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外贸
收票需引起足够充分的重视。如何收对票、收好票,是很多单位处理起来感觉比较棘手,让经办人员感觉比较头痛的问题。有的大型工业企业每月收票量规模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在此情况下,掌握好收票技巧尤为迫切,可使企业少走弯路。收取客户背书转让银行承兑汇票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合格票的标准。这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学习《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从根源及规则上熟知;二、跟相关银行尤其是企业开户行充分沟通交流,学习了解结算方面的行业规则,做到法规与行业规则良好结合;三、财务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传达票据市场的动态及出现的新问题,并定期交流,确保收票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本熟知收票标准后,加之必备的收票技巧,必然会使销售、收票工作顺利进行。
1.尽量到客户处收票,尤其是金额较大的销售款,这样可以现场挑票、换票,避免大量的不合格票流入到企业,导致退票、追证明等后续繁杂工作。对于比较重要的客户,如能实现销售与财务搭配现场收票,收到合格票的概率必然大大提高。
2.选择合适的时机收票并提前沟通好,每月10号、20号左右各一次。月初,客户本月的采购刚启动,不会有太多的票收;月底,则面临大量的票被其他单位取走的情况;跟客户采购人员、财务经办人员沟通好,多联系、多通气。
3.敢于拒绝。收票过程中,发现模棱两可、不太理想的票,坚决要求财务人员更换,多轮的重复未尝不可。站在出票企业角度考虑,不排除客户由于种种原因,会将不好的票优先转付给供应商,而将好票留做他用。当然,这样会导致经办人员不给好脸色,甚至取不到票。另一方面,供应商也不希望对方取不到票,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所以放心大胆地对不合格票予以拒绝,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优质票据资源,减少追证明等后续麻烦。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拒绝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4.结合收款目标收票。如收款目标为800万,客户方面已完成了内部审批程序,而客户没有足量的合格票,是否应该收票?尽管存在大量不合格票,笔者认为还是要收的。如果只收400万,原有的审批单会作废,重新走审批,导致时间过长,甚至无法完成,具体采购人员会很难办,甚至影响后续合作。
5.合理考虑票面金额大小收票。存在众多小金额票的情况下,大金额票应优先予以考虑;当然,大票或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合格因素,但如果得到有效解决,总比处理一大堆看似理想,实则后续处理麻烦的诸多小票更值得选择。
6.结合追证明难易程度收票。如果需要客户的上一手追证明,实现起来会比较容易;如果是需要客户的上几手出证明,难度可想而知。
7.结合背书转让次数收票。背书较多的票,追证明、托收环节出问题的概率较大,这也不是企业希望看到的。
8.结合出票行收票。如果有几张某地农商行、村镇银行出的票且金额不大,是否应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银承宝认为最好还是收国股、城商银行出的票。一来出票行的资质有差别,二来金额也不大,何必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呢。地方小银行无论在实力、资产保值增值、风险把控等方面都差一些。当然,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在监管部门的领导下,尚未出现承兑汇票到期无法承付的情况,但将来也不排除出现违约风险的可能性。
9.尽量要求客户配合背书。很多客户每月会收大量的票,也面临上一手不写被背书人的情况,如果能跟客户沟通好,可以减少手工书写被背书人的工作量及出错的概率。
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电子银行承兑汇票逐步进入了投入应用阶段,较传统的银行承兑汇票,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收取、承兑、背书转让、质押等环节操作简便、快捷的优点,可一定程度上规避从客户处收取纸质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在防范票据欺诈风险等方面优势突出。但电子票也会面临新的情况,其在整个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占比依旧比较低,在市场普及、信息安全等方面需做进一步探讨。
总之,银行承兑汇票作为当前经济活动中较为普及的结算方式,是工业企业必须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的,但其背书转让、贴现等规定相对严格,把握不好从客户处收取的背书转让票,会影响资金安全,使企业处于危险境地。掌握了恰当的收票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亦能有效地促进销售业务,保证资金的正常流动,使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发展的节奏中。 转自票据贷
加拿大电商露天电影首发——葡中双语字幕《中央车站》 http://bbs.shanghai.com/thread-1714999-1-1.html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 加拿大电商做区块链为什么都注册新加坡基金会 目前做区块链项目的客户都会通过注册基金会来作为项目的主体,为什么都在新加坡注册基金会,首先性价比高,而且新加坡市场也比较成熟,项目
·生活百科 惊人的太阳能报价
·生活百科 电力供应商流失并失去特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