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中国12月初突然放宽新冠管控措施后,大量报道和迹象显示北京等多个城市正经历着大面积感染扩散、药物短缺,甚至医疗挤兑。但中国官方媒体目前正反复向民众强调感染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并不可怕,疫情离结束不远了,并积极宣传民众在疫情中自救的案例。
不过,在奥密克戎出现以后到中国改变政策之间的大约一年时间里,中国官媒不断攻击美国等西方国家与病毒共存的策略,称之为“躺平”,还强调奥密克戎传播的危险性以及可能给社会带来的长远负面影响。
官媒在这一年里发出的前后矛盾讯号让网民们感到愤怒和荒谬。观察人士们认为,官媒如此表现只会进一步让他们失去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
“新闻呈现在真空里,每天都是新的一章,” 美国独立学者金培力(Philip J.Cunningham)告诉美国之音。“但不像一本好书,它的章节之间在风格和内容上没有一条前后一致的‘连贯线’。多的是重复,少的是逻辑上的前因后果。新闻屈从于党,而党不用屈从于新闻。”
持续攻击西方“躺平”抗疫
在中国政府12月初突然放松管控之前,官媒一直在攻击西方国家对奥密克戎的“躺平”式防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
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西方‘躺平’式抗疫后果令人警醒”。文章称西方国家与病毒共存的策略导致医疗系统承受重压、经济复苏步履滞缓、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等。
9月,央视新闻的一篇评论文章写道:“西方国家‘躺平式’抗疫,‘躺’出了疫情失控,‘躺’出了社会失序,‘躺’出了民众失去生命。”
这样的文章常常引用西方新闻机构的报道和数据。新华社10月的一篇名为“美国抗疫‘躺平’遗患无穷”的报道内容几乎全部来自于美国媒体。
该文引用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报道称美国在冬季的感染病例数字可能激增。文章再引述《华盛顿邮报》说美国可能有7.5万本不必要失去生命的人死亡。最后,文章通过《纽约时报》的报道,批评美国面对疫情缺乏协调统一的应对措施。
“用美国媒体来批评美国是很有效用,”金培力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从表层上看,这是在说‘哈哈,抓住你把柄了’。但这其实也是在说,这些信息来自美国媒体,所以一定是真的。而这是一种无意的、暗含的夸赞。”
另一篇来自人民网的文章“国际观察:‘躺平式’抗议下的生命悲剧”也通过引用《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称“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抗疫‘躺平’,导致病毒在近3年间不断变异和加速传播,一个个‘悲剧性的里程碑’反复出现,民众不得不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为政府的错误决策买单。”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孔诰烽(Ho-fungHung)在推特上评论道:“不得不佩服他们依然没有撤下许许多多攻击西方通过人道主义灾难式的大量感染来抗击新冠的文章。不提有效的疫苗,这是对西方抗疫方式的歪曲呈现。”
have to admire they haven’t taken down themany articles that attacked the western approach to fight covidthru mass infection as a humanitarian disaster. without mentioningthe effective vaccines, that was a distorted representation of thewestern approach. but ironically… pic.twitter.com/8AquGoUIX8
— Ho-fung Hung (@hofunghung) December 21, 2022
配合官方政策突然改口
尽管将美国放松管理下的防疫现状和未来描写得阴云密布,但当中国放松管控后,官媒的语气却大为不同。
12月15日,人民网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话说:“在明年初,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开放、阳光、乐观、有生气的社会。我们国家的新气氛跟面孔,一定会实现。”
同一天,新华社发表长篇文章,断言“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放开后,官媒对病毒的描述方式也出现了明显的前后矛盾。
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网站引用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话称,“新冠后遗症”可能是“大规模恶化事件”,这股慢性病浪潮可能会使数百万人的境况变得更糟。11月24日,新华社援引美国媒体,指出新冠后遗症对公众健康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可忽视的影响,“而美国政府却任由疫情蔓延,众多社会‘后遗症’正在严重拖累美国经济、撕裂美国社会”。
但到了12月1日,《人民日报》引述一位中山大学教授,表示尚无证据表明新冠感染会给患者带来后遗症。12月9日,钟南山接受央视采访时也称还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对器官引起长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新华社在4月一篇报道里引用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的话说:“奥密克戎毒株流行的危害依然严重,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流感化’。”
而在12月15日《环球时报》发布的一段视频里,钟南山对一群学生表示,目前的新冠已经不适合叫做肺炎,而应该叫做新冠感冒。
《人民日报》近日的一条科普微博引起网民愤怒。这条帖文称,感染新冠之后家里的生活用品不需要更换,因为这些物品不太可能导致患者再次感染。
“那之前冲到别人家里消杀扔东西是为了什么?心理作用吗,” 一条高点赞的回复写道。
“之前破坏别人家门锁,消杀别人家东西,虐杀别人家的猫狗算什么呢,” 另一条写道。
愤怒的留言席卷评论区后,《人民日报》不得不开启评论“精选”,不显示这些反驳和质疑。
著名网络博主阑夕在一条微博里写道:“反正这几天官媒力推的很多热搜话题,你要是提前一个月发相同的内容,估计祖坟都会被刨完了。”
独立学者金培力每天都观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并记录下他的发现。中国在新冠上的口径转向同样体现在这档旗舰节目上。
“《新闻联播》的讯息充满了矛盾。但每天都发出一个新的‘权威’版本的故事,”他写道。“央视正失去成为观众的朋友并给他们必要的信息以做出负责任决定的机会。”
官媒为表忠心,失去尊严
曾在中国官媒工作过的肖恩·海恩斯(SeanHaines)告诉美国之音,他并不惊讶于官媒在攻击西方国家和淡化中国疫情上的不一致。
“那是他们的工作。党第一,个人尊严第二,”他在文字采访中写道。“我一开始惊讶于他们在诽谤其他国家时是多么得积极,各个官媒就像在战狼式地相互比较谁更胜一筹。‘我最爱国’,‘不,我最爱国’。”
海恩斯在2016至2019年期间前后任职于新华社和《中国日报》,负责撰写新闻稿和评论文章及视频。他表示,这不是官媒在某个议题上第一次迅速调转方向。
“自从我开始在官媒工作起,我们总是刊登一些关于回归和香港人是中国大家庭一部分的夸张的软性报道。2019年的抗议改变了我的同事和传达的讯息。现在香港人变成了‘有侵略性、不感恩、无赖’。”
他说,他的许多同事想看到香港人被惩罚。海恩斯说:“他们的文章内容也体现了这一点,看起来有点嗜血了。”而那成为了他离开中国官媒的一大原因。
现在海恩斯常在推特上批评中国官媒。在近日的一连串推文中,他列举了官媒和中国外交官们过去3年在新冠问题上前后不一致的多个案例。
It’s amazing the 180 Chinese state mediahave done on their Covid messaging of late.
Someone should make a short thread of interesting quotes.
Oh. WAIT. *cues music*..
— Whipling (@MrSeanHaines) December 19, 2022
“对我来说,这是爆米花式的娱乐 (没有深度),”他告诉美国之音。“中国官媒落后太多了,简直是滑稽模仿秀。粗鄙、笨拙、单维、无能。”
他表示自己认识的中国朋友都不再把官媒作为首要新闻来源了。“官媒与观众的连接出了问题,因为目前,官媒是为一位观众设计的:习近平,”他写道。
·生活百科 有人用过家庭垃圾清除服务吗?悉尼
·生活百科 如何收看TVB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