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百科(转见仁见智):比抑郁症更可怕的事情是认为“抗抑郁药”有用
在加拿大
比抑郁症更可怕的事情是认为“抗抑郁药”有用10月14日下午,韩国京畿道城南市,在一栋漂亮的小别墅里,一位年仅25岁的女孩上吊自杀了。她叫崔雪莉,是一位韩国女明星。在她死后,我在新闻上读到这样一句冷冰冰的话:“据悉,崔雪莉生前患有严重抑郁症。”这让我想起,前几年韩国SHINee成员金钟铉,在家中烧炭自杀;28岁的中国歌手乔任梁,在微博上发了两个害羞的表情之后,也选择了自杀。把时间轴往前调,2009年,内地歌手陈琳跳楼自杀;2003年,影星张国荣跳楼自杀;1989年,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1962年,影星玛丽莲·梦露服用安眠药自杀;1961年,作家海明威用双管猎枪自杀……这些自杀的背后,都有那个共同的原因:抑郁症。统计显示,全球一共有3亿多人受抑郁症折磨,我们中国患抑郁症的人数也超过了5400万。而且,全世界得抑郁症的人里面,每年有将近100万人自杀。这个数字,是国内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5倍。这些逝去的生命仿佛在告诉我们: 抑郁症既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不开心”,也不是没事找事的“脆弱”和“矫情”,更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一种罕见病症;如果不及时处理,我们的“不开心”可能就会变成“抑郁”,而哪怕是轻度的抑郁倾向,也可能逐渐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得了抑郁症之后又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01吃了20年抗抑郁药,结果发现自己被骗了?说到“抑郁症”,有一个叫约翰·哈里(Johann Hari)的英国人不得不提。 外人看来,约翰·哈里是个“自带光环”的人:他18岁就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社会学和政治学;22岁的时候,他从剑桥毕业,成为了一名记者;工作后不久就变得小有名气,在欧美最有名的媒体上发表文章,比如英国的《独立报》《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等,还拿过几项国家级的媒体大奖。但是,他的“光环”附带了一层“阴霾”:因为遗传和家庭原因,约翰·哈里从小就患上了抑郁症。有时候,约翰·哈里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悲伤和焦虑;有时候更严重,觉得生活里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产生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比如,小时候,约翰·哈里跟别的小孩一起玩着玩着,就会突然觉得心里一阵难过。这时候,他只能找个地方自己待着,一个人大哭一场。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哭,但是就是忍不住。为了不让人觉得自己不正常,他就只能在这种时候一个人偷偷躲起来。在考上剑桥大学以后,为了庆祝一下,他跟一位朋友约好了去欧洲大陆旅行。这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没想到,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艘船上,他又忍不住哭了起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当他们参观卡夫卡的故居时,他的病又一次发作,当时他哭得浑身发抖,根本就停不下来。 当时他就去医院看病,结果所有的医生都告诉他:你得了抑郁症,抑郁症是因为你体内的化学物质不平衡导致的;抗抑郁药能让体内的化学物质恢复正常,所以只要坚持吃药,你的抑郁症就能好起来。于是,约翰·哈里从18岁的时候,就开始服用抗抑郁药,这一吃就是20年。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一位医生聊天,说起了自己得抑郁症的经历,又说到了抗抑郁药的效果。他说:“多亏了这些年我吃的药,我现在好多了。”但是那位医生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直言不讳地说:“我没觉得你变好了,我觉得你最近还是挺抑郁的。”就是这一句话点醒了他。回想自己这么多年吃药的经历,他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不管是什么抗抑郁药,自己刚开始吃的时候,的确是有效果的。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就都不如之前了。还有,自从吃药以后,他就变得越来越胖,经常爱出汗,后来连性功能都有点衰退了。作为一个患病20多年的病人,约翰·哈里非常想知道这些到底是不是正常现象;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他的职业敏感告诉他,“抑郁症”这三个字的背后,可能另有玄机。于是,他开始翻阅跟抑郁症有关的书籍和论文,甚至亲自去采访写书和写论文的那些科学家。后来,他又去采访了很多跟自己一样得了抑郁症的病人。就这样,他前后花了3年的时间,跑遍了全世界,进行了200多次采访,最后把自己采访得来的成果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Lost Connections”,翻译成中文就是《失去的联系》。这本书出版以后,在英美两国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评价说:“这本书对困扰美国社会的抑郁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分析。”英国流行音乐巨星埃尔顿·约翰爵士说:“如果你觉得迷惘和失落,那这本神奇的书能改变你的人生。” 为什么这些名人会这么说呢?为什么我说这个英国人不得不提呢?因为约翰·哈里在这本书里,揭开了一个关于抑郁症的惊天秘密:抑郁症根本不是因为体内的化学物质分泌失调导致的,抗抑郁药也根本不可能治好你的抑郁症。 02为什么“抗抑郁药”=“安慰剂”=没有用?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说抗抑郁药根本不可能治好抑郁症?这件事要从抗抑郁药的诞生说起。抗抑郁药物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的,但是当时发现这些药物可以缓解人们的抑郁症,完全是偶然性的。也就是说,这些药物能缓解抑郁症背后的原理,根本就没有人知道。1965年,一位叫亚里克·科本的英国医生提出了一个理论,他说:那些药物能起作用,可能是因为增加了大脑中一种化学物质的水平,这种物质叫做“血清素”。注意,他说的是“可能是”,也就是说,这只是他的一个猜想。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有科学家就开始做实验验证这个猜想。他们故意降低实验参与者的血清素水平,观察他们是不是会变得抑郁。结果是:不会。这就说明,大脑中血清素的水平其实和抑郁症的关系并不明。但是,当时世界上的各大制药公司,也注意到了“血清素”这个理论。虽然这个理论在医学上不一定站得住脚,但是制药公司觉得这个理论用来说服社会大众,效果应该不错。于是他们就聘请了自己的团队,开始研发相关的药物。这个举动,改变了后来发生的一切。到了20世纪90年代,相关的抗抑郁药就已经出现在市面上了。又过了20年,西方社会中已经到处都是抗抑郁药物。我可以给你列出一些最常见的抗抑郁药的名字:百忧解、帕罗西定、左洛复、怡诺思等等。对于那些被抑郁症困扰的人来说,这些名字你一定不陌生。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符合科学发展的故事——先有一个假设,然后有人实验失败,然后有人实验成功,证明了这个假设,最后人们把这个理论应用到了生活当中。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一个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人就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厄文·基尔希(Irving Kirsch)教授。他做过一个重要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他把实验参与者分成三组:给第一组人吃了一种糖豆,但是告诉他们,你吃的是一种抗抑郁药;给第二组人吃的才是真正的抗抑郁药,而且如实告诉了他们;第三组人则是什么都没吃,既没吃药,也没吃糖豆。 厄文·基尔希你可能以为,那些吃糖豆的,肯定没有效果吧?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只要你能让他相信自己吃了抗抑郁药,哪怕他吃的是糖豆,也一样能有效。更不可思议的是,总体来看,真正的抗抑郁药的效果,没比糖豆好多少。这是怎么回事呢?基尔希教授也非常想弄明白。于是,他带领团队进行了仔细的测算,看看那些化学药物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结果是:药物的作用只有25%,跟人体自然康复的效果,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这个实验表明,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吃药或者不吃药,对抑郁症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更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有一次,基尔希教授有机会看到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一些内部材料。这些材料是一些抗抑郁药在研发的时候,原始的实验结果。 △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看了这些内部材料之后,他发现,制药公司为了让人们相信他们的药是有效的,往往会有选择性地对外公布实验结果。比如说,在其中一个实验里,实际上一共有245名患者服用了这种药物,但是等到制药公司对社会公布的时候,他们只挑了其中27名有效果的患者,把他们的结果公布了出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药有效。基尔希教授和其他专家决定,根据这些原始的实验数据,自己算一下,那些抗抑郁药到底效果如何。他们采用的方法叫做“汉密尔顿测量表”,这是一种公认的测量抑郁和焦虑程度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最后能得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越低,就说明你抑郁和焦虑的程度越低;分数越高,说明你越抑郁和焦虑。最后,专家们经过测算得出,抗抑郁药可以让一个人在“汉密尔顿测量表”的分数降低1.8分。1.8分是什么概念?我们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根据这个测量表,改善睡眠的质量可以让你的分数降低6分。换句话说,那些号称非常有效的抗抑郁药,其实还不如晚上好好睡一觉效果好。而且,就在这个1.8分里面,恐怕还有水分。有一名叫做彼得·克雷默(Peter Kramer)的美国医生,一直都是抗抑郁药物的坚定支持者,他还写过一本推荐抗抑郁药的畅销书。可是到了2012年,克雷默偶然参观了某个制药公司研发抗抑郁药物的实验室之后,他就发觉这个事情很“不对头”。 彼得·克雷默原来,根据法律规定,参加制药公司实验的参与者必须身体非常健康,但是同时还要有抑郁症,而且制药公司最多只能给他们75美元作为报酬。这么高的要求和这么低的报酬,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冒充自己是抑郁症患者。但是对制药公司来说,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很难找到人来做实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药公司就耍了一些小手段,它们创造出了一些其他条件,吸引人们参与实验。比如,把实验室装修得特别温馨舒适,给参加者全天候的健康检查和咨询,还免费提供一些药物。 这样,一些穷人就会来参加实验,因为不光能拿钱,还可以享受这些他们平时享受不到的福利。 问题是:这些人真的有抑郁症吗?克雷默医生认为,很多人的“抑郁症”都是装的——他们先装作自己有抑郁症,吃了药以后,又装作自己的抑郁减轻了,这样就能讨好制药公司,拿到更多的福利。制药公司呢?他们就算是看出来了,也不会说破,因为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当作者采访克雷默的时候,这个原来支持抗抑郁药的医生承认说:“抗抑郁药的所有科学证据都是垃圾。那些实验数据,毫无意义。”但是如果这些实验漏洞百出,如果抗抑郁药根本就没有效果,那这些药物怎么就通过了官方审核,成功进入市场了呢?作者给出了一组数据。他说:在美国,药品监管机构员工的工资,有40%是由制药公司赞助的;英国的情况更糟,药品监管机构员工的工资,100%都是由制药公司提供的。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在这些国家,制药公司才是药品监管机构的衣食父母。针对这个问题,作者还咨询过一位教授。这位教授透露说:如果你是制药公司,那你做了1000个实验,其中998个失败了也没关系,只要你有2个成功,你的药就能进入当地的药店。不过,虽然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无效,但有一样东西倒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副作用。很多抗抑郁药能让人变胖,或者大量出汗,或出现性功能障碍,这都是真的。我们一开始也说过了,作者就因为长期吃抗抑郁药物,身体就出现了这三种问题。因此,作者下了一个结论:不管是“血清素”还是别的什么“素”导致了抑郁症,那些说法只不过是一种科学猜测,到现在都没法证实;但是这个科学猜测被制药公司顺手拿去了,并且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导致很多人都相信了这些说法;制药公司又通过一些所谓的科学实验,研发出了抗抑郁药;这些药品轻轻松松就通过了官方的审核,卖给了普通老百姓,给制药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不过说到这儿,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如果抗抑郁药真的没用,那为什么作者之前会感觉自己的抑郁症缓解了呢?为什么我刚才说的那个实验里,糖豆也能有效果呢?难道糖豆也能治病吗?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叫做“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指的是,我们越相信给我们治病的医生,我们的病就越容易好;哪怕医生给我们开的药物,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很多病人仍然能觉得症状缓解了。在18世纪末,一位英国医生就发现了这种情况;此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比如,在二战的时候,有一位美国医生手头没有麻药,他担心手术的时候士兵会受不了,就用清水代替麻药,给士兵打针,而且告诉他们这就是麻药。结果那些士兵并没有觉得太痛苦。所以,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吃的药能帮助你减轻抑郁问题,那你的抑郁问题就很有可能真的会减轻。不过,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个特点:它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时间一长,它的作用就消失了。这一点也恰好解释了,为什么吃抗抑郁药,经常会出现“反弹”。就像作者说的,刚开始吃的时候,真的能感觉出来这种药好用,但是吃着吃着就不如以前那么好用了。事实上,有科学家统计发现,服用了抗抑郁药的人,“反弹”的比例在65%到80%之间。那出现“反弹”以后怎么办呢?一般人们就会加大剂量,所以药就越吃越多,越吃越停不下来,副作用也越来越多,这就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总的来讲,作者告诉我们:抑郁症跟人体内的化学元素失衡一点关系也没有,抗抑郁药也没有任何用处。既然如此,抑郁症出现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03造成抑郁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得抑郁症,其实都是因为一个原因。这个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作者认为:生活中本来就有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避免抑郁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失去了和这些东西的联系,于是我们才出现了抑郁。正是因为作者总结出了这个原因,作者才给这本书取名叫《失去的联系》。那我们到底跟哪些东西失去了联系呢?作者一共列出了9种东西。它们分别是:工作的意义与他人的联系正确的价值观美好童年地位尊严对未来的期待大自然基因大脑 这9种东西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接下来我们挨个儿说明一下。第一种:失去了工作的意义。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迈克尔·马尔莫特(Michael Marmot),曾经对英国的公务员做过一项调查。他们采访了18000名公务员,收集了他们的数据,研究工作状态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个非常反常识的结果。人们通常认为,在公务员体系里,级别越高的人承受的压力越大,越容易生病,更容易抑郁。但是迈克尔·马尔莫特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发现,最低级别的公务员患心脏病的几率是最高级别公务员的4倍。而随着一个人职位的上升,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却会逐步下降。 迈克尔·马尔莫特这跟生活水平有关系吗?好像也没什么关系。因为最低级别的公务员,过的也是很体面的生活。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迈克尔·马尔莫特对比了所有变量之后发现:他们对工作的控制程度,决定了他们的抑郁程度。比如说,两个人有同样的工资水平和同样的地位,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工作,但那个对自己的工作控制程度较低的人,就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甚至抑郁。这个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工作的内容本身其实并不重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也不会让我们更抑郁,关键是我们要能控制自己的工作,这样你才会觉得工作有意义。如果你每天都要忍受单调、无聊,自己又没法控制自己的工作,这就会造成“现实感丧失”,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真实,这就会让我们抑郁、绝望,而且会毁灭我们的身体。2011到2012年间,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公司“盖洛普”进行了一项有史以来最详尽的调查研究,他们调查了142个国家的数百万名普通员工,调查的内容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对自己工作的看法。结果发现,有63%的人说他们对工作没有激情,也没有把精力放到工作中,甚至在工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 只有13%的人,说他们真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而剩下24%的人说他们会“积极地脱离工作”,也就是他们其实很讨厌自己的工作。 所以,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讲,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工作,也没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工作当中。作者认为,这就是抑郁症在当今社会如此普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二种失去的东西:与他人的联系。失去跟他人的联系,说白了就是“孤独”。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神经学家约翰·卡奇奥波(John Cacioppo)曾经做过三个实验,专门研究了“孤独”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 约翰·卡奇奥波他找来了100个陌生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对他们的心跳速率和唾液里的皮质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感到孤独会导致皮质醇水平飙升,这意味着这个人正处在压力很大的状态。为了进一步验证,他又做了第二个实验。这一次,他要排除一切因素,弄明白“孤独”这一个因素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所以,他把实验参与者分成了两组,而且对他们都进行了催眠。催眠之后,他让第一组回忆他们生活中感到非常孤独的时刻,而让第二组回忆他们跟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刻。结果非常明显:第一组人马上变得更加抑郁了。就算是这样,他还是担心实验室的条件太不自然了,他想到人们的实际生活里看一下。于是进行了第三个实验。他来到了芝加哥郊外的库克镇,长期跟踪调查229名年龄在50多岁到70多岁的美国老人,这些老人有男有女,有白人、黑人和拉丁族裔的人。跟踪了5年之后,他发现不少老人会先感到孤独,然后感到抑郁。约翰·卡奇奥波说,这些实验共同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孤独并不是抑郁的结果,而是抑郁的原因。简单地说,你越缺少社交,你就会越抑郁,抑郁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抑郁症。第三种失去的东西: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点其实说的是,你越看重物质追求,就越容易抑郁。这虽然听上去有点像喊口号,但是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个观点。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卡瑟(Tim Kasser)曾经对这个问题反复进行过研究。他先是调查了300多名学生,又评估了140名18岁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又到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调查了那里的100名居民,还对200个人进行了一项长期的跟踪研究。△ 蒂姆·卡瑟最后,所有的调查和研究都显示:人们越是看重物质,越是为了物质目标而奋斗,越容易焦虑和抑郁。后来,别的科学家在英国、丹麦、德国、印度、韩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拿画画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画画的时候觉得开心,想要去画画,这叫做“内在目标”;如果你想要成为有名的画家,画画卖钱,这叫“外在目标”。当你追求内在目标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这个时候,你连自己都忘了,更不会在乎别人对你怎么看,这时候你就会感到真正的快乐。相反,如果你追求外在目标,不断地关注能拥有多少物质,你就会特别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一旦你开始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就会让自己产生压力,导致焦虑,长此以往就会抑郁。但是现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宣扬一种物质至上的观念,提倡一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三个字,“买买买”,你能买来名车名包名表,就是幸福。对这种价值观,作者给了一个比喻,叫做“垃圾价值观”。作者说,就像“垃圾食品”一样,这种价值观味道不错,但是没有营养,时间长了还会损害你的身体。第四种东西:美好的童年。美国加州凯撒医疗中心预防医学科有两个医生,一个叫文森特·费利蒂(Vincent Felitti),另一个叫罗伯特·安达(Robert Anda),他们共同研究出了一种测试方法,叫做“不良童年经历研究”。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资助下,他们对17000名申请医保的人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他们把童年创伤分成了10种类型。比如,被父母忽视算是一种类型,被性虐待算是另一种类型。结果发现,小时候经历的每一种创伤经历,成年后都会让人更容易变抑郁。小时候受到的创伤越大,患抑郁症、焦虑症或自杀的风险也就越大。如果一个人同时经历过六种创伤性事件,那他成年后患抑郁症的几率,是那些没有童年创伤的人的5倍。如果经历过七种创伤事件,那这个人成年后自杀的可能性,就会比别人高出3倍。 当他们把结果展示给其他科学家看的时候,别人都表示怀疑,甚至连资助这项研究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也不相信。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别的科学家重复了这项研究,结果发现每次的结果都差不多。所以说,童年创伤的确会直接导致人在长大之后变得抑郁。第五种失去的东西:地位和尊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内分泌学家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Sapolsky),曾经对非洲肯尼亚的狒狒,做过一项研究。他主要研究的是雄性狒狒体内激素情况。 △ 罗伯特·萨波斯基他发现,在两种情况之下,雄性狒狒受到的压力最大:一种是它们在狒狒群里的地位非常低的时候;另外一种是它们的地位受到了威胁的时候。在这两种情况下,雄性狒狒的大脑、脑垂体和肾上腺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最关键的是,这些内分泌变化,跟得了抑郁症的人非常相似。所以,萨波斯基得出一个结论:抑郁症其实是人类对自己在群体里地位的一种反应。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用猴子做实验得出的结论,用在人身上不太靠谱。但英国有两位专家对人类社会做了研究之后发现,人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还真和抑郁症有关系。 △ 两位英国专家把有关社会平等和抑郁症的研究写成了这本书这两位专家把视野扩大到了国家层面,研究了社会平等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美国这种高度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会有更多的精神痛苦;而在挪威这样高度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痛苦就很少。换句话说,社会越不平等,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精神疾病就越普遍。这就是因为在一个高度不平等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地位都是“朝不保夕”的。比如说,今天你是个有钱人,但是五年后你不一定还是有钱人,十年后就更别提了。这样,每个人时刻都要考虑自己的地位,一旦你感觉失去了地位,或者别人对你不尊重了,你就会感到抑郁。而且,在高度不平等的社会里,如果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很容易看不到翻身的希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日子过得“没有盼头”了。这其实也就是作者说的,人们失去的第六种东西,值得期待的未来。一个人产生了这种感觉,那他就会觉得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生活,这比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工作更严重,直接会让人丧失生活的意义。没有意义的生活下去,一个人能不抑郁吗?人们失去的第七种东西:大自然。我们在之前的课程里也讲过,别看你们家小区里的花草树木不起眼,其实它们非常重要。仅仅是看一眼绿色植物,都能让人的血压下降。 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科学家也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他们花了三年时间,跟踪调查了5000多户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哪怕同样是穷人,哪怕同样住在贫民区,只要你住的地方有绿地,有花草树木,那你承受的心理压力就会小很多,也更不容易得抑郁症。第八种和第九种影响因素:基因和大脑。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刚才我们说的7种东西,都是社会层面的,只有这两个才是生理原因。而且作者还特意把这两个原因排在了最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发现,有个别抑郁症患者之所以抑郁,的确是基因和大脑的一些部位出现了问题,但是对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来说,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很多双胞胎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只有少数一部分是遗传的,而且就算是遗传的,后天也可以改变。到这儿,人们之所以会得抑郁症的9种原因就说完了。作者认为: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和这些的联系,那就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和摆脱抑郁症。不过首先我们要排除基因、大脑这两项,因为这两项不是我们人为可以控制的。剩下的7种东西,我们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基本都跟我们生活中的三个方面有关。第一个方面,是我们的工作。其实上面说的工作的意义、地位尊严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三种东西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用正确的工作方式来获得。第二个方面,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上面说的他人的联系和大自然这两种东西,就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直接决定的。第三个方面,是我们的心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把物质消费当作生活的意义,心里仍然有童年创伤留下的阴影,那就会很容易抑郁。所以,只要我们处理好这三个方面,把作者说的“失去的联系”给重新找回来,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抑郁这个问题了。作者在写完这本书之后,就不再相信以前的治疗方法,而是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环境,调整自己以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并且通过正确的信仰释放自己的童年创伤等方法,让自己的抑郁症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最后,我把作者在书里写的一段原话送给你:“你不是一台零件破损的机器,你是一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动物。你需要一个社区,你需要有意义的价值观和有意义的工作,你需要大自然,你需要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你需要把自己从过去释放出来,你也需要一个安全的未来。你需要把自己连接到所有这些东西上面。你可以倾听内心发出的信号,去做那些能真正满足你需求的事情。愿更多的人远离抑郁和焦虑的阴霾,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阳光。
评论
https://boereport.com/ 超赞 赏 反馈:阿吾, tonyhuang, molocha 和 9 其他人 0.07 zunhuhu 0$(VIP 0) 4,9102020-11-21#2 以后有空去借这本书来看看。感觉写得挺对的。我得过抑郁症,还挺严重,开始吃过药,但是后来自己断药了,按很多地方的说法自己断药很危险,但我就是自己断的。而且在状况不太好的时候,我非但没选择熟悉的环境和轻松的工作,反而给自己换城市换工作,各种折腾最后也过来了。走出阴影的过程里最重要的是信念不是药。文中的九条总结得非常好。抑郁症就是情绪的一场重感冒,注意防寒保暖增强体质就能克服掉。
评论
。抑郁症好像是第二大疾病,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有。可怕的是平时看不出来异常,突然得到消息某人自杀了。点击展开...其实仔细观察一个人,是能看出端倪的。但一般大家不会那么样去分析旁边的人。跟这个人生活在一起,那绝对是个比较痛苦的事情。我当时是跟我同学住的,现在想想其实有好处,因为同学不会特别在意你怎么样,偶尔交流当中的尴尬还有助于自己跳出那个小圈子。不过这种做法挺危险,万一走偏了身边都没人。
评论
。以后有空去借这本书来看看。感觉写得挺对的。我得过抑郁症,还挺严重,开始吃过药,但是后来自己断药了,按很多地方的说法自己断药很危险,但我就是自己断的。而且在状况不太好的时候,我非但没选择熟悉的环境和轻松的工作,反而给自己换城市换工作,各种折腾最后也过来了。走出阴影的过程里最重要的是信念不是药。文中的九条总结得非常好。抑郁症就是情绪的一场重感冒,注意防寒保暖增强体质就能克服掉。点击展开...能走出来的人心理意志一般比较强大,雨过天晴。。。
评论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施人之恩,不发之于言;受人之惠,不忘之于心。以后有空去借这本书来看看。感觉写得挺对的。我得过抑郁症,还挺严重,开始吃过药,但是后来自己断药了,按很多地方的说法自己断药很危险,但我就是自己断的。而且在状况不太好的时候,我非但没选择熟悉的环境和轻松的工作,反而给自己换城市换工作,各种折腾最后也过来了。走出阴影的过程里最重要的是信念不是药。文中的九条总结得非常好。抑郁症就是情绪的一场重感冒,注意防寒保暖增强体质就能克服掉。点击展开...我不知道自己是越来越懒了还是抑郁了?所以搜到这篇就转过来了。孩子停课后我也不想出门了,今天哄着他们和我一起走路到麦当劳吃午餐,然后买牛奶酸奶冰淇淋,又走回家。
评论
https://boereport.com/抑郁症好像是第二大疾病,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有。可怕的是平时看不出来异常,突然得到消息某人自杀了。点击展开...一部分是科技造成的。原来没电视没网络的时候,人出门的愿望比较高。
评论
https://boereport.com/以后有空去借这本书来看看。感觉写得挺对的。我得过抑郁症,还挺严重,开始吃过药,但是后来自己断药了,按很多地方的说法自己断药很危险,但我就是自己断的。而且在状况不太好的时候,我非但没选择熟悉的环境和轻松的工作,反而给自己换城市换工作,各种折腾最后也过来了。走出阴影的过程里最重要的是信念不是药。文中的九条总结得非常好。抑郁症就是情绪的一场重感冒,注意防寒保暖增强体质就能克服掉。点击展开...能折腾就不会有事。没有折腾欲望的人自杀的可能性更大。
评论
https://boereport.com/ 超赞 赏 反馈:zunhuhu 0.01 清茶一杯 0$(VIP 0) 1,9552020-11-22#11 今天下雪了,下周开始多吃巧克力香蕉之类的快乐食品
评论
对药物部分了解不多,不好评论。但对病的成因分析比较赞同,是一个好提醒。不过,由于根本原因还是人的生活模式改变以及社会的价值观状态改变,想根本扭转趋势是不可能的。我还是希望能有药物对病人给予帮助的。
评论
不同意,尤其是这句“换句话说,那些号称非常有效的抗抑郁药,其实还不如晚上好好睡一觉效果好。 ” 抑郁症最显著的症状之一就是睡眠不好。如果能好好睡一觉,还有什么抑郁症?问题是如何能睡好,光是安眠药没用,但是抗抑郁药却有用。
评论
cncba 说:还要有肥仔快乐水 点击展开...哈哈哈,对,这个也必不可少
评论
cncba 说:好吃的人,一般难忧郁。因为总期待下一餐美食。点击展开...哈哈哈,我胃口不大好,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吃不了多少,但以前还是喜欢尝试做一下美食,现在感觉懒病上身,坐着都嫌累,什么都不想做,生无可恋,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啊,我也觉得像是忧郁了
评论
我一点都不了解抑郁症。但我觉的那是病,得治!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就因为抑郁症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就否定药物治疗的作用,肯定是不对的。之前这里有人说抑郁是闲的,那简直是扯淡!此类剑走偏锋的文章比比皆是。譬如,牛奶有害健康,三天英语速成。看看无妨,但不要轻信!
评论
我坚信美中贸易谈判一定会达成协议,因为全人类共同体的伟大使命迫使我们忍辱负重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一切的宣传都是烟雾弹,但绝不是为了迷惑墙外的敌人。“吃饭砸锅“论是典型的奴才心理!蠢比坏危害更大。许章润:这世间,总要有人出来讲理!不同意,尤其是这句“换句话说,那些号称非常有效的抗抑郁药,其实还不如晚上好好睡一觉效果好。 ” 抑郁症最显著的症状之一就是睡眠不好。如果能好好睡一觉,还有什么抑郁症?问题是如何能睡好,光是安眠药没用,但是抗抑郁药却有用。点击展开...那我就不是抑郁症了。昨天睡得很好,超过10小时。
·生活百科 房屋风力发电。
·生活百科 间隔计与智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