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新闻上海市民暴雨中激情搓澡?卡在这个时代 过往不会再来…



在加拿大


无声无光|维舟:过往的日子不会再回来

07/02/2022

我们丧失了过去,现在又没有了未来,只剩下“现在”这个孤岛。

6月29日,上海在解封四周后终于开放堂食,今天起又开放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室内场所。这一次媒体上倒是没怎么渲染“上海的烟火气正在回来”(大概因为5月里那一波翻车了),但确实有人半是伤感、半是欣慰地觉得,过往的日子一点点回来了。

其实并没有。过去的就是过去了,它不会再回来。

当然,怀旧是可以理解的,当你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恐惧时,要克制住自己不去怀旧,那需要一种无情的清醒。本质上,怀旧是对现实的委婉的否定,因为它潜在的意味是:最好的未来也比不上以往那样。就此而言,所谓“烟火气正在回来”在宣传上是双重失败——不仅是它没能证明往日重现,而且就算重现,也含蓄地承认了当下不如往日。

就像做了一场梦,疫情就这样说走就走了,但也没人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卷土重来。如果任何梦想随时可能被打碎,那未来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至少不值得憧憬。经历了这些,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黑格尔的洞见:未来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如果说几年前,未来还曾因其不可预知而令人兴奋和期待,那么现在则令人恐惧和畏缩。乐观已经显得不合时宜。

我们丧失了过去,现在又没有了未来,只剩下“现在”这个孤岛。用纳博科夫的话说,“现在只是过去的顶点,未来并不存在”。这可能是某种中国式的存在主义困境:由于通往过去和未来的桥梁都断裂了,它们也不再能为当下的生活提供意义,人们被迫要通过当下的行动创造意义,毕竟无意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也正因未来毫无意义,只能过好当下每一天,人们反倒从日常的重负中解放出来。6月29日,上海突降暴雨,不少市民雨中当街搓澡,很多人在议论之余,又不知如何理解这种行为。在我看来,这是社会心态变动的征兆:据说唐山大地震后幸存的很多老人都不再储蓄,转而信奉“及时行乐”的哲学。当下也正是如此:既然没什么可期待的了,那还不如过好当下,如果你感觉不错,那就去做吧!

这些天来,我时常有一种“从彼岸回望”的感觉:虽然生活在当下,但我忍不住想,数十年后自己(如果能活那么久)将如何回忆这段时光。我在意的并不是彼岸世界本身,而是拉开一段距离审视当下。这就像是从未来穿越回来,卡在这个时代里,除了灵魂出窍之外,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暂时离开。

通过这样的回望,至少可以看清一点: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条无始无终的长河中的一段。《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一书中说,我们其实都“生活在中间”,因为生死其实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虚构的叙事是闭合的: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其间出现的各种纠葛在结尾里得到了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总是(或者也许并不经常)有闭合的因素——也就是在死亡之前没有。我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中间”,我们在其中工作、娱乐等等。

中世纪的基督徒也曾把自己所处的时代看作是基督第一次降临与第二次降临(那就是作为世界末日的“审判日”)之间的一个中间期(所以称之为“中世纪”),一代代人就这样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只是由于世界末日一再延期,对人们来说已无实际意义,最终,思想独立的新人才渐渐生发出来,他们相信人有能力控制和改善自身的处境,进而探索并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当然,现代人也早已没了文艺复兴人的那种乐观,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现代社会之复杂,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所能理解的程度,遑论掌控。更有甚者,有时人们赫然发现(并不总能),自己没能控制外部环境,反倒被那个外部环境所控制了。

实际上,知识无法解决当下的生活困境,这本身就构成许多人的困境。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米尔斯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已经看清了这一点:

在今天的世界上,一个人对事态的把握程度越高,他的思想就越少冲击力。如果一个人知道的越多,灰心失望的情绪也越大,那么,它只能说明知识的权力正在一步步缩小。对能够预见的事情无力进行控制,往往会使人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

在经历了这两年的疫情之后,想必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个我们无力控制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理解我们自身的处境,并在短暂的人生中尽可能地活出自我。

我理解很多人寄望于“往日重现”的那种不由自主的心愿,因为当人们失去太多时,回忆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自我意识。然而问题在于,这样一种生活是停滞的,归根结底也是缺乏想象力的,这意味着,人们看不到生活的其它可能。

当你只剩下现实,而现实却既无聊又缺乏安全感,这样一种心态可能会召唤出不同的行为:及时行乐的解放感、沉湎于回忆的乏力感,又或者,某种“岁月静好”的生命悬置状态。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人们想要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

很多人都嘲讽“岁静派”只是抬头不看现实的鸵鸟心态,但它仍然构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那就不能不加以正视了。有一点被广泛误解:“岁月静好”看似幸福安稳,但其实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痛苦认知,只是出于麻木感和逃避痛苦的本能,人们才试图视而不见,专注于营造一个自己能掌控的小岛。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逃避现实的倾向毕竟是有情可原的,人们需要在巨大的外部不确定性和内在焦虑之间找到一个缓冲区,“躲进小楼成一统”,可以让人找到某个“十字街头的象牙塔”,借此远离纷扰,进入一种悬置主体性的平静状态——但那种平静乃是风暴眼中的暂时平静。

疫情之后的社会反应让我意识到,绝大部分人的精神都没那么强大,但这种软弱性原本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毕竟人有七情六欲,既不是机器,也不是神。事实上,有时候我也抵制不了诱惑,谁都无法紧盯着现实一眼不眨。

只不过我们还是要清楚,没有人能回到过往,而只有当我们摆脱了这种欲望,我们才真正摆脱了这段经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要成为你过往的囚徒。那只是一个教训,不是无期徒刑。”(Neverbe a prisoner of your past. It was just a lesson, not a lifesentence.)是这样,通往未来的路也许不好走,但没关系,在死亡降临之前,我们始终都有机会多试试。



  ·中文新闻 从送货司机到首席执行官:Don Meij 在达美乐结束 40 多年的职业生
·中文新闻 丽贝卡·瓦尔迪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大胆声明,在科琳·鲁尼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