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中文新闻二战中被打成废墟的德国为什么会在战后取得飞



在加拿大


德国在二战后公布的伤亡数据是2800万,其中死亡者800万。德国在二战中的伤亡人数仅次于中国和苏联。考虑到德国的总人口比中国和苏联少得多,所以德国在二战中的伤亡率是一个极大的数字。德国所公布的这一数据只涉及二战伤亡人数,不涉及二战后东欧各国驱逐德裔居民的过程中导致的伤亡。战争还造成了高达3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德国在战后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将马尔梅迪-欧本地区归还比利时,尤其是在东部与波兰的边界调整使德国领土面积缩小了11.91万平方公里。



在西部与法国、比利时的边境调整和在东部与波兰的边界调整使德国的领土面积由1937年的47.2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5.34万平方公里。至此作为近代德国统一国家与军国主义发源地的普鲁士已不属于德国。德国剩下的领土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5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由此正式分裂成为两个国家。西德成立之后法国仍占领着萨尔地区直到1957年1月1日,在此之后法国依然把持萨尔的煤矿直到1981年。



二战结束之后的德国就是这样一个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国土被分裂的国家。毫无疑问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战争中的确遭受了重大损失,然而战争并没完全摧毁德国在战前所积累的成就。我们知道新中国诞生之初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追赶先进工业化国家,所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才会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可以说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毫无基础的前提下白手起家的,然而二战后的德国却并非白手起家。在战前德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大国之一就能自主生产飞机、坦克、汽车等等,尽管战争摧毁了有形的工厂、银行、学校、医院,但却并没摧毁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无形的技术、人才、制度优势,而这恰恰是德国能迎来战后复兴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实际上在很早以前就已打下。德国是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发源地:早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德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就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



在1763年到1819年期间德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已基本进入到完善成熟时期。这不仅远远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即使是近代史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大英帝国的儿童也不得不早早挤在条件简陋的工厂上演”雾都孤儿“的悲剧,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德国儿童却早已在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从19世纪中期普鲁士已基本实现全国城乡的全面免费教育,在普法战争前普鲁士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7.5%。



相比之下很多国家是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才达到这一标准。德军参谋总长毛奇曾在总结普法战争的成功经验时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在普及全民基础教育的同时普鲁士也建立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早在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时他们就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普鲁士的大学从建立伊始就确立了一项基本原则:国家必须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经费及物质支持,但不得干预学校的教育学术自由,不得限制师生的思维意识。



从19世纪早期起德意志一些地区就开始了工业革命,从此以后德意志的纺织、冶金、采煤、农业化学和铁路运输等部门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实际上还并不存在统一的德国,德意志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称而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尽管德意志的产业发展具备人才资源优势,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1818年拥有1050万人口的普鲁士作为德意志诸邦中一个强大邦国率先在其境内废除关卡,取消国内关税和消费税的征收,宣布商品流转自由。



1833年由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的工业总产量已发展到仅次于英、法的欧洲第三的位置。从1860年起普鲁士就大力营造铁路形成有主干和支线的铁路网。1850—1875年普鲁士的铁路长度由6044公里增至2.8万公里,机车增加了7倍,货车车厢增加了11倍,铁路货运量增加了19倍。到德意志统一时的铁路里程实际上已超过了作为欧陆传统大国的法国,而这些铁路就构成了维系德意志各地经济联系的血管。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使德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扶植产业发展。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国从法国获得了钾盐和铁矿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一地区的资源和鲁尔区的煤田结合起来构成了统一后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而从法国获得的50亿法郎赔款使德国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德国不仅利用这笔巨款巩固了金本位制并偿还了国债,同时数十亿法郎的流入使德国证券市场空前活跃,这一时期德国形成了一股创办企业的热潮。



恰好这一时期正值国际上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际,搭上工业革命快车的德国只用了40年时间就走完了之前英国用8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经济结构被迅速彻底地改变了:旧工业部门的改造、新工业部门的成长,德国已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1850-1900年德国的国民生产净产值从105亿马克增至365亿马克。工业生产的绝对值增加了近6倍。从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煤开采量由3400万吨增至1.49亿吨,铁产量由139万吨增至852万吨。



在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化学工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然而在1870-1900年的30年间酸、碱等基本化学原料的产量增加了7倍,染料的产量增加了3倍,跃居世界首位。电气工业的总产值在1891-1913年间增加了28倍。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这时德国已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和陆军强国。然而这时德国所面临的形势是世界已被英、法等老牌列强瓜分完毕,于是德国人发出了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声音。



德国为争取所谓“阳光下的地盘”先后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然而两次大战的结果都是以德国的失败告终。就在二战结束不久之后美、英、法占领当局面对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的局面就开始着手对德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美国占领军当局的授意和支持下德国经济学家格哈德·利尔姆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联合制定了一份货币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实际上成为了后来货币改革的雏形。1948年货币改革的时机已然成熟:美、英、法三国的占领区内都相继建立了各州和中央的银行体系。



1948年6月中旬美、英、法三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同时推行货币改革。从当年6月20日起新版马克取代原来的帝国马克成为三国占领区的法定货币。同一天三国占领军司令部规定:德国州际银行为唯一有权发行纸币的银行,同时确定货币流通总额不得超过100亿马克。在60马克的范围之内德国公民可以按1:1的比例用自己手中持有的旧的帝国马克兑换新马克,超过60马克的部分则按10个帝国马克兑换1个新马克的比例兑换。这次货币改革使新马克直接与美元挂钩,从而保证了新货币的坚挺。



新货币发行后不久商店里便逐渐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商品,工厂也开足马力进行牲畜,这无疑对刺激战后生产与流通的恢复是大有好处的。1948年的货币改革是德国战后复兴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随后德国人在有着“经济魔术师”之称的路德维希·艾哈德领导下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最终确立了具有德国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系列改革很快取得了成效:从1948年起连续五年内美、英、法占领区及其演变而来的联邦德国(西德)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



在这五年期间德国工业增长了110%,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0%,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经济增长67%。到60年代初期西德经济已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1967年6月西德政府通过的《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法》确定了四项目标:其一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通胀率控制在3%以下;其二经济适度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其三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其四实现充分就业。这一法令的颁布使联邦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法可依,随后联邦政府依法对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这一时期德国经济的增长并不完全只是德国人自己奋斗的成果,事实上德国的战后复兴同其他西欧国家以及日本一样是得到美国大力扶持的。1947年7月起美国开始执行旨在促进西欧各国战后复兴的持续4个财政年度的马歇尔计划。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东西德是当时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前沿地带,所以美国和苏联分别对西德和东德进行大力扶持。



美国一方面对西德所应当承担的战争赔款予以减免,一方面对西德进行经济援助。苏联方面同样对东德进行了大力援助,同时东德也继承了昔日德意志帝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整个冷战期间东德的经济水平尽管不及西德,但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政治军事领域受到了诸多限制的,所以德国也就专心致力于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德国的战后经济奇迹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军备方面的开支相对有限存在一定关系。



西德在接受美国援助的同时也加强了与欧洲邻国的经济合作:1951年4月18日西德和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的《巴黎条约》宣告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诞生。1965年4月8日欧洲煤钢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1年12月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正式升级成为欧盟。德国曾试图以战争的形势扩大自己的国土面积,进而获取更多本国发展所需的资源及市场。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惨败的经历使德国明白自己原来所选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于是德国转而以积极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方式促进自身发展。当德国这么做的时候本来相对不利的地理格局开始变得有利起来:在欧洲处于四战之地的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陷入到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然而当战后的德国致力于欧洲一体化时却发现地处中欧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德国是欧洲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几乎全欧洲的物流都在此中转。



德国境内的法兰克福是欧洲乃至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欧洲重要的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德国拥有丰富的木材、铁矿、钾肥、盐、铀、镍、铜和天然气等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褐煤生产国。拥有这些优势条件的德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开始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德国改变了传统的出口导向政策,实行贸易、投资和金融三管齐下的战略。德国长期致力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积极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在如今中国所提出的一路一带建设中德国也是陆上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德国还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发源地:早在1883年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颁布了社会保障法,也就是说当美、英、法等国的工人在经历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超长劳动仍无法维持温饱的时候德国已在开始构建惠及全民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拥有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德国作为义务教育和社会福利制度的起源地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战后复兴时期的德国有着严谨勤奋且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产业工人群体和高技术人才。



德国所具备的技术智力优势使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发展迅猛,被世人誉为“莱茵河奇迹”。然而到了60年代末德国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后更是进入到所谓“滞胀”阶段。德国的战后复兴正赶上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以及世界性的钢铁过剩现象的出现使德国的鲁尔区这种依靠煤铁资源起家的老工业基地开始面临困境。从20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进行了一系列产业调整布局。



上世纪60年代鲁尔区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从而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0年代鲁尔区在继续加大第一阶段改善基础设施和矿冶工业现代化的同时重点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援助逐步在当地发展新兴产业。80年代以后德国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经过这番产业调整布局之后鲁尔区的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7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电气工业、电子工业均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今鲁尔区不仅生产着全德国80%的硬煤和90%的焦炭,还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工业、硫酸工业、合成橡胶工业、炼油工业、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二战后全球很多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都因为油气资源对煤炭资源的替代这一能源革命而走向没落,德国的鲁尔区却通过自我调整实现了转型。



1982年10月1日赫尔穆特·科尔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科尔的经济政策核心在于:减少国家干预,更为充分地发展市场经济。德国的战后复兴走的是一条强调政府行政干预的统制经济道路,然而科尔认为这种模式是战后复兴时期的特殊产物,并不适用于新时代的发展。在科尔的主导下联邦政府开支缩减政府行政开支,把公共预算的重点转向控制财政赤字及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减税让利刺激企业投资,以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



经过科尔的这番改革使德国经济在80年代中期走出“滞胀”,强大的出口实力奠定了西德作为贸易大国和金融大国的地位,使其以西欧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欧洲首富、世界第三大工业国等身份屹立于国际舞台。与此同时西德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1960年西德的工业产值与就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50%左右,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金融、交通、旅游等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渐上升。在农业方面政府制定了《农业经济法》,到90年代初德国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



1990年10月3日分裂四十余年的德国终于重获统一,两德统一使德国获得了更多可以统一调配的资源、劳动力以及更为庞大的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德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从“量增长”向“质增长”转型的新时代——所谓“质增长”的核心在于:从原料消耗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从环境污染型增长向生态保护型增长的转变。鲁尔区成功改造的案例这对整个德国都产生了启发:德国开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开发可代替现有资源的新型清洁能源以达到节约能耗、保护环境的效果。



然而到了1994年德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和周期性波动。有些德国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经济的低迷是因为德国有其他主要经济大国所没有的沉重包袱,而这个所谓的包袱指的就是东德。东德尽管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最富裕的,然而同西德比起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统一之初的德国加大了对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对就业经济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使德国在统一之初迎来了一波经济发展高潮。这时西部和东部就像是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妻,然而随着婚后初期的新鲜劲一过各种磨合碰撞也就随之而来。



1990年7月1日德国货币联盟生效。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德国的货币统一问题。统一前西德的经济水平高于东德,而西德马克在国际上的价值也高于东德马克。当时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的兑换比率是5:1,东德方面希望西德能在货币统一的问题上高抬贵手让到4:1,然而令东德方面出乎意料的是西德方面竟承诺按1:1的比率进行兑换。消息传开后东德老百姓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因为这相当于他们手中的钱比自己原先预先的增加了4倍,这才真是什么都不做就能躺着赚钱的好事啊。



东德的老百姓只看到自己手里的钱升值了,然而他们作为在世界哲学史具有独特地位的日耳曼民族的成员却忘了重要的辩证思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本来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的合理兑换比率是5:1,如今按1:1的比率进行兑换无形中相当于迫使东德企业在一夜之间为员工提薪500%。绝大多数老百姓只看到自己直接收入的增加,可他们意识不到这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最终是必然会波及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一夜之间背负上沉重包袱的东德企业一家接一家倒闭。



这一时期德国经济的低迷状态更多是东西部之间两种不同经济体系的彼此磨合所致。在经过统一初期的探索与磨合之后德国经济开始逐渐步入正轨:截至2018年德国以3.997万亿美元的GDP总量成为仅次于美、中、日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德国还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诸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等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都位于德国,德国的汽车生产量仅次于中国、美国和日本。德国的出口额曾在2003~2008年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位。



在以企业营业额排名的世界财富500强排行榜中有32家企业的总部设于德国。除了这些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以外德国还拥有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占大绝大部分份额,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德国拥有1307家隐形冠军企业,在数量上远超美国,更是遥遥领先于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德国在人均GDP方面也达到了48196美元,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十七位。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



所谓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终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目前“工业4.0”战略已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已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如今工业4.0已成为德国的另一个标签,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颇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的重要合作者。



201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开始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如今工业4.0已进入中德合作的新时代。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能很多人一提到德国就首先会想到奔驰、宝马、大众等实业集团,这印证了德国实施实业立国基本国策的成功。德国的确是以工业制造体系闻名世界的国家。



德国经济的强势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制造业,相比之下金融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在德国显得并没制造业那么耀眼,但德国的金融业、旅游业的发展其实并不差。德国的法兰克福是仅次于伦敦和苏黎世的欧洲第三大金融中心,而德国独具特色的金融系统竞争力也同样不可小觑。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德国理性严谨的民族文化特质在制造业方面的反映是很多人所了解的,而德国人这种民族性格也反映在金融领域。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就是:德国的股票交易额占GDP比重远远低于美国和英国。德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可谓世界上最严苛的贷款者,对于风险把控极其严格,厌恶情绪极强。同时德国还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投资基金。这样的金融体系保证了大量的社会资本流入到有效率、有竞争力的产业与部门,全社会资本高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诸多国家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从而掀起了“再工业化”、“智能”的浪潮。



在这种形势下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金融体系引起了多方重视。德国的金融模式表现为:不刻意追求金融业本身的繁荣,稳健的金融政策和市场,稳定的经济形势,依托于德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德国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这一切使德国金融业前景光明,上升势头明显。在德国政府的要求下德国的银行业从一开始就同工商业紧密结合,在政府信用的支持下为经济发展贡献。时至今日德国的金融制度仍是一种以全能银行体系为主导的混业经营制度。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德国中小银行纷纷合并以壮大自身,同时坚持混业经营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和金融竞争力。德国的证券及期货市场也在全球排名前列,德国证券交易所是欧洲最活跃的证券交易市场。当欧洲各国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泞中无法自拔时德国无疑成为了欧洲经济的最大亮点,这种突出的成绩靠的就是其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和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法兰克福作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三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全德百家大企业中的20多家将总部设在这里。



德国中央银行、欧洲银行总部和德国证券交易所都设在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全城拥有超过400家银行,经营着德国85%的股票交易,其股票交易所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全球第三大交易所。法兰克福也是著名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每年至少有50多个重要展览在这里举行,是欧洲大陆最繁忙的展览场所。每逢展览季节法兰克福市区街道更显得生气勃勃,参加博览会的人数超过100万,博览会已成为人们了解德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事实上法兰克福会展只是德国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



德国的柏林电影节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四大国际书展之一。德国在历史上被称为”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德国的文学和哲学作品自成一派享誉全球,甚至可以说从黑格尔、尼采一直到马克思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石。德国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从《格林童话》到《浮士德》等一系列世界级经典。源自德国地区的卡罗琳式建筑及奥托式建筑促进了罗曼式建筑发展,之后则以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及巴洛克建筑为主。



德国同样造就了巴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至今仍是国际知名的乐团,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音乐市场。德国是世界上赛车运动领先的国家,其中F1历史上最成功的车手、7次世界冠军车王迈克尔·舒马赫就来自德国,他创造并保持了无数F1的记录。田径、游泳、赛艇、足球、马术、曲棍球、手球都是德国的传统强项。德国的足球甲级联赛是欧洲五大足球联赛之一。



迄今为止德国的国家足球队曾四次夺取过世界杯足球赛冠军。德国统一后已参加过五届夏奥会,共获得67枚金牌,56枚银牌,81枚铜牌。德国著名的体育明星有网坛名宿贝克尔和网球女皇格拉芙、自行车名将扬·乌尔里希、九球皇帝苏奎特、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乒乓球名将蒂姆·波尔等。德国的各类音乐会、艺术展览、戏剧表演、国际性大型体育比赛、街头庆祝活动和圣诞市场也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同时也为德国贡献了37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遗产。

  ·中文新闻 悉尼铁路工会纠纷:避免火车混乱的协议细节浮出水面
·中文新闻 为什么比尔·肖顿体现了澳大利亚政治最好和最坏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