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新闻从恋爱到怀孕,还在骂马思纯干嘛呢?



在加拿大


马思纯和张哲轩在英国被拍了。

从几个月前被爆怀孕到现在,马思纯方还没有正面回应过这个问题,而这次被拍,再结合她在照片中的状态,很快又有新的言论被推到大众面前:马思纯正在英国待产。

至于是真的有料还是添油加醋,谁也说不好。

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她又被骂了…

童年与人格

在圈里吃瓜这么多年,羊其实没见过哪个女星能被吐槽得这么惨且范围宽广:从长相到到性格到身材,再从择偶标准到择偶态度到恋爱观,马思纯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是吐槽阵地。

而张哲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风向。

对张哲轩的讨厌,使大家忽略了马思纯身上的其他特质,从此以后,她的槽点几乎只剩下了一个:恋爱脑。

有背景的美貌富家女X油腻的滚圈“万人嫌”?

流量密码的背后,其实是马思纯自己的恋爱博弈。

在某种程度上,羊其实是理解马思纯的,因为我们谁也不能否认恋爱的美妙,这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生理本能。

科学家很早之前就证实过,我们的大脑底部其实有一个很微小的活跃区域,它与欲求、动机,以及渴望有关。

这个区域的细胞可以制造多巴胺,通俗点说就是一种天然的兴奋剂,特别是在恋爱时,这些细胞会比往常更加活跃。

而这些多巴胺不受情绪控制,并且会对我们的意志及记忆产生一种抑制效果,模糊我们的正常判断,所以,热恋中的情侣总是会给旁人一种“失去理智”的感觉。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具备恋爱脑的潜质。

人人都能成为恋爱脑,但并不是人人都是恋爱脑,怎么这么巧被马思纯赶上了?

学术界对恋爱脑的定义是痴迷型依恋。

但关于我们会爱上谁,选择和怎样的人共度一生,其实没有明确的路径,专门研究人类情感的心理学专家给出了几个要素:社会因素,经济水平,以及最关键的童年经历。

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家庭咨询师DR.MLLAN就曾说,每个人爱人的方式是由个人幼年时期的行为而断定的。

而恋爱脑人群普遍有一个共同特征:自卑导致的安全感缺失。

从本质上来说,安全感来源于两个方面:金钱和爱。

在马思纯之前,圈里也有几个比较出名的恋爱脑。

羊拿不到20岁就跟着冯轲最后还在粉丝面前“逼婚”的张靓颖举例,她就是童年经历受害者的典型——

父亲重男轻女,疏远她,母亲又没钱,她迫不得已要为了每月100元的生活费求父亲“施舍”。

父爱的丧失以及生活的困窘不断侵蚀着她,她的内心被焦虑和脆弱笼罩,缺乏一种能让她安心下来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她很容易对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冯轲产生依赖,她要的不仅是爱情,还有超出爱情之外的安定感。

马思纯是个特殊情况,她家庭美满,不缺钱不缺爱,却同样自卑渴望救赎。

在心理学者KAYE YORKOVICH提到的爱人方式中,马思纯属于祈求者人格。

“祈求者”通常成长于一个过分保护或过分偏激的家庭中,从孩童时代起,他们就会在父母面前做乖乖仔,从而避免与父母的矛盾产生。

而马思纯的妈妈,恰巧有很强的掌控欲。

马思纯的家庭教育带着某些偏执性,她的少年时代完全是在顺从中度过。

家人要求她必须听话懂事,做事之前要为别人考虑,来到北京后,妈妈又给她立下了很多规矩,其中就包括了门禁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回家甚至比在学校还要拘谨,在家里,她连吃饭都要先等长辈动筷。

这是非常极致的中国式教育模式:父母不仅想“照顾”你的现在,更想“掌握”你的未来。

马思纯的妈妈,甚至一度把自己当主持人的梦想寄托到了女儿身上。

在叛逆的青春期,马思纯一直是顺从长辈意志的乖乖女。

而这种人格的小孩不喜欢冲突矛盾,比起处理纠纷,她们更擅长于说服自己或低头认错。

在自我和个人需求的被否定中,逐渐形成了懦弱、自卑的人格。

“恋爱脑”马思纯

周冬雨在接《少年的你》时曾和马思纯讨论过剧本,当女主被同学校园霸凌,用篮球砸了后脑的那一幕,周冬雨问:她为什么不回头?马思纯说:不敢。

马思纯经历过真实的校暴。

家庭带给她的软弱性格,再加上本就偏胖的身材,使她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对象。

初中时,班里有个女孩格外针对她,那个女孩每次路过都要挤兑她的身材,运动时也要嘲讽“胖子”的跑步能力。

青春期的马思纯,是在打压声中长大的,一部分来源家庭,一部分来自校园,但归根结底,是过于霸道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她不懂如何正确对待自我。

从小到大,她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听话懂事,让父母满意。

即使面对校园暴力也是如此。

来北京定居后,马思纯偶尔会和老家的好朋友写信,但是每一次都会被那个女孩提前拿走,一字一句地在班里大声朗读,欺负得最过分时,她甚至往马思纯的杯子里倒粉笔沫和抹布水。

马思纯在学校被欺负哭了,但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只是让她“不要搭理闲人”。

家人总让马思纯听话,但听话到了极致,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人格,变得没有主见,脆弱,习惯性承受打击。

如果说在这种家庭模式下成长的马思纯此前一直顺风顺水,那这个女孩的出现则成了她不自信的开端,就像是有人在她平静的青春里砸下一块巨石,石头太大太沉却没人帮她一起打捞,最终只能任其坠落。

她的恋爱脑不是后天养成,而是在这种年复一年的消磨中日渐沉溺——

她和缺爱家庭里的小孩一样,性格敏感卑微、擅于讨好,她总想让别人满意,表现在生活当中就是不想麻烦别人,甚至在高速路上,她可以为了给司机省事儿憋一路的尿。

而这种人格,放在爱情里会表现得更加强烈。

马思纯和欧豪谈了一年多,接《左耳》时,看到女主是马思纯后欧豪的第一反应是:黎吧啦有这么胖吗?

欧豪喜欢损马思纯,喜欢叫她胖子,胖吧啦。

虽然本就因为身材自卑,但马思纯从没真的对欧豪动气,她总在感谢欧豪,感谢欧豪陪她健身,陪她减肥,陪她成为更好的黎吧啦。

她早已经习惯了放低姿态,而不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前面。

马思纯的好友也说,在恋爱中她总是下意识放低自己。

马思纯是很少感受到被爱的。

家人的爱总是内敛又严肃,比起说爱,他们更愿意“遵守规则”,这导致马思纯成为了一个矛盾体:她一方面想要叛逆,一方面又不得不恪守传统。

她的理想型是那种有江湖气息的人,哪怕书读得不多,但那种经历过人生百态的感觉,恰好能跟她互补,所以不管别人觉得张哲轩如何油腻如何渣,马思纯都不在乎。

这种被大家骂成眼瞎不听劝的恋爱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马思纯的主动选择:她能在张哲轩身上看到青春期少年该有的影子,她把自己对叛逆的向往,投射在了恋爱对象身上。

但同时,她又没法完全走出家庭带来的影响。

他们家的价值观有些刻板完美主义,甚至当初马思纯接黎吧啦这个角色时,妈妈和姥姥就曾因角色是坏女孩而提出反对。

在马思纯的家庭模式里,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所以不管她怎样渴望叛逆,还是会下意识地保持较为传统的中国式观念:追求圆满。

于是,你总能看到马思纯说一些魔幻爱情宣言,特别是那句经典的“女人可以用爱改变男人”。

圣母到极致了吧?但很真实。

这种恋爱脑就是“完美教育”和“迟来的叛逆感”夹杂在一起的成果:我要刺激,也相信童话。

放过马思纯吧

马思纯非常想结婚。

十几岁的时候,她曾写下自己的人生梦想:写一本书,导一部电影,开一个火锅店,嫁一个好人;拿金马奖的时候,她站在颁奖台上说,妈妈,你知道的,我特别想结婚。

但人们却说:马思纯?她比较适合和脑子恋爱。

讲真,有点太毒了。

羊之前在写娇妻文学的文章里说过,在不了解别人的人生前,其实没有资格给她下一个绝对的定义。

我们成天骂恋爱脑的人眼瞎,可恋爱脑真的有错吗?

阿娇曾选择性无视赖弘国出轨,大家骂她嘲讽她,可从小寄人篱下的她最渴望的就是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

恋爱脑的人大多是需要被填补的,童年欠缺的东西,长大后会想要从另一个地方得到。

而马思纯的恋爱脑,也是多方面因素下必然的结果。

过于严格的家教下,马思纯除了产生自卑讨好型人格,更有个人价值感的丧失。

而爱情恰好是这个世界上最刺激的情感,它可以调动起我们所有的精神感官。

研究者也说,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情感,一个找不到方向的人,通常愿意在爱情中寻找自我。

能被叫做恋爱脑的人,对待爱情通常是不理智的,但羊其实蛮佩服马思纯,因为她说过一句话让羊记了好久——

“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我不怕受伤。”

听起来有点莽,可这确实是个很牛X的技能。

在这个人人都重视物质的世界,相信童话的人,你可以笑话她傻,却不能否定这份勇气。

《简爱》里说,在爱情中,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双方需要心理和能力上的势均力敌。

这是大部分人认同的观点。

可羊却更喜欢罗翔老师说的:爱情其实是没有技巧的,有的只是珍惜、忍耐和缘分。

爱情不是工作,哪来那么多的方法论。

同理,恋爱脑也没有治疗手段。

在彻底与自己的童年、性格和解之前,去经历,去感受,去在现实的摩擦碰撞中成长,才是唯一的解药。

骂马思纯干嘛呢?

就算我们自认为了解别人的品德,但在故事真正完结之前,没人能真正预测到走向。

毕竟,人生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



  ·新西兰新闻 警方用DNA调查北岛乡村尸骸 当地56年前有儿童离奇失踪
·新西兰新闻 北岛消防员处置车祸现场 发现死者为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