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中文新闻嘴边的肥肉咽不下?纳粹德国为什么突然放弃莫
在加拿大
作者:历史研习社
文|逆北
苏德战争初期,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高层有一个主要目标,那就是尽可能快得摧毁苏联红军主力,然后占领莫斯科。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01舍近求远?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自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德军的装甲集群就推进到了莫斯科的外围防线,在之后近半年的莫斯科保卫战(1941.10-1942.4)中,德军按照战前设计的“台风计划”,曾一度突进至距离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只有三十五公里的地方,结果,终因苏军的顽强抵抗和自身实力被严重削弱,而匆匆后撤。莫斯科,成为了德国人已经到嘴边,却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一块肥肉。
(莫斯科战役中苏军在反攻)
按照希特勒等人的战前计划,虽然前线德军主力在首攻莫斯科之役进展有限,但如果简单休整,然后再投入二次进攻,会不会就能攻入莫斯科城内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整个苏德战争恐怕都要改写了。
但是,和推断相比,事实却是德军在攻打莫斯科失利后,未再组织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而是另外集中兵力,肃清克里米亚的苏联红军,然后一路向南推进,攻打伏尔加河流域的斯大林格勒。这未免让人有些困惑,莫斯科近在眼前,为什么轴心国军队要舍近求远,去夺取斯大林格勒呢?
其实,当时的德国高层之所以要做出这样一种看似不符合常理的选择,与当时的气候和莫斯科战役的形势变化,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02俄国的寒冬
先来说气候,当德军推进至莫斯科城下时,当时已经到了十一月份。俄国零下四十度的寒冬,是西欧人所无法忍受的,仅举一例,在冰天雪地中,俄国人已经习惯了穿毡靴来给脚保暖,而德国人的单薄的外套和军靴却根本不抗冻,到了最后,一线的德军士兵不得不通过塞旧报纸等方式来取暖,当然了,这种做法根本于事无补。
据入侵莫斯科的德军将领回忆,当时平均每天,德军都会有八百人的冻伤减员,而德国高层对于冬季作战的难度缺乏估计,到了战事胶着的时候,才想到要戈培尔出面来临时筹措保暖用品,这样一种做法,让前线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
(莫斯科战役中的德军)
德军官兵被大量冻伤只是问题的一面,一直为德国人所自豪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也因严寒所造成的道路阻塞行动迟缓,不少军用车辆或因油料耗尽陷于风雪之中,或因油箱被冻结难以发动。德国人没想到,俄国秋天的泥泞道路已经让他们移动缓慢,丧失了宝贵的追击时间,现在寒冬袭来,“出其不意”已经无从谈起,在这样一种被动的情况下,如果不抓紧时间撤退,只知道去跟主场作战的苏军硬碰硬,那么最后等待他们的结果只能是被全歼。
十一月的风雪只是一个开始,这样的严寒,要持续到第二年的三、四月左右,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缺少保暖物资的德国人每发动一次进攻,都无异于是自杀。因此,对于侵略一方来说,收缩战线,转攻为守,等待来年天气转暖,把进攻重点转向苏联方面防御薄弱的南方平原,恐怕才是上策。
03苏军的顽强抵抗
不过,如果光靠寒冬就能抵御德国人的进攻,恐怕还是有些低估德军的战斗力了。除了俄国的恶劣气候让德国人调整了自己的战略,苏军的积极抵抗迫使德国人放弃继续进攻莫斯科才是根本原因。
诚然,在莫斯科保卫战伊始,苏军极其被动,在莫斯科西边门户斯摩棱斯克的争夺战中,苏军虽用近两月不计代价的死守暂时遏制住了德军的锋芒,但由于大形势对己不利,所以很快因救援跟不上,导致城市丢失。之后,突进的德军装甲集群,在古德里安和霍特等将领率领下,通过钳形攻势,摧毁了维亚济马的苏军集团,给予对方超过四十万人的杀伤。至于苏军仓促建立的从加里宁到图拉的防线,也被德军装甲部队轻易突破,战事到了最紧张的时刻。
(德军兵临城下,苏联红场阅兵)
不过,此时的德军也扩张到了极限,在中路德军的连续进攻中,左翼的德军集团和越过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军队受阻于列宁格勒,无力来同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会合攻打莫斯科,至于南线的德军,虽然在之前的基辅战役中俘获了七十余万苏军,但很快便在莫斯科战役前线,被重组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反扑回来,丢失了南方重镇罗斯托夫,南线德军协助进攻莫斯科也就无从谈起。
中路的德军,虽然攻势迅猛,但已然成为了孤军。而此时在莫斯科附近,斯大林已经集结了足够的预备役部队(如11.1-11.15之间就给前线补充了十万军队,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随时准备投入反冲锋,就连城内的市民都被武装起来,构筑街垒准备巷战。
在城外,由朱可夫亲自统筹指挥的苏联集团频繁反攻,虽损失惨重,但也让德军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到了12月初,德军方面的装甲部队损失超过三分之一,兵员相比战役前夕也下降了约五十多万,如果再加上巴巴罗萨发动以来的德军伤亡,就已经超过百万之众。
这种伤亡对于苏联来说似乎算不上伤筋动骨,可确是侵略一方难以承受的。因此,当以“闪电战”闻名的古德里安大将向希特勒提出暂时撤退,保存力量的时候,很快被对方于12月底切尔尼丢失后撤职,而那时候正是德军节节败退之时。
作为一线指挥员,古德里安深知己方的伤亡上升的严重性,而这也从另一面说明,莫斯科方面的苏军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惨败遭到削弱,而是越来越强了。
在苏军的顽强阻击下,德军在1941年12月中旬开始陆续后撤,这时,朱可夫等在斯大林支持下,以手中得到加强的陆空力量,发动了反攻,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后的反攻有三次,第一次在1942年春,前后断断续续进行近三个月,第二次则是进攻乌克兰工业城市哈尔科夫受挫,第三次为7-9月苏军实施的“火星”计划。客观地说,苏军这三次进攻,并没有达到把德军驱逐出境的目的,反让自己付出了累计95万多人的伤亡。
向西撤退到斯摩棱斯克等处的德军,利用当地山地起伏、多森林,易于隐蔽的特点,反击缺乏炮火掩护的苏军步兵集团,稳定住了战线。而朱可夫等急于迂回包抄的战略,也因哈尔科夫的失利而草草中止。苏军总体进展不大,但是,这样一种猛烈的攻势,却让中路德军被牢牢牵制住,根本无法再接近莫斯科。
对于德军装甲部队的将领来说,更糟糕的是,他们的油料已经难以维持长时间的作战,而苏联方面则占据着富饶的顿巴斯煤矿区和位于高加索的巴库油田等资源。因此,对柏林方面而言,放弃莫斯科,通过南下攻打高加索等地的苏军,掠取战争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恐怕才是德军的当务之急。
于是,在这样一种战略指导下,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战力被进一步削弱,只是这一次减弱来自自身。其中,德军高层除留下少量兵力占领明斯克等地外,其余装甲力量被划入南方集团军群作战,他们沿着顿河一路东进,占领了顿巴斯盆地的煤矿,后更是于1942年的8月23日深入到斯大林格勒附近。
(渗透至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
仗打到这时候,对于德军来说,能不能迅速夺取莫斯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他们倘若能够占领斯大林格勒,不但可以给苏联军民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还能在歼灭崔可夫守军集团同时,切断莫斯科与南方“资源重地”的联系,迫使斯大林就范。
这样来看,德国人放弃莫斯科,转攻斯大林格勒,并非舍近求远,而是“一箭三雕”。这也难怪斯大林极其重视斯大林格勒方面的战事走向,不惜顶着日本关东军随时可能北上的压力,调动远东的重兵集团来实施对德军的反包围了。
参考文献:
(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英)杰弗里?罗伯茨《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奥)艾哈德?劳斯《装甲司令:艾哈德?劳斯大将东线回忆录》,中国长安出版社
(英)约翰?吉根《二战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国画报出版社
评论
中文这么差, 连 " 得、的、地 " 都不会用;语法上完整的句子后打逗号。小学没毕业吧?
·中文新闻 尽管主打单曲《疾病》的反响令人失望,Lady Gaga仍继续推出“黑
·中文新闻 激动人心的时刻,地点、地点、地点夫妇在失去女婴后公开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