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中文新闻从历史看英国:在两次大战中从世界老大退到二



在加拿大


自1815年获得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后,英国恢复其“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不与欧陆国家建立长期的同盟关系。
19世纪末,法国在埃及、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扩张,威胁英帝国前往远东的贸易航道,英国于是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签署《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德里亚海及黑海的现状,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奥匈帝国与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同年12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罗斯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英国实际上未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20世纪初,德国海军日渐成长,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1904年英国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但此协定并非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相对于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较为松散。
法国怂恿英国与俄国结盟,但英国对俄罗斯存有戒心,直至日俄战争,俄国被英国盟友日本打败,英国才放下戒心,双方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协约》。
同年,法国、英国、俄国面对德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组成协约国,对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欧洲从此分为两大军事集团阵营。




在西线战壕里的的英军士兵

工业革命在欧陆的发展迫使德意志对海外资源和市场的需求激增,俾斯麦时代专注内政,整合德意志帝国、发展工业和社会。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后罢免俾斯麦,德意志帝国政策转向对外扩张,开始在非洲侵占殖民地,并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
此举触犯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是德国与法国的利益冲突,战争爆发的可危机更加严重。

此时东欧和巴尔干半岛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威胁各帝国的统治。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视察时,遭遇塞尔维亚激进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的刺杀而身亡。
在德意志帝国支持下,奥匈帝国于同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此后,两个军事集团各缔约国先后参战,并牵扯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等非欧洲国家。

1917年,段祺瑞控制的北洋政府为了收回德国在胶东半岛的权益和租界,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宣战,北洋政府总共派遣约14万华工到英、法等协约国,在交通运输、矿山、农场、森林、兵工厂、弹药库和兵营做工,14万华工中,约有5千人在赴欧途中受德国潜艇攻击死亡。另有约16万中国劳工被俄国招聘,他们赴俄后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待遇极差,约有7千人在前线死于德军枪炮。

奥匈帝国皇储遇刺是引发战争的火种,但是升级为世界大战的深层原因是德国、日本、沙俄等对旧秩序的挑战,以及旧帝国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觉醒,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难以逐一调和,终于总爆发为世界大战。
实际上一战在欧洲没有赢家,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这四个大帝国覆灭,东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美国成为一战的最大获益者。
1919年1月召开的长达6个月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法国总理克里蒙梭(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成为主导者,威尔逊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为民主而战斗,支持波兰这样的弱小民族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主导巴黎和会的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左2)、美国总统威尔逊(中)、
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右)

英国是战胜国并且海外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代价而大大削减。一战前当时处于古典金本位制,英镑是当时的世界货币。英国因战争开支导致黄金外流,战后英镑遭到挤兑而无法兑换黄金,美元逐渐取代英镑,主导全球货币流通。1922年英国主持召开热那亚会议,试图解决战后欧洲的经济问题,但是效果甚微。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获得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华尔街爆发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国际贸易锐减50%,人均收入、税收、盈利、物价全面下挫,失业率飙升。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全部遭到重创,制造业近乎瘫痪,农产品价格下降约60%。有的经济体在30年代中期开始恢复,多数国家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开始复苏。

1929–32经济指数变化




(数据来源:Jerome Blum,RondoCameron,ThomasG.Barnes,TheEuropean world: a history(2nd ed 1970)page 885)

经济萧条已苦不堪言,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更是雪上加霜,对西方世界的制度和社会产生更严重的危害。《凡尔赛和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还被解除武装,德国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许拥有空军。
但是战败的德国并未伤及元气,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本土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和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造成德国货币大幅贬值,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情绪,因而引发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德国人为摆脱《凡尔赛和约》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激烈对决,最终希特勒的纳粹党统治德国,将世界再次拖入更加惨烈的二战。

二战:力挽狂澜

二战是人类历史的拐点,这期间英国的国运决定于一个人:温斯顿.丘吉尔(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的祖先是17世纪的第一代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马尔博罗(John Churchill, 1st Duke of Marlborough),他毕业于哈罗公学及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之后在古巴、印度、南非等地服兵役。1900年加入英国保守党并当选为下议院议员,晋身政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第一海军大臣并曾赴法国前线,一战结束后,主管英国的军需、陆军与空军事务。之后在保守党内阁中担任过财政大臣。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野心,丘吉尔是西方政界里少数有清醒的认识并坚决反对绥靖政策的人物。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军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对这一明确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都未表示强烈的反对,只有丘吉尔警告说:德国不仅违反条约,而且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都造成威胁,并呼吁,英国应向法国提供军事协助,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军力平衡。
1938年3月11日,德国兼并奥地利;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尔曼人的聚居区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党人提出自治。9月15日,实行绥靖政策的首相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访问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
张伯伦同意了希特勒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的要求。返回伦敦后,张伯伦同法国总理达拉第指示两国驻捷克的公使,游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对此,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声明:“这无异于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




1936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前排左1)、法国总理达拉第(前排左2)应墨索里尼(前排右2)之邀赴慕尼黑会见希特勒(前排中),确定了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



9月28日,墨索里尼出面邀请英、法、德、意四国领袖到慕尼黑开会商讨苏台德问题。丘吉尔意识到张伯伦有可能做出让步,于是提议由反对党人和保守党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发表联合声明,敦促张伯伦坚持立场,但是无人附议。
9月30日,在得到希特勒不会再有其他领土要求的保证后,英、法、德签署《慕尼黑协定》,迫使捷克从10月1日起从苏台德地区撤军,否则战争一旦爆发,英法将不支援捷克。

在英国议会,只有丘吉尔等少数议员还公开抨击绥靖政策,他曾甚至遭到自己选区的保守党党部弹劾动议,最终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议席。1939年9月,德国违反承诺,入侵波兰,英国被迫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
开战后8个月内张伯伦依然担任战时内阁首相,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英国危在旦夕。丘吉尔称二战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前就可以被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1940年5月议会下院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5月8日,张伯伦内阁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觉到自己难以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辞去首相职务。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执行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因为后者是上议院议员,按规定不能担任首相。
经过三大党的磋商,张伯伦最后决定请邱吉尔接任首相,张伯伦向英王乔治六世请辞,并建议由丘吉尔组建联合内阁。传统上,新任首相会向前任写一封表示惋惜的信件,但邱吉尔打破传统,没有写信给张伯伦。5月10日下午6时,乔治六世召见丘吉尔,请他组阁。
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Richard Attlee),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演说:“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You ask, what is our aim? I can answer in one word: It is victory, victory at all costs, 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 victory, 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 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丘吉尔的标志性手势:胜利

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全票通过,表达了对丘吉尔内阁的支持。丘吉尔首先访问法国,他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但是他向法国雷诺政府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仍将继续战斗。
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撤回在法国战场的英军,英国沿海平民响应政府号召,成千上万渔民、业余水手、私人船主驾着超过850艘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游艇、内河船只等,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火砲的攻击,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被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的联军官兵接回英国本土。英军使用地面、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力量来支援这次行动,连海军部的军官们也亲自加入救援行动。
短短8天,联军奇迹般地撤出33万多人,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通报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
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丘吉尔发表了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演说:“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1940年8月,伦敦遭到纳粹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城市损毁严重,到处是浓烟和

火焰

吞并了法国,希特勒自然不能放过英国这块最后的肥肉。1940年8月,德国空军开始对不列颠展开大规模空战,德军每天平均出动飞机上千架次进犯,而皇家空军的飞机数量和性能落后于纳粹空军,飞行员数量也处于劣势,一名飞行员每天必须至少起飞3次,截击来犯的纳粹飞机。
8月20日丘吉尔在下院赞扬皇家空军飞行员的英勇表现:“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出过这么大的贡献。”在付出惨重代价的情况下,9月7日,德国停止空战,改成空袭伦敦,从9月7日到11月3日,德军以每晚平均2百架飞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密集轰炸,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
丘吉尔几乎每周都亲自到被炸现场视察,他不止一次在在残垣断壁洒泪,但仍然以钢铁般的意志继续带领英国人民战斗。9月19日,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迟登陆计划,不列颠战役以英国获胜告终,英国为反击和二战的胜利保存了希望。

评论
谢谢分享


  ·中文新闻 香蕉康达!当英国背包客在澳大利亚工厂里看到一堆香蕉时,他
·中文新闻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提议加密货币和商务舱飞行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