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中文新闻被德国陆军寄予厚望的施里芬计划,为何最后执



在加拿大


作者:天川历史
如果说起施里芬计划的话,估计很多军迷都不会陌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由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定的,用于在西线进攻法国而准备的计划。在当时的战争模式下,施里芬计划堪称是完美之作,是德国陆军的骄傲所在,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就按照施里芬计划展开了行动。可是施里芬计划的执行结果却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这又是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了施里芬计划如此失败呢?


一、施里芬计划的制定



施里芬计划是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在1891-1906期间提出的一套针对于德国强敌环伺的作战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处在历史发展的路口,一方面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实现了国家统一,并搭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很快成为工业经济的后起之秀,另一方面,当时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几乎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后来居上的德国自然不甘心,力图强力寻求"阳光下的地盘",欧洲各国家之间的矛盾正在积聚。



如果再加上德国处在欧洲十字路口的尴尬地理位置,那么一旦四周的国家联手,德国就会陷入巨大的困境。尤其是处在德国西南、自普法战争后便一直虎视眈眈的宿敌法国,和东边疆域辽阔、立场不坚定的俄国,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都让德国如坐针毡。因此,德国早早就开始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战争做准备,以期在未来的战争中一举击败这两个潜在敌国。



施里芬计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在未来的战争中,如何应对来自东西方的夹击。计划的提出者以独到的眼光观察到俄国在军事动员上的迟缓,力图寻找到一个"时间差",先集中火力、速战速战地结束西线对法的战争,然后再调转炮头向东推进,应对姗姗来迟的俄军。



但关键在于法军的实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普法战争割地赔款之后,法国国内充盈着战争失败的屈辱和对德意志的仇恨,并且法国吸取了经验教训,修筑了从阿尔卑斯山开始,途经贝尔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的防御堡垒,仅仅留出窄窄的豁口以通法德边境。同时,豁口的两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显然是难以突破的死亡地带。因此,施里芬计划的一大重点,便是如何避开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进入法国国内。施里芬把目光转向法德共同的邻国——比利时,一个对法不设防的中立国。



施里芬提出以小部分的军力作为左翼吸引法军的注意力,诱敌深入;以大部分的军力作为右翼取道比利时,借由比法的不设防边界长驱直入,直插法国内地,继而一路向东,从背后包抄法军。左翼和右翼相配合,如同旋转门一样,横扫整个法国。计划的另一大重点就是时间差,施里芬认为俄国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广阔的地域和旧式的军事动员体制,应对德国至少需要六周到八周的军事集结,而德国凭借发达精密的交通系统和高素质的军队,完全有能力迅速集结完毕并重创法国,从而赢得"时间差",避免东西两线共同作战的窘境。


二、施里芬计划的实施及失败



由上述可见,要保证施里芬计划的万无一失,迅速结束西线的战争是关键所在,而打败法国的关键在于兵力的分配与密切配合,从而占据战场上的主动权。虽然计划的理论和步骤清晰明了,但在具体实施上仍然有诸多细节需要商讨。于是施里芬在这一计划提出后又多次修改和补充,终于在1905年最终确认,之后亲手交给了统一德国的大功臣——老毛奇的接班人小毛奇。



施里芬虽然提出并主导制定了这一计划,但他没能亲眼看到这一计划的实施。1913年施里芬去世,1914年德国便掀起了搅动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初期确实按照原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8月4日,德军由时任参谋长的小毛奇统帅5个集团军共150万人首先在西线出击,侵入中立的比利时,然后分兵五路向法国北部挺进。22-24日,德军在法比边境击败迎战的英法联军并继续挺进。9月3日,德军前锋距巴黎不过15千米。德国以为其速决战略计划即将实现,胜利已成定局。


然而马恩河战役粉碎了整个计划,法军虽首战失利,但主力尚存。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巴黎设防,法军总司令霞飞调集大部队于天然屏障塞纳河后边,以逸待劳,准备反攻。9月5-10日,德军主力与英法联军会战于马恩河畔。双方投入兵力共约200万人,战斗十分激烈。德军伤亡近20万人,德军被迫撤退,小毛奇也因此被撤职。同时在东线,为了牵制德军以配合西线,8月中旬,俄军以两个集团军共60万人的兵力向东普鲁士发起进攻。虽然俄军的进攻以失败告终,但俄军又同样向奥匈帝国发起进攻,奥匈军队被打的落花流水,德军被迫从西线抽调部分军队支援自己的"小伙伴"奥匈,东线呈对峙状态。



总体来说,德国在西线的速决战略受挫,陷入僵局,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德国在一战战场的失败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同时陷入到东西两线的战争中,这也是力图争取"时间差"的施里芬计划的失败。而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德国低估了作为永久中立国的比利时的反抗以及英国的反应。1914年8月2日,德国装模作样给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送去信件,透露出如果同意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比利时将不会有任何损失。


1831年签订的《伦敦条约》中承认比利时作为永久中立国的身份,因此当时的比利时已经享受了七十多年的和平了,根本没有有力的抵御设施,但英雄的比利时人民没有妥协。阿尔贝国王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列日要塞"的命令,以拖延时日,等待英法援军的到来。比利时的顽强抵抗和英国的及时驰援使得德国延误了战机,没有如期攻入巴黎。



同时小毛奇本人也施里芬计划执行的并不彻底,他改变了左右翼的兵力分布情况。按照施里芬的设想,左右翼的比例应为1:8,但小毛奇抽调了右翼的部分军力去补充左翼,使得这扇"旋转门"的威力大打折扣。而俄国在战争初期出乎意料的军事动员速度,这一点彻底打乱了德军的计划。原计划里的设想是俄国充分动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东线就可以以小部分的兵力以守为主,然而此时的俄国基本已经从俄日战争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因此很快实现了对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部分地区的打击,引起了柏林方面的恐慌,于是本就不够充分的西线兵力又被抽走了一部分应对东线。这一结果导致了灾难性的影响,施里芬计划整个出现了偏差,执行结果当然远不如预期。


结语



由此可见,战争初期德军用施里芬计划把英法打了个措手不及,但也因为计划执行不力以及计划本身的理想化,在战争的第一年便走向失败的泥潭,对德国整个军事部署产生重要打击,也间接导致了最后的彻底失败。但施里芬计划的影响不仅限于"一战",可以说它是"闪电战"的雏形,"二战"时在初期大获成功的曼施坦因计划也没有抛弃施里芬计划的精髓,只是修改了行军方案,从而达到了突袭法国的效果。


参考文献:《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生活百科 【请问:墨尔本有没有单独卖被套和枕套的地方? 】
·房产房屋 池底那个黑色的小东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