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日本前首相安倍被枪杀身亡,时值参院改选倒数时刻,使得这场“经济vs.安保修宪”的路线之争,出现变数。外界认为暗杀事件有利自民党跨过三分之二修宪门槛,但吊诡的是,岸田必然如安倍所愿立即展开修宪吗?安倍身后备极哀荣,却掩盖不去诸多违和所构织的政治迷雾。
这起暗杀有诸多违和处,看似非政治,但细节处处是政治。第一个不寻常在于,枪手山上彻也轻易得手,警方公布资讯疑点甚多,但媒体集中检讨特勤与警力的保护措施,对于嫌犯背景、动机与犯案能力的追查采访却相当节制。
当维安失当引起热议,同时“杀人动机”的讨论就被淡化。警方表示山上供称因母亲迷信某宗教破产,狙杀宗教团体很困难,“安倍与该宗教关系密切,所以要杀了他”。据日媒报导,嫌犯供词有宗教名称,但警方没公布,主要媒体都配合不提,少数网媒如讲谈社在周末晚间直指口供所录就是统一教。
警方和媒体对影响安倍暗杀的宗教噤声,这在欧美、台湾根本不可思议。是不想让自民党和争议宗教产生关连,坐实违反“政教分离”,还是怕被“邪教”影响社会观感?若政府已查明统一教与安倍无关,那也该为亡者澄清,而非任由嫌犯说词影响事实认定;或者,如日本评论家所质疑,怕舆论深入调查统一教之后,发现暗杀另有隐情?
第二个明显违和是,安倍不治后,案情未明朗,岸田立即拉高定调是“暴力封杀言论自由”,宣示“民主不会屈服于暴力”,当晚谈话节目大多围绕安倍之死使民主受到挑战,为岸田和音,反而在野党质疑凶手是否为安倍经济受害者、宗教仇恨等其它角度,因政治不正确而被消音。
若真如嫌犯所言是因宗教仇恨行凶,非关政治,那么岸田与主流电视台将个人偏差行为等同言论自由受害、民主危机,不就是为枪杀案披裹政治外衣吗?警方往非政治方向调查,最后却由首相为安倍之死作政治诠释。岸田不谈经济和修宪,试图用维护民主取代大选原本的对话主轴,以安倍之名凝聚选票,却不再提安倍之愿。特别的是,他将此案与民主挑战连结,颇似遥向苦于枪击案频传的拜登致意。
岸田作为安倍的政治未亡人,言行举止都有精确计算。首相府的谈话稿中,称安倍在任期间,面对严峻情势“为国赌上性命,承担重责”,影射其为国殒命,另外po出他和安倍年轻时的合照,强调两人有战友之情。岸田恢复助选后,不谈物价、安保、修宪,只是高喊“要让安倍所爱的日本更有活力”、“继承安倍遗志”,开始向安倍的清和会招手,预备选后自民党内派阀洗牌。
拜登致电岸田,两人果然在“动摇民主根基的恐怖事件”产生交集,宣示团结。拜登联合澳印总理发声明,为安倍写下历史定位“为日本与各国关系带来变革的指导者”,但亡故的指导者永远不能主导结论。
当美国国力正对亚洲力不从心,尤其拜登极可能跛脚之际,会希望日本甩脱美国钦定的“和平宪法”,由扈从变成对等自主的角色吗?安倍搅动东亚地缘政治,事态进入历史十字路口,究竟和他的死亡有无关连,只怕又是一起日本史的黑雾事件。
·生活百科 有人用过家庭垃圾清除服务吗?悉尼
·生活百科 如何收看TVB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