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新闻上海老人打疫苗热情高涨 人多一倍排长队 备用针用光



在加拿大


参加社区老年人疫苗注射专场,是78岁的傅文官疫情后第一次敢走出家门的理由。在此前一年多时间里,他每隔几个月就会联系上海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杨小云,问得最多的就是“我现在能打疫苗吗


60岁以上老人排队打疫苗

80后杨小云是新虹街道爱博三村社区的家庭医生,是社区不少老人打疫苗前会咨询的第一个人。

6月初的上海,一些竖着“60岁以上新冠疫苗接种”提示牌的疫苗接种点已经开放。“队伍排得一天比一天长。”一位接种点的志愿者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期发布的《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科普问答》提到,“接种加强针重症和死亡风险可降低90%以上……建议还未接种疫苗或未接种加强针的老年人,若无新冠疫苗的绝对禁忌证,要尽快主动接种新冠疫苗。”

疫情之中,老人们对于疫苗接种的热情陡然上升,但不是所有排在队伍里的老人都做好了准备:杨小云曾在新冠疫苗注射的队伍里看见,一位60多岁的阿姨来回排了三四趟,每当要轮到时就抽身离开。她紧攥着还没签字的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每遇到一位穿白大褂的人,就上前讲述一遍自己的病情……

在疫苗面前跃跃欲试,却又难以下定决心。五六月的上海,这样的矛盾,发生在许多老年人身上。


5月13日,上海闵行区爱博三村社区老年人新冠疫苗注射专场。汤莉君供图

“人多来了一倍”

原本报名接种疫苗的老人是80多人,但接种当天却来了160名要接种的老人,最后连备用针剂也都用光了。

爱博三村在疫情后5月13日的第一场老年人疫苗专场排起百人长队,对于这一盛况,社区党总支书记汤莉君承认自己“有点预感,但还是超乎预计”


5月13日,上海闵行区爱博三村社区老年人新冠疫苗注射专场。汤莉君供图

爱博三村是上海闵行区一个2010年建成的中型社区,有居民625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了近四分之一。从今年3月中下旬开始,爱博三村出现了零星的疫情,感染人数最多时达到了20多人。那段时间,汤莉君每天陆续会接到一些社区长者打来咨询疫苗注射的电话。“我一针都还没打过呢!现在要怎么办?”有老人在电话里诉说。

小区有不少都是拆迁房,住户们原本也都是附近一个村的,也算是半个熟人社会。或许正是因此,老年人想要注射疫苗的情绪在社区里传播得很快。

杨小云记得,有一次她在给居民做核酸大筛,仅一上午手机就显示有十几个未接来电号码。回电才发现都是社区里的老人打来的。他们诉说自己出现咽喉痛、咳嗽等症状,担心自己被感染。有一位阿姨连续几天打电话寻求杨小云的安慰,不断诉说自己感染新冠的“疑似症状”,并询问是否合适打疫苗。

5月初,爱博三村疫情得到控制被划为“防范区”,此时社区所在的新虹街道正在筹划给防范区老人点对点打疫苗。爱博三村成了街道第一个主动报名的社区。

第一场疫苗专场时间确认后,一切都按照老人的习惯开始布置:楼组长提前几天一家家上门通知接种消息,楼组长大部分也都是老人,话说起来更能共情;疫苗接种点选在了空气相对流通的社区公共大宴会厅,这样可以就地取材,在排队等候接种的地方提前摆放一排排餐椅,方便老人排队时歇脚;一接到报名数据后,汤莉君就向街道防疫办申请:注射现场要比报名人数再多配置些疫苗针剂——种种细节安排,都意在接种当日能获得更多老人的“眷顾”。

这个目标在现场迅速达成了,报名的老人全数到场,还有不少老人听到消息后,临时起意加入队伍。

傅文官那天就排在这个打疫苗的长队里,在慢慢靠近分诊台的人流里,他足足等了1个多小时。其实他前面只有20多位老人在等候预检,但大家都在向分诊医生不断描述自己的病情细节,有的还会反复确认医生意见。

傅文官很能理解队伍行进为何“慢”——大家都是抱着想打疫苗的决心来的,可老人大都身体底子不好,顾虑是难免的。其实注射新冠疫苗以前,傅文官就有定期注射一些老年人易感染疾病疫苗的习惯。每年冬天来临前,他会去注射流感疫苗。但他拖到现在才来打第一针新冠疫苗,也是因为去年冠心病加剧后,他重新安装了起搏器,身体指标一直不稳定。

那天63岁的侯月秀也在队伍里,因为她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纠结了一年多也没打疫苗。这期间她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疫情后更是变本加厉,她除了做核酸外根本不敢下楼。“以前哪里会这样?我退休后去过15个国家旅游,护照也用掉了好几本……”侯月秀说自己来打疫苗的原因,就是想以后敢出去走走。

在另一个老年人疫苗注射专场,60多岁的老沈自称是在“补打第三针”,原本他看到注射疫苗后也会感染病毒的信息后,就不想打加强针了。但4月份他爱人也感染了新冠病毒,这让作为密接者的他决心补上最后一针。和老沈讨论问题的同龄人阿方是一个多月前从方舱回来的康复者,她对注射疫苗只有笼统的概念:“建议上写的是感染过的隔半年再打,但我还是想要出去玩的,想要去见朋友的,就把第三针打了。”

傅文官发现那天来的老人,不少就是社区原本打疫苗的“困难户”。谈及这些老人注射疫苗最大的动力来源,大部分人不约而同提到了几个字——“在上海疫情以后”。


6月3日,杨浦区五角场街道老年人疫苗注射专场等候区。杨书源 摄

不安与勇气

侯月秀这趟出发前让做药剂师的儿媳妇测量了血压、血糖:高压没超过130,空腹血糖5.6。她松了口气。

她是和准备注射第三针的爱人一起报名的,儿子也全程陪同。医护人员询问她想注射哪款新冠疫苗,她立即表示:“我就想要最安全、最好、最贵的那种,自己出钱也没关系的。”

这种心态,在老年人疫苗注射现场极为常见。6月3日,记者来到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第一场老年人新冠疫苗注射现场。人群中有一对老夫妻,妻子是陪丈夫来打第二针的。因为丈夫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妻子对青霉素有药物过敏史,两人约定每次打新冠疫苗都是一个先打,另一个隔几天再打。“如果两个人一起注射的话,害怕两个人都有不良反应了没办法互相照顾。”陪爱人来打针的阿姨解释。

一位75岁患有糖尿病的阿姨是来注射第一针的。她选择了留观区一个最偏僻的角落落座。听到医生在注射时让她多喝水的医嘱后,她拿着矿泉水却不敢摘口罩,手一直放在瓶口。后来女儿把她座位朝着背对人群的方向调整了一下,她迅速摘下口罩喝了几口水。在那以后的半小时留观时间里,她始终背对着人群没说一句话。

老人的担忧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有的老人确实还不适合接种。那天排在傅文官前面的女士因为身体状况被劝返了,傅文官有些惴惴不安,但他还是如实告知医生自己这几天胸口有点闷,还有感冒症状,医生建议他先回家调整。

我有点灰心,白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报名的时候身体还好好的。”傅文官又恨又恼。

爱博三村社区160名报名的老人,有30多位因为身体条件还不达标被劝了回去,最终完成注射的老人是128位。在这次老年人注射专场后,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疫苗接种率在65%左右,上升了近10%。

就在3月以前,爱博三村60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注射率还在56%左右徘徊——这个数字无论和全国还是上海市的老年人疫苗接种率相比,都还差了一截。

2021年3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提到“60岁及以上人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从Ⅰ/Ⅱ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该人群疫苗接种安全性良好,疫苗对60岁以上人群也会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建议接种。”

爱博三村老年人新冠疫苗注射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去年一整年,社区的公告栏、微信公众号、楼道微信群里隔三岔五就会发布新冠疫苗接种信息。汤莉君知道有的社区为了激励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打疫苗,会把疫苗接种率公示在楼道的公告栏里,比如“该楼道疫苗接种率低于70%”。

去年,在经历了四五轮入社区定点注射新冠疫苗以后,爱博三村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提高很多。还没接种的老人大多是有基础疾病的或者本就讳疾忌医的。为了给这些老人“清障”,汤莉君和几位社区干部承诺,只要有老人想接种疫苗,他就开私家车护送去街道指定注射点。

“上过我车的老人大概有七八十位,三分之一的人在车上也还没下定决心,就想找医生再判断一下。”汤莉君说。但无论当时社区、基层医务工作者对疫苗接种推行得有多细致,总有老人还是不敢行动。


5月13日,上海闵行区爱博三村社区老年人新冠疫苗注射专场。汤莉君供图

“不良反应”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去年4月,当父亲从单位拿回需要家属签字的告知书,杨小云也曾签下“不同意接种”。

杨小云当时的顾虑是,当时在上海接种疫苗的老人还很少,她虽是学医的,可作为女儿她希望父亲能万无一失。

父亲看到后急了,立即表态“这是国家给我们老人的福利,我要接种!”在父亲的坚持下,杨小云陪他去注射了第一针新冠疫苗。

“我是医务工作者,也是最早注射疫苗的一批人。可这件事放到我父亲身上,我的心态和认知都需要慢慢转变,更不要说普通老人了。”杨小云由此想到。

从那以后,杨小云面对老人关于疫苗接种细碎繁琐的问题更有耐心了。她会特别关注央视新闻联播里口播的全国新冠疫苗老年人接种数据。有时她会把这些数字转述给找她咨询疫苗事宜的老人,“只有让老人觉得大部分同龄人都在注射时,他们才会有安全感。”

杨小云后来也慢慢理解了老人们的逻辑,对于疫苗注射他们最担忧的事情,其实集中在所谓的“不良反应”。

5月13日爱博三村那场疫苗注射的留观时间里,一位60多岁的叔叔不愿意坐在留观位置,直接拉了一把椅子坐到了保障医生面前。医生询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他摇摇头,然后他指着医生身旁的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急救设备解释说:“我坐在你旁边,我有高血压、冠心病,现在打了疫苗,如果我有什么不舒服,你可以第一时间抢救我。”

“注射完新冠疫苗,担心不良反应向我咨询的老人起码有20多位。”杨小云说大部分来咨询的老人只是预防性了解,并无实际不良反应,即使有些身体不适的大多就是手臂酸痛,身体乏力。

其实《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科普问答》已经指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发生率略低于60岁以下人群报告水平,绝大多数是一般反应,少数人属于异常反应,个别受种者发生了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异常反应,但严重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可很多老人还是无法理性对待,甚至有老人跑来问杨小云:“听说打了新冠疫苗以后会得肺炎,这是真的吗?”

“每次打疫苗以前,我就觉得身上开始酸痛了,整个人都会心慌,我属于不太适合打疫苗的人。”侯月秀描述。去年下半年她眼看着社区和她一起跳广场舞的伙伴们一个个都注射了新冠疫苗。每次一听说谁去注射了第一针,她都要凑上前去问:“你感觉有什么不舒服吗?”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积极的。她好几次有过要马上接种疫苗的冲动,但又劝住自己:“他们都是健康老人,我比他们体质差。”5月小区刚被划定为防范区以后,她也想出去透口气。但当她想到自己还没打疫苗,只好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在空无一人的小区迅速兜一圈就回家。

也有老人拿不准在注射疫苗后突发急病,究竟是不是接种后的不良反应,需不需要停止后续接种。63岁的王海琴(化名)在去年初注射完第二针后不到12小时,感染了带状疱疹。那段时间,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王海琴一直在琢磨自己得带状疱疹的原因,她想到了她当时家事缠身,本就是透支状态。注射疫苗可能只是诱因。现在即使是最亲近的朋友来咨询她打疫苗的经历,她也无法将这次带状疱疹归为“不良反应”。“我只能如实告诉她们我的情况,但我真的不敢再去打第三针了。”王海琴说。

什么样的老人可以注射疫苗?除了对照接种指南和老人客观的身体条件以外,杨小云心里还有另一根弦:在接种前的预检时,有老人除了客观病情外,还会反复提及“好像哪里酸痛”,再伴着老人煎熬的表情,她明白对方在心态上还没准备好。她常会宽慰:“要不调整下身体再来?”她很清楚一旦老人在接种疫苗前就出现心理抵触,那么在注射疫苗后一旦出现任何生理反应,他们都会把后果无限放大,反而让他们后续接种第二针、第三针疫苗时心理包袱更重。

杨小云发现有的医生为了少承担职业风险,常会在给出老人接种与否的判断后再加一句“注射与否由您决定,责任自负”但杨小云知道老人一旦听到这样的表述,大概率会被劝退。所以对符合注射条件的老人前来咨询,杨小云尽量给予明确回答,“行或者不行,都是爽气的判断。”


6月3日,杨浦区五角场街道老年人疫苗注射专场现场。杨书源 摄

标准之下的“底气”

从去年4月开始,杨小云开始频繁参加区里组织的新冠疫苗接种技术培训。“那时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刚开始,培训的要点也在于不断根据老人的接种实践,更新细化接种标准。”她回忆。

杨小云一直记得何海(化名)来找她的样子:他由爱人推着轮椅,拿着长期服用的华法林药瓶,迫切地询问自己是否可以注射新冠疫苗。75岁的何海是一名冠心病、脑梗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杨小云劝返过他两次:第一次是当时老年人疫苗注射工作还没有开始,第二次是综合他的病情及服药情况,对照当时的注射指南,还是不符合接种要求。

但十几天后,杨小云收到了更新版本的疫苗注射指南,她发现在这版细则中,“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冠心病患者”从原本的暂缓接种人群中被划去了。她赶紧主动联系何海,让他在去年6月完成了第一针疫苗注射。


6月3日,杨浦区五角场街道老年人疫苗注射专场现场。杨书源 摄

目前杨小云主要参考的疫苗接种工作手册里,“常见慢性病筛查”一栏,对于高血压症、糖尿病患者等符合注射标准的指标范围做了明确规定。但很多相对少见的慢性病患者究竟是否可以注射疫苗,还是需要凭借医生的经验判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肿瘤患者在康复期的接种问题,我们只能根据个体情况定夺。”五角场街道一位疫苗注射现场的医生说。

互联网医学平台“丁香医生”的医学总监魏玮发现,各地在国家统一版本的指南发布后,也会出台许多地方性的接种操作指南。很多时候,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对待老人注射疫苗这件事上更加谨慎。

“我们常在丁香医生关于新冠疫苗科普的文章后面发现,网友讲述自己父母去打新冠疫苗,被接种点医生劝返了,最常被拒绝的理由是老人在恶性肿瘤术后恢复期。”魏玮猜测,这和指南中对很多可注射疫苗的慢性病判断标准说得相对概括有关,比如“慢性病药物控制恢复良好的情况”应该如何界定?也很难有统一标准。

针对这个问题,魏玮建议可以把各类慢性病患者注射新冠疫苗的标准厘定得更具可操作性。比如2021年发布的《乳腺癌患者新冠疫苗接种中国专家共识》就明确了乳腺癌患者在病程中如何注射新冠疫苗的问题。“如果针对各个专项病,都能由专家组出台疫苗注射指南,许多老人纠结的问题或许能有更科学的参照系。”魏玮提示。同时,魏玮还建议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披露目前新冠疫苗注射后不良反应案例、全程注射疫苗后的保护效率追踪。“这会让更多观望的老人行动起来。”他说。

新冠疫苗注射标准的不断更新细化,是老人走向疫苗接种点的底气。

直到现在,每隔一两个月杨小云还是要参加一次区里组织的新冠疫苗接种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她的手机里装着“人民好医生”的APP,一边在培训后强化学习、完成学习效果测验题。杨小云记得她在培训中收到的第一版疫苗接种指导意见中,对老年人的限制条件很多,“必须是在80岁以下的健康老人,无基础疾病,7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还需要家属陪同,甚至连白细胞的指标不得低于多少也有规定。”但这些限制条件在后期的培训中都慢慢不再做硬性规定了。

5月底,傅文官收到了社区将为老年人开展第二场专场疫苗注射的消息,感冒痊愈后的他再次报名了。“这次再不打就真的落下了。”傅文官所在的楼栋里还有十几位老人没注射疫苗,这次有几位也报名迈出第一步。这场疫苗注射汤莉君一共收到了100位老人的报名信息,在爱博三村这样的老年人接种专场近期每隔10至15天就有一次。

在这个盛夏来临前的上海6月,已接种完第一针疫苗的侯月秀会,在傍晚热闹时分去小区周边转转了,而傅文官还在等待一次顺利的新冠疫苗注射。



  ·生活百科 惊人的太阳能报价
·生活百科 电力供应商流失并失去特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