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生活信息[转帖]客居渥太华的日子



在加拿大


[转贴]:客居渥太华的日子​(0) 时间过的真快,仿佛眨眼之间,就已经在渥太华生活了5年多了。 在广州白云机场与母亲分别的情景就象发生在昨天一样,还是那么的清晰。 4年多以来,我们跟大多数华人移民一样经历了登陆,熟悉环境,租房,学习,打工,找专业工作,买车,享受生活等等过程,心理上也承受了最初的激动、期盼、紧张,后来的郁闷、无助、失望,到现在的平和之中的彷徨。有所失也有所得,失去的是国内已经建立的人脉关系,事业基础,还有很多旧朋友(不过只是少了见面,还是偶有联系), 得到的是宝贵的生活厉练,生活阅历,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最重要的是有了一大一小两个可爱漂亮的女儿。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就要回首往事,想念那遥远的祖国和家乡,多少次午夜梦回,让我唏嘘不已。异国的生活,让我对“梦中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有一次半夜醒来,想到以前在北京说普通话,人家说我是外地人,在广州学说粤语,人家说我是捞仔,现在说的是不那么地道的英语,人家更当我是外国人。回到家乡,即使说的是地道的武穴话口音,但有些词语也不那么地道了(象有一次想说摔了一跤,竟好半天想不起是“达乐一高”),家乡人也当我是外来客了。这辈子注定是要当异乡人,说异乡话了。不禁悲从心来,泪流满面.​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反馈:eie007, fayelee, ljediam 和另外1个人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2 (1) 2000年9月11日,永远忘不了的开始背井离乡的日子,也正是著名的“9.11事件”的整1年前。 望了最后一眼我和妻生活了两年多的家,我们毅然踏上了行程。专程从武穴过来的母亲和外甥和兄嫂一起来给我们送行,父亲本也想来,家里有事走不开,只是带来了一路平安的问候。分别的时候我不敢多看母亲的眼睛,怕忍不住会落泪,尽管在外打拼多年,分手的场面也经历过很多,但象这次那么远,未来那么不确定的还是第一次,母亲的担心和挂念是明明白白的写在了脸上的。办好了各种手续后,我和妻就坐进了候机室,没有多少话说,心情很复杂,兴奋,紧张,忧虑交织在一起。 我们的行程是广州--香港--温哥华--渥太华,中间要转两次机,一路下来非常的辛苦。尤其是从香港到温哥华那一段,长达11个小时,其间只能在狭小的机舱里面坐着,最多只能半躺着,比火车硬座还难受。不过机上的服务不错,有电影看,音乐听,服务人员的笑脸很让人解除疲劳。 一路上到现在还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件事: 一是在香港转机的时候,进入香港新机场候机楼,并没有为该机场之豪华先进而感叹,反而惊叹于楼里面之安静,也许我们乘坐的是比较早的航班的原因吧,那里静的似乎能听到听到自己的心跳,耳朵好象堵了一层棉花似的。所有的服务人员说话都是轻轻的,弄的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也轻声细语起来。这是在广州机场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在温哥华入关的时候要先进行新移民登记,移民官问一些普通的问题,我基本都能用英语对答如流。当她问我带了多少钱来时,我一时紧张,将“9千美元(Nine Thousands)”说成了“9万美元(Ninety Thousands)”,她愣了一下问“Ninety Thousands or Ninteen Thousands?(9万,还是1万9千?)”,我也没仔细想就说“Ninety Thousands”,她看我这么确定,就在我的签证上面写下了$135,000加元这个数字(因为那时美元兑加元是1:1.5)。后来我看到这个数字,才大吃一惊。因为一般说来随身带超过1万美元的,都要申报海关,说明钱的来源的。那时我真是好运气。又担心会不会因为这么个大数字给我带来税务上的问题,给税务局写信说明情况,解释一下。他们打电话回复说写在签证上的数字对以后的税务没有任何影响,不用管它。我这才心安,因为早就知道加拿大是万税之国,偷税是重罪啊。 温哥华位于加拿大的西海岸,临着太平洋,所以一般从中国来的,都要先到温哥华,再从这里中转到中部或者东部的其他城市。我们的目的地是渥太华(加拿大的首都),在东部,距离差不多有5千多公里,中间还有3个小时的时差,乘飞机也需要5个小时左右。在温哥华机场平生第一次用怯生生的英语跟“A&W”汉堡店的服务员买了一顿饭,打发了午餐后,又登上东去的飞机。虽然说辛苦,但因为初次出国,心情很激动,很想多看看异国的风光。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一个临窗的位置,我就可以一饱眼福了。妻那时已经有了5个月的身孕,比较疲惫,所以她更多的是在休息。 途中我看到了那著名的落矶山脉,覆盖着皑皑白雪。当年史太龙主演的《绝岭雄风》中的那些崇山峻岭,此刻在脚下显得那么小,但大片的雪山看起来仍然是蔚为壮观。 还有一个新鲜的玩艺是在中部(应该是所谓的草原省份)的时候,看到田间有很多巨大的圆圈,非常的圆,一个连着一个,颜色虽然都是绿色的,但深浅不一,不过每个圆圈里面的颜色是一样的,想象一下从那么高看下来都觉得大,可想而之如果实地看的话该有多大了。那时候没有在意,以为不过是加拿大农夫们特意这样做的。 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说这是一个神秘的还没有破解的现象,称为“Crop Circles(麦田圆圈)”,不是人造的,也不是常能看到的。这才后悔那时没有拿相机拍下来作为留念,甚至还怀疑当时是不是我看花眼了,因为妻那时睡着了,没有人给我作证。后来回乡探亲又经过那里,却再也看不到了,而且也不知道具体的位置在哪里。 飞机到达渥太华已经晚上10点多了,看到过来接机的亲戚,紧张的心总算落了地。粗粗算来,路途中已经过了25个多小时了,国内那边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了。步出机场,看着清澈的夜空,繁星点点,吸入一口初秋的比起广州清凉得多的空气,心里豪情万丈的说:“加拿大,我来了!”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3 (2) 最初的一段时间, 觉得什么都新鲜。刚从国内过来,难免什么都要做一番比较,像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有关乎切身利益的物价等等。穿着上开始觉得普通人平时随便的很,很不讲究,比起国内大都市的人差很远,甚至可以说是土,后来时间长了也知道了他们穿衣是看场合的,某些正式场合穿着非常讲究。饮食方面对于中国人来说肯定不如国内那么好了,一般都是一周买一次菜,放在大冰箱里面,自己在家里做中餐吃。很少去外面吃别的东西,一是外面吃饭比较贵,还要给小费,另外确实也是不喜欢西式饮食。国内极受欢迎的麦当劳,在这里也有很多分店,相对本地人收入说来很便宜很多,一个套餐只要5到6加元(不过换成人民币也要30多块钱),但因为人口少,个个似乎都比较冷清,不过有一点不同是有的店里饮料是可以喝完了自己去续的(真是好啊!)。我心里想,要是这里的老板看到有国内麦当劳里面的热闹程度,真是做梦都要笑醒了。另外一个国内颇流行的肯德基,在这边很可怜,店里面连坐的位置都不提供,都是买了就走的或者送外卖,除了每个周二提供特价鸡翅能看到有不少人排队外,平时很少看到客人。住和行的方面,国内的差距就很明显了,毕竟国情不同,这里地广人稀,住的比较宽松。大部分人都开车,上下班时间公共交通也算比较便利的,外面看到的总是车比人多的多。 物价方面呢,总是不自觉地的在加元价格上乘以6,转换成人民币,还要加上15%的消费税,再看看是否比国内贵。比起广州的物价来说,虽说是要贵一些,但并不是贵的那么离谱,像一些大众化的商店如沃尔马,Zellers就跟国内的差不多,很多商品的标签上就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吃的东西也很便宜,并且不用打税。但高档的商品,像国内所谓的小资们所要求的名牌商品,欧洲过来的奢侈品,我们是不敢问津的。 让人最赞叹不已的是这里优美的环境,空气极为清新干爽,如洗的蓝天白云,到处是大片的地毯一般的绿草地,房子都是掩映在树木之中的,总让人觉得是在国内的度假村里面似的。我们甚至不想浪费时间慢慢去倒时差,天天往外面跑。尽管半夜还会醒来睡不着,下午会瞌睡的挣不开眼睛,但好在人还算年轻,可以抗得住。开始不知道我们住的地方离市中心很远,因为看不到城市里的摩天大楼,还以为渥太华原来就是像农村这个样子的。后来才了解到北美的城市都是这样设计的,市中心(Downtown)作为商业中心,只有一小块,那里写字楼林立,寸土寸金,比较拥挤。而居民生活区则是从市中心开始以放射状向外面铺开,一直延伸到很远,形成巨大的城市。生活区一定间隔,或按照人口分布会设置购物中心,社区中心,医疗中心,学校,警察局,公交车站等等,方便居民生活。居民区中也零星有一些高层建筑,它们是公寓,一般都是未成家的年轻人,或是外来人租住。整个城市有着数不清的公园,每个小的居民区都是以其中的公园名称来命名。这儿城市里面的公园跟国内的公园概念不一样,没有国内公园的人文景观,围墙和收费,它只是一大块绿地,中间一个大的足球场或棒球场。一块建在沙地上的儿童乐园是必不可少的,里面是用彩色塑料作的滑梯,秋千和其他儿童玩具。有的公园里面还有池塘,孩子们可以用面包屑喂鸭子。 关于公共交通我体会很深,我在广州常坐公交车,真是天天被堵的没有脾气。而这里的公交车是优先的,因为城市面积很大,市中心的停车位少而且停车费昂贵,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乘坐公交车上下班,这需要大运量的快速运输。他们设计了从东到西横贯市区的公共汽车专用道,时速可高达80公里/小时,真爽啊。所以有时乘坐公交车都快过在高速公路上堵车的私家车。车里也不拥挤,有的人看书,有的人看风景,有的人戴着随身听悠然自得。乘车一次1.6加元(现在涨到1.9了),可以从司机那里拿一张打印了你上车时间的票,然后可凭此票在1个半小时之内转乘任何其他车次,基本上1个半小时之内,可以到城市里面所有地方了。 国内挂特种牌的霸王车在这里是从没有看到的, 偶尔会听到鸣着警笛的警车,还有救火车,救护车,人们就会自动就近停到路边,让出一条道,让它先过。只有这些才是特种车辆,没有任务时它们也是按规矩走路。 还有一种特种车辆是中小学生的校车,在加拿大和美国都是一样的特殊的黄颜色,任何别的车辆都不能涂此色。它们在居民生活区里接送学生停下时,会向旁边伸出一个红色的停牌,这时候两边的车辆必须停止在离校车5米远的距离,让两边的学生通过。违者将遭重罚。对儿童的爱护可见一斑。 我们就是这样一边观察熟悉环境,一边办好了各种新移民到达后要办的手续,像银行开户,办理作为日常身份证明的驾驶执照,申请工卡,健康保险卡,还有图书证等等。遇到办事的人员都是彬彬有礼,非常和善,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嘛。联想到在国内办事时所见到的各种脸色,真是痛心,那还是对自己的同胞呢。 毕竟环境好不能当饭吃,找到专业工作养家才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于是我尝试开始向外发简历。虽然是初来乍到,但在办前面说的那些手续时,交流上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问题。加上在国内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信心开始爆棚,以为找工作像吃菜一样,会手到擒来。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4 (3) 之所以选择渥太华作为我们的落脚点,一是有亲戚在这里,可以跟他们一起住,不用出去找房子,(但知道他们也不容易,房子是要偿还贷款的,所以我们也付一些房租和生活费,分担一些负担, 亲兄弟明算帐嘛),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前几年“.com”经济快速发展,渥太华是高科技发展的重镇,号称“北方硅谷”,并且加国最大的公司北方电讯(Nortel)的总部和研发中心就在该市,俨然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坊间到处流传着某某一夜暴富的传闻,普通人稍微读了几个月的编程,就可以进入那些大公司,拿到多少万的年薪。 真实的例子就是亲戚的一个朋友,一位很年轻的从北京来的女士,来给我们介绍找工经验。她只是参加了几个月的JAVA编程的培训,一个程序都没有写过,就去Nortel应聘,招聘人员给了她一道题要她写程序,她不会,说我回去写了明天给你送过来。招聘人员竟然还同意了,回来之后她找朋友帮她写了出来,第二天送过去,就被当场录用了,年薪好几万。听起来简直像天方夜谭,然后却是事实。所以就像100多年前的淘金者一样,我们也是怀着梦想,怀着对明天生活更美好的期望,到这个“遍地黄金”的城市淘金来了。 理想是虚幻的,生活是现实的。每天只支出不进账,心里到底还是发虚。 为了找工作,就用出来之前就已经计划好在内的预算买了一台电脑,用亲戚家的拨号网络上网查找工作信息,然后把从国内带过来的简历翻译成英文发出去。 开始的几天,发出的简历好似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问了之后,才知道简历的格式根本就不符合北美的习惯,估计人家看都没有看。看来还是急不来的,得去听听关于如何找工作的讲座。 于是我就到市中心一个叫做“加京华侨服务处”的专门为华人新移民提供咨询服务的地方听他们讲如何适应加国新生活,如何写简历,如何参加面试等等,受益匪浅。有两点体会较深:一是简历要有符合本地习惯的格式,二是针对不同的职位写出不同的简历,虽然经历是一样的,但要强调跟该职位相关的特点,要让招聘人员在众多申请人中间注意到你。 所以有人说找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没有报酬的工作,只有在找到工作之后才是最大的回报。 果不其然,修改了简历再发出之后, 三三两两地来了回音。因为发的简历多,也不清楚来电话的到底是哪家,为了避免在电话里听不清,电话来了我一般不接,让他们在留言机里面留下信息。等我反复听清楚了之后,心里有了底,再给他们打回去。这个小技巧也是从讲座里面学来的。 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一些工作中介来跟我面试,还不是最终的用人单位。不过不要紧,就当是增加面试经验,锻炼口语能力好了。后来慢慢也有一些用人单位来给我面试了。虽说我在国内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但面试经验确实不多。以前学校毕业是包分配的,后来跳槽到朋友公司,人家都比较了解我,所以也不用面试。到了这里就不一样了,人家对你一无所知,所以问的就比较细致,有的甚至问的是我10年前大学里面学的东西。如果是说中文吧,俺还能瞎摆胡一通,但用英文说出来,就费劲得很。最初的几个面试就这样很轻易地被人家拒绝了。 真正跟用人单位接触,才知道自己的英文口语实在是太糟糕了。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才想明白,刚来办那些手续时以为没有问题,那是因为我一说办手续,人家就知道我是新来的,所以尽量用标准的英语跟我说话。而现在用人单位才不管那么多,他们需要的是马上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所以用的都是正常语速,有时还用本地口音(俗称安大略英语,因为渥太华地处安大略省),我听起来很费劲。一个面试中没听清楚要求人家重复一次,还情有可原,也许人家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没表达清楚。但要求重复两次,那面试绝对是要失败了。 客观地说,我的英语在国内的非英语专业人中还算是不错的,大学读书的时候托福就已经考过600分了,办理移民手续的时候雅思考试也有6.5分,免去了去大使馆面试的过程,所以整个办理过程只花了不到8个月。 但问题是国内的英语教育都是哑巴英语,重视读写和语法,轻视听说,所以到用的时候就吃力得很,相信大家都有同感。 深秋的渥太华是一个彩色的城市。秋风过处,枫叶从绿到黄,又从黄到红,直至凋谢。最鼎盛的时候,渥太华河对岸的位于魁北克省内的伽蒂诺森林公园漫山遍野都是红色,非常大气,刹是好看。由于这个季节很短,大约只有两个多星期,所以景色几乎每天都在变,真不愧枫叶国的称号。 冬天转眼就要到了,而渥太华就业市场的冬天早就悄然而至。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反馈:gatineau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5 (4) 正所谓极尽奢华之刻,便是开始走向衰落之时。随着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与之唇齿相依的加国高科技行业也是应声而落。Nortel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烧钱了,内部早已冻结人事招聘,却为了保住股市上的稳定,仍然在外大办招聘会,引得大量移民纷纷从找专业比较困难的温哥华,蒙特利尔等城市涌入渥太华,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公寓的租房价格也直线上升,甚至还不容易租到。看着那么多人翘首等待在招聘会的外头,恍然觉得《多收了三五斗》的情景发生在了这里。估计招聘会之后,那些简历都进了垃圾箱。 找工作光凭发简历,去招聘会还不行,也要找朋友推荐,增加信息渠道。 一种方法是去教会,以对宗教感兴趣为名义,去多接触教友,以期获得已经在大公司里面就业的人的推荐。这种方式太功利了,觉得有些亵渎宗教,所以去了几次华人教会就不去了。由于从小就受到的教育,我本人对宗教不感兴趣,虽然牧师讲的头头是道,我实在说服不了自己去信宗教。但是里面的人确实很友善,还带着全家老少去,互相称呼兄弟姐妹,唱赞美诗的时候个个都是一脸的虔诚。犹还记得一个本地出生的华裔少女,背着电吉他,唱一首歌颂主的歌曲,竟然能把它唱得像流行歌曲,而且非常的神圣,颇有歌星的潜质。 还有就是通过朋友再去认识更多的朋友,多学习一些招工的方法。有的人是真心的帮我,有的人就不好说了。有一次,去我的一个老校友(或者说是学长吧)的家里坐坐,他们想帮助我,所以同时也邀请了一个在Nortel某部门已经做到经理位置的早年从南京移民过来的女士,意图是让我们认识一下,能否照顾照顾。此女士单身,有一个读高中的儿子。寒暄了几句之后,她就大谈我儿子多么多么聪明,以后上大学一定不能去学计算机软件,说那太简单了,我儿子怎么能学那么简单的东西呢。还说我手下好几个人,大部分是中国人,都是只学了几个月的编程,就被招进来了,实在是太简单了。 真是无知者无畏呀,全然不顾旁边坐着的我就是软件专业毕业的人,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痛感计算机软件的名声怎么会被败坏成这样了。 我尽量压住恼怒,跟她解释计算机软件并不仅仅就是编程序那么点东西,她听话不听音,还在那里滔滔不绝,一副高高在上,充满优越感的样子。 找这样的人帮忙,那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和脑细胞,并且还伤情绪。 坏消息开始不断的传来,一波接一波的高科技公司裁员天天在电视上被播出,渥太华是重灾区。气氛越来越凝重。Nortel的裁员跟招人一样也是大规模的,一次就是几千人,有的部门是整窝端掉。听说上面说过的那位女士也被裁员了,现正准备卖掉房子去美国找工作去。虽然我对她充满同情,但由于她说过的那些话,心里竟然有一丝快意,得意还是不要太猖狂啊! 也有一些小公司还在招人,所以我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小公司了,大公司是彻底没戏了。面试的机会越来越少。好不容易能接到一个面试通知的电话,心里就会激动一下,似乎又有了一线希望。 拿到面试机会难,能最终拿到工作机会则更难。因为面试一般都有几轮,先是人事部门,然后是技术部门,最后可能会是分管的公司副总。由于竞争异常激烈,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便是失败,况且我们外来移民在语言上处于绝对劣势。我想如履薄冰的感觉就是这样吧。有一次我通过了第一轮面试,到第二轮时,我瞥见对方拿着的我的简历上写着“English OK, but weak.(英语懂,但比较弱)”。Weak是一个不怎么好的词,光这个就已经给了这轮面试官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看到这个我立马信心大失,都不记得如何完成了之后的面试。结果可想而知。 后来有一次雪天里的应聘经历是我终生难忘的。那家公司是在郊区,看地图还在公交车行走的范围之外。那天亲戚要去上班,不能送我去,所以我只好先坐公交车到离它最近的车站下车,然后走过去。一般冬天时,由于经常有风,天气预报要报两个温度,一个是测量温度,另一个是风寒温度,就是在风中人感觉的温度,那个要比测量温度低的多。那天的天气真冷,温度是零下20多度,风寒温度是零下30多度。我就是顶着刺骨的寒风,踩着齐膝深的雪,一步一步地挪动。去应聘自然要穿戴整齐,所以穿的是皮鞋,可想而知脚上都是冰雪。除这以外,郊区的路还比较窄,就两个车道,中间的雪被扫到路旁,我只能在这雪里面走。长长的一条路,就我一个人在那里走,旁边的车似乎就是贴着身子呼啸而过,掀起的风每每要把我刮倒似的,怎一个惨字了得!那个时刻心里想的是为了妻子,还有未出世的孩子,还有远在国内的父母兄姐,我一定要挺住,决不能倒下了。所以就拿古人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来鼓励自己(中国的悠久文化确实灿烂无比呀,关键时候就用上了),希望这次能有个好结果。 找到那家公司后,我都快要冻瘫了。那个人事部的人也直说真不容易。后来我们谈的不错,不知道是同情我还是我真的有了进步,说他这关过了,可以给我下一轮面试的机会。然后他就帮我叫了一辆出租车,把我送到离得最近的一个大商场,从那里转公交车回家。渥太华除了市中心外,出租车不像国内招手即停的,因为大部分人都自己有车,旅游人也可以租车,所以他们一般只作商人的生意,需要打电话预约。我刚来,哪知道这个呀。 下一次的面试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花钱免受罪。不过还是由于自己的原因,这份工作仍然没有得到。 信心就这样一点一点的丧失了,早先的豪情万丈已经化为乌有,心里难免焦虑起来。正如在黑暗中摸索一样,一点曙光都看不到。我们决定要从英语找突破口,于是就报名去学校学习英语了。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6 (5) 我们参加的是加国政府为新移民办的免费英语培训班,简称LINC。说是免费,其实我们办理移民手续时就已经向政府缴纳了950加元的登陆费,所以这些钱就会用来进行各种培训。我们先进行语言测试评估,然后进入离我们居住地最近的LINC学校。我的基础不错,分到了4级,妻子分到2级。这里既是学英语的场所,又是交朋识友的好地方。我们现在经常来往的很多朋友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 我班上的同学有十几个人,来自世界各地,说着带各种口音的英语。一个来自哥伦比亚的女孩,她的口语不错;有来自波兰的一个白发老头,说话口音很重,我听不太懂,可是老师都懂;两位韩国驻加大使馆外交官的太太,她们本来就是全世界到处跑,所以来这里学习纯粹就是好玩;一个非洲来的黑人,因为还要打工,所以不常见面;一个斯里兰卡来的皮肤很黑的女士,看不出年龄;几个一看就知道来自于中东国家的阿拉伯女子,包着传统的头巾;还有一个来自以色列的女士。中国人数量最多,包括我在内有7个:三位女士分别来自山东,河南,台湾。男士中Jason来自北京,过来之前是个牛人,位居摩托罗拉中国公司销售部门的高位,据他说曾经带国内客户领导去美国租过飞机玩,真够腐败的啊。他的驾照也是在美国考过的,可以自动转为加国执照。一到这里,就买新车买新房,一次付清。Tim来自香港,他的太太也在我妻子的那个班上。他们以前在香港作餐馆生意,为了孩子的前途,投资40万加元办理投资移民,一到这里也是买了独立房子,还有两部新车,也是全部一次付清。 另外一个徐先生是先到日本,后来才来这里的,已经在外边漂了多年,深知生活不易,所以生活比较简朴一些,只买一辆二手车。后来我们这几个男同胞就常在一起玩,像打网球,郊游什么的,成了好朋友。 我们的老师是一位老太太,叫做玛格丽特,很慈祥,也是早期从英国过来的移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拿大本身就是移民国家)。她的语言很标准,为了照顾大家的水平,语速不是特别快。上课也没有特别的教材,就是拿一些生活中的话题来展开讨论,或者介绍一些这个国家特有的东西,有时候也去电脑室电脑上面练习作文。 那几个阿拉伯女士动不动就拿报纸上的以色列报复巴勒斯坦人的报道来谴责以色列人,而巴方人肉炸弹炸以色列平民的事情她们就从不提。这种带有强烈种族仇恨色彩的东西本就不应该在这个多种族共存的班上讨论的。好在那个以色列女士懒得跟她们争辩,老师也就是常常打个哈哈,马上把话题岔开到别的上面去了。 好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培训班的学员找到工作后就可以不再来了。像那个以色列的女士就是这样,不久之后就听说她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为了避开那几个中东人。同学们听说我是作软件开发的,都说我也不会在这班上呆多久就会找到专业工作离开的,我只能是苦笑,说但愿如此吧。他们不知道我找的有多辛苦啊。 我在那班上还真没给咱中国人丢脸,有一次上黑板上板书,一出手就是流利的英文连笔字,让下面发出一片惊叹声。想当初我们毕业那年,所在学院毕业证的英文版本都是我手写的呢。 还有课堂上老师发出的提问很多次都是我首先回答, 常常赢得老太太赞许的目光。毕竟我只是口语不行,其他方面都还不错的。 也许是因为入乡随俗,很多人一到这里,也开始喜欢上喝咖啡了。所以班上的学员多了一个任务,就是轮流早上早点来用咖啡机煮咖啡,还要买一些小零食,如饼干,小甜食之类的东西,供老师学生下课饮用,象征性的放一些钱,用于下次买东西。这段时间就是大家互相交流认识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说着夹杂着各种口音的破英语(称为Broken English),那种情景真是有趣得紧。 上LINC班最多只能把自己放在一个英文的环境里面,熟悉一下语感,离实用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说找回了些许自信,但找工作还是没有任何进展。学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对找专业工作确实没有多大帮助,为了不坐吃山空,我决定开始打工以补贴家用,妻子仍继续学习。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7 (6) 我没有选择一般人的打工方式,如去餐馆做侍应生、快餐店或者商店打工等等,而是选择了数据录入(Data Entry),因为电脑用了很多年,盲打速度还算可以。所以就在报纸上留心招聘这种职位的工作广告,然后发相应的简历去应聘。很快就有一家公司给了我回音,接着便去面试。因为一般这种职位开始都是临时的,工资很低,所以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在面试的时候做一个打字测试,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被录用了。多年练就的功夫在这时就起了作用,所以这种测试对我不是难事,象平时一样输入就可以了。测试之后,就被告知可以录用了,工资按照时薪制,只比法定的最低工资高一点点。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晚班,下午四点半到晚上11点,中间半小时休息(吃晚饭)不计工资。周六还有半天上午班到1点。我想这样也好,周一到周五晚班不影响我白天继续外出寻找专业工作。 上班第一天,我们午餐的时候就多做一点点为晚餐做好准备,放在饭盒里面带上。中午再睡上一觉,然后就乘坐公交车去上班了。由于是排班制,所以各人没有固定的电脑,只要哪个位置没人,就可以选择。所以我看了看,就选择了在一个有着华人面孔的女孩旁边坐下了。当班经理走过来,简单培训了一下,就开始工作了。输入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加拿大邮政的业务单据,另一种是各地学生向政府申请助学金的表格,心里猜测着这家公司的真是能量不小呢。测试的时候有速度要求,但实际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只要不是慢的太离谱,不要总是交头接耳,就没有人来干涉。所以看到其他的人都是在不紧不慢的工作,有的甚至一边工作一边还带着耳机听音乐,反正这种工作也不用动太多的脑筋,而且又是按时间而不是按完成任务的数量来付工资,所以没必要工作太紧张了。 工作中有了一点小问题,尝试着用英语问旁边的女孩。一聊,发现她也是中国人,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呢。她叫Jenny,18岁时随父母从温州移民来加,原先在温哥华生活了几年,发现那边找工作更不容易,所以全家又搬到渥太华。现在父亲又在澳门大学找到教书的工作,她跟母亲就留在加国生活,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实在不容易。她在本地的一个学院里读书,现在打工是在筹学费,还有想为家里买房贡献一点力量。她毕竟年轻,短短几年,说英语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出口了,令我心里暗暗羡慕。 公司里有公用的餐室,里面有冰箱和微波炉。晚饭放在微波炉热热,就可以吃了。这个时候也是休息时间,我细心观察了一下同事们,并通过Jenny了解到,本地人主要上的是白天的班,晚班多数是外来人,象中国,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心想,无论中外哪儿都是歧视外来人啊。 下班的时候几近深夜,我得赶上附近的最后一班公共汽车,坐到离住地最近的大公共汽车站。那班车主要是接JDS公司上晚班的人(现在因为不景气,那家公司在渥太华的分厂已经关闭,生产线搬到中国深圳去了),车上的人绝大多数也是有色人种,本地的白人是不屑于做晚班的。到了那个大站之后,还要走约10分钟的路回家(因为太晚了,没车经过)。要在别的季节还不要紧,但在冬天的深夜里走10分钟那滋味可不好受。由于气温太低,下的雪已经不是雪花而是冰晶,象盐一样密密匝匝的往下洒,不一会儿就会堆起来。回到家里,脸都冻僵了,说话都不利索。等洗漱完毕上床睡觉,早就午夜之后了。妻怕我冻着,赶紧买了雪靴,还有羊毛围脖,给我带上。这才好了一些。 公司里面跟我同一个时间段的还有一个犹太老头,很健谈,我们休息时常在一起聊天,我也很想通过这种手段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他对中国有一点了解,还借给我一本关于白求恩的书给我看。我跟他说有机会去中国旅游看看去。他说,我很想啊,但很遗憾我没那么多钱呀。真的,不是每个外国人都很富裕的,他也是少有的晚上坐晚班车的白人之一。有时我们错过了晚班车,Jenny就用她的那辆外形很漂亮的绿色Pontiac车送我们回家。还是同胞好呢。 那段时间虽说工作不怎么辛苦,但最大的问题是除了周日外吃不到个正经的晚餐。因为跟亲戚住在一起,中午午餐也就是对付,晚餐也就是带中午剩的,所以很少吃到正餐。好在我这个人也不算挑剔,反正能吃饱肚子还能吃到水果就行了,这个事情比起在雪地里面顶风走路还是强很多。 走在深夜的雪地里,我时常想,要是一直找不到专业工作,我该何去何从?打道回府,还是就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吗? 这个冬天好冷,好长。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8 (7) 圣诞节快来临了,到处一片热闹的景象,与寒冷的天气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人们纷纷涌到各大商场,购买将要送给孩子、亲戚或朋友的礼物,以及装饰房子内外的圣诞树和灯饰物品,然后把房子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到晚上,各种灯光打开,争奇斗艳,流光异彩。虽说以前在国内由于西风东渐,也过了这个节日,但毕竟没有像现在这样直接的体会到真正的白色圣诞节,所以还是有些激动和好奇,每每看到一家外表装饰得像童话般的房子时,内心就不免赞叹一番。只是专业工作还没有找到,心里始终有一块石头放不下,不能尽兴参与这节日的气氛,似乎还是一个过客远远的观望着。 公司里也组织了一个圣诞Party,地点是位于运河边的一家著名的餐馆,名字已经记不得了,其卖点据说是克林顿夫妇曾经在那里就餐过,还要求身着正式服装出席,似乎还蛮高档的。俺没有车,只好先乘公共汽车,然后走路过去。不好彩的是晚上路黑,俺迷了路,又得在雪地里面摸索了半天,才找到那家餐厅,人家都已经在那里开吃好半天了。俺对那些令我难以下咽的西式食物不感兴趣,只是麻木地送到肚子里,感兴趣的是那些盛装出席的俊男靓女,个个神采飞扬,真是秀色可餐。 饭后大家玩一个交换礼物的游戏,就是大家把各自带来的礼物编上号,放在一起,然后把写有号码的纸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每个人都在盒子里抽一个号码,然后就可以拿到对应于那个号码的礼物。 我带来的礼物是一个的风铃,寓意是想家。大概知道妻子快生小孩吧,我抽到的竟是一个玩具熊,呵呵这真是天意。 一般本地人的私人Party中是少不了饮酒的,但公司开的Party却不提供酒,如果想喝则必须自己买单。原因是公司老板不想为Party结束酒后开车可能导致的交通事故而背上官司,这个已经有了一些前例。所以现在的惯例就是不再提供酒精饮料了。 按我们中国人的观点来说,这样子的Party是不够尽兴的,尽管我自己并不喜欢喝酒。 圣诞节当天是全国的法定假日,除了关键部门(警察,消防,医院急诊等)外,所有的地方全部关门,什么都别想买到。人们都在家里享受着家庭的温馨,整个城市像婴儿般的沉睡着。 圣诞节次日叫Boxing Day,中文似乎没有相对应的合适的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盒子日”,就是人们打开礼物盒子的日子,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教会里的人在这天抱着盒子到穷人那里分发食物和衣服,引申为慷慨施与,所以现在这天就成了各个商家减价销售的日子,那确实是真正的大减价,有的东西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即使转换成人民币,都比国内的便宜。人们纷纷上街,掀起又一轮购物狂潮,不过这轮购物不再是买礼物了,而是实实在在地为自己买东西。象不少人老早就想买一些并不急着用的电器时,就专等着到这天去FutureShop, BestBuy那些大的电器行去,常常能获得非常好的优惠。为了能抢到畅销而又数量有限的电器,有些人甚至在凌晨5点开始就冒着严寒在商店门外排队,呵呵,在这点上中外的文化是一样的。精明的商人们又将这个日子延长到一个星期,成为Boxing Week了,好把圣诞节期间进的货都销售出去。 我们对购物没有兴趣,就约了几个在LINC班认识的朋友一起到距离渥太华仅有200多公里的蒙特利尔(Montreal)的唐人街去喝茶。那个城市位于老想从加拿大独立出去的魁北克省,是个法语城市,真正的法文读音应为“梦垂奥”,可不知谁看了那几个英文字母就给翻译成了蒙特利尔,然后我们就一直将错就错了,真该打他的屁股,粤语“满地可”还稍微将就点。我们一行3辆车,Jason全家和Tim全家分别各一辆,我跟徐先生一辆,妻身孕9个多月,不能长时间坐车,就只好呆在家里了。由于我们不熟悉路,每车还带有一个对讲机,随时保持联系,以免迷路了。到达那里的唐人街时,已经快中午时分了,所以就早茶午茶一起喝了。出来几个月了,这才尝到跟国内差不多水准的茶点,觉得真是不虚此行。渥太华虽然也有唐人街,但比起这曾经是第一大都市(现已落后于多伦多)的唐人街来说,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吃过茶点后,就在城里逛了起来,这才见识到了人们疯狂购物的壮观景象。毕竟是大都市呢,商场里面出现了少见的像国内一样的摩肩接踵的情景,很多商店为了保证一定的购物环境,就限制入内人数,要设专人站在门口挡住排在门外的人群。除了人的面孔不一样,仿佛置身国内。 惊险的事情发生在回程的路上,这也让我首次体会到冬季开车的危险。冬天天黑的早,4点多的时候天色就暗了下来,等我们上路不多久之后,夜色就降临了。晚上视线很差,我和徐先生视力都不够好,加上路边的路标都是法文写的,看不懂,所以开不快,慢慢地就落在了后边,出了对讲机覆盖的范围之外。在一个分叉路口,我匆忙之中指错了路,徐先生紧急换道之后,由于路上还有积雪,车子打滑,差点撞到高速公路旁边的防护墙上,幸亏他最终把车刹住了,我们的车就横在下高速的匝道中间,也幸好后面没有飞驰而来的车,否则我们的小命休矣。惊魂未定之中,徐先生赶紧把车开离高速公路,到路边的一个加油站停下喝杯咖啡休息一下。我看到他的手仍在微微的发抖,说如果那个匝道和主干道之间有一个灯柱的话,我们就完了。我很有些后怕,后悔不该瞎指路。要是出了事,家里人该怎么办呢?现在什么事情都还没有做呢,千万可别出师未捷身先死啊。同时心里不停地感谢祖先默佑我这次千幸万幸。等徐先生心情稳定下来,向别人问清了路线之后,我们才又开回了渥太华。 自此事之后,徐先生在随后的春天里搬到西部四季如春的温哥华去做生意了,是否有此事影响的因素,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他不用再在冬天的雪地里开车了。我也从此养成了出远门之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的习惯,事先确定行走路线,免得到时手忙脚乱的。毕竟生命比别的什么都重要。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9 (8) 所有的喧闹和快乐都在圣诞节假期挥霍完了,因此随后而来的新年就显得冷清得多。尽管有很多不甘寂寞的人在竭力营造又一个千年新纪元的气氛,可是这都是人家早在上一年(即2000年)就玩过的噱头,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元旦如何过的都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只记得我们在半喜悦半焦虑的心情之中等待着一个家庭新成员的降临。 渥太华所在的安大略省政府为其所有居民提供了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险,就是去看病(牙科除外)不用病人自己花钱,由政府向医生、医院支付,买药才需要自己掏腰包。药费也不便宜,所以人们还要另外购买商业的医疗保险,以降低牙科、买药的费用。我们新来的移民要来这里生活超过3个月以上,才能开始享受这种免费医疗福利。那这头3个月之内如果本人生病了就或者自己支付诊费,或者购买商业的医疗保险。 但有意思的是,由于加国人口资源宝贵,婴儿都是社会的财富,所以凡是跟生孩子有关的检查服务都是免费的。 因此,在开始我们还没有住满3个月的时候,妻子都是如常去到社区医疗中心进行常规检查,听取孕期知识讲座。第一次去见的是个越南裔的女家庭医生,我们担心可能会有很多医学名词听不懂,请求提供翻译,于是医疗中心找来一个可以说粤语的华人女士为我们翻译(那个女医生说粤语与越南语的“红血球”的发音竟然是一样的?!)。在熟悉了这些名词之后,我们在后来的检查中就再也没有要求翻译了。 孕期的后期,就从家庭医生转到专门的产科医生,那是个挺和蔼而且很豪爽的白人女士,嗓门挺大。B超也频繁起来了,一周一次。元旦节后的那次检查,离预产期还有2个星期,检查医生拿着B超结果,神色严肃地对我妻子说:“根据B超结果,你的孩子太小了,你必须立即联系你的产科医生,让她决定是否要做引产。” 妻子一听,眼圈就红了,焦虑的看着我。我赶紧说别急,去产科医生那里看看再说。其实心里也在暗暗打鼓,我们带着肚子里的孩子万里迢迢地蹦达到这里,一路颠簸,到了这里又没有一个正尔八经的工作,前途还不知道会怎样,妻的心里肯定也是着急的很,不知道会不会对胎儿有什么坏的影响。哎,要是孩子有什么问题,那这一辈子都活得没有意思了。 这里的医生都比较依赖于检查仪器,所以产科医生看了B超结果,又对妻子作了一次检查,就对我们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孩子个子有些小,在肚子里面长的慢,不如让她先出来。你们回去等电话吧,我去通知医院。医院一有空床位,就会通知你们做引产。” 既然她这么说,我们只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家去了。每天妻子在家里等电话,我呢,还得继续打那个数据录入的工。 1月16日晚上,电话终于来了,说就在今晚进行引产,这时候离预产期还有一周。我赶紧请假,带上必要的生活用品还有相机,跟妻子入住医院。这里生小孩丈夫是可以一直守在妻子身边的,既可以给妻子以精神上的支持,又可以亲眼见证新生命诞生的一刹那。医院的条件不错,每个产妇一个产房,里面很开阔,各种医疗设备齐全,还有厕所和浴缸。妻子打了催产针后,躺在可升降的产床上,由于不能再进食了,只能输液。一个仪器连接到腹部,可以通过它听到胎动的声音,还不断地在打印纸上打印出一些波纹,一问才知道那些是胎动和宫缩。护士每隔一定时间进来撕下前一段的打印结果,看看就知道现在到了什么时候,是否正常,一目了然。这里无痛分娩很流行,在开始有几分痛的时候就开始打麻醉药,是半身麻醉的,因此医院里面几乎就没有听到疼的大声叫唤的。 引产的时间很长,一宿无眠,妻子几乎精疲力竭。到了上午的时候,经过多次努力,婴儿才出来,是个有着很多黑头发的女孩。当医生把剪刀、连接妻子和女儿的脐带递到我的面前时,我无暇多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这个重要的仪式,然后紧紧地握住了妻子的手。女儿在护士清理完体液之后才发出一个嘹亮的哭声,然后放在体重仪上,一看有6磅多(约5斤8两),一切正常!我立即轻声地告诉妻子,并把女儿抱起来给她看,她也笑了,如释重负,很幸福的样子。我赶紧拿了相机为宝宝拍下了她生命中的第一张照片,那时她已经蜷着四肢在酣睡着呢。随后护士就把女儿抱到婴儿室去做其他的身体检查去了。在这里我根本就不会去担心孩子会被别人抱错了,因为黑眼睛黑头发的婴儿那天只有一个。由于住院是免费的,所以资源要充分利用,正常分娩无意外情况的话,无论是谁都只能在医院里住两天(如果自己付费的话,要将近每天1500加元!),两天之后我就把她们接回家来休养了。 虚惊一场,打破了我们以前对加拿大医生的迷信。要么他们的仪器或者计算方法不适合于亚洲人(可是北美的亚洲人不少啊),要么就是医生的水平太低。后来我们还有一些就医的经历,越来越感到加国的医疗体系虽然算不错的,但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或者所宣传的那么好,这个地球上本来就没有天堂。 看着襁褓中的小可人儿,我在喜悦之中也感觉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也更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妻子挺过了那么艰苦的分娩过程,以及其后的恢复期,还要承担哺乳孩子的重任。为了妻子,为了孩子,我还有什么不能够克服的呢?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10 (9) 女儿出生后不久,我就收到了一个要求面试的通知。这个职位我是在当地的《渥太华公民报》里面的一个小豆腐块上看到的,递了简历申请之后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就业市场日趋艰难,很多被裁员下来的人都没有被市场消化掉,更何况我这样的新人呢。反正现在还有工打,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就当再多经历一次面试经历吧。 话说回来,经过了多次面试经历之后,我的面试技巧、能力也提高了不少。比如,我把面试中经常会问到的问题列出来,根据自己的情况试着回答,并写下来仔细斟酌修改,然后背下来。这样就可以尽量弥补语言不好的缺陷。面试中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就从容作答,显得比较流畅就会给对方增加一些好的印象。如果对方再问一些其他的问题,那只能是临场发挥,凭自己的本事了。 也许是面试经验增多,心理压力不大的原因吧,这次面试感觉还算不错。虽然对方面试人员包括有老板,项目经理,技术领队3个人,轮流提问题,俺都能应付下来,感觉还不错。但由于以前失败过很多次,心里还是没有把握能拿下这个职位。因为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各公司常常以“没有本地本行工作经验(所谓的加拿大经验)”为理由来拒绝新来者的申请,即使申请者的专业素质完全符合要求。可是如果没有第一份工作,又怎么能获得“本地经验”呢?这不成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悖论了吗? 幸运之神终于光顾了我。两天之后,我收到了那个项目经理给我的电子邮件,说他们同意给我那个职位,但是个合同工,6个月时间。之后视情况来定是否可以续合同。工资不是很多,是此行的入门水平,但比起数据录入是高了不少了。工资多少问题不是很大,关键就是要进入专业领域,就像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会撬动地球一样,我没有他那么牛,只希望能有一个发挥自己专业所长的空间。哦,那一刻的心情,岂止一个喜悦可以形容得了! 我第一时间内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正在哺乳的妻子,她将信将疑,一定要看看原件。带着她逐字逐句地看完那封邮件之后,她情不自禁地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呵呵,好甜蜜呀! 我想,以前她的心里也承受了很多担忧吧,现在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感谢我的女儿,正是她的出世才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运,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生活。以后所知道的情况证明我那时拿到那个职位实在是运气得不能再运气了,比如当时有几十上百个人同时申请那个职位,本地人外来人都有;我是第一个进入那个项目团队的华人;技术领队(白人女士)的先生是一个祖籍台山的华裔,这样她至少是不会歧视华人了;工作中第一个共事的是个给了我很多帮助的善良的印度人;在同期很多其他公司业绩不好大量裁员,许多人苦于长期找不到专业工,不得不再回学校读书,或者回国去了的大环境下,我这份工作的合同期过后却还能够一续再续,以至于持续了好几年。 无论什么言语都无法形容我那时的心情,和对女儿的感谢。我甚至都想跑到雪地里打几个滚,痛痛快快地喊上几声。但为了避免被送到精神病房,我没有那样做,就在心中暗喜吧。 后来我在给一个朋友的电话中把找到工作归于是女儿给我带来好运的时候,他也表示有同感。他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后得到了仕途中最重要的一次升迁,从此官运亨通。我不信神,但从17日女儿出生到29日我正式上班,短短的10多天内完成了我之前殚精竭虑苦苦追求的目标,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也许,的确是有天意吧。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反馈:innayin Bobo羊 0$(VIP 0) 2,0612006-01-17#11 吼吼,我Copy,Paste的好辛苦啊!不过最后的结局真好,不是吗?

评论
2011年6月18日登陆渥太华一年多啦,也算老移民了吧? 超赞 赏 反馈:kinndydu kinndydu 0$(VIP 0) 1,4392006-01-17#12 送分分,支持一下,这么长慢看呀。

评论
是否依旧在等待中成长,我却依然是之前的我. 超赞 赏 B bbjj无官一身轻 29$(VIP 0,#43) 18,1992006-02-01#13 好文

评论
感动呀

评论
后来呢?

评论
​​​ 超赞 赏 007007007 0$(VIP 0) 3452006-03-23#16 女儿出世后,你的工作生活经历是如何进行的?快点继续呀,没有下文日子没法过。继续,bobo头羊,文彩一级棒!

评论
一把茶壶左手,一副鱼杆右手 观深秋山脚枫叶 拂初夏湖畔清风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超赞 赏 高&瘦 0$(VIP 0) 6582006-03-27#17 呵呵,写的很细致生动,把新移民的困惑彷徨-希望永在写的淋漓尽致教育意义~~~现在国内就强化语言和专业学习谢谢bobo羊的zt

评论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The journey ...may be a reward ! 超赞 赏 俸禄xz酒要少吃 事要多知 0$(VIP 0) 4,1632006-03-29#18 好文章,感动......

评论
[SIGPIC][/SIGPIC] 超赞 赏 C csce1519 0$(VIP 0) 542006-04-16#19 顶一下....LZ现在应该是苦尽甘来了吧...

评论
好文章.前几天发现自己DM了,我们想去渥太华呢.这么长的文章,这么好的文章,作了标记,慢慢读.想送花给LZ,可是不知道怎么送?抱歉

  ·中文新闻 UberEats 员工通过他有史以来最简单的送货服务赚取了 6 美元
·中文新闻 《我是名人》明星卡勒姆·霍尔 (Callum Hole) 为澳大利亚海岸带来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加拿大老人金

华人网大家好: 我父母來了加拿大都已經十年啦,開始準備申請加拿大老人金。 本人對這項福利都還好迷茫,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多謝!本人父母居住加拿大已經十年,過去十年,沒有工作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不想在温哥华了想去农村

华人网不想在大城市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大城市,来到温哥华,这房价和工资的不对等更搞得无法呼吸。来加拿大又不是奔着这些来的,加上本人很佛系,现在就梦想找一份WFH的工作到乡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从首尔转机回加拿大

华人网今天送老公先回加拿大,从沈阳出发经首尔当天飞多伦多。 给老公买的是沈阳至首尔 大韩航空的 从首尔到多伦多 加拿大航空 行李在沈阳可以直挂到多伦多 给了两段航程的登机牌 行李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赏花:蒲公英晚期?

华人网郁金香正在凋谢,蒲公英也进入最后的一搏。这个时候,她们已经不像小黄花绽放时那么可爱了(应该说多数人是这么感觉的),但仔细观赏,我还是很喜欢的。心中喜乐,到处都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