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在大温居住了很久的人,往往会有这么一句感叹:“城市的发展确实足够快,但现在的大温相比于10年前、20年前,没那么安逸了。”
呃,没那么安逸,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近期,大温本地华人论坛上有一篇热帖,讨论的内容就是“在哪些方面,你觉得现在的大温找不到过去的安逸、祥和”,大温华人们各抒己见,其中的一些观点很能触动人。
最低工资,真的已经不够生活了
这位网友列举了一个事实:记得十年前的最低时薪是$10.25,刚刚毕业找到普通工作的年轻人大概能拿$12,而当时中午休息的时候,旁边的普通越南牛肉粉或者中餐店,一碗面条的价格大概在$9左右。
也就是说,当时的每小时时薪,是比一顿普通中饭要高的;但现在呢?最低时薪超过了$15,刚毕业的学生能拿$16、$17,却发现公司旁边餐厅的一份饭涨到了$16以上,和时薪相差无几。
这只是一个缩影:以前的最低时薪真的够生活,如今的最低时薪已经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餐费上涨,相比于汽油价格、房租价格的上涨还算不了什么……
列举一个简单的事实:过去10年,大温平均房价涨幅超过100%,而最低工资的涨幅只有50%。年轻人想在这里白手起家买房?除非你年少有为!
曾经不存在路怒的城市,如今喇叭声不断
这位网友在温哥华已经开了快15年的车,表示“10多年前,在温哥华开一整天车都听不到一声喇叭声,但现在开一整天,起码能听到十声八声。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司机们也越来越急躁。”
虽然大家都明白,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拥堵只会越来越严重,但原本一些不争不抢的司机如今却变得易怒、易烦躁,让温哥华的开车体验不断下降,还是不免令人唏嘘。
还有,都说加拿大考驾照很严,考出来的司机都已经不是新手,但加拿大对海外驾照的宽容度似乎不降反增,路上总是能遇到一些奇葩司机,驾驶行为令人匪夷所思。
快乐的童年,正在被内卷的压力笼罩
这位华人家长认为的安逸是:孩子们从竞争激烈的中国来到加拿大,来到温哥华,可以快乐成长,不用去攀比。但现实是,各大教育机构在温哥华掀起“精英育儿大赛”,家长们纷纷加入内卷大队,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曾经快乐的童年,正在被内卷的压力笼罩 —— 上学一定要上私校,放学一定要学至少3项既能,未来一定要尝试考美国常春藤……所以,按部就班读公校,难道在温哥华已经等于不思进取了吗?
温村,渐渐有了北上广的味道
这位网友认为,温哥华已经不再是温哥华,而是有点北上广的味道 —— 这么说,并不代表温哥华不好,只是它从一个安逸的城市,演变为了一个高节奏、高竞争的城市,总会有人喜欢,但总有人不适应。
原本大温的天际线仅仅存在于Downtown,如今摩天大楼群却出现在了各个城区:Oakridge、本拿比、高贵林、素里、新西敏……温哥华变得越来越繁华,越来越欣欣向荣,但离安逸和逍遥两字也原来越远。
各种极端天气,让曾经的完美气候消失不见
这个问题不只是温哥华的问题,而是全球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因为温哥华以前的气候太好了,所以才会将这个问题放大。温哥华曾经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夏温差甚至只有20摄氏度左右,完全不像加拿大。
但大概是从2016年开始,一切就变了:30多摄氏度甚至40摄氏度的夏天、零下15度的暴风雪冬天、让全城内涝的秋季强降雨、林火导致的烟霾……一系列的恶劣天气轮番登场,让温哥华的完美气候消失不见。
从防人之心不可有,到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以往安逸的温哥华,很多事都是靠自觉的,比如交停车费、买天车票和公交车票、红灯停绿灯行……市政府没有必要部署太多警力,也不需要搞太多摄像头和验票机。
当年的温哥华,是“防人之心不可有”,而现在?却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摄像头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低,整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冷漠。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坏人变多了,所以管理者不得不这么做。话虽如此,但为什么坏人在这十年里“扎堆”出现呢?
转型期的阵痛,会持续多久?
最后这个网友的观点是:温哥华正处在从温村到大都市的转型期,因此难免会有阵痛:短时间内要建设大量的楼房、吸引数以十万计的移民、需要重建很多市政工程……只是,这到底是阵痛,还是长痛?
尽管温哥华目前还是世界第五宜居城市,但它不是从第五十名升上来的,而是从过去的第一名降下来的。人们对温哥华的要求很高,希望它既能摩登现代,又能安逸、又能像世外桃源,这些要求,显然已经是苛求。
因此,我们必须接受温哥华不如以前安逸这个现实,并且尝试改变对温哥华的固有印象:如果你把温哥华当做和纽约、东京一样类别的城市,那么你会明白,在这种城市谈安逸,是不可能的。
·生活百科 为什么 Flybuys 不能自动节省 10 美元?
·生活百科 2022年过期的干蘑菇、干紫菜该扔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