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百科“下半场的人生”系列——感悟篇之一
在加拿大
篇篇皆原创,字字亦用心。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隐于是”。 前言:一书,一桌,一杯茶;一人,一悟,一世界。成年人,囿于种种压力,无奈淹没于细节,鲜有机会看全局。好似一个辛苦挥汗的赶路人,被所背负的沉重包袱所压,眼光所及的范围只是双足前那尺寸见方;而当他放下包袱,抬起头来,就能看到那山峦叠嶂,红日当空。近期,自己有幸获得了放下包袱、放眼辽阔的机会。才发现,自己已经默默走过了人生的中点。踏上人生下半场的赛场,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自己在上半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选择其中较为重要的记录下来,供自己时时温习,亦为分享。 感悟一:“巧诈不如拙诚”用一则故事来开始这个话题。资治通鉴卷七十二,记载了一则魏明帝曹叡(魏文帝曹丕之子)与侍中刘晔(侍中是一个官职名称,本意就是“在禁宫中侍奉”的意思,是皇帝的近臣,非心腹之人不可当也)的故事。文言的原文就不贴了,以下用白话来描述:侍中刘晔是魏明帝曹叡的心腹重臣,国之大事都找他商量,出入宫禁,备受恩宠。一天朝会,商议出兵伐吴,朝臣都说不可轻动干戈。退朝之后,明帝召刘晔入宫一对一商议,刘晔建议明帝出兵讨伐,并详细出谋划策。而后明帝又召其他大臣商议,其中有另一个比较亲善的大臣杨暨,劝阻出兵非常坚决。明帝说:“你是个读书人,不懂军事,怎么就如此坚决说不能出兵呢?”杨暨说:“我的确不太懂军事,但是侍中刘晔非常懂行,我和他多次交换意见,他坚决不同意出兵,并把我说服了。陛下可以把他叫来,当面询问。”明帝说:“这不对啊,刘晔亲口告诉我可以出兵。我得把他叫来。”很快刘晔召至,明帝当面询问,但刘晔一句话不说。几天后,明帝再次单独召见刘晔。刘晔责让明帝说:“对敌国出兵,那是国家最重大的谋略。陛下与我探讨这个问题,我是惶恐之至,连晚上睡觉说梦话都怕泄露秘密,怎么敢和其他人说出真相呢。陛下现在如此操作,我恐怕敌国早已经知道且有所准备了。”明帝闻言,亦有悔意。刘晔出宫后,立刻告诫了杨暨,杨暨也很后悔。事后,有人就向明帝进言:“侍中刘晔不是忠臣。他这么做,其实就是迎合陛下的意思说话。陛下可以找机会故意试试他是否如此。”明帝此后几番尝试,故意把自己的意思反着说,发现刘晔果然都赞同自己。从此,明帝开始疏远刘晔,并改授他外部官职,不再参与内部决策。很快,刘晔忧愁而死。这个故事信息量非常大。人君的恩宠、猜忌、善变,人臣的奉迎、奸佞、无奈,但这些不是这里要说的重点,重点在于刘晔。从整个故事分析,他算得上忠臣,完全忠于君主,忠于国家,但结局很悲剧。究其原因,就是他的为人处世,更加偏向于“巧诈”,而放弃了简单的诚实;他既想履行对人君的忠诚,又想维护与同僚的关系,最后造成了两头皆失的局面。倘若他在人君面前说了真话之后,面对他人询问时做到始终缄口不言,全程不反复变化,那结局可能会好得多。“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人生中遇到的任何人、物、事,无论其当时如何七十二变,最终都会回归到其本来面目,仅仅是时间长短而已。每个人都会面对复杂的局面,面对利益、诱惑、欲望,很多时候需要做出两难的抉择,但对人、对事、对己只要牢记“巧诈不如拙诚”的原则,就能始终走在人生的正道上;而临时一个“机灵”的谎言,需要事后无数的谎言去循环、去升级、去弥补,最终仍将被事物的真实情况所击碎。故事自己二十多岁就读到了,道理在自己三十多岁才真真切切体会到,惭愧!本质上,这就是人生的唯物论。 感悟二:谦逊是人生道路上的“安全带”读史书,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历史上前后表现截然相反的君主非常多,而且都是明星帝王。给大家列举一下:商帝辛:即商纣,在位前期重视农桑,开疆扩土,后期酒池肉林,鹿台自焚齐桓公:齐国君主,前期任用贤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期宠信小人,国内大乱,死后无人收尸,虫蚁噬体梁武帝:萧衍,前期改革前朝弊政,南朝安定,后期沉溺事佛,任用宵小,“侯景之乱”中病饿而死前秦天王:苻坚,前期信用王猛、打击豪强、发展生产、统一北方,后期刚愎自用、为政混乱,淝水一败,分崩离析,身死国灭唐玄宗:即唐明皇李隆基,历史上最有名的“逆转型”统治者,发动政变驱赶外戚后登基,任用贤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创“开元盛世”;后期天宝年间,内宠杨玉环及一干外戚,外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奸臣,引致“安史之乱”,盛唐就此终矣在感慨这些天之骄子“逆转”自我、痛失好局的时候,每个人其实也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虽然没有像帝王将相那般大风大浪,然而人在社会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资历的积累,会逐渐获得尊敬、荣誉、名声、职位等,这种线性发展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而随着人往高处去,心也就逐渐飞离了地面,从刚刚踏上社会小心翼翼的职员,慢慢变成为人追捧的领导,骄与傲会或多或少地占据人的内心,进而映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细节之上。而这,往往就是要出问题、栽跟头的时刻。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谦逊这条“安全带”,它能带来对自身清晰而准确的定位,它能带来关键时刻所必须的平常心态,它能保持理性客观的分析能力。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其中有关扫地僧的情节就蕴含着这个大道理。那老僧见众僧上来,全不理会,继续说道:“但如练的是本派上乘武功,例如拈花指、多罗叶指、般若掌之类,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愈隐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大轮明王是我佛门弟子,精研佛法,记诵明辨,当世无双,但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终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种的戾气。 ——金庸《天龙八部》第四十三回小说中,武学的增强,必须辅以佛法来化解戾气,才能再进一步;现实中,能力的提高、地位的提升、自身的发展,必须伴随为人处世更加谦逊的态度,方可再上层楼。这个谦逊,是真诚发自内心的,是对人生前进发展终极道理的认可和遵从,任何的伪装都无法逃脱现实的检验。毛主席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苻坚最为倚重的谋士王猛,临终上疏曰:“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资治通鉴卷一百四)现在明白了,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生活百科 房屋风力发电。
·生活百科 间隔计与智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