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新闻"海归废物"真实心声:花光父母300万30岁一事无成?



在加拿大


读书和求学就只是为了赚钱吗?留学的价值又仅仅是只用薪资来衡量的吗?这段人生当中的奇妙经历,到底带给留学生们什么样的影响与收获?

你要工作多少年,才能挣回留学的钱?

最近,90后留学生博主@小琛日记 现身说法,算了一笔账:

16岁出国,留美8年,花掉268万人民币,然而藤校毕业的她,年薪只有15万。

也就是说,要不吃不喝近18年才能挣回学费。

「工资学费倒挂」的窘境,让不少和小琛一样的留学生们欲哭无泪。

某些招聘岗位「要求有留学经历,硕士以上学历,月薪2-3K」让人两眼一黑——留学生真就比白菜还便宜了?!

更惨的是,在这个史上最难秋招季,还有大批简历上写着big name的留学生,期望值一降再降,却依旧连一张平平无奇的offer都接不到。

这样大的落差,让不少海归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海归废物」成了他们半玩笑半认真的自嘲。

网络舆论更是在无形之中把焦虑的氛围感拉满,种种夸张的反面案例仿佛都在暗示,当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留学这件儿事儿无疑极不划算。

但是读书和求学就只是为了赚钱吗?

留学的价值又仅仅是只用薪资来衡量的吗?

这段人生当中的奇妙经历,到底带给留学生们什么样的影响与收获?

我们采访了五位海外留学生,试图还原他们真实的求学经历以及归来现状,究竟该以何种眼光重新审视留学投入与回报的价值衡量,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答案。

一、早早就有了

薪资赚不回学费的觉悟

阿帕斯: 28岁,现媒体打工人,加拿大留学生

说起当初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我可能是因为「胸无大志」。

我们中国人好像总习惯于在什么阶段就做什么事,不然你就有可能一步错步步错。

但是本科毕业后我觉得,青春时光如此美好又短暂,为什么要耗费在工作上,早早地就「过劳丑」。

不想工作,又不想在考研内卷,出国留学就成了一个可以「两全」的选择。

留学与其说是一种个人投资,不如说是一种体验。

一种去感受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去探索国内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去寻找人生还有什么更多可能性的体验。

玩过,看过,这就足够了。

而我早早就有了薪资赚不回学费的觉悟:

别那么功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年薪百万,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才是成年的必修课。

这么说可能会让人觉得我就是个拿着家里钱只知道享受的富二代?

事实上,留学的那几年里,我一直都在做兼职,最多的一个月能赚2500刀。

再加上加拿大留学并没有英美那么费钱,消费水平也不高,收入足以cover生活费。

所以我后来不仅没再向家里要过钱,甚至还为爸妈的加拿大之旅出了点赞助。

这样的留学生活其实并不轻松。

为了省钱,我住过没有隔断的客厅,蹲点过超市的打折菜,尝试过走路40分钟去上课;

垃圾物业准点下班,不得不学会了自己换老式保险丝;

兼职打工的时候,也被黑心老板克扣过「血汗钱」却没处说理……

不是所有留学都是为了所谓的远大志向,清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敢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也有能力为理想买单,才是我「胸无大志」的底气。

而那些在加拿大看过的风景,那些让我学会独自生活的经历,就已经值回票价。

二、留学让我看到

way more的生活方式

Ru女士:24岁,美国顶尖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我是学艺术的,所以对我来说,留学的意义本身就是不能简单用工资或者金钱去衡量的。

学艺术的,想去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学校深造,上国际知名艺术家的课,比较刻薄的来说,这不是你有那么多钱就可以等价交换的机会。

比如我毕设的指导老师是某国际顶级大奖的获奖者,如果我不出国,上哪儿去找他当指导老师。

所以在我的衡量里,我肯定是赚的。

我最开始留学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功成名就,极为单纯。

我是为了卷死别人获得成功才继续上学的。

但是三年留学下来,我不想卷了,我躺平了。不是我不热爱(电视剧)了,而是我不那么功利了,我的热爱更纯粹了。

我的一节创意写作课,同班同学10个人,我是唯一一个中国人,唯一一个一路上学上到研究生的人。我的同学们一个比一个精彩:

有工作后又来念二硕的小女孩;

有怀揣作家梦,为了维持生计当了好多年社区中学文学课老师的波多黎各大哥;

有40多岁刚离婚,有时候甚至带娃上课的大姐;

还有一个已经退休的70岁的阿姨,重拾对写作的热情,现在在写非虚构……

对这位「高龄」同学来说,或许这辈子都没有太大可能得诺贝尔得布克文学奖了,为啥她还要学习还要写作?因为她喜欢啊,这不就是朝闻道夕可以死么?

我就忽然明白,人不一定要成功,你可以喜欢一切你做得平庸甚至不擅长的东西,然后做一辈子。

我们的人生也无需那么着急,我还有几十年可以浪费,可以「朝着功成名就获得成功赶紧赚钱」以外挥霍。

这些种种,让我可以跳出原有的文化体系,看到way more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和国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最后,其实说完我是学艺术出来留学的之后,价值和意义这个东西就不言而喻了。

无人可以反驳,后面的话都是value add。反正在哪里都没有钱赚。

三、留学最大的收获

就是我老婆

Ding: 33岁,现国企法务,澳洲留学4年

当初去留学的时候年纪还小,其实对人生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划,有点「稀里糊涂,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留学这条路。

现在我发现,留学对我的人生重要事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毕业后我进到了一个普通国企从事法务工作。作为一颗小小螺丝钉,拿着一般的工资。

但因为留学生的身份,公司会给到我相较于其他同事更多的机会。比如一些涉外案子,会倾向于找我来做。

今年年初我通过了公司的海外人才轮岗计划,顺利的话,这两个月就要动身去南美工作了。

虽说是背井离乡,但两年后回国,事业上会得到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我相信如果没有留学经历的话,我是很难得到这个机会的。

而且也是因为留学,让我的环球视野变大,接受度变得更高,也有勇气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才敢去接下这个外派的offer。

当然,我老婆也会跟我一起去南美。我们两个其实也是留学认识的。

语言课上的一个破冰游戏让我注意到了这个女生,之后在一次次的小组作业、约饭、party上逐渐升温。

我们的故事和其他留学爱情故事比没什么不同,但幸运的是,我们走到了最后。

所以我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老婆。

可能因为同是留学生,我们的背景、经历、三观都非常契合。

在得知我想去南美试试的第一时间,我老婆就站出来支持我,并对我有一种「迷之自信」。

哪怕我们两个人一句西班牙语都不会说,也相信我们在那边工作生活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四、留学是永远留在

我性格里的一种痕迹

Troye: 27岁,任职某互联网大厂,美国Top 30 研究生

不同于我的本科,一所不是名校的普通大学,在美国Top 30读研的时候,我真的遇到了很多很棒的人。

大家会经常聊一些比较正向的话题,诸如感情,诸如工作,每个人或许迷茫,但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在这样的碰撞中,我的视野被逐渐打开,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会让我不自觉地想要变成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优秀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从小就被认为是一个逻辑性很差的人。

但或许是准备托福、GRE和在国外读书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大家很欣赏我的点,竟然是我的逻辑清晰严谨。

以及每堂课、每个教授反复强调的critical thinking也让我在和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有了更多思考的角度和包容性。

这些性格里的改变,是将伴随我一生,且远比薪资重要的多的东西。

那当然如果一开始留学就是为了回来挣钱,拿更多的package,也无可厚非。

我有见过一些同学,为了留下来,为了找到工作拼命networking。不过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

我相信大多数人出国是为了多看看这个世界,那既然初衷是「体验」,为什么回国之后又要因此而焦虑呢?

五、大家好像做什么都要追求个意义

其实只要努力过就够了

Jennie: 30岁,现体制内工作,「大龄」辞职留学英国

如果要按照工资来衡量的话,我本人可能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废物」。

出国前我的月薪过万,花40万去留学后,现在月入只有4500。

但是你要是问我后悔吗,我的答案是,一点儿也不。

因为是留学让我学会了接纳自己。

我到现在还记得,学校舞社里的外国同学们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

她们或许并不瘦,也不并不是大美人,甚至连动作都不一定熟练,但是她们就是敢展出来自信又大方地展示自己。

这让我发现,原来美一直都是多元的,我被曾经的单一审美PUA了太久太久。

在国内搜「Gap year」,出来的全是教你如何考研考公上岸再顺带拿个教师资格证。

好像我们永远都不能停下来,要时时刻刻去做「有意义的事儿」。

但在国外的间隔年,大家是真的会去做一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事情。

有人去了非洲当志愿者,有人打工赚学费去了,甚至还有人因为喜欢功夫喜欢李小龙,跑到香港(专题)追星……

这些都让我明白,只要不自己给自己设限,人生是有很多选择的。

留学确实也给了我更多的选择,我可以选择去一线城市卷生卷死,也可以看够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后,选择回老家上岸。

当然,我的这个岗位是要研究生学历的,这也算一种最世俗的留学的价值吧。

但我始终相信,一件事的意义或许不是当下立刻显现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再回头看,你才能发现这其中的玄妙。

所以与其追问意义,不如重在经历。

六、采访后记

点开豆瓣著名「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小组」,你会发现成功的留学生都是相似的,废物的留学生各有各的「废点」。

他们有人从名校毕业后,无法接受现状配不上过去的自己的心理落差,不甘心成为默默无名的nobody,每天思考着这份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人看着身边原本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功成名就,焦虑着为什么只有自己一事无成;

有人回国后严重水土不服,看着身边人一个个结婚生子迈入人生下一阶段,自己也要面对催婚催生、年龄焦虑……

似乎所有人都在往前走,除了自己。

他们想改变,却又感到处处碰壁的无力。

这些迷茫和焦虑并不是海废所独有的,他们只是和所有25到3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正在经历着「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不同于被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折磨得心力交瘁的中年危机,处在人生四分之一阶段的年轻人们依旧拥有着去改变自己、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但同时,他们又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还有足够的年轻资本去试错,将每一个决定都看得重之又重,怕自己走错了路。

而「名校海归」的光环,更是无形中将这种焦虑放大。

他们自嘲为海废,一边喊着躺平,一边反复仰卧起坐去卷回去。

但是就像海废不一定真的废,当我们不再把「金钱」当做唯一衡量标准时,留学的价值也变得更丰富。

留学也从来不是一个标签化的东西,它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这些植根于内心深处最主观的感受,不能,也不应该被冠上一个世俗的标准被评头论足。



  ·中文新闻 2024 年美国大选结果:特朗普获胜可能会让澳大利亚经济损失
·中文新闻 2024 年美国大选结果:特朗普是新的罗纳德·里根 - 没有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