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生活信息中加小学二年级学生生活学习对比
在加拿大
都说华人重视子女教育,该论坛并没这一栏目。潜水多日,这么多人称为了子女的前途而去加拿大,加拿大教育好在哪里,你认为不好在哪里?中国教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觉得只有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的对比,点点滴滴的、一丝一毫的对比才能看出来,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对诸如我类犹豫不决之人给出参考意见。我小孩在上二年级下学期,我就从他开始说起吧。 我小孩am7:30起床,15分钟穿衣、洗脸、刷牙、背书包、带一个小包,内放2罐伊力牛奶和一个饭盒。边走边带红领巾,下楼坐我的车,18分钟到学校,一路上听听英语CD课文。学校要求8:05时前到校。不知道早餐吃什么。中午把桌子并起来午休睡在上面。下午4:00放学,给钱放在留校班,有老师看着督促作作业,我pm5:30j接他回家,看一小时电视“蓝猫”,吃饭、谈1小时钢琴,玩儿玩具,看画书,冲凉,pm9:30睡觉。
评论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疑惑骗是足智多谋吗?--看小学语文第四册39课 小学语文第四册39课的题目是:足智多谋的孙膑。说的是孙膑怎样用智慧让魏王从座位上走下来。我儿子这样子叙述:孙膑是这样把魏王从座位上骗下来的...我也不明白,怎么小孩会认为这是骗?如果小孩并不认为欺骗是一种不好的品质,而且还值得称颂,认为是聪明,那么,在今天这种讲商业诚信的时代,这种教材是否落伍?我觉得照这种教育,我们这个社会何时能成为真正的商业化社会?听说一个外籍教师知道我国全国使用同一种教材时很惊讶地问:万一有些地方写错了,那不是教错了很多人吗?联想到我国某个时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伐统一...,迈向错误的方向,确实问题很大。
评论
这篇文章可部份解开我的疑惑从"田忌赛马"开始说起文章提交者:anergy_lan ??不记得什么时候读的《田忌赛马》,不过当时的我,十分佩服他的才华。 中国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度,不论什么年代,都流传着英雄的赞歌。故事之所以传神,就是因为我们为了充分展示英雄的足智多谋、聪明可爱,便充分展示对手的愚蠢可笑,否则故事如何精彩? 然而,实际中的对手真的那么愚昧不堪吗?上过一次次当的人们难道就不会突然醒悟过来?殊不知,越是表现敌人的愚蠢,越表现出自己的无能,两者是成正比的。 田忌的胜利,其实是建立在齐王的愚蠢上的。田忌调换了自己马匹的出场顺序,齐王竟然没有察觉。既然比赛是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就肯定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不会没有规则的想放到几等就放到几等。况且,分了等级的马匹肯定各有记号,有专门的裁判和管理人员,与君王赛马岂是儿戏? 我们常讲“游戏规则”,田忌的胜利,其实就是对游戏规则的破坏!正如现在体育中违规、服用兴奋剂一样,此种作为真的值得人们的称道? 我们来延续一下田忌赛马后的故事情节。齐王输掉了比赛后觉得实在想不通,田忌的马什么时候就比我的马跑的快了呢然后他就召见田忌请教,当得知事实真相以后,齐王的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对田忌的聪明大加赞赏,然后提拔重用。于是社会不断提倡用“智慧”解决问题,只要能达到目的,绕过国家的法律也行。渐渐的大家对法律法规逐渐淡漠,社会上小人不断得志,奸诈盛行,政府失信,市场混乱…… 二、对田忌的行为严肃查办,维护比赛规则,维护社会的诚信,商人们追求信誉,政府中讲究诚信,人民之间平等友爱、没有欺诈,社会秩序越来越安定…… 可惜我的假设并不代表历史。 中国既是一个以文明道德著称的国家,也是一个以谋略著称于世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君王、大英雄、有权势的人是可以凌驾一切法律条规之上的。诸葛亮,是善于用计谋行事的代表,好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欣赏他的才智,但是我不喜欢他的行事作风总是充满了“诈”与“骗”。试想一下,只要一个有点想法的人,谁敢真心与诸葛亮交朋友,哪能不防着点他?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中,虽然宣扬诚信等道德,但是同时也在不断赞美着那些喜欢破坏规则的人。另人觉得可笑的是,那些遵守规则的人,反而经常是故事中的被愚弄的、被讥笑的反面人物,这世界哪有这么“蠢”的人啊! 前段日子,闲读了一下“商道”,书中无不提倡呼吁诚信。韩国的商人,曾经是来中国取经,而现在的中国人对韩国的大企业确是顶礼膜拜。心中不免有一丝叹息!中国的绝大数人是明辨是非的,从《汉武大帝》到现在的《乔家大院》,呼唤的正是人们心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与精华。 道德与谋略,其实是可以共赢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因此,请善用自己的智慧!
评论
中国教育的改革结果是这样的吗?[FONT=宋体]中国学生的见解“世上最短视”[/FONT][FONT=宋体]文章提交者:连晨[/FONT] [FONT=宋体]新华网报道,美籍政治经济学家龙安志最近在媒体撰文说,“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在[/FONT]20[FONT=宋体]多年的改革过后,中国在面对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研上的差距还是只能望洋兴叹。他援引中国教育部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世界上最短视的”。[/FONT][FONT=宋体]龙安志认为,中国迫在眉睫的危机是缺乏善于思考的人才,政府规划者们对此忧心忡忡。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注意,但进展似乎很缓慢。[/FONT][FONT=宋体]香港的英文《南华早报》日前以《短视的教育》为题刊登了龙安志的这篇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讲述了以下[/FONT]3[FONT=宋体]起触目惊心的事件:[/FONT][FONT=宋体]贵州一对[/FONT]16[FONT=宋体]岁的孪生姐妹用老鼠药毒死了父母,原因是中考成绩不理想怕被父母责骂。之后,她们带着父母的两部手机和从父母口袋里翻出的[/FONT]2000[FONT=宋体]元钱到城里闲逛;[/FONT][FONT=宋体]河北一个少年和朋友一起用绳子勒死了母亲,因为他母亲要求他放学后仍要学习,而且不允许他去游戏厅玩游戏;河北另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因逃学受罚后,用铁棍砸向了熟睡中的母亲。[/FONT][FONT=宋体]文章称,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民众和官员们对此沮丧不已,他们指责失败的教育制度是学术秩序濒临瓦解和青少年犯罪激增的罪魁祸首。[/FONT][FONT=宋体]龙安志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研上的差距,根源可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FONT][FONT=宋体]一是将教育与金钱挂钩。在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当某些经济学家称“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时,他们指的是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而不是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资源的价值。教育让高分学生获利,学生上学交费让学校获利,然后买通教授来获得高分,如此循环往复。人人都从这个金钱循环链中获益。教授们现在把科研当作副业或是个人嗜好。[/FONT][FONT=宋体]二是中国缺乏一技之长的不合格毕业生过剩。这是因为职业学院都已经升格为大学,尽管大部分达不到相应标准,不少地方官员还把学院升格为大学作为自己的政绩工程。升格为大学后,以前的学院就可以提高收费和扩大开支。[/FONT][FONT=宋体]大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招聘不到有技能的员工。另外,毕业生虽然不能胜任工作,但骄傲自大,被称为“学无所用的废料”。招聘会上甚至有企业打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名牌大学毕业生一概免谈!”的牌子。这些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只能进入政府机关,在这里只要不犯大错误,就能保住终生的饭碗。[/FONT][FONT=宋体]三是升格后的大学在“越大越好”的思想的驱动下合并成风。地方政府忙着建设巨大的校园,但却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FONT]
评论
你相信这位先生的分析吗?[FONT=宋体]失落了的公共教育之魂[/FONT][FONT=宋体]文章提交者:[/FONT]awei_ch [FONT=宋体]??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在经济学的分析中已经达成了共识:不能将教育推向市场。基于市场失灵及二次分配的考虑,政府必须对教育进行合理的干预。[/FONT][FONT=宋体] [/FONT]1[FONT=宋体]、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教育都是凝聚人心、传播文化和团结社会的一种主要手段。换句话说,教育派生的一些产品是纯粹的公共产品。[/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2[FONT=宋体]、作为教育的接受者,未成年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来决定和支付他们的学费而不得不依靠他们的父母,在此情况下政府为了保护儿童的权利所进行的干预是适当的。中国政府是签署了有关国际条约,是承诺了普及义务教育并承认其为儿童基本权利的。[/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3[FONT=宋体]、资本市场对教育需求的限制。由于缺乏实际的担保物,那些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人就无法从私人信用市场中获得贷款,来对自己的孩子或者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这样就无法保证贫穷的孩子接受到合适教育。[/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4[FONT=宋体]、教育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即,往学校里增加一个学生的边际成本低于每个学生的平均成本,因此群体消费更有效率,具有明显的消费非排他性。[/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以上教育及经济界的共识表明[/FONT]:[FONT=宋体]市场显然是不可能保障教育服务达到一个社会理想水平[/FONT],[FONT=宋体]因此政府必须对教育进行扶助。上述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描述,很明显地赋予了政府为公平的考量而应对教育进行扶持的责任,政府应该使那些在自由市场供给情况下的低消费人口,包括那些来自社会经济不利背景的人群,那些缺乏社会和人力资本储备的人群以及那些居住边远的人群成为教育的受益者。当一个贫穷但天资聪颖山村儿童能够通过教育成长为社会中流砥柱的时候,教育是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它调和着日益严峻的社会阶层分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坚实基石。而现在事实的情况却使教育一步步成了复制社会阶层的工具,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凝固剂。这种分化效应在“名校办民校”这只“既黑又白的猫”的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在“名校办民校”的背后失落的是公共教育的灵魂,是对追求社会公益,追求永恒真理,承载社会公平理念等原则的背叛。“名校办民校”使我们的公办学校在该象民校的时候看起来象是民办学校,而在该象公办学校的时候看起来又像公办学校。在争取政策优惠的时候,它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但在收费上又享受民办学校的便利,左右逢源,唯利是图,其表现出来的嘴脸令人不寒而栗。[/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广大人们可能容忍自己因为户籍、性别、年龄或低技能而下岗失业或身处贫寒,但是他们不大可能容忍自己的孩子也要继续忍受上代的苦难,教育成为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为此不计成本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价格持续不断地上涨,教育非理性投资的不断攀升,民众一步步被现在教育制度所“绑票”。在人们可能接受了股票、房地产投资的风险性,但对于教育,几千年来传统思想的阻碍使人们拒绝接受人力资本的投资[/FONT]-[FONT=宋体]―教育投资―也具有同样的风险。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我们现有教育投资将立马成为一个投资高风险领域,教育的高收费政策将加速这一灾难的到来。现在社会对各种不公平问题积累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不久的将来将更加严峻的凸现出来。很不幸的是,教育不公平很可能成为是人们对社会问题不平情绪的最早决堤的泄洪之口。当前关于“教育产业化”的种种情绪化的讨论昭示着这种迹象。“山雨欲来风满楼”,教育的问题再也不是几个无关痛痒的局部政策所能破解的,现在也许到了公共教育的决策者、主管者、从业者重新找回失落了的公共教育灵魂的时刻。个人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社会寄希望于教育改变现实。虽然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这仅是一种幻想。但是这个幻想是不能破灭。破灭的幻想导致疯狂的结果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深刻教训了。[/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当代中国教育的全部问题究竟在哪里??在于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长期匮乏,在于对自身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的熟视无睹。“人民教育人民办”这一口号是最能体现政府在这问题上的冷漠无情和无所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对中国教育支出占[/FONT]GDP[FONT=宋体]的比例还不如非洲乌干达的愤怒让教育圈内人士感到羞愧,可我们的政府却依然无动于衷。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理应由政府直接供给,但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推行的政策却是使部分义务教育机构成为教育维持会,而使另一部分义务教育成为谋取暴利的工具。这种状况的出现最根本原因是政府不仅没有提供足够多的资源反以逐利为能事,是迷失在营利驱动中的必然结果。即便得利优质高中也由于处在政府和学校关系的极度不平等中,最终的结果是政府可以随时抽调学校自筹资金或强压集资等等,而对于那些处于维持状态的公办学校,为了解决办学资金的匮乏或者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必然会主动或被动的放弃自己公共教育的责任,转于屈从市场激励机制,最终迷失在营利的驱动中而无法自拔。优质高中高昂的择校费和义务教育学校的乱收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在研究英国高等教育的时候,我们感到如此的吃惊,那就是英国的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政府都认为是自己的天职。即便在大伦敦当局的教育简报中,市长被明确认为不对教育负有任何责任,但在政府工作预算中市长还是从其他角度得出教育是伦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求伦敦市政府毫不犹豫的承担起因撒切尔夫人推行教育市场化取向改革以来下大学生并不高昂学费的补贴,补贴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考虑之周密,甚至连学生住房补贴交通补贴也在考虑之列。即使在那些已经强烈提倡进行教育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比如新西兰和美国,政府还是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几乎全部(高于[/FONT]90%[FONT=宋体])的资金支持。而在我国却有完全不同的一派场景,我国现在教育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公办学校从非政府渠道强势地汲取资源即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政府将绝大部分公共教育责任转嫁到人们身上。[/FONT] [FONT=宋体]我们并不奢求政府更多的财政补贴(分税制实施以来各县级财政积弱已久也许是无赖的事实,但这远不能成为借口)[/FONT] [FONT=宋体],只要求政府的手不要太狠竟也成为一种奢望了。在渐行渐远的公共教育灵魂背后,留下的将是一个永远无法和谐的社会。[/FONT]
评论
教育的问题一言难尽。中加两国占了两极----太紧和太松。如果说有什么是我对中国教育最不满意的地方,其实不是什么课业负担繁重,也不是支付不起教育费用;而是对一个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扼杀,由此而发的创造力的缺失。
评论
根据VIVIENNE的见解,我认为加拿大的教育算得上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了。我女儿也是在上小学2年级,学校算的上本市数一数二的好学校了。我们也有些犹豫,因为孩子很喜欢这所学校。国内的教育情况也不可一概而论,学校引导是一个方面,但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态度更是重要,尤其是对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但是国内的环境就是这样,凡是都只顾眼前利益。只有在信仰社会里,人们才能不这么急功近利。
评论
Don't worry about anything,but pray about everything .With thankful hearts offer up your prayers and requests to God.Then, because you belong to Christ Jesus, God will bless you with peace that no one can completely understand. And this peace will control the way you think and feel.(Philippians 4:7) 赏 2006-06-21#8 戈 996 $0.00 怎么传不了,再试试怎么传不了,再试试
评论
原来是这样传的,再试几张原来是这样传的,再试几张
评论
UP
评论
dreamofca 说:怎么传不了,再试试点击展开...这是在那里啊,挺漂亮的呢
评论
看到孩子就高兴!楼上的文章长了点,做爸妈的都忙,还得上网,给小结一下好吗?不好意思,刚来就提意见。
评论
气愤:中国小学老师的习惯竟然是想小孩怕他8岁儿子读3年级,在珠三角某小学。下午3点半,接到老师通知,下午老师一定要见家长。老师是6点钟下班。我下午有很多事要做,没做完就从10多公里外赶去,下班时间大塞车,井赶慢赶,终于在下班前10几分钟赶到。老师当着接送班几个家长和一群小学生的面就开始数落了,你儿子...,我说,我想跟你单独谈谈。再等了10多分钟后,她出来了说:你儿子上课时,我连说了4遍open your book,他都不理,他是不是认为自己的英语好不愿听我的课?(儿子后来说班里太吵听不见)上一个老师说他英语很好,他并没那么好的表现。你儿子见多识广,前几天跟我聊,我看他很外向,不像本地孩子那么怕老师。 后来才听说让小学生怕老师这是小学老师普遍习惯,是为了让大家听话好教全班。有一个家长看小孩没吃好早餐让带一个苹果,小孩都不敢贷。有一个小孩经常欺负我的小孩,现在见到老师都发抖。......我真气愤,想把我的孩子培养成见谁都怕的人,宁可不上这样的学校。看来老师的权威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怪不得弟子不敢挑战导师,什么诺贝尔奖,看来永远与中国无缘。
·生活百科 房屋风力发电。
·生活百科 间隔计与智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