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这几日天气晴好,下午坐在咖啡馆外面的阳光下,喝着冰拿铁,读着厚厚的英文移民文学小说《雪百合》。这是一部犹如万花筒般的书,展示了一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加拿大移民生活的画卷,人物众多,情节繁琐,时空穿越频繁,既是散文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散文。书中散发着苦涩的幽默,酸楚的诙谐,既有回顾历史的沉重,也有企盼未来的轻盈,既有反思,亦有励志。我读着读着,有时候因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人物而备感移情,有时候又因读到真实但又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而忍不住笑出声来,以至于坐在我旁边的白人老太太抬头看我为何发笑。《雪百合》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故事主线发生在《北京人在纽约》的那个时代。如果《雪百合》在《北京人在纽约》流行的那个年代在中国问世,那么一定会比《北京人在纽约》还要火爆,因为它远远比后者真实、细腻、深沉、凝重。书中描写了八十年代从大陆千辛万苦出国留学的大学生,也勾勒了来自港台的华人移民、福建的偷渡移民,还有来自牙买加、越南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移民,不仅有中国两代人的思想冲突,更有中西文化的交织,种族之间、性别之间的碰撞。女主人公名叫“百合”,率真又正直,她的经历我无法用“辛酸”二字形容,因为总有比她的经历更辛酸的。我曾因自己住在冬天室内温度不够高的卧室中而落泪,但是与“百合”那一批留学生的经历相比,我又幸运很多。倒是她书中描述的福建偷渡移民的真实经历让我毛骨悚然。为了偷渡到北美,这些福建人砸锅卖铁要付给蛇头4万美元,启程时候2万,偷渡成功再付2万。为了能到北美,他们要辗转到泰国,再到西班牙,再到北美;为了入境,还要藏匿船上和卡车底部,有的因缺氧而活活闷死。有的付不起尾款,而被蛇头砍掉小手指,挂在脖子上,以示众人。这些偷渡移民还被传授《圣经》知识,以便在移民官面前为冒充在中国受迫害的基督徒而应答自如。读到难民申请面试,一个福建人记错了,当移民官问他上帝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回答道:“亚当”,因而被移民官拒绝移民申请,此刻我不禁笑出声来,笑完又觉得一丝苦涩和无奈。这使我想到2014年我参加移民入籍考试的时候,看到那来自中国、印度、菲律宾、伊朗、俄罗斯的移民为入籍考试通过而无比兴奋的样子,总觉得那是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悲哀——只有自己国家没整好,她的国民才会如此削减了脑袋去移民。怎不见有美国人、瑞士人、日本人、芬兰人、荷兰人、德国人趋之若鹜参加加拿大入籍考试呢?“百合”的移民史是一部具有独立精神的中国女性的海外生存史,和几乎所有登陆时囊中羞涩的技术移民一样,岁岁月月可能都要面对求职、工作、失业、再求职的过程,好在加拿大还有失业保险,不至于为生计而过度发慌。书中末尾“百合”的母亲有句话很有哲理,可以概括整部书的价值观,那就是“不要把你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们中国人习惯靠“组织”,或靠亲人、朋友,要“大树底下好乘凉”,要考虑抱谁的大腿,千万别站错了队,子女可以靠有本事的父母,女人可以靠有根基的男人。但是来到西方社会,你靠谁最终都还要靠自己。“百合”留学的专业是文科,这就等于毕业就要面临失业,而身为女人和母亲,她又放弃了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学业。没有去多伦多大学,她却来到了社会这所最大的大学,做过家政服务、仓库工人、酒店服务、公司文员、文件翻译等等,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其间的酸甜苦辣让我百感交集——虽然我的经历没有那个年代那么曲折,但是我听说过的移民故事在书中都有类似的版本。当我读到“百合”找工作不顺,情急之下给议会议员写信毛遂自荐并得到议员接见,我不知是感慨,还是钦佩,“百合”的胆识和勇气和我简直太像了,那议员接见她的场景在我脑海中居然幻化出精彩绝伦的电影画面,多么富有正能量的励志电影题材啊!是社会这所大学把作者造就成笔耕不辍、硕果累累的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她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库,历练成那浩瀚的篇幅、洋洋洒洒的文字。几经挫折,最终她的英文和中文小说、文集接二连三问世并获奖,她也一跃成为西方世界屈指可数的可以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华人作家。书中还大量描述了华人移民来到加拿大后信教的故事,那一个个人物仿佛今天还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个没有随时代迁移而变化的社会现象,因此在2014年还能看到《雪百合》故事主线那个年代的影子。去教会的人也是形形色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目的,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故事。也许他们离开了原来的那个“组织”,需要找到另一个“组织”,不管有没有那个全能全知、无处不在的“上帝”,旧的信仰的崩溃和缺失使得很多人急需一个新的“神”来维系自己的精神诉求。更有人只是希望在教会中找到因自己离开故土而失去的一切的精神补偿。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风光的一面,时常会觉得只有自己是不幸的。当你看到“百合”经历的那么多人生障碍,长年过着节俭的生活,你也许会以为加拿大是个人间地狱。非也,加拿大决不是地狱,否则不会有那么多难民(包括广东福建偷渡者)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踏上这片土地;她也不是天堂,没有到处流淌着“奶和蜜”,但是肯定比地球上的很多地方更接近天堂,这里没有手到擒来的富贵,但是有基本上平等的机会和人权的保障;这里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至今还是吸引全世界移民的风水宝地;这里虽然也有铺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但是还是给有志者创造了相对公正的机会。“百合”三十岁以后的人生都在这片土地上,那孩童和少女时代的故土给她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而在这片土地上十年的奔波和坎坷,又给她积累了来自于洞察这个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财富。哪里都没有失去的年华,人生任何一种经历都是上天的馈赠,那看似屡遭不顺的经历也是生活的馈赠,只不过有的人把它看成迷失和耻辱,而有的人则把它视作对于人的耐力的考验和意志的锤炼。
评论
英文的,我晕,还真看得进。
评论
感谢分享
评论
个体是渺小的,不可怕的,可以任人欺凌;组织是有力量的,是让人敬畏的。 赏 2014-06-10#4
校长
付费矿工 698$(0.13$赞力,#46) 12,305 $0.29 $697.81 这个读后感写的有水平,赞评论
谢谢推荐!找到了书的英文名,回头去图书馆借来看看。Lily in the Snow by Yan Li (Author)
评论
记号
评论
不错的电视剧题材哦
评论
悲剧的诞生.
评论
我现在发帖是在国内.不用翻墙,回流很好,在中国的文化与环境中,有亲友可以把酒言欢,有人文环境可供吊古思幽;国内物阜风淳,得大自在!《移民叹》身似孤云离海立,心如倦鸟望林投。明知亲老宜归计,不是饥驱肯浪游?乐事难逢春夜宴,秋风谁为草堂谋。半生骨肉多分处,最惜流光若置邮。我一说回流,就把某些人戳急了,遗憾!中国的“资本主义”,战胜了西方的“社会主义”。谢谢推荐!找到了书的英文名,回头去图书馆借来看看。Lily in the Snow by Yan Li (Author)点击展开...About the AuthorYan is a bilingual author, writing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Her English stories started to appear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n China in 1985. Her first English novel, Daughter's of the Red Land, was published in Toronto in 1995. It was a finalist for Books in Canada's First Novel Award. Yan was also the winner of Woman of the Year in Literature/Arts/History in 1996 awarded at the Oktoberfest in Kitchener-Waterloo, Ontario. In 2002, Yan was the winner of the Honorable Overseas Chinese Writer Prize issued by Th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s Association in Taiwan. Her books in Chinese include "Married to the West Wind", published in Hong Kong in 1998, and in Beijing in 2000, "The Lambs of Mapleton--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published in Shanghai in 2008, "The Living White House", published in Beijing in 1988. Yan has been the Vice-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Pen Society of Canada since 2003.
评论
值得一读!
评论
请告知有中文版的吗?谢谢。
评论
不错。
评论
行走天下 说:请告知有中文版的吗?谢谢。点击展开...李彦把《雪百合》翻译改写后2013年在中国出版,内容有所变动,因此书名改为《海底》,可在下面网页看到: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79921/
评论
happywings 说:李彦把《雪百合》翻译改写后2013年在中国出版,内容有所变动,因此书名改为《海底》,可在下面网页看到: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79921/点击展开...作者: [加拿大]李彦内容简介 · · · · · ·《海底》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尤其是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坎坷经历,写出了底层生活状态和思想无所凭依的困境,同时也写出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协调。红色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理想主义者,来到加拿大,如何应对不同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女主人公对白求恩有英雄崇拜情结,却在加拿大被泼了一瓢冷水,真实的白求恩并非想象中那么完美。这是理想幻灭的隐喻,还是精神升华的象征?光怪陆离犹如海底的世界里,肤色各异的移民粉墨登场,呈现出离散生活的复杂与窘迫, 折射出人类精神追求上无法逃逸的不可承受之重。母女关系贯穿着小说始终。所幸在故事结尾,那种从未言传的关爱终究跨越了藩篱。挣扎老培 西方不是地狱,不是曾经被描述的水深火热,西方也不是天堂,当国门敞开时曾令国人头晕目眩般的辉煌。加国对华族人说是“海底”作者如此描述的,所有的华人,来自两岸三地,都在这深海中沉浮,灵与肉的挣扎,生存适应、中与外、新与旧的冲突。知识界的新路,斯文不再,作者显然熟悉这一同胞的群体,过往的学术、头上的光环都归于零,新的奋斗,改弦更张,四十、五十岁还要操练新的技艺。不安分的族群,正因为不安分,这三教九...... 2013-09-29 20:54 从心海到沧海,这个“海底”有多深?JENNY 李彦的作品,《红浮萍》、《雪百合》,以及这部刚出版的根据英文版《雪百合》译写完成的《海底》,一脉相承的两个长篇,虽然各自独立,但“实际上是上下篇的延伸关系”。李彦凭借《红浮萍》获得了加拿大全国小说新书提名奖,后来她又获得了加拿大滑铁卢地区“文学艺术杰出女性奖”。而这部《海底》,则呈现了当下依然留在海外的华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那些并未荣膺所谓“成功人士”头衔的海外华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 2013-10-07 13:16 开读新书。藕得伏脱冷 刚读了一小部分《海底》,恰巧前不久才读了作者十几年前的一篇旧作《嫁得西风》,两相比较,从笔触里读出了岁月的痕迹。与《嫁得西风》的热情、挥洒相对的是娴熟、老练。 记得小时候学过,海水深浅不一,浅的地方还能透过些光亮照到海底,深的地方海底就是漆黑一团。在海里生活的芸芸众生,只好适应环境,各具求生的特长。 对故事中已经出现的各位“海洋生物”,我猜,泥鳅将来可能会有一番作为,翠螺的下...... 2013-08-28 10:59 动摇的心。藕得伏脱冷 本以为是一个轻松的故事,没承想读起来还有些压抑感。直到最后,电话答录机上的留言给江鸥带来的惊喜,才使读者总算跟着松了口气,因读故事而累积起来的沉甸甸雾蒙蒙的心绪,也终于撕开了一条透着阳光的缝隙。 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怀着悲悯人生启迪心智催人奋进等等宏大愿望在写,能看到的只是平实流畅的文字,沉稳中略带幽默又偶有激越的语气,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看起来就是作者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真实(当然...... 2013-09-17 15:56 白求恩大夫。藕得伏脱冷 《海底》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为了给台湾来的庞太太介绍谁是白求恩,江鸥和红藻夫妇不由自主地背诵起《纪念白求恩》来,背着背着,忘了词。大家互相看看,突然笑了起来,眼角却湿润了。 看到此,我不由想起,小时候,我们都会背这篇文章,白求恩大夫是我们这些孩子心中的偶像,崇高而不可企及。多年后,当知道他年轻时也曾行为不羁、招致非议,在他的家乡,后来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他是谁时,心里反倒有了一丝...... 2013-09-11 09:00
评论
喜欢
·生活百科 5年的历程
·生活百科 Tindo 太阳能电池板和系统,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