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新闻推翻3年前的承诺 华为真的要亲自下场造车了?



在加拿大


华为不造车。谁提造车,谁卷铺盖滚蛋。

任正非3年前在华为内部一锤定音,但有效期为3年。而今,已经进入第3年,华为再次来到十字路口。华为会不会推翻自己3年前的承诺,亲自下场造车呢?

当前,华为汽车业务主要有三大模式,一是余承东主导的华为智选模式。这个模式是从手机衍生过来的。在美国对华为手机实施芯片封锁后,华为为了绕过美国芯片制裁,联合诺基亚推出了一个新的华为智选手机品牌:鼎桥通信。这一思路也被应用到了华为汽车业务上,最典型的就是华为联合赛力斯共同推出的AITO品牌,已经发布的车型有问界M5和问界M7。

差别在于,鼎桥通信是由华为和诺基亚共同成立的中外合资公司,华为是占有股份的。但AITO汽车品牌100%属于赛力斯,华为不持有股权。在AITO品牌合作中,华为提供的服务类似于万达全权打理建业集团旗下所有的商业项目。即,万达不要所有权,但万达提供品牌、管理、技术以及商业运营等综合服务,赚取服务费。

在外人看来,这都是万达广场,服务标准都是一样的。但其实,很多万达广场都不是万达的,而只是万达贴牌经营的。

对AITO品牌也一样,华为不要所有权,但华为提供为AITO品牌提供全方位的品牌、技术、设计、研发以及销售等服务。赛力斯要赚的是卖车的钱,但华为主要赚的是赛力斯的技术服务费。

毕竟,AITO不是华为的车,而是赛力斯的车。和万达对比起来,华为在营销上还打了一个擦边球。它在销售端,极力为AITO贴上华为的标签,但在售后服务方面,却全部由赛力斯负责。这就对许多AITO车主造成了重大误解。买车的时候,销售经常误导消费者,说这是“华为的车”。可当你去做售后时,他们就全力撇开和华为的关系,说这是“赛力斯的车”。

其实,在3年前,任正非就已经公开说了,华为不造车。因此,AITO品牌旗下的所有车型都不能说是“华为的车”,它们只能说是“大量使用了华为技术的车”。

在余承东的“嘴炮式宣传”下,AITO品牌的成绩突飞猛进,成为中国月销最快破万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为什么说是“嘴炮式宣传”呢?这也是造车新势力的常态,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问界M7首批车主交付会上,余承东就对记者说过:“有人和我说我们的车有一个缺点,就是卖得太便宜了,能不能卖得贵一点?我们过去都是买一两百万的车,不会买那么便宜的。”

此言论一出,立马在舆论圈引起群嘲,但它极大地扩大了AITO品牌的曝光量,为问界M7的营销造势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

2022年,AITO品牌卖了7.5万辆车,虽然没有完成余承东年销售30万辆的目标,可对一个刚发布的新品牌而言,这个成绩足够亮眼了。

在华为刚介入汽车领域时,汽车大厂都不愿意把灵魂交给华为,只有东风小康这样的小厂,把华为视为自己的救命稻草。当小康和华为牵手成功后,又有媒体曝光称,华为将联合奇瑞、江淮和北汽三个汽车大厂共同推出华为智选车。

至此,华为智选车业务算是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初步告捷,接下来就是从1到100了。

华为汽车业务的第二大模式是华为HI模式。在华为HI模式下,一共有两款车,一款是北汽极狐,另一款是长安阿维塔。在这一模式下,华为只是联合参与方,而不是品牌主导方。品牌主导权隶属于车厂,而华为主要负责核心零部件供应,如鸿蒙座舱系统,华为自动驾驶系统等。

在这一模式下,华为只能算是车厂的深度合作伙伴,并没有达到灵魂与躯壳的全面融合。准确地说,华为是核心技术供应商,把一套技术卖给车厂,就差不多完事了。至于汽车的销售,那就与华为无关了,也不能进入华为智选车的线下零售渠道。

事实证明,单纯采购华为技术,而没有华为的品牌光环,也没有华为的零售渠道,是难以打开市场的。极狐汽车在2022年总销量为11895辆,平均月销不超过1000辆。被寄予厚望的长安阿维塔在1月份上险量只有297辆。对比起华为智选模式,华为HI模式明显存在难以打开局面的市场难点,而主导权又在车企手上,华为无法介入太深。

并且,在没有主导权的情况下,一个华为品牌的光环也不能被每个大厂轮流来吃一遍。

第三种模式是一级供应商模式。这个比较简单,卖核心零部件,谁要啥,就卖啥,可以卖散装的,也可以打包卖。这个模式不是华为主推的,利润低,走量少,赚不到太多的钱。

华为智选模式是余承东主导,而华为HI模式是由王军主导。而现在,王军被曝受处分离职了,据传就是因为华为HI模式的推进很不理想,华为高层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华为智选模式。

不少媒体认为,王军的停职很可能意味着,华为要亲自下场造车了。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一是,余承东一直想做华为汽车,硬是被华为董事会给否决了。

二是,美国准备对华为全面断供,禁止一切美国产品提供给华为,这将对华为的云计算、手机、电脑、运营商业务等,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像云计算领域,大算力芯片离不开英伟达,电脑业务芯片离不开英特尔和AMD,手机芯片高度依赖高通,华为宏基站的功率芯片大多来自德州仪器。

大家都知道,华为是一家狼性企业,高强度,高薪酬,高研发,高产出。这需要华为拥有很强的赚钱能力,才能实现高研发投入,高科技产出的正循环。如果美国真的全面断供华为,华为的高研发,高产出正循环很可能被打破。华为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来弥补其他业务的潜在性收入减少。

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华为亲自造车,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华为品牌、华为技术,还能给华为带来更多的利润,维持高投入,高产出的狼性商业模式。最重要的是,如果华为真的想造车,已经不能再等了,这已经是最后的窗口期。

对华为而言,通过和赛力斯的合作,华为已经完整地掌握了造车所需的全部技术。华为要想下场造车,只要找一个代工厂,复制蔚来和江淮的代工模式,就完事了。可以说,华为汽车的推出速度甚至比小米汽车还会更快。代工厂也是现成的,就把赛力斯当代工厂。赛力斯的灵魂全部掌握在华为手里,几乎没有拒绝华为的能力。

要体面一点下场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与赛力斯签订AITO品牌投资或者转让协议,拿下AITO品牌控股权,或者从赛力斯手里把AITO品牌买下来。如果华为想自建工厂,也可以收购恒大汽车,拿下生产线和造车资质。对比起赛力斯,华为的选择权要大得多。

这也是汽车大厂一开始就不愿意与华为合作的关键原因。上汽不想变成没有灵魂的赛力斯,广汽埃安这种造车新势力在华为面前没有足够的议价权。比亚迪搞全产业链模式,订单得优先留给自家供应链企业吃,与华为的深度介入模式存在天然的利益矛盾。

在电动汽车领域,但凡有点实力的车厂都已经看清了现实:如果不能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的。

能够像赛力斯这般把灵魂和命运一起交给华为的车企,是极少数。赛力斯和华为取得的双赢,江淮、奇瑞不一定能够复制。大家试想,当赛力斯的车和江淮、奇瑞的车一起摆在华为店里销售,这能不闹矛盾吗?华为能做到雨露均沾吗?

华为智选车模式能走多远,这也是一个疑问号。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现在是华为下场造车的最后窗口期,错过了,华为再想下场,就不一定还有机会了。



  ·中文新闻 贸易部长唐·法雷尔(Don Farrell)正在等待与美国商务部长就澳大
·中文新闻 工党因向议会提交“草率起草”的立法而受到猛烈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