少。这个话题太大,不展开了。我想说的是:在这里看到很多其他国家的移民,他们没有很高的教育背景,也并没有很认真的去专门学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他们开口表达的能力却超过了国内那些过了四六级的技术移民,甚至超过了中国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顺便分享口语学习六字真言:少动脑,多动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英语教育是否有重大缺陷。导致今天这样一种荒唐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可推卸责任的绝对包括那些身居决策高位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如果这些人能够务实一些,正视现状,真正为学生和社会(这里不说什么“祖国”一类虚无缥缈的概念)负责,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今天高等教育既不能开启智慧也无法传递技能的局面。一个教师没上好课,影响的也许是一个班;一个恶劣的教育制度,影响的却可能是整个一代人。制定此类恶劣教育制度的决策者,其破坏力是惊人的,是大规模的,即“大规模杀伤性教育工作者”,英文里叫“teachers of mass destruction”,即TMD.

评论
我做的菜,我的MV赞反馈:列治文的台北仁, ditto18, 书香门第 和 22 其他人 2013-03-10#2 北 36,909 $0.00 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顶心得贴

评论
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灵魂深处爆发革命顿时顿时觉醒贴

评论
额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609139692心路历程大荟萃《漫长的等待、幸福的憧憬、登陆的迷茫》http://forum.iask.ca/threads/漫长的等待、幸福的憧憬、登陆的迷茫.229841/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这几天加拿大邮政部门(不确定是否叫邮政局,只好含糊点来个“部门”)酝酿要罢工,电子邮箱里收到几封信,大意基本相同:邮局可能要不寄信了,为了避免给您造成不必要的不便,提醒您,本公司的账单该付的还是要付。为了您的方便,请登录本公司网站查看电子账单。资本主义血腥本质暴露无遗。 以前以为,罢工的流程大约是这样:一群衣着褴撒的工人,摆着大义凌然的表情,坚定地向西装革履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老板讨回那个谁也说不清具体数额的“剩余价值”。来到这里发现,此地的罢工甚为斯文,即踹丫蛮毛说的“文斗”型。以这次邮局罢工来说,要提前72小时通知,这72小时期间,有关利益各方就剩余价值的数额问题继续谈判,谈妥了相安无事,否则大家准点提前下班,完全体现说到做到的契约精神。 在这么一个法治社会生活,一些(包括本人在内)的热爱自由人士会有一种“没有自由”的感觉。具体表现在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太多,感觉处处受限。比如说,你辛辛苦苦加班加点的罢工,好不容易向资本家讨了点剩余价值回来,买了个公寓。你以为自己的房子了,当家作主了,想干嘛就干嘛了。错了,你想在阳台上晾几件衣服,没那么简单,这么重要的、可能影响他人视觉效果的事情需要全体业主开会讨论是否允许,此外,你的窗帘颜色、罢工的工友来了是否能在你家客厅沙发上过夜、能过几夜等等都需要全体业主共同决定。你说这叫什么事,这不就是个大监狱吗?是吗? 遥想那年为人师表(这词比较龌龊)曾经在班上提过这么一问题:我们有自由吗?有人说当然有啊。我大胆推测这个答案背后逻辑是这样的:一楼有厕所,二楼也有厕所,我爱上一楼就一楼,爱上二楼就二楼,爱上男厕就男厕,爱上女厕……。我也不知道自由是啥玩意,不过有一天偶然听说康德同学有这么一句名人名言:“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他娘的,觉得说得真好。任何制度,只要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是平等的,那么生活在该制度下的人就拥有了自由。如果该制度不受大多数人认可,这时候言论自由就起作用了,确保对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 话题太高深了,不利于身心健康,下面扯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吃饭。有人说多伦多什么民族的饮食都能找到,完全没错。但毕竟是国外,饮食上不如中国那么方便。而其他无论怎么改变,这个华人的胃可能是永远不会变的,饺子永远比面包好吃。不巧的是我住的地方离华人超市很远,出门五分钟内倒是有两个华人开的食品超市(不是华人超市),可惜都是西化了的华人,连带出售的商品也脱离了中国特色。登陆一个多月的时候,实在是怀念中餐,去了趟市中心的唐人街,那里超市的商品很全:皮蛋咸蛋腊肠腊肉辣椒辣酱菜包肉包酱鸭烤鸭……统统都是美味佳肴。 进了唐人街,看到那些汉字招牌,街边有小贩摆摊兜售青花瓷、中草药,顾客和店主操着国语粤语买卖,感觉颇为亲切,虽说这里的华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华人,但毕竟文化背景相同,看看周围一下子多了不少黑头发黄皮肤,突然感觉很放松,思乡的情绪也就被勾起来了。前几天有位同事私下聊天问我为什么来加拿大,他问我在这儿有归属感吗?说实话,这是个困扰我的问题:在内心深处,真能找到文化认同感吗?其他民族的灿烂文明我当然喜欢,让我隔着安全的距离去欣赏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我也很开心,可是徽州的粉墙黛瓦、江南的小桥流水更让我安心。作为初级旅游爱好者,本人游过半个中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俗话说隔岸风景好,现在隔了足足半个地球,风景那是更加地好了。由衷地思念西安的泡馍、成都锦里的巴蜀风味、北京的烤鸭、杭州的叫化鸡、东北的猪肉穿粉条、婺源的荷包鲤鱼、徽州的臭桂鱼,当然更怀念老家的茼蒿炒腊肉、小炒黄牛肉、干锅牛挑沙、炒米粉…… 今日乡愁浓郁,据不完全统计,乡愁泛滥日,胡言乱语时。此处心安是吾乡,奈何此处缺米粉(比喻啊,米粉还是买得到的,大统华超市有)咿唔吁,啊哟哟,咿唔吁,啊哟哟,有人会唱“忐忑”吗?上班几天后,人事来了个小姑娘,给新员工办工资和福利手续。每人发了几张表,哇啦哇啦一通说,语速极快,丝毫没有要照顾我这个国际友人的意思。指导大家填表,填到其中一张表的时候,按照她的说法,“我知道这张表比较重要,所以给大家一点时间考虑一下”。没想到她说到做到,这一点时间真是“一点”时间,其他本土友人考虑完毕而且填好了,我还在阅读那上面的复杂条款,几张表填得颇为狼狈。之所以如此,源于我对这里的制度欠缺了解。想当初,我还捏造过几份做人事的简历,幸亏没哪个公司不开眼要我,不然轮到我指导新员工填表,我只好说:“我知道这张表比较重要,所以请大家给我三天时间研究一下”。 加拿大是个“高福利”社会,各种福利制度十分复杂,我所知道的有退税,儿童福利金(俗称牛奶金),养老金,读书有贷款和补助,难民有难民金,失业保险(工作时间须满900小时),社会援助(就是没钱了告诉政府一声,经调查情况属实可以领取足够每月生活的钱)。这种制度比较好地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但也催生了一批明明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工作、宁可靠领最低福利生活的人群,这种人各种族裔的都有,不值一提。支撑高福利的当然是税收。记得《读者》刊登过一位访问学者的文章,曰到了加拿大发现税种太多了,干什么都躲不过交税,得出结论“还是中国好,税负压力小多了”。 诚然,这里税种很多,征收的额度也可能很大,工资的2、30%甚至更多都交税了,不少人抱怨税太重了。在这点上,加拿大的各党派表现得十分笨拙,只知道一味在竞选方案中提出减税、增加福利、改善民生等方针,却不知道也没想过学习别国先进经验。但凡这个政府具备哪怕最基础的一点学习能力,跳出讨好选民的思维定势,只需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活生生的榜样就摆在眼前。在税收的问题上,完全可以效仿先进制度,把各种增值税营业税流通税消费税等各种税种和其他乱七八糟不属于税收但构成各政府部门奖金重要来源的“费”直接向企业征收,不要傻乎乎地直接在柜台上向买东西的老百姓收了。另外再制定出一个“个人所得税”,与处理其他税种不一样,这个个税要大肆宣传,偶尔隔个三年五载的要大张旗鼓地讨论一下个税起征点是否要提高,一旦提高了就发动全体“新闻”机器昭告天下:“尔等的民生改善了”;没提高也要制造出正在努力改善民生的印象,奈何有各种困难暂时难以克服云云,吾等正“大力”提高福利,尔等再忍忍,来年总会比今年“进一步”改善的,至于这个“大力”究竟有多大,“进一步”到底进到了哪个位置,谁吃饱了没事关心这些个细节,纵有那少数不懂事有刨根问底恶习的家伙,让他闭嘴的办法有的是。总之,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个税等于税”的印象。这样一来,税一分钱没少收,该发不该发的奖金照样少不了;消费者又没感觉到交了税,从而不会多余地冒出“咱是纳税人”一类不健康意识,心情也会好很多。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好主意,加拿大那么多个党却没一个想得到。 周五带了个海带炖排骨去公司,同事问这是什么。告知是海带,顺带解释了一下本人属酸性体质,尿酸高,体检报告建议多吃些海带一类的碱性食品。说到这个“尿酸高”的时候卡住了,正在想是否应该措辞为“尿里的酸很多”,猛然意识到这是在吃饭。多年的教育培养成的高素质发挥了作用,急中生智,硬生生把那个“尿”字咽了下去,真是好险。所以说,一个人平时要多学文化多读书多看报(万峰同学语)。顺便说说“学文化学知识”。早就听说洋人的数学不给力,耳闻不如目睹,现在来了,亲身体会,确实是不给力。我有一次到宜家买窗帘,告知售货员小姐我需要四块长1.5米的,随口说了句总共6米,那黑人小姑娘一脸茫然,“hold on”,拿手指在空气中比划了可能有四个1.5秒,才勉强算是和我达成共识。另外,我在公司培训过程中,最自信的时候就是涉及到简单计算的场合。当其他人需要计算器而我作为华人不杰出代表而脱口不出的时候,那种自豪感一点意思也没有。我的西人同事并不知识渊博,可能也没树立起什么“正确的世界观”,但有一点,对自己工作都很擅长,表现得很专业。这也是正确健康的理念,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相比洋人的“笨拙”、“没知识”,中国的学生不光在数学,其他哪个领域不是博古通今,前知马克思,后晓杨振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都是按照“天才”“神童”(换句话说也就是不正常的人类)的模式去培养,钢琴,美术,艺术,奥数,导致中国学生个个都掌握了一肚皮的“知识”。可奇怪的是,近几十年来各个领域方面的成就大部分都集中在基础教育似乎不那么“扎实”的西方。每次看到那些小同学,小小年纪就被父母强迫着牺牲周末时间去“学习”,名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都为这个民族感到自豪:这是多么一个有进取心的民族啊,“弱肉强食”的竞争理念深入人心。 听同事说了个段子:我这位同事10年前移民加拿大,在旅行社做代理。刚来嘛,英语不太好。有一次客户要订个阿拉斯加狗拉雪橇的节目。我这位同事填单,第一栏是客户姓名,于是姓、名两单词工工整整:狗,拉雪橇。 今天探讨一个高雅的话题:跨文化沟通。这些天有个小小体会,要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最没有效率的途径就是在以下领域广泛阅读(包括但不限于):欧洲文明史、英美国家概况、美国研究、以及那神秘的跨文化沟通。 想当年第一次迈入“高”等学府,内心满怀对知识的崇敬和渴望,兼之自诩英语不错(纯粹是自以为的,没有组织证明),跨越此文化与彼文化沟通的愿望十分强烈,整日琢磨着满大街溜达找老外没话找话地“沟通”,话题十分广泛,从天气到气候再到天气。迄今仍清楚记得第一次借回了一本《跨文化沟通》,响当当的出版社,书很厚,里面有很多很多字,以极大的毅力和决心付出重大代价读了一半之后,隐隐觉得:这东西怎么有点狗屁不通的意思。多年后被迫参加跨文化沟通“高级”研讨会,本人思想已经发生了蜕变,明确认定:这东西就是狗屁。迄今为止,本人不幸读过的跨文化沟通书籍没有一本有任何价值,实践和理论价值都没有,至于狗屁为什么也能出版,我还在苦苦思索。我认为:要理解不同文化,最直接最彻底的办法绝不是看其他文化在大学研究什么,而要看他们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很多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可能并非那么普遍、那么正确,绝大多数的时候沟通误解都是由于预设的前提不同造成的。 说个例子,奥巴马总统有一次在演说中号召美国学生“努力学习”,结果遭到了美国舆论的一致批评。因为美国人(西方文明)认为:政府有责任创造良好的条件让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不能把社会进步的责任推卸到个人努力上。换句话说:呼吁个人努力其实是统治者为了避免被统治者绝望而抛出的安慰之道,给缺乏上升管道的底层人民保留一个幻想。在一个公平健康的社会里,公民当然可以适度努力,但作为政府则绝不应倡导个人努力。为了验证此理念,今天吃饭特意问了一位同事,问他们读书时有没有接受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奋发图强”一类的价值观,答曰从来没有。看来,中国人民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理念也许是咱们独有的呢。

评论
我做的菜,我的MV这几天加拿大邮政部门(不确定是否叫邮政局,只好含糊点来个“部门”)酝酿要罢工,电子邮箱里收到几封信,大意基本相同:邮局可能要不寄信了,为了避免给您造成不必要的不便,提醒您,本公司的账单该付的还是要付。为了您的方便,请登录本公司网站查看电子账单。资本主义血腥本质暴露无遗。 以前以为,罢工的流程大约是这样:一群衣着褴撒的工人,摆着大义凌然的表情,坚定地向西装革履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老板讨回那个谁也说不清具体数额的“剩余价值”。来到这里发现,此地的罢工甚为斯文,即踹丫蛮毛说的“文斗”型。以这次邮局罢工来说,要提前72小时通知,这72小时期间,有关利益各方就剩余价值的数额问题继续谈判,谈妥了相安无事,否则大家准点提前下班,完全体现说到做到的契约精神。 在这么一个法治社会生活,一些(包括本人在内)的热爱自由人士会有一种“没有自由”的感觉。具体表现在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太多,感觉处处受限。比如说,你辛辛苦苦加班加点的罢工,好不容易向资本家讨了点剩余价值回来,买了个公寓。你以为自己的房子了,当家作主了,想干嘛就干嘛了。错了,你想在阳台上晾几件衣服,没那么简单,这么重要的、可能影响他人视觉效果的事情需要全体业主开会讨论是否允许,此外,你的窗帘颜色、罢工的工友来了是否能在你家客厅沙发上过夜、能过几夜等等都需要全体业主共同决定。你说这叫什么事,这不就是个大监狱吗?是吗? 遥想那年为人师表(这词比较龌龊)曾经在班上提过这么一问题:我们有自由吗?有人说当然有啊。我大胆推测这个答案背后逻辑是这样的:一楼有厕所,二楼也有厕所,我爱上一楼就一楼,爱上二楼就二楼,爱上男厕就男厕,爱上女厕……。我也不知道自由是啥玩意,不过有一天偶然听说康德同学有这么一句名人名言:“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他娘的,觉得说得真好。任何制度,只要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是平等的,那么生活在该制度下的人就拥有了自由。如果该制度不受大多数人认可,这时候言论自由就起作用了,确保对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 话题太高深了,不利于身心健康,下面扯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吃饭。有人说多伦多什么民族的饮食都能找到,完全没错。但毕竟是国外,饮食上不如中国那么方便。而其他无论怎么改变,这个华人的胃可能是永远不会变的,饺子永远比面包好吃。不巧的是我住的地方离华人超市很远,出门五分钟内倒是有两个华人开的食品超市(不是华人超市),可惜都是西化了的华人,连带出售的商品也脱离了中国特色。登陆一个多月的时候,实在是怀念中餐,去了趟市中心的唐人街,那里超市的商品很全:皮蛋咸蛋腊肠腊肉辣椒辣酱菜包肉包酱鸭烤鸭……统统都是美味佳肴。 进了唐人街,看到那些汉字招牌,街边有小贩摆摊兜售青花瓷、中草药,顾客和店主操着国语粤语买卖,感觉颇为亲切,虽说这里的华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华人,但毕竟文化背景相同,看看周围一下子多了不少黑头发黄皮肤,突然感觉很放松,思乡的情绪也就被勾起来了。前几天有位同事私下聊天问我为什么来加拿大,他问我在这儿有归属感吗?说实话,这是个困扰我的问题:在内心深处,真能找到文化认同感吗?其他民族的灿烂文明我当然喜欢,让我隔着安全的距离去欣赏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我也很开心,可是徽州的粉墙黛瓦、江南的小桥流水更让我安心。作为初级旅游爱好者,本人游过半个中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俗话说隔岸风景好,现在隔了足足半个地球,风景那是更加地好了。由衷地思念西安的泡馍、成都锦里的巴蜀风味、北京的烤鸭、杭州的叫化鸡、东北的猪肉穿粉条、婺源的荷包鲤鱼、徽州的臭桂鱼,当然更怀念老家的茼蒿炒腊肉、小炒黄牛肉、干锅牛挑沙、炒米粉…… 今日乡愁浓郁,据不完全统计,乡愁泛滥日,胡言乱语时。此处心安是吾乡,奈何此处缺米粉(比喻啊,米粉还是买得到的,大统华超市有)咿唔吁,啊哟哟,咿唔吁,啊哟哟,有人会唱“忐忑”吗?上班几天后,人事来了个小姑娘,给新员工办工资和福利手续。每人发了几张表,哇啦哇啦一通说,语速极快,丝毫没有要照顾我这个国际友人的意思。指导大家填表,填到其中一张表的时候,按照她的说法,“我知道这张表比较重要,所以给大家一点时间考虑一下”。没想到她说到做到,这一点时间真是“一点”时间,其他本土友人考虑完毕而且填好了,我还在阅读那上面的复杂条款,几张表填得颇为狼狈。之所以如此,源于我对这里的制度欠缺了解。想当初,我还捏造过几份做人事的简历,幸亏没哪个公司不开眼要我,不然轮到我指导新员工填表,我只好说:“我知道这张表比较重要,所以请大家给我三天时间研究一下”。 加拿大是个“高福利”社会,各种福利制度十分复杂,我所知道的有退税,儿童福利金(俗称牛奶金),养老金,读书有贷款和补助,难民有难民金,失业保险(工作时间须满900小时),社会援助(就是没钱了告诉政府一声,经调查情况属实可以领取足够每月生活的钱)。这种制度比较好地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但也催生了一批明明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工作、宁可靠领最低福利生活的人群,这种人各种族裔的都有,不值一提。支撑高福利的当然是税收。记得《读者》刊登过一位访问学者的文章,曰到了加拿大发现税种太多了,干什么都躲不过交税,得出结论“还是中国好,税负压力小多了”。 诚然,这里税种很多,征收的额度也可能很大,工资的2、30%甚至更多都交税了,不少人抱怨税太重了。在这点上,加拿大的各党派表现得十分笨拙,只知道一味在竞选方案中提出减税、增加福利、改善民生等方针,却不知道也没想过学习别国先进经验。但凡这个政府具备哪怕最基础的一点学习能力,跳出讨好选民的思维定势,只需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活生生的榜样就摆在眼前。在税收的问题上,完全可以效仿先进制度,把各种增值税营业税流通税消费税等各种税种和其他乱七八糟不属于税收但构成各政府部门奖金重要来源的“费”直接向企业征收,不要傻乎乎地直接在柜台上向买东西的老百姓收了。另外再制定出一个“个人所得税”,与处理其他税种不一样,这个个税要大肆宣传,偶尔隔个三年五载的要大张旗鼓地讨论一下个税起征点是否要提高,一旦提高了就发动全体“新闻”机器昭告天下:“尔等的民生改善了”;没提高也要制造出正在努力改善民生的印象,奈何有各种困难暂时难以克服云云,吾等正“大力”提高福利,尔等再忍忍,来年总会比今年“进一步”改善的,至于这个“大力”究竟有多大,“进一步”到底进到了哪个位置,谁吃饱了没事关心这些个细节,纵有那少数不懂事有刨根问底恶习的家伙,让他闭嘴的办法有的是。总之,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个税等于税”的印象。这样一来,税一分钱没少收,该发不该发的奖金照样少不了;消费者又没感觉到交了税,从而不会多余地冒出“咱是纳税人”一类不健康意识,心情也会好很多。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好主意,加拿大那么多个党却没一个想得到。 周五带了个海带炖排骨去公司,同事问这是什么。告知是海带,顺带解释了一下本人属酸性体质,尿酸高,体检报告建议多吃些海带一类的碱性食品。说到这个“尿酸高”的时候卡住了,正在想是否应该措辞为“尿里的酸很多”,猛然意识到这是在吃饭。多年的教育培养成的高素质发挥了作用,急中生智,硬生生把那个“尿”字咽了下去,真是好险。所以说,一个人平时要多学文化多读书多看报(万峰同学语)。顺便说说“学文化学知识”。早就听说洋人的数学不给力,耳闻不如目睹,现在来了,亲身体会,确实是不给力。我有一次到宜家买窗帘,告知售货员小姐我需要四块长1.5米的,随口说了句总共6米,那黑人小姑娘一脸茫然,“hold on”,拿手指在空气中比划了可能有四个1.5秒,才勉强算是和我达成共识。另外,我在公司培训过程中,最自信的时候就是涉及到简单计算的场合。当其他人需要计算器而我作为华人不杰出代表而脱口不出的时候,那种自豪感一点意思也没有。我的西人同事并不知识渊博,可能也没树立起什么“正确的世界观”,但有一点,对自己工作都很擅长,表现得很专业。这也是正确健康的理念,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相比洋人的“笨拙”、“没知识”,中国的学生不光在数学,其他哪个领域不是博古通今,前知马克思,后晓杨振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都是按照“天才”“神童”(换句话说也就是不正常的人类)的模式去培养,钢琴,美术,艺术,奥数,导致中国学生个个都掌握了一肚皮的“知识”。可奇怪的是,近几十年来各个领域方面的成就大部分都集中在基础教育似乎不那么“扎实”的西方。每次看到那些小同学,小小年纪就被父母强迫着牺牲周末时间去“学习”,名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都为这个民族感到自豪:这是多么一个有进取心的民族啊,“弱肉强食”的竞争理念深入人心。 听同事说了个段子:我这位同事10年前移民加拿大,在旅行社做代理。刚来嘛,英语不太好。有一次客户要订个阿拉斯加狗拉雪橇的节目。我这位同事填单,第一栏是客户姓名,于是姓、名两单词工工整整:狗,拉雪橇。 今天探讨一个高雅的话题:跨文化沟通。这些天有个小小体会,要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最没有效率的途径就是在以下领域广泛阅读(包括但不限于):欧洲文明史、英美国家概况、美国研究、以及那神秘的跨文化沟通。 想当年第一次迈入“高”等学府,内心满怀对知识的崇敬和渴望,兼之自诩英语不错(纯粹是自以为的,没有组织证明),跨越此文化与彼文化沟通的愿望十分强烈,整日琢磨着满大街溜达找老外没话找话地“沟通”,话题十分广泛,从天气到气候再到天气。迄今仍清楚记得第一次借回了一本《跨文化沟通》,响当当的出版社,书很厚,里面有很多很多字,以极大的毅力和决心付出重大代价读了一半之后,隐隐觉得:这东西怎么有点狗屁不通的意思。多年后被迫参加跨文化沟通“高级”研讨会,本人思想已经发生了蜕变,明确认定:这东西就是狗屁。迄今为止,本人不幸读过的跨文化沟通书籍没有一本有任何价值,实践和理论价值都没有,至于狗屁为什么也能出版,我还在苦苦思索。我认为:要理解不同文化,最直接最彻底的办法绝不是看其他文化在大学研究什么,而要看他们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很多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可能并非那么普遍、那么正确,绝大多数的时候沟通误解都是由于预设的前提不同造成的。 说个例子,奥巴马总统有一次在演说中号召美国学生“努力学习”,结果遭到了美国舆论的一致批评。因为美国人(西方文明)认为:政府有责任创造良好的条件让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不能把社会进步的责任推卸到个人努力上。换句话说:呼吁个人努力其实是统治者为了避免被统治者绝望而抛出的安慰之道,给缺乏上升管道的底层人民保留一个幻想。在一个公平健康的社会里,公民当然可以适度努力,但作为政府则绝不应倡导个人努力。为了验证此理念,今天吃饭特意问了一位同事,问他们读书时有没有接受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奋发图强”一类的价值观,答曰从来没有。看来,中国人民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理念也许是咱们独有的呢。点击展开...好长

评论
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今天讲三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五个小点,总共三五一十八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加拿大发达吗? 首先看几个数据。2010年加拿大GDP为15743.93亿美元,同期中国政府公布的GDP达到65624.8564亿美元,如果我们假定两个政府的统计部门同时说了实话(这种可能性不存在),那么前者仅为后者约四分之一。这里让我们暂且不考虑人均,因为这都几十年了,中国人早就习惯了站在“国家”、民族、集体一类高度考虑问题,个体是不存在的,人多嘛,不是早有人说物以稀为贵嘛,顺便推导出人以多为不贵。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比较,加拿大已经远落后于中国了。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说到多伦多,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那个多次出镜的多伦多塔,许多宣传资料也把镜头对准夜幕下华灯璀璨的多伦多塔以及周边市中心那些“摩天大楼”,搞得我也以为这就是多伦多了。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忍受了十几个小时恐高症的折磨后,一下飞机,我这心凉了半截。与大洋那头咱们浦东机场的豪华相比,多伦多的皮尔逊机场实在有点寒酸,航站楼只有两,机场商店也不多,使用个行李车还要付费。出了机场一路翘首期盼、左顾右盼、前瞻后顾也没见到什么“现代化”的影子,一路都是些矮房子,零星间杂着一些十层左右的“大厦”,高速公路上也没个隔离带护栏什么的,于是自我安慰:这是郊区,机场都在郊区,市区肯定不这样,肯定是要多奢靡有多奢靡,一定能好好糜烂一把。过了几天,来到了多伦多塔的脚下,那另外半截心也降温了。高楼就那么几栋,相机取景角度一定得选好,一定不能抖动,否则稍有晃动就暴露了镜头外那些“落后”的矮房子。地铁站又小又破,“大型”购物中心居然只有一层,种种落后之处,实在难以一一列举。总之,这哪叫国际大都会,这就是国内一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城乡结合部的标准。 然而,待的日子慢慢多了,一些先进的地方也就慢慢体会到了,下面仅仅举些例子,仅仅是我观察到的现象,不保证具有代表性(本人绝不代表任何其他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地铁公交:上文说了,乍看上去,挺破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在上海北京的朋友来说(不巧的是本人不幸--或者说有幸在以上两个城市都生活过挺长时间),地铁覆盖面也不广。但是!但是,很方便。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使用者的需求,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地铁与公交之间的换乘有时甚至只需走几步路。相比之下,北京上海那几个着名的“换乘”站点足以让你产生就地躺倒歇歇脚的念头,我记得北京地铁有一站换乘,在长长的迷宫跋涉之后居然需要爬到地面上走一圈再重新回到地下,再重复走一段迷宫,然后才能(终于)抵达所需要换乘的线路。能设计出这种玩意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设计者是猪,要么设计者忘了他不是替猪、是替人设计。何况,就哪怕是猪圈也还要考虑个进出方便。再说公交,所有公交都有无障碍设计,残疾人完全可以自助乘车;站之间的间隔很短,搭车不用走很远,估计国内一站的距离可以抵得上这里三站,我看到过最近的两个站是在一个路口的南北两侧,前一站与下一站完全可以实现“通讯基本靠吼”。 图书馆:国内的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我都去过,那叫一个豪华气派,几所大学里的图书馆那也是高耸入云、颇有GDP的力度。带着这种印象,第一眼看到多伦多图书馆我是着实失望。只有一层小楼,占地面积可能只有上海图书馆的一个大型阅览室。唯一可取的也就是个“窗明几净”了。然而!(但是改然而了)然而,还是,很方便。多伦多图书馆是个大系统,遍布全市,覆盖所有社区,我所在的小区步行十五分钟内有两个图书馆。馆与馆之间全部联网,通借通还,办证免费,借阅免费,一次可借五十种(书刊杂志碟片),全部无线网络覆盖。相比之下,我当初在上海,为了到上图“享受”一点阅读的快乐,公交地铁起码要一个小时,这还是住得近的。 购物:这里的超市品种很丰富,我目前只发现一点不如国内,那就是服装。拥有廉价劳动力支撑起的发达纺织业,加上多年填鸭式教育培养成的世界第一的“模仿力”,中国的服装行业远远领先于这里(其他国家不知道)。这些洋人大部分都穿得像电影明星,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刘德华张曼玉。我有时候忍不住想他们从哪买到那么土的衣服,不过他们好像也不太讲究穿着。相比之下,国内确实是新潮多了。再回到购物,这里买东西不太讲价,国内那种开价1千二百成交的心理战术在这里不太用得上,另外大超市退换货做得比较好(私人小超市就不一定了),购物还是比较放心。有一点不能理解的是,很多地方收银仍然采用人工输入价码。每次看到那些收银运指如飞,我就暗暗祈祷别把1点成9了。 物价:加元比人民币汇率目前约为6.8比1,如果折算成人民币,这里大部分物价要高于中国。新移民刚来都习惯把物价折算成人民币考虑,买几个茄子,一算,30……我目前还处于这个阶段,不过正在逐步意识到这样比较的不合理。这里法定最低工资为每小时10.25加元,事实上,家庭年收入三万以下的是绝对低收入,年底可以得到不少退税,。超市里大部分商品是几元钱,蔬菜(这里菜比肉贵)很少有超过两元的,如果在这里买了100元的东西,很可能一个人扛不走。在取款机上取钱是以二十为单位,很少有人大额现金(几百元)交易,都是采用信用卡、支票或者一种叫现金order(我不知道汉语应该叫什么)的方式。绝对价格明显比中国低的有房子、汽车、电器等等,目前加拿大房价已经是历史高位,一片抱怨之声,多伦多是全加拿大除温哥华外房价最贵的城市,房价年收入比约为7比一,这个按照媒体的说法是“很难承受”了,有人写公开信给政府抗议如此高房价会“祸延子孙”,即便如此,安大略湖畔整栋房子(这里没人叫别墅)五六十万,此地没有毛胚房,全是买点家具即可入住的;地铁附近公寓(相当于国内精装修)二十几万;汽车更是便宜,宝马三万多,大切诺基两万多;400元可以买相当好的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普遍几百元。相对于收入,可以说这里所有物价都不贵。如果再考虑到各种福利和放心的商品质量,这里的物价水平比中国要合理很多。。 真正绝对价格超过中国只有一样:人工。想雇两个书记做个政治报告,估计得花不少钱,所以这里很少有人请得起书记。 有天路过同事的格子间,看见他的电脑前贴着这么一张纸,大意是:亲爱的主,我每天来到这个工作场所,带着您的关爱,怀着感恩的心……等等。 公司有个神秘的小房间,时不时有人鬼鬼祟祟的进去,把门一锁,外头挂个小牌:"祷告进行中"。 这就是本公司的重要场所:祷告室。我坐的位置刚好可以观察到这个房间,注意了一下,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是穆斯林,因为他们服饰特征明显,其次是犹太人,可能也有基督徒天主教,不过信仰问题是隐私,不便打听。看到别的民族这么虔诚,咱受到这么先进文化熏陶多年,自然也不能落后。等哪天有空,我打算到网上下载一幅马克思的头像,打印出来,贴在祷告室的墙上,作为本人专用祷告对象,每天定时在饭前便后祈祷一下,希望他的先进理念永远照耀中华民族(尽管他的那什么代表作《资本论》被证明算错了,实际生活中连自己也养不活,全靠恩格斯同学救济,但这丝毫不影响有一群人把他的理论拿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造福了从东欧到南亚在内的小半个地球。 今天说一个封建迷信的低俗现象:信仰来到这里遇到几次上门传教。门铃一响,开门一看,传教的同志衣冠整齐干净,举止谦和,脸上自始至终带着温和的笑容,递过来一本小册子,《圣经教给了我们什么》,同时表示希望能和我探讨一下这个世界为何道德沦丧至此的深层次原因。我当时就在内心深处明确表示:你们这些洋人就是井底之蛙,吃饱了撑的,地沟油都没尝过还要探讨什么道德沦丧。坚定的用眼神表示了对他们这种井底之蛙的蔑视,然后收下小册子,表示我有空会考虑参加周末的集会活动。不过,作为无神论教育受益者,本人立场坚定不动摇,迄今为止一次也没去,没有为共青团丢脸(虽然早就退团了,不过本人加入的最高级别组织也就到团级,不能腆着脸硬往党级上靠) 以我的经验,这个世界上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比较罕见也颇为可悲的。从我目前居住的地方步行20分钟半径内,有乌克兰东正教堂,伊斯兰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还有几个说不上名字的小派别宗教活动场所。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是有信仰的民族,佛教认为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三生三世;道家主张“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命不止是吃饭睡觉干活,生命是有意义的,有希望的。然后,从几十年前的某一天开始,有幸生活在这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自打有记忆的那天起都会被一群人告知:宇宙中是没有更高力量的,这些都是封建迷信。于是,人们开始逐渐信仰另一样东西了:物质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群人的一位领导说过这么一番话:我们要大力宣传无神论,否则大家都信上帝去了,谁还来听我们的话?7月1号是加拿大国庆,去市区溜达了一圈,看到不少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勉强算是找回了那么点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感觉;一个叫罗杰斯中心的体育馆在举行什么棒球比赛,一帮家伙手中握着一叠门票,冲着南来北往的潜在客户反复嚷嚷:“票,这里有票”,一时间觉得颇为亲切,这不就是阔别数月的黄牛吗?看来人性相同,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服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评论
我做的菜,我的MV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来了这几个月,在最初几星期由于不了解商业行情上了些小当,现在随着了解的深入,自己又在企业环境中工作,觉得加拿大社会里大部分商业伎俩(也叫营销手段)早就在三十年的开放中被彻彻底底、干净利索地接轨到祖国大陆,接得不能再轨了,而且还被富有智慧、善于总结归纳的的中国人民极大的发扬光大,开发出种种更贵、更黑、更无耻的营销手段,迅速地赶上并超越了资本主义。举个例子:加拿大有很多的手机服务商,彼此竞争也比较激烈,客服电话常常互相拆台,指出其他服务商的套餐有缺陷,并且表示只要你同意,他们可以马上把你的服务合同转移到他们公司名下,而你什么都不用操心,只需从下个月开始把账单付给他们公司就行。但这都是公开的摆在明面上的竞争,很少有国内那种垃圾服务短信满天飞的情况,我至今为止没收到过任何垃圾短信,服务商也不敢编几条貌似幽默的“彩信”,也不管你需不需要,隔三差五地往你手机上发送,如果你没表示不同意,每条“彩信”自动默认收你个几元;你要是投诉,客户“服务”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再指引你带好相关文件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到××之“友”营业厅接洽,你想想这么麻烦,还是自认倒霉吧。在这儿,没有哪个手机服务商胆敢这么近乎公开的偷钱(原谅我的用词,我这人从小学起一向文明礼貌,这已经是脑子里能里找到的对此类“营销手段”最委婉的定义了)。 加拿大是个民主国家,是个平等的社会…… 来到这里,听到不少人做如上评价。给我办信用卡的银行经理(马拉西亚移民)说:世界上有民主国家,加拿大是民主国家中的民主国家。我现在的同事,50来岁的巴基斯坦移民,老婆住院,隔壁病房住的是国会议员。堂堂国会议员,那是什么级别,往少了说那也得相当于中国的人大代表,没想到医生护士对其老婆和该议员一视同仁,并无分别,真是毫无规矩,太乱套了。在我看来,在加拿大这落后国家做官没什么意思,整天被各种制度约束着,媒体还不依不饶地时刻紧盯着不放,享有充分新闻言论自由的记者擦亮双眼随时准备着挖出隐藏在政府内部的腐败分子。遗憾的是加拿大这地界诞生此类腐败分子的机会不大,这里的新闻实在没有什么可报的,前些天有一家伙在自家后院抄起铲子追打侵入私人领地的浣熊,被邻居报警,结果这么一“重大新闻”被电台电视台报纸铺天盖地报了几天。估计这里的记者很郁闷,新闻素材太少,肯定是无比嫉妒咱神州大地的同行,能够有机会亲历种种传奇的上演。再说做官没劲,多伦多现任市长福特,从我登陆第一天起至今,就没见过福市长在媒体上有什么正面形象,或身怀六甲或头顶长角,种种形象,猥琐不堪;如果说市长级别不够高,总理也一样,加拿大总理哈珀有次记者招待会上允许记者提三个问题,点了三个男记者,第二天多伦多星报即撰文责其不尊重女性。奇怪的是,从总理到市长,谁也没下令关闭报社、开除编辑、停业整顿……你说说,这官当的,真够窝囊的 其实今天想说的是一个基本概念:平等。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中国人民中间开始口口相传一句真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在各种社会正义缺失的场合,总有那么些人或有意或无意地援引此真理。于是,答案找到了,问题解决了,原来,这么不公平是因为“没有绝对的平等”啊,于是,世界太平了,社会和谐了,心态平和了…… 什么是平等?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经常看到许多招聘广告上有这么一句话:本公司是机会平等的雇主。恍然大悟,原来,平等=机会平等。几十年前,一些人有地,一帮人撺掇没地的人把地给抢了,按人头一分(当然不是真的分地,几年后再打着土地国有化的名义收归“国”有就行了),貌似平等,实则野蛮。如果两人同时竞聘一工作岗位,你大爷是书记,我大爷是正常人,咱俩的机会完全一样,跟大爷没关系,这就是平等。 ucvcty朋友提了一个关于加拿大厨师工作的问题,因为我不是干这一行的,实在不是最合适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选。但职业问题比较普遍,也确实困扰着不少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本人遂欣然越殂代疱,如有不当之处,纯属不妥。 来到这里,有职业顾问和移民服务顾问,一位是中年黑男人,另一位是老年白女士,年龄不同,肤色迥异,却不约而同的告诉我:一个人从事的工作应该是自己喜欢的,最好符合自己性格和特长。本人现在从事的工作和旅游有关,有几位同事都说,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份和旅行有关的工作,每天安排不同的人前往世界不同的国家,喜欢帮助他人顺利前往期盼已久的度假胜地,从帮助他人顺利成行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因此,虽然这个行业的收入不高,但他们喜欢,这就很好。歌手鲍勃·迪伦好像说过这么一番话(大意):钱算什么呢?一个人早上起床,晚上睡觉,中间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成功。相比之下,很多中国人(本帖所有中国,仅指中国大陆)的“务实”心态太强,小学生的理想是“当官”,高考填志愿要报考有钱途的专业(当然,在中国什么专业都抵不上“关系”专业),工作要找收入高的,老婆最好是红十字会的…… 当然了,国人的“务实”是几十年来种种弊端之必然体现,既是凡人,谁也难以免俗(领导除外,不信的话北京时间19点整打开电视看看,一头头皆是凌然正气、大公无私、高瞻远瞩、体贴入微、爱民如孙……),但既然ucvcty朋友提到了从事厨师工作,我又不辞辛苦地打了这么些字,总得总结几句,所以不揣冒昧地提几点小建议: 1.问问自己:喜欢厨师工作吗? 2.厨师行业肯定是有前途的,再怎么经济危机,人总要吃饭,机器不可能取代人工烹饪。但具体到你个人,加拿大需要中餐厨师还是西餐厨师多,在加拿大从事西餐厨师需要什么条件,怎样满足这些条件,对英语要求多高(烹饪语言很不容易,很多法语词汇),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3.谷歌搜索,比如:canada+chef阔别祖国十二载,赖昌星同学近日终于回去了。记得那年老赖同学离开祖国的时候,我正处于疯狂学英语的阶段,从时代周刊上读到关于远华案的报道,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只知道当局说他走私了,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后来再经国内“媒体”对他那栋红色的宅子铺天盖地、绘声绘色、不吝笔墨地渲染,于是也跟着很是义愤填膺了一阵子。现在他回去了,网上议论纷纷,有一种观点颇为有趣,曰“加拿大政府狡猾,钱一榨干就放人”,觉得有些人实在太能推己及人,以为全世界所有政府都一个鸟样。加拿大政府当然不是天使,也肯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有一点,司法是独立于政府的,换句话说,政府无权干涉法院,至于说某一届政府在势力强大的背景下是否能够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影响”司法,我不能断言。但总之,加拿大秉承西方三权分立的精神,司法和行政权是分立的。有一句话好象是这么说的:“个人可以做任何法律不禁止的事情,而政府只能做法律所允许的事情”。 说几件小事。 #1 一次到超市买东西,回家后看账单发现有一样东西收了两次钱,回头找到超市,前一个售货员已经下班,换了个售货员,二话没说把多收的价包括税给退了,整个过程很简单,售货员态度友善,没有(至少我没有感受到)丝毫怀疑的意思,并且带着歉意解释之所以会出现重复收费,是因为收款设备可以反复扫描条形码。看到加拿大还处在这么落伍的状态,我忍不住介绍了一下中国超市的收银系统,也不知道这种合理化建议是否有一天会被采用。 #2 新移民报税,自己填表,告诉政府上年收入多少,政府以此判断是应该退点税给你因为你挣得太少了还是通知你你他奶奶的太有钱了必须再补交点。整个过程完全依靠个人诚信。在加拿大,政府首先相信你是诚实的,但一旦你被发现撒谎了,你就没有诚信度了。相比之下,国内造假容易,代价和风险也很低。在这里,个人信用相当重要。我原来以为,信用就是按时信用卡还钱。后来才知道,每个人的电话、电费、物业费等各种账单是否及时缴付都被纳入个人信用记录,甚至在申请公民时都将成为摆在法官面前的重要文件。自从知道有这回事,我付账单的积极性显着提高,估计热情程度不低于党员交党费。 #3 考了一个牌(参照港台人士的中文,考“上岗证”或“资格证”叫“考牌”,“樱桃”叫“车厘子”,“救命”叫“黑布”)。考前报名的时候居然发现可以自己聘请监考人员,考试时间和地点可以自己选择。脑子立即冒出这样一番场景:在一个阳光灿烂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把监考人员请到家中,沏上一壶西湖龙井(根据其喜好也可改为黄山毛峰或海洛之因),事先再准备一个洋溢着“感谢”的信封,这岂不就行了?何必辛苦复习。只要照此模式,成功率保守估计也能有个90%。如果运气好,能有个表弟的同学的老婆或者表妹的老婆的同学正好担任此类监考人员,那成功率基本就100%了。我这个想法,估计不少华人朋友人同此心。这里的驾照考试路考和国内不一样,没那些倒桩一类的怪异动作,就是一个考官坐你车上,指定一条线路,观察你,开吧。在这么一“私密”空间,于是有大陆来的朋友习惯使然,掏出一百加币表示“感谢”,谁知考官立即掏出手机报警……媒体上此类报道不止一次。 加拿大社会为什么能够保持比较高的诚信,我认为有很多原因:1.法律规则制定合理,遵纪守法并不违背人性,比如说不需要向办结婚证的同志索取“未婚证明”;2.违法成本高,一旦有不良记录则影响终身;3.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总理和平民在红灯前一样停车;4.没有不良示范效应,违规就能方便轻松获得好处的例子很少。

评论
我做的菜,我的MV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http://www.tom61.com/youshengduwu/youeryoushenggushi/2009-12-14/8058.html

评论
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见过长贴没见过这么长的顶

评论
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好些天没写点什么了,主要是生活逐渐按部就班,不像刚来时新体会那么多,继而影响到鄙人“创作”的激情。既然这个帖子里几位朋友都提到了移民手续,那就这个话题说一些我的体会。 首先,找中介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认为各有利弊。如果你不在乎那几万块钱中介费,工作忙没有时间办各种材料(听说有些中介只管收钱办材料还是客户自己跑腿,咨询的时候这一点要问清楚),或者英语不好读不懂移民手册,那还是找中介帮忙吧。中介的好处是相对省事,熟悉流程、政策和“行业惯例”。前不久多伦多星报记者冒充客户联系中国大陆的移民中介,谎称自己打算走投资移民但无法提供正当资金来源,结果绝大多数中介都表示可以替客户“做一套材料”,说明加拿大对这个问题已经比较关注,有打算走此捷径的朋友需要谨慎。 我是自己办的,流程如下:1.首先到加拿大移民局网站下载最新的移民手册和全部表格,仔细阅读,不要到网上漫无边际的搜索或发帖询问,中国网民是世界上最热心的雷锋,但是政策随时在变,头一年雷锋甲发帖指导你要做好事,第二年雷锋乙又说好事没意义不如与领导培养感情,弄得你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个雷锋说的对。我最初花了很多时间在网上找了大量互相矛盾的信息,着实走了不少冤枉路。后来抛开一切,完全遵守移民手册的步骤,条理一下清楚了很多。 把所有表格仔细填好,检查并签字,寄到悉尼。(没错就是悉尼,不过是加拿大悉尼)。说到这想起同事说的一真实笑话:说是加拿大老两口一辈子没出过国,某日在杂志上看到加航机票打折信息,飞“悉尼”机票很便宜,于是老两口欣然订下两张他们心目中的国际航班,怀着对大洋洲的美好憧憬,一下飞机,迎面一幅欢迎海报“欢迎来到加拿大!” 2.如果这几份表格没问题,你会收到一封信,要求你在“120天内”准备移民手册所需的材料,按要求(或公证或翻译或原件,按照手册要求准备)寄到加拿大驻华大使馆。这个环节我犯了个错误,导致第一次被拒签。我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上面写着“within 120 days of this letter”(本信的120天内),自以为是和粗心的好习惯使我误以为是收到该信的120天,根本没注意信上还印着一个日期,120天指的是这个日期的120天,结果我这边材料还没准备全,那边大使馆发了封信来说120天的期限已经过了,我的移民案子被撤销。准备了几个月,收到这么一信,心情颇为沮丧,遂打起精神,以饱满的激情和写入党申请书的真诚给大使馆回了封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言之凿凿表示我误会了,希望能够延期一下,结果当然是预料之中的公事公办,结果只好重新再走了一遍。 这个阶段最为繁琐复杂,需要跑相当多机构,税务局社保局人事处派出所公证处“母”校……与各个衙门的老爷打交道,可以显着地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培养意志,提高耐心,提高亲和力,总之,这么几十个衙门走一圈下来,你离社会主义好公民的目标肯定近了很多,这也是鄙人办移民的一个意外收获。 3.如果第二阶段的材料没问题,你会收到另一封信,要求你到指定医院体检并把护照寄到大使馆,恭喜你,完成这一步,只要体检没问题,基本上你就在家等签证就好了。 整个过程最需要的素质是细心(不包括和衙门打交道那部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虽说咱这个工作不难,但初上手还是遇到了很多挑战(说白了就是挺费劲,用“挑战”显得比较高雅一些,高雅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之一,另外还有一个是入党),也有不少有趣的事情,记录一下,免得将来忘了。 1. 对加拿大地理不太熟悉,有个小城叫Moncton,有一天客户想订假日酒店,问他到哪个城市,答曰这假日酒店在Moncton,电话里听成了Mountain(什么,在山里?哪座山,沂蒙山还是大别山)。为了表现得什么都懂,没好意思让客户拼写Moncton,只好迅速谷歌,一通关键字总算是猜出了。这个段子被同事知道后广泛传播了两天,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华人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华人在世界上的形象由此大为改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尿~。 2. 要验证客户信用卡信息,打电话给客户询问信用卡确认码,本来想说“May I have the card’s security code please?”,话到嘴边,鬼使神差居然变成了“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周围的同事听到这个电话当场笑倒。后来我的解释是,当初学英语,“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作为喜闻乐见的固定句型实在是背得太溜了。 3. 在预订系统上替客户订了一酒店,打电话给酒店确认房费,酒店销售部那位接电话的同志报了一个价格,大大低于我当初报给客户的价格。一高兴,根本没多想,果断操起电话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客户,客户那头一听有这好事,大为兴奋,不住嘴地说:“You are the MAN!”。我这资深菜鸟上岗不久,难得受到表扬,一听此言,那感觉就是久旱逢甘霖、震后见领导,个人谦虚两句,顺带暗示本公司是业内巨头之一,只有我们这样的巨头当然再加上我这样的MAN(二者缺一不可)才能拿到这般的好价。放下电话仔细一想不对,同一订单怎么会有两个价格,好一通联络才算明白:接电话的是一比我还菜的菜鸟,估计刚上岗没几天,居然把扣除佣金后的酒店内部价报给我。没办法,硬着头皮打电话给客户。还算好,客户尚属通情达理,没有把评语改成“You are the菜鸟!” 4. 遇到一有趣的客户,五十来岁一男的,替他姑姑还是阿姨订一张蒙特利尔到多伦多的机票,问他姑姑的全名怎么拼写,他挺不好意思,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好像叫约瑟芬,我们都叫她乔伊姑姑”;问她姑姑年龄,答曰“你知道,她们这个年纪,不愿意说”;问他信用卡到期日,回答“我怕家里来小偷,把卡藏起来了。这个地方太保密,我自己也找不到”。于是打电话给银行确认信用卡信息,再打电话给乔伊姑姑逼问芳龄和闺名,好一通折腾。 5. 由于福利保障比较完善,加拿大人不太存钱,有些加拿大人真是穷。有一回一老太太要租车,说:我全部的钱只有290多加元,你替我找个最便宜的。后来我给找了一个连税报价280元的公司。我问了一同事,加拿大人会不会省钱以备不时之需(save for a rainy day),同事说他自己不会,如果省钱也是为了诸如旅行一类的开支,不需要省钱养老看医生。加拿大是高税收高福利国家,相比之下,美国是中等税收中等福利国家,连带着物价也比加拿大低不少,每逢周末或长假,从多伦多到美国的高速公路上经常堵车,一路都是南下采购的群众。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至今仍然存在一个高税收接近零福利的国家,更可悲的是,这个国家很多人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收了税。

评论
我做的菜,我的MV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这几天经历了新罢工,记录如下: 一帮人脖子上挂着大牌子(估计是太懒,嫌举着费劲),上面文字大意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有更好的工作。这帮人堵着一个路口,每分钟放一辆车过。每辆车开到路口,一个看起来像领头的老同志都会和车里的人倾述几句,我这两天听到的大致是“你知道我们的故事吗……@#¥%……&,请耐心,我们只需要一分钟”。每辆车一分钟,结果是我这几天每天都白白多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干等在车里。旁边倒是有几个警察维持秩序,但并不阻止罢工者阻碍交通,警察的解释是:这些罢工的同志并没有堵塞道路,他们只是在路口来回行走,我们没理由制止。仔细观察,确实是如此:一群人从这头走到那头,很有规律,每隔一分钟那位领导同志就指挥大家让出一个缺口放一辆车过。 民主国家太不象话了,我感到很气愤,如果哪位有书记的联系方式麻烦告诉我,我呼吁给这帮家伙引进几个。 上学的时候,多次被老师家长社会(似乎还有党和国家)要求树立起“远大理想”,一般热门选项是医生、科学家、解放军叔叔(奇怪为什么没有解放军伯伯?)……每次在小学周记里阐述远大理想,基本上总不忘补充几句远大理想实现之后的现实利益,例如我长大了要当解放军舅舅,保卫祖国;如果医生那就是解除人民的病痛;科学家就是要造原子弹(当时好像也不知道原子弹已经批量生产了)。但说实话,这些都不是我的真实想法。我当时的的确确是没有理想,就是俗称迷失的羔羊。唯一勉强跟理想沾点边的就是:我想吃巧克力。当时偶尔有点零花钱就到市中心的国营商店买上一小块巧克力,黑黑的,慢慢嚼着吃,那个香甜啊。于是理想就成了吃巧克力。这个想吃不是一块两块,我的设想是:有一个塞满巧克力的大房间,巧克力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比落地窗还要落地窗,整个房间塞得满满当当,蜘蛛结网都找不到缝隙,想吃了就去啃两口(后来有一个阶段对于如何下嘴忧虑了一阵子)。此理想较为初级,迄今仍未实现。 到了高中,理想升华了,我希望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身边围绕着高素鸡的人群,在鸡习的海洋里游啊游。经过努力,来到了鸡习的海洋里。迄今仍然记得,海里的第一堂课是:法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时那个懊恼啊就别提了,可怜我寒窗苦读,为了进个鸡习的海洋起早贪黑,悬梁刺股,怎么这到海里了还拿这玩意毒害我啊,理想破灭10%;第二堂课:微积分。高中那位数学老师不是说了大学不用学数学了吗,这玩意有用吗(这些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对我个人一点用也没有),理想破灭20%;第三堂课:英语。五十分钟讲了两段约300字,遂毅然翘课(迄今仍然庆幸自己当初作出了这个正确的决定),理想破灭30%;第四堂课:计算机。这玩意重要,是“二十一世纪必须掌握的三大技能”,于是以很认真很认真恨不得竖起三支耳朵的状态听了一学期,记得讲了些dos命令,数据库(这是啥玩意,干嘛用的,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学了个双拼输入法。总的感觉是,不知道在讲啥,乃至于大学毕业后还不知道怎么发伊妹儿。理想破灭40%;第五堂课:××管理。上课的教授一看就是专家,自己既没干过管理也没有该行业的任何工作经验,坐在下面听课的感觉那叫一个焦躁。理想破灭50%。好不容易在鸡习的海洋里熬了四年,该毕业了,总结这四年的生活,同学们交流体会,纷纷表示,除了英语,什么也没学到(冒昧说一句,英语也没学好)。班主任勉励同学们:这些鸡习的学习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就好象今天吃了一块肉,不能指望明天就长胖。然而不小心回头一看,海边竖着块牌子:鸡屎的海洋。闹了半天来错地方了,怪不得这海里总漂着那么股粪便的味道,理想彻底破灭。 工作了,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但究竟怎样才叫对社会有用我起初也比较模糊,挣扎了几年,渐渐明白,对领导有用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理想属于高级阶段,考虑到本人理想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100年不动摇,于是忍痛把这高级理想放弃了。移民前,我的理想是,生活在一个法治国家,办事不用找关系,孩子上幼儿园不用给老师送礼,走在街上陌生人目光接触很自然地点头一笑,空气清新,牛奶产自奶牛,多伦多的白人和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报考多伦多大学同一个标准,很高兴的是,这些理想实现了。总结这些年的理想,有一些共同特点,太小我,目光短浅,缺乏集体观念和国家荣誉感。反观社会,人们的理想都是那么远大,那么宏伟,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比如,从年方二八的小姑娘到82岁的耄耋老人,那理想的起步价就是100年。比如这一年搞了个运动会,那昂贵的焰火几分钟就放一阵子(加拿大国庆,放焰火可是舍不得或者说不敢这么大手笔),花了纳税人大笔钱,纳税人那个自豪啊,于是“百年的运动会梦”实现了;又有一年,造了个铁盒子,花巨资送上天去绕着地球飞了几圈,虽说人类早就掌握比这领先得多的技术,法国日本这些传统经济强国都不再进行此类重复研究,但由于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飞天梦”,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再说了,谁说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了,谁看到了,有发票吗)。总之,要办个什么事,主语里必须得包括最广大的群众,要制造出我这么做是因为你们希望我这么做的心理暗示。掌握了这个规律,今后和朋友吃饭,买单的时候你就磨蹭一会,一边等朋友掏钱包一边说:你和我在一起吃饭的百年梦想(停顿)今天(再次停顿)终于实现了。 这段时间真是太忙了,每天操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和平,关心祖国发展和民心工程,日理万机,但依然保持读书看报的恶习。看到加拿大大学新生的一门公共课教材,humanities,似乎可以译成《人文》,全书几十个主题,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创造论的矛盾思考,觉得挺有趣,和我有一年期末考试出的英语写作题目差不多(我读书和教书时最烦的就是写作三段论一类的“写作技巧”和诸如“如何创建绿色校园”一类的“猪题”,觉得纯属现代八股文,但比他妈八股文差太远了,好歹八股文还有八个有机组成部分,还多了五个。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出题,去你妈的三段,只要有说服力,几段都行)。这本书我只看了其中一段,短短几句,感觉就值得思考。大意如下:“一个社会如果缺少多元价值(multiculturalism),则缺少活力和创造力;但同时,社会也需要保持必要的共性(uniformity),缺少共性则社会不易协调发展”。 这几十年来的中国,极度遏制多元价值。小学生被灌输遏制天性的“集体”观念,服从“集体”,其实往往是变相的服从权力;十几岁女孩子被学校要求剪掉长辫子,统一留短发;“有性格”成了一个贬义词,每个人都极力把自己靠近身边的环境,如同变色龙一般,环境再恶劣,也去适应,连选择回避的权利也没有。在多年的制度性“思维遏制”和“服从式”教育的引导下,今日国人的意识惊人的单一。当年改卷,几百上千人的写作,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上千人共享了一个大脑,利用高科技脑电波作弊,否则怎么去解释针对任何一个话题几乎所有人都是同一个思维角度?中国人英文写作,喜欢用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first...second...last but not least一类格式,估计秉承自60年来国人对“排比句”的喜好,此类恶劣格式束缚了一个人的思维,好处是简单,不用动脑,比如前一句是“没有努尔哈赤,就没有大清朝”,往后就简单了,只需排着队憋出各种“没有XX,就没有YY”。

评论
我做的菜,我的MV这几天经历了新罢工,记录如下: 一帮人脖子上挂着大牌子(估计是太懒,嫌举着费劲),上面文字大意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有更好的工作。这帮人堵着一个路口,每分钟放一辆车过。每辆车开到路口,一个看起来像领头的老同志都会和车里的人倾述几句,我这两天听到的大致是“你知道我们的故事吗……@#¥%……&,请耐心,我们只需要一分钟”。每辆车一分钟,结果是我这几天每天都白白多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干等在车里。旁边倒是有几个警察维持秩序,但并不阻止罢工者阻碍交通,警察的解释是:这些罢工的同志并没有堵塞道路,他们只是在路口来回行走,我们没理由制止。仔细观察,确实是如此:一群人从这头走到那头,很有规律,每隔一分钟那位领导同志就指挥大家让出一个缺口放一辆车过。 民主国家太不象话了,我感到很气愤,如果哪位有书记的联系方式麻烦告诉我,我呼吁给这帮家伙引进几个。 上学的时候,多次被老师家长社会(似乎还有党和国家)要求树立起“远大理想”,一般热门选项是医生、科学家、解放军叔叔(奇怪为什么没有解放军伯伯?)……每次在小学周记里阐述远大理想,基本上总不忘补充几句远大理想实现之后的现实利益,例如我长大了要当解放军舅舅,保卫祖国;如果医生那就是解除人民的病痛;科学家就是要造原子弹(当时好像也不知道原子弹已经批量生产了)。但说实话,这些都不是我的真实想法。我当时的的确确是没有理想,就是俗称迷失的羔羊。唯一勉强跟理想沾点边的就是:我想吃巧克力。当时偶尔有点零花钱就到市中心的国营商店买上一小块巧克力,黑黑的,慢慢嚼着吃,那个香甜啊。于是理想就成了吃巧克力。这个想吃不是一块两块,我的设想是:有一个塞满巧克力的大房间,巧克力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比落地窗还要落地窗,整个房间塞得满满当当,蜘蛛结网都找不到缝隙,想吃了就去啃两口(后来有一个阶段对于如何下嘴忧虑了一阵子)。此理想较为初级,迄今仍未实现。 到了高中,理想升华了,我希望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身边围绕着高素鸡的人群,在鸡习的海洋里游啊游。经过努力,来到了鸡习的海洋里。迄今仍然记得,海里的第一堂课是:法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时那个懊恼啊就别提了,可怜我寒窗苦读,为了进个鸡习的海洋起早贪黑,悬梁刺股,怎么这到海里了还拿这玩意毒害我啊,理想破灭10%;第二堂课:微积分。高中那位数学老师不是说了大学不用学数学了吗,这玩意有用吗(这些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对我个人一点用也没有),理想破灭20%;第三堂课:英语。五十分钟讲了两段约300字,遂毅然翘课(迄今仍然庆幸自己当初作出了这个正确的决定),理想破灭30%;第四堂课:计算机。这玩意重要,是“二十一世纪必须掌握的三大技能”,于是以很认真很认真恨不得竖起三支耳朵的状态听了一学期,记得讲了些dos命令,数据库(这是啥玩意,干嘛用的,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学了个双拼输入法。总的感觉是,不知道在讲啥,乃至于大学毕业后还不知道怎么发伊妹儿。理想破灭40%;第五堂课:××管理。上课的教授一看就是专家,自己既没干过管理也没有该行业的任何工作经验,坐在下面听课的感觉那叫一个焦躁。理想破灭50%。好不容易在鸡习的海洋里熬了四年,该毕业了,总结这四年的生活,同学们交流体会,纷纷表示,除了英语,什么也没学到(冒昧说一句,英语也没学好)。班主任勉励同学们:这些鸡习的学习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就好象今天吃了一块肉,不能指望明天就长胖。然而不小心回头一看,海边竖着块牌子:鸡屎的海洋。闹了半天来错地方了,怪不得这海里总漂着那么股粪便的味道,理想彻底破灭。 工作了,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但究竟怎样才叫对社会有用我起初也比较模糊,挣扎了几年,渐渐明白,对领导有用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理想属于高级阶段,考虑到本人理想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100年不动摇,于是忍痛把这高级理想放弃了。移民前,我的理想是,生活在一个法治国家,办事不用找关系,孩子上幼儿园不用给老师送礼,走在街上陌生人目光接触很自然地点头一笑,空气清新,牛奶产自奶牛,多伦多的白人和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报考多伦多大学同一个标准,很高兴的是,这些理想实现了。总结这些年的理想,有一些共同特点,太小我,目光短浅,缺乏集体观念和国家荣誉感。反观社会,人们的理想都是那么远大,那么宏伟,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比如,从年方二八的小姑娘到82岁的耄耋老人,那理想的起步价就是100年。比如这一年搞了个运动会,那昂贵的焰火几分钟就放一阵子(加拿大国庆,放焰火可是舍不得或者说不敢这么大手笔),花了纳税人大笔钱,纳税人那个自豪啊,于是“百年的运动会梦”实现了;又有一年,造了个铁盒子,花巨资送上天去绕着地球飞了几圈,虽说人类早就掌握比这领先得多的技术,法国日本这些传统经济强国都不再进行此类重复研究,但由于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飞天梦”,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再说了,谁说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了,谁看到了,有发票吗)。总之,要办个什么事,主语里必须得包括最广大的群众,要制造出我这么做是因为你们希望我这么做的心理暗示。掌握了这个规律,今后和朋友吃饭,买单的时候你就磨蹭一会,一边等朋友掏钱包一边说:你和我在一起吃饭的百年梦想(停顿)今天(再次停顿)终于实现了。 这段时间真是太忙了,每天操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和平,关心祖国发展和民心工程,日理万机,但依然保持读书看报的恶习。看到加拿大大学新生的一门公共课教材,humanities,似乎可以译成《人文》,全书几十个主题,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创造论的矛盾思考,觉得挺有趣,和我有一年期末考试出的英语写作题目差不多(我读书和教书时最烦的就是写作三段论一类的“写作技巧”和诸如“如何创建绿色校园”一类的“猪题”,觉得纯属现代八股文,但比他妈八股文差太远了,好歹八股文还有八个有机组成部分,还多了五个。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出题,去你妈的三段,只要有说服力,几段都行)。这本书我只看了其中一段,短短几句,感觉就值得思考。大意如下:“一个社会如果缺少多元价值(multiculturalism),则缺少活力和创造力;但同时,社会也需要保持必要的共性(uniformity),缺少共性则社会不易协调发展”。 这几十年来的中国,极度遏制多元价值。小学生被灌输遏制天性的“集体”观念,服从“集体”,其实往往是变相的服从权力;十几岁女孩子被学校要求剪掉长辫子,统一留短发;“有性格”成了一个贬义词,每个人都极力把自己靠近身边的环境,如同变色龙一般,环境再恶劣,也去适应,连选择回避的权利也没有。在多年的制度性“思维遏制”和“服从式”教育的引导下,今日国人的意识惊人的单一。当年改卷,几百上千人的写作,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上千人共享了一个大脑,利用高科技脑电波作弊,否则怎么去解释针对任何一个话题几乎所有人都是同一个思维角度?中国人英文写作,喜欢用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first...second...last but not least一类格式,估计秉承自60年来国人对“排比句”的喜好,此类恶劣格式束缚了一个人的思维,好处是简单,不用动脑,比如前一句是“没有努尔哈赤,就没有大清朝”,往后就简单了,只需排着队憋出各种“没有XX,就没有YY”。点击展开...不看了,累眼睛

评论
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好像说得跑题了,写作三段论没学好。 作为对比,以下文字节选自清朝小学生的课本,题目是《一面黄龙旗》: “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黄龙旗,便出发了。…………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手一摊,表示一脸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此时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老板接过去看了看,耸了耸鼻子,还给了我。突然,老板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黄龙旗,惊奇的问:“那是什么?” 我犹豫了一下,把大清的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黄龙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凝视着手中的黄龙旗。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可以吗?交换吧。”老板冲我打着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黄龙旗。” (注:为了培养小胖友热爱大清的意识,洗脑要从娃娃抓起) 以下为标准读后感(注:读后感必须统一,必须与标准答案相一致,不能是自己的直觉或本能反应,比如“太恶心了”、“报告老师,我得吐两分钟”、“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这都什么年代了还采用这么弱智的洗脑手段”等等): “读后感:当那位留学生遍体鳞伤、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边缘时,几块面包对他而言是多么的重要。那面包不仅仅是面包啊,那是留学生生存的希望,那就是留学生的命呀!但是,这位留学生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拿大清的国旗交换,做出有损国家尊严的事。这种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赞扬和学习吗?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要向留学生学习。因为黄龙旗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他的名字比我们生命更重要(注:一定要指出,比命还重要啊!)。黄龙旗,将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 两种制度,两种教育,一为启发,一为奴化。 再说一说这个平等的话题吧。 首先,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性相通,如果老板是我的亲戚,我被录用的几率必然更大。关键的问题是,社会必须创造环境让规则透明,从而让显规则通行。显规则通行的社会是平等的社会。反之,导致潜规则猖獗的,正是社会制度设计的不公平。 其次,制度的平等就是平等。相反,如果在一个社会里,不同人群被人为的划分出各种群体(农业/非农业户口,行政/事业,外来务工/本地人……),并且在此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待遇(可对比公务员和农民的医保),我很难相信这样的地方存在公平。 最后举一例子以做对比。 我在单位(注1)工作的时候,工会举办了一摄影比赛。结果公布的时候,毫无悬念的,一等奖是一把手,二等奖是二把手,另外还有一个刚退下来的前一把手,被“评选”或者准确地说是“安排”为二等奖,这么按照等级排着队“获奖”,称得上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我有时候琢磨,要是安排省长和刘翔比赛跨栏,刘翔大概要获得亚军;如果省委书记有兴趣参赛,刘翔可能就要摘得铜牌了。看,多么有次序的社会啊。 看看没次序的社会: 7月份的时候,公司举办摄影比赛,由于有国内的经历,本人毫无兴趣。虽经HR几次邮件提醒,仍然拒绝参加此类“领导者的游戏”。过了几天,比赛公布了,居然……,结果怎么会是这样? 1. 奖项不设一二三等,十几位参赛“选手”获得了同样“等级”的奖 2. 最高级别的获奖“领导”是个supervisor,相当于主管,很小的“官” (注1)单位:产生于20世纪中叶,属于封建社会高级阶段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封建社会初级阶段的衙门和半衙门。两者的共同点是腐败,区别在于,前者在臃肿和效率低下两个指标上要显着高于后者。 单位使用三种工作语言:假话,大话,空话。 打破每周一次的规律,上来写点东西,实在是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这几天,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朝鲜半岛大发作。 自打金正日驾鹤西去那天起,全世界的媒体都把目光聚焦在东北亚那个半岛上。国内的“新闻”一如既往地摆“事实”讲道理,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某些人民”的老朋友涂脂抹粉,摆出一张张鲜活的图片,瞧瞧,一个个哭得泪眼朦胧,铁证如山,以雄辩的“事实”证明朝鲜人民是多么地热爱他们亲爱的领袖,为此独@夫#民¥贼粉饰太平。问题在于,此事实非彼事实。此事实有可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部分的事实也许就是谎言。 被有意“忽略”的事实包括:韩国民众在朝韩边界集会,口号是“北面的同胞有权获得自由”……此类事实被忽略,只把某一部分呈现出来,汉语似乎叫“断章取义”。前不久,另一位“中国某些人民”的老朋友卡扎菲同志不幸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国内的“媒体”也是这一套,利比亚人民的欢呼,妇女儿童走上街头欢庆的场面一概不报道,努力引导人民热爱“稳#定”。 与此同时,领导捷克人民获得自由的哈维尔在国内得到的关注少得可怜,原因可能是因为:哈维尔的价值观不符合主旋律。这几天看相关新闻,CNN主持请来一些嘉宾就此事件评论,请来的嘉宾包括了几年前被朝鲜扣押的美籍华裔记者,其中有一个观点是:With this sophisticated indoctrination, most North Koreans do not know what kind of a country they live in. They have no idea what it is like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大意:在无孔不入的教条灌输之下,大部分朝鲜人民不知道他们生活的是什么样一个国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出国干什么?出去做二等公民吗?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不过基本上可以肯定起源于最近这几十年),这一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经典疑问句一再地唱响在中华大地之上,传唱于老少妇孺之间,可谓“凡有水井处皆问此句”。 出国前本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当时的感觉是激动、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真的吗?真的是二等?真的有这么高?而且不光二等,还是公民?虽说离申请公民还差两三年,这个具体享受几等待遇也不太容易量化,(前面是“虽说”,也就等于“虽然”,按照语文课学习的知识,此处必须来个“但是”)但是,就此问题还是有必要小小说几句。 这个疑问句有个隐藏的前提,即咱们是头等公民。完整句应该是这样:你们这些家伙吃饱了撑的,放着好好的头等公民不做,出去做二等公民?真是猪头。于是我认真想了一想,遗憾的是,实在是回忆不起来我什么时候干过头等公民的差事。论到公民的定义,我那张证件上注明的是“居民身份证”(别看这一字之差,公民的重要定义之一就是,公民和政府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地位);论到二等,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考量,我感觉自己能侥幸攀上个三五等就要烧高香了。所以说,二等+公民两个条件,只要实现了其中一个,那就是天上掉馅饼,出门捡钱包了。 具体到国人在外的地位,可以客观地说,不一定高。这个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但重要的是,在法律(特指法治国家的法律,不包括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独立公平的个体,不存在制度性歧视,这一点非常重要。 好了,就写到这吧,谢谢大家的捧场和围观!

评论
我做的菜,我的MV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写的真好真是一气呵成我们大伙儿倒是背过气儿去了

评论
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

评论
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大致看了一下,一声叹息,唉!我们的D啊!短登后我也发现,被D骗了多年呀!

评论
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支持发自内心的分享,感谢

评论
没有蛋炒饭,就没有家园网~翻过柏林围墙之后,应该尽努力推倒它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不错,可以看看。

评论
在熟悉的异乡 我将自己一年年流放穿过鲜花 走过荆棘 只为自由之地想要带上你私奔 奔向最遥远城镇。。。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又移坏一个

评论
06年1月FN,08年10月登陆。回复: (转)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写得真棒,加油!

  ·生活百科 混凝土裂缝
·生活百科 从陶瓷灶改为电磁灶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加拿大老人金

华人网大家好: 我父母來了加拿大都已經十年啦,開始準備申請加拿大老人金。 本人對這項福利都還好迷茫,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多謝!本人父母居住加拿大已經十年,過去十年,沒有工作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不想在温哥华了想去农村

华人网不想在大城市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大城市,来到温哥华,这房价和工资的不对等更搞得无法呼吸。来加拿大又不是奔着这些来的,加上本人很佛系,现在就梦想找一份WFH的工作到乡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从首尔转机回加拿大

华人网今天送老公先回加拿大,从沈阳出发经首尔当天飞多伦多。 给老公买的是沈阳至首尔 大韩航空的 从首尔到多伦多 加拿大航空 行李在沈阳可以直挂到多伦多 给了两段航程的登机牌 行李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赏花:蒲公英晚期?

华人网郁金香正在凋谢,蒲公英也进入最后的一搏。这个时候,她们已经不像小黄花绽放时那么可爱了(应该说多数人是这么感觉的),但仔细观赏,我还是很喜欢的。心中喜乐,到处都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