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新闻总理还是小白鼠?特鲁多带头混打疫苗 国民怕啥



在加拿大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刚刚接受了第二剂新冠疫苗的注射。 4月23日,特鲁多和夫人在首都渥太华市中心的一家药店接种了阿斯利康疫苗。

今天特鲁多回到同一家Rexall药店,接受了莫德纳疫苗注射。 在与注射疫苗的药剂师交谈时,特鲁多说他再次“非常兴奋”,并指出他的妻子Sophie Gregoire Trudeau于周四接受了她的第二针。

他还在推特上和分享了他接种第二剂的情况:“疫苗是我们通往更好生活的途径,所以确保你在可以的时候接种你的第二剂。我今天接种第二剂了,我非常感谢那些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卫生保健工作者。”

特鲁多在诊所时表示在第一剂阿斯利康疫苗后,他当晚出现了“轻微的寒战和发烧 ”,他还开玩笑地补充说,“我知道免疫正在有效。” 随后,药剂师也警告他可能会在今天打后晚上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特鲁多也回应称妻子于周四接种第二次后也身体疲乏“睡了一觉”。 报道称,在刚刚过去的6月,加拿大免疫咨询委员会建议,第一剂疫苗接种了阿斯利康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的人,第二剂可以接种辉瑞疫苗或莫德纳疫苗(mRNA疫苗)。

当初所有人都在因为阿斯利康疫苗引起血栓的副作用而避之唯恐不及时,小土豆为了安定人心,身体力行,带着老婆力挺阿斯利康疫苗。 后来证实阿斯利康确实风险较大,好几个省份都宣布停打。连免疫咨询委员会都不建议打了……不知道特鲁多听说了以后有没有骂娘…… 如今,第一针已经打完阿斯利康的人第二针建议混打,特鲁多又选择了一部分人不想打的莫德纳。

据Daily Hive报道,在安省和BC省,当大家在省府预定网站预约时,省级预订系统不会透露提供的是哪种mRNA疫苗,所以只有在到达诊所时才会知道。于是就出现了,当人们发现注射的是莫德纳时,就转身离开诊所的事情。 这种现象可能有时是由于人们对辉瑞的品牌忠诚度,因为它是第一个获得批准的COVID-19疫苗。一位受访者表示,他的一位同事就放弃打莫德纳,就因为听说其短期副作用比辉瑞更严重。 其实多个卫生官都已经说过,莫德纳和辉瑞同属mRNA疫苗,它们是可以互换的,并且都证实很有功效。

但即便如此,民间还是有很多人吃了秤砣铁了心,非辉瑞不打。 特鲁多第一针阿斯利康,第二针莫德纳,明显是在以己身作示范,带动大家一起打。堂堂一国总理,别人嫌弃、害怕、不想打啥,他就打啥,也是十分辛酸了…… 然而这样以身犯险的“带头”,老百姓却不一定领情。 “多亏你的无能,让加拿大人没法获得足够剂量的疫苗,而不得不混打,谁知道一个法语老师不能胜任总理呢?”

“肯定是生理盐水,打完莫德纳是下面这样的。”

“又是假的!没有任何地标,大拇指也没有放在注射器上推动……又一次”

“这绝对是假新闻”

“有趣,但这不是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注射疫苗的方式。你为什么要假装?你觉得不安全吗??”

“如果出现问题,他可能得到最好的医疗,平民百姓可以得到的是等待。想相信他的,考虑下现实。”

“政客也不容易,作秀也好,真心也好,硬着头皮也得上。”

“你不能不佩服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的区别,演的像让许多人认不出真假了,能让药房变戏房。”

“作秀也要看场合。亲吻个孩子表现下慈爱还好,至少无害。这个是人命关天的。这不能叫作秀,这是在忽悠。这些政客在打这针之前做了什么,有谁会告诉大家呢?至少我知道我的同事有些后悔打AZ的疫苗,但当时是没办法,没得选也不知道后果可能严重啊。”

混打疫苗的政客不止特鲁多一人。上周,新民主党NDP领导人Jagmeet Singh和妻子在渥太华接种了第二剂新冠疫苗。和总理特鲁多一样,Singh第一剂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第二剂接种了莫德纳疫苗。Singh的妻子在第一剂打辉瑞之后,第二剂打了莫德纳。 保守党领袖Erin O’Toole第一剂接种阿斯利康,其办公室称他已经接受了第二剂,打的是辉瑞疫苗。 德国政府发言人6月22日表示,德国总理默克尔已接种第二剂新冠疫苗,为莫德纳疫苗。而她在4月16日接种的第一剂疫苗同样是阿斯利康疫苗。

其实就算是辉瑞,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6月23日,美国疾控中心(CDC)下属的预防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表示,辉瑞新冠疫苗、莫德纳新冠疫苗等mRNA新冠疫苗,可能与部分年轻接种者罹患心肌炎有关。

截至目前,美国国内mRNA新冠疫苗的接种量已经超过了3亿剂,其中,接种了辉瑞或莫德纳疫苗的人士中出现了1200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病例,患者主要在30岁及以下,男性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后患上这些炎症的风险明显较高。

不过,方面表示,接种疫苗后的心脏发炎患者,通常能够顺利康复;青少年和年轻人接种疫苗的好处仍然大于风险,有关风险也还需要继续检测。相关专家也建议,尽快接种疫苗,毕竟接种的好处远比坏处大得多。



  ·澳洲新闻 捷星航空一架航班在飞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气味”,紧急迫降!
·澳洲新闻 “祝福党”骗局:“你儿子三天内就会出事,死掉。”英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