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百科把3个孩子送进哈佛,华裔妈妈的育儿秘诀,只有6个字
在加拿大
原创:最华人
每每看到诸如“送子上哈佛”“华裔妈妈”这类的标题,脑海里第一跳出的形象便是蔡美儿——那个“威逼”孩子学习,出版《虎妈战歌》的鸡娃界领军人物。
● 蔡美儿与两个女儿
尽管她成功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哈佛,其严苛、高压的教育方式却饱受质疑。
鸡娃只要够狠,真的就能成才?
恰巧,一位名叫方莉的华裔母亲,在2016年也暗戳戳地出了一本书——《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不少家长看后感慨:也许这样的做法,我们也能复制。
方莉是谁
提起蔡美儿,很多人都知道她是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家境优渥。那么,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的方莉,又是何许人也?
其实方莉的起点也不低。她从美国加州大学工程博士毕业后,不久便进入硅谷,从事半导体芯片设备设计相关工作,拥有超24项美国专利。
● 方莉
三个孩子能上哈佛,似乎更像一种“遗传”,基因里就带着聪明。
然而,方莉却坦诚地告诉记者:三个孩子都很普通,二女儿还因为成绩不好留过级,中学很长时间都念的“慢班”。
如何把天资平平的娃送进哈佛,还一口气送进三个?
方莉把自己的育儿秘诀总结为了6个字:多说、忌讳、体验。
多说
在养娃的打怪升级路上,“多说”几乎是父母的常态,一训小孩就停不下来,甚至喋喋不休。
但从孩子冷不丁的一记白眼里,略约知道效果。
与孩子说话,多说什么才能真正事半功倍呢?
方莉的答案只有三个字——“我爱你”。
● 方莉与慕名而来的家长在分享会上
她曾分享过自己与大女儿的一段经历:
在大女儿上初中时,某天突然带回家一个手工挂钟,兴冲冲地跑到方莉面前,献宝一样地送给方莉。
挂钟是保龄球模样,很可爱。
“我知道孩子在上木工课,这恐怕是用了不少节课才做出来的。”
但彼时的方莉正忙于做饭,将挂钟往桌子上一放,转身便走进了厨房。
几天后,女儿哭着来找她,满眼失落。
“女儿哭了,哭得很伤心,说是辛辛苦苦给妈妈做的东西妈妈却不喜欢,连一声谢谢都没说。”
那一刻,方莉猛地意识到自己似乎错漏了什么。
“其实我当时一看到挂钟就觉得女儿的手艺很棒,但是传统习惯性的思维让我很少去夸赞孩子,总怕孩子因此而骄傲。”
中国人习惯把爱藏在心里,但“含蓄”的爱对于孩子而言,却很难立即体会。一句直白的“我爱你”似乎更有力、更显效。
这之后,方莉即使催孩子做作业,也会加上一句“我爱你”。
“儿子把作业做完再玩,我爱你。”
“下次不能这样做了,我爱你。”
这三个字犹如灵丹妙药,源源不断地帮方莉向孩子们输送能量——我尝试、我能行。
曾有家长问方莉:你和孩子的关系看起来怎么这么好?这么亲?
在方莉一旁的9岁儿子听到了,脱口而出:因为我妈妈爱我们,我妈妈做什么都是为我们好。
忌讳
父母子女,尽管血脉相连,异常亲近,却并不意味着可以打破界限,不分你我。
有些话还是忌讳说,有些事更是忌讳做。
忌讳说“你不行”,忌讳把孩子的时间占满。
在方莉身边,不少妈妈的都跟她吐槽过类似的话——“我的孩子学习不行,以后考个普通学校就好”“我儿脑子不行,以后肯定成不了大事”。
面对儿女,她从来不说这样的话。
“这些话就如同一个魔咒,会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种暗示:我不行,我考不上好的大学,我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你越强调“不行”,孩子就越缺乏自信,紧随而来的很可能就是,迷失与放弃。
此外,方莉还见到过一位非常优秀的妈妈,博士毕业,事业有成。
这位妈妈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高度的自律,自然也希望孩子像她,拥有强大的时间管理力。
于是这位妈妈给儿子制作了详细的日程表,每一天从晨起到晚睡,各个时段,对应任务,明明白白,精准到分钟。
可后来她却气恼地打电话跟方莉吐槽:孩子太叛逆了,根本不听她的,什么都不愿意做。
方莉的评价是个问句:“这不是把孩子养成机器人了?”
但凡要给孩子们做规划的时候,无论时间规划还是发展规划,方莉都会先询问孩子的意见,给足他们自主的空间。
“妈妈希望孩子从小学会管理时间的心愿可以理解,但必须留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受家长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压制,好奇心也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
也许,父母对孩子足够的尊重,远比考分更重要。
在人生的慢慢赛道上,能弯道超车的人,前期都积蓄了足够的潜力。
体验
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路上扮演着多重角色,守护者、陪伴者、引导者……
方莉说,当妈妈需要扮演教练,“发现孩子的潜能,并激发孩子做得更好。”
所以,她强调的“体验”,大致有三个内容:让孩子体验到平等、体验到父母的支持、体验到自我的潜能。
简而言之,就是孩子但凡感兴趣的爱好,都不妨支持他大胆一试验。
于是乎,在方莉的支持下,大女儿在高中便获得了人生第一项专利;二女儿在学习成绩下滑时仍继续“玩”溜冰;儿子在9岁时便写出了第一本书……
令人佩服的是,方莉说的这种“体验”,不仅是口头鼓励,更是身体力行,多方引导。
在某次饭桌聊天上留意到大女儿的一份比赛报告后,方莉足足花了20天的时间查阅资料、咨询律师,鼓励女儿申请专利,并协助准备材料。
在得知二女儿的偶像是关颖珊后,方莉不仅立即满足了她想学滑冰的心愿,还每周坚持开夜车送女儿去学习:
“那些周,我每周四晚上飞到Denver,一般是半夜。然后一个人心惊肉跳地开两个多小时的车,到驻地常常是半夜两点,还没睡多久就又要起来带孩子溜冰。周一早上把孩子送到冰场就又开到飞机场回加州来上班。”
在了解到儿子有写作天分后,方莉一度坚持每天凌晨5点去上班,下午3点提前下班,只为第一时间做儿子的读者。
● 方莉与儿子
这些“体验”的过程,对于年少的孩子而言,不仅是兴趣探索,更是视野拓展。
“孩子的见识多了,眼光开阔,就能做出很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而我孩子的意识中也完全没有‘这好像绝对不可能’的意识。”
果然,三个孩子后来各凭本事进了哈佛,方莉也有了另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哈佛妈妈”。
为人父母的努力
当“哈佛妈妈”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公之于众后,不少家长都冲着“哈佛”二字速速购买,急切地想一探究竟。
可仔细一翻,书里并没有什么理论,多是方莉与孩子相处的点滴故事,以及作为一位母亲自愿选择的“努力”。
为了女儿上溜冰课前不饿肚子,她坚持凌晨4点起床做早餐。
为了满足儿子吃饺子的愿望,她甘愿冒风雪步行30分钟去买。
为了有效与青春期的女儿沟通,她主动提出孩子每天只给她“5分钟”。
……
在外,她是一名业绩骄人的工程师,在内,她是一位育儿有方的母亲。
● 方莉和其他家长沟通
无数人羡慕方莉的事业家庭双丰收,但只有她自己清楚,这份“丰收”背后是怎样的坚守。
为了争取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她在美国20年没换过工作单位,连续7年没去度过一天假。面对回国创业的高薪邀约,她一想到“孩子不能只跟着爸爸生活”,便断然放弃。
丈夫几度质疑她的育儿理念,沟通失败后,她一边“忍”,一边坚守:
“我实在做不通他(丈夫)的思想工作,但是我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所以,我只能自己去做,然后回来明知会得到他的抱怨,但是只能忍了。
因为教育理念我们已经沟通过多次,始终无法达到共识。没办法,他坚持认为做那些溜冰呀, DECA呀,HEARTS呀,是不需要的。但我认为有需要,有用,能锻炼孩子。”
当外界把方莉奉为育儿典范,急切地想“复制”成功时,可曾发现,那些“秘诀”之外,处处都是一位母亲对自己的“严苛”与“高要求 ”。
当我们在吐槽自己的娃“不行”“不乖”“不懂事”的时候,可曾客观审视过自己,
在“为人父母”的考核里,能不能拿到及格分?
都说好的教育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哈佛妈妈”的故事,首先启迪的,不是如何教育好孩子,而是如何扮演好家长。
评论
我还真认识一个三个博士之母。她每顿饭必定有海鱼做菜给三个吃!
评论
是哪六个字啊
评论
怎么可能天资平平?
·生活百科 惊人的太阳能报价
·生活百科 电力供应商流失并失去特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