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首先声明的是,我自认为英语很糟,不过我们单位的洋人都说我讲英语有天份,是“talent”,而并不是简单地礼貌性地说“excellent”。于是,我就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人,特别是中国人学英语的方法,发现我的方法的确和他们有所不同。他们比我刻苦严谨,但口语和听力进步很慢,而我则进步比他们快很多。图象对应:我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查字典(我老婆为了学英语特意买了电子词典,我心里骂她蠢),喜欢看图象、照片和电视。我逛店经常盯着商标上的英文看半天,所以当我开口讲商品时我发现我脑子里居然是图象和使用过程!举个例子,我在加拿大中部时第一辆车是个wagon,我买车的时候看着dealer写着mercury--wagon。我去路考时就用这辆wagon。考官问我:Where is your car?我回答:It is not a car, it is a wagon. Do I need a car to take the road test?考官的眼睛非常困惑,看着我说:Take me to your wagon.我就领着他到了我的wagon 边上,他说:Let's use your wagon for the road test. 我回家后一直被考官困惑的眼神所困惑,于是查了一下字典,原来wagon 就是一种car。说老实话,在我的脑海里,car就是屁股上不连腰的那种车,而wagon是屁股腰连着的,所以不应该是car。我后来到了多伦多,把这个笑话讲给英语老师听,英语老师说:你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用图象思考的中国学生!瞬时调整:我周围的东亚同事,也许是文化的原因,总是要在脑子里把一个句子造完了再说出来,结果老板一回应就要等个几秒空白时间,于是东亚哥们每次讨论会上都吃亏,而洋人同事这时就把求助的目光转向我,希望我能帮哥们表达清楚,我因此赚了很多技术业务上的便宜。那我怎么表达思想呢?我想到哪说到哪,绝不停顿去推敲语法和用词的准确程度,而是边说边调整边靠近最终的意思。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位中国同事要向洋人同事表达这样一个问题:“你用微波炉加热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被加热的对象能否会因为分解而释放出有害物质呢?”这个哥们急了半天也表达不清,于是要我表达,我开口就说:Using oven, I mean microwave, to heat it, probably toxic substances run out if possible decomposition there, but you forget thinking of this,what happened?很多人一定笑话这种不成句子的表达,还有语法错误。不过,我脑子里的图象顺序的确是这样的:炉,微波的,有害物质,分解,没考虑,咋回事呢。我后来问同事: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表达不出来呢?同事说:我在考虑第一个主语是“you”呢还是“oven”,而且后面句子套句子,多个主语,结果他在组织语句的时候糊涂了。而且,他说他一直想着“释放”是哪个词来着,哪个词来着。而我的脑海里的释放就是什么东西“run out”了。他还说,“对象”应该用“thing”还是“object”他也搞不清楚。我当时心里只有叹气,心想你小时候讲中文的时候肯定不会去推敲“妈妈,我要到盆盆里拉屎”应该是“我”做主语呢,还是“盆盆”做主语,抑或“拉屎”做主语。憋急了,完全有以下几种说法:“臭臭,要拉了,妈妈, 盆盆,快”“妈妈,盆盆,我要拉臭”“拉臭,盆”其实每一种说法都是边说边调整边靠近最后的意思的,没有多大的歧义。要卖弄:看到我写的上文了吧?其实是卖弄。学口语也是这样,要迫不及待地去卖弄。其实,我现在用英文写东西经常有拼写错误,发音一样的地方常常搞不清应该用哪一个,这时不得不查字典,比如是a呢还是o。而当年我读研究生的同学TOEFL 和GRE考分之高让我乍舌,他们比我早出国了四五年,可后来在国际会议上见了面,实在不敢恭维他们的口语。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以至于不肯在别人面前犯错误,所以口语一直上不来。这正是受了“君子敏于行,讷于言”之害的症状。须知,当今西方社会如果“讷于言”则永远是少了一块敲门砖的。
评论
加拿大,俺媳妇!大中国,俺的娘! 赏 反馈:yglwxl 和 wuxiangjing12 2009-08-19#2 布
Guest
回复: 我学英语的经验趣谈(1):图象对应和瞬时调整interesting!评论
回复: 我学英语的经验趣谈(1):图象对应和瞬时调整说得好!
评论
回复: 我学英语的经验趣谈(1):图象对应和瞬时调整haha
评论
回复: 我学英语的经验趣谈(1):图象对应和瞬时调整赞一个!!!感谢分享
评论
回复: 我学英语的经验趣谈(1):图象对应和瞬时调整呵呵,是有语言天赋:)
评论
回复: 我学英语的经验趣谈(1):图象对应和瞬时调整我也悟到了一些。加声望了。
评论
回复: 我学英语的经验趣谈(1):图象对应和瞬时调整正确
评论
我爱加拿大回复: 我学英语的经验趣谈(1):图象对应和瞬时调整好玩
评论
临行清单: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174682小猪菜谱:新增泡菜http://www.canadameet.com/forumshowthread.php?p=3833393#post3833393回复: 我学英语的经验趣谈(1):图象对应和瞬时调整楼主真有才 请继续写英语学习的第二部分 谢谢
评论
fn:2007.12.7北京――2009.1.15,考雅思了,分数没够,准备再考――2009.11.21 二次烤鸭 分数够了――2009.12.18 S2――2010.4.13妥投――2010.4.23 变12――2011.1.8听力有突破,能听清了――2011.4.15拖朋友查询caips――2011.6.2caips没打分首先声明的是,我自认为英语很糟,不过我们单位的洋人都说我讲英语有天份,是“talent”,而并不是简单地礼貌性地说“excellent”。于是,我就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人,特别是中国人学英语的方法,发现我的方法的确和他们有所不同。他们比我刻苦严谨,但口语和听力进步很慢,而我则进步比他们快很多。图象对应:我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查字典(我老婆为了学英语特意买了电子词典,我心里骂她蠢),喜欢看图象、照片和电视。我逛店经常盯着商标上的英文看半天,所以当我开口讲商品时我发现我脑子里居然是图象和使用过程!举个例子,我在加拿大中部时第一辆车是个wagon,我买车的时候看着dealer写着mercury--wagon。我去路考时就用这辆wagon。考官问我:Where is your car?我回答:It is not a car, it is a wagon. Do I need a car to take the road test?考官的眼睛非常困惑,看着我说:Take me to your wagon.我就领着他到了我的wagon 边上,他说:Let's use your wagon for the road test. 我回家后一直被考官困惑的眼神所困惑,于是查了一下字典,原来wagon 就是一种car。说老实话,在我的脑海里,car就是屁股上不连腰的那种车,而wagon是屁股腰连着的,所以不应该是car。我后来到了多伦多,把这个笑话讲给英语老师听,英语老师说:你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用图象思考的中国学生!瞬时调整:我周围的东亚同事,也许是文化的原因,总是要在脑子里把一个句子造完了再说出来,结果老板一回应就要等个几秒空白时间,于是东亚哥们每次讨论会上都吃亏,而洋人同事这时就把求助的目光转向我,希望我能帮哥们表达清楚,我因此赚了很多技术业务上的便宜。那我怎么表达思想呢?我想到哪说到哪,绝不停顿去推敲语法和用词的准确程度,而是边说边调整边靠近最终的意思。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位中国同事要向洋人同事表达这样一个问题:“你用微波炉加热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被加热的对象能否会因为分解而释放出有害物质呢?”这个哥们急了半天也表达不清,于是要我表达,我开口就说:Using oven, I mean microwave, to heat it, probably toxic substances run out if possible decomposition there, but you forget thinking of this,what happened?很多人一定笑话这种不成句子的表达,还有语法错误。不过,我脑子里的图象顺序的确是这样的:炉,微波的,有害物质,分解,没考虑,咋回事呢。我后来问同事: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表达不出来呢?同事说:我在考虑第一个主语是“you”呢还是“oven”,而且后面句子套句子,多个主语,结果他在组织语句的时候糊涂了。而且,他说他一直想着“释放”是哪个词来着,哪个词来着。而我的脑海里的释放就是什么东西“run out”了。他还说,“对象”应该用“thing”还是“object”他也搞不清楚。我当时心里只有叹气,心想你小时候讲中文的时候肯定不会去推敲“妈妈,我要到盆盆里拉屎”应该是“我”做主语呢,还是“盆盆”做主语,抑或“拉屎”做主语。憋急了,完全有以下几种说法:“臭臭,要拉了,妈妈, 盆盆,快”“妈妈,盆盆,我要拉臭”“拉臭,盆”其实每一种说法都是边说边调整边靠近最后的意思的,没有多大的歧义。要卖弄:看到我写的上文了吧?其实是卖弄。学口语也是这样,要迫不及待地去卖弄。其实,我现在用英文写东西经常有拼写错误,发音一样的地方常常搞不清应该用哪一个,这时不得不查字典,比如是a呢还是o。而当年我读研究生的同学TOEFL 和GRE考分之高让我乍舌,他们比我早出国了四五年,可后来在国际会议上见了面,实在不敢恭维他们的口语。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以至于不肯在别人面前犯错误,所以口语一直上不来。这正是受了“君子敏于行,讷于言”之害的症状。须知,当今西方社会如果“讷于言”则永远是少了一块敲门砖的。点击展开...
·中文新闻 尽管主打单曲《疾病》的反响令人失望,Lady Gaga仍继续推出“黑
·中文新闻 激动人心的时刻,地点、地点、地点夫妇在失去女婴后公开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