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中文新闻德国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坚持用现金的国家吗?



在加拿大


作者:Vista世界派



图源:GettyImages

出门前检查带没带钱包,为方便找零,特意往裤兜里塞几枚硬币……

这幕场景不禁让人回想起七八年前电子支付还没普及时的生活,觉得既陌生又熟悉,然而,这依旧是当下大部分德国人每天的日常。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诧异?身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居然还沿用着有些“落伍”的支付方式。

毕竟,根据“刻板印象”,无现金支付的普及率应该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



对比数据,更觉得德国“不太符合逻辑”。

以2016年为例,该国所有买卖中,80%都是通过现金完成的。这一比例在英国和法国仅为47%和35%。

北欧更甚,有专家曾估计,瑞典在2023年就能达成“无现金社会”目标。




但最近瑞典也有不少反对无现金社会的声音出现,质疑这真的是好事吗?图源:网络



这不禁让人发问,一向以高精尖技术闻名的德国,在花钱这件事上,怎么一下就落入了“洼地”?这难道单纯是因为德国人抗拒新事物吗?

不然!稍做了解后便会发现,德国人钟爱现金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比如务实的消费观、隐私至上的理念,甚至是特定历史背景激发出的对纸币的“信念感”。


现金为王


首先解释下,欧洲的无现金模式与我国“电子支付”不同,主要依赖于储蓄卡和信用卡。鉴于银行卡的材质,不少人也调侃这种交易方式为“塑料支付”。

运用了非接触支付技术,结账时,人们可以像刷公交卡那样,在POS机前“哔”地一挥,即不用输密码,也不用打开手机按指纹,比微信和支付宝还方便。




比如这款英国劳埃德银行的储蓄卡,如果交易金额在45英镑以下,就可以直接刷卡支付,缺点是增加了盗刷的风险

所以说,在欧洲,一个国家的支付技术越普及,当地居民对银行卡,尤其是非接触支付功能的熟悉程度就越高。

为了一探德国人究竟多爱用现金,德国之声一位英国籍记者在街头随机提问路人,问他们知不知道银行卡上的“非接触支付”标志是什么意思?




看着由四条曲线组成的“神秘图腾”,一位中年大叔绝望地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惹”。

另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更是一本正经分析了起来,“由图形看,这应该是一种声波。”




大爷侃侃而谈的自信感,一度使记者怀疑自己是不是没跟上时代的泥石流,错过了某种尖端支付技术。

还是年轻人靠谱一些。一位姑娘道破了该标志的真正含义,“在机器前一晃,不用输密码或签字就能付钱”。

记者接着追问,“那你用过这个功能吗?”

姑娘回答,“没”。




记者感叹道,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德国很多商店和超市至今都挂着“Cash Only”(只收现金)的牌子,就算你有各种银行卡,也无用武之地。

由于商家的“任性”,德国人每次出门前“不得不”往钱包里塞满纸钞和硬币,一跑起来叮当作响。

欧洲中央银行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人外出平均随身携带103欧元现金,约合人民币800元,是所有欧元区国家中最高的。



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邻居法国,出门人均只携带32欧元现金;大洋彼岸的美国更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出门携带的现金金额低于50美元,剩下的四分之一甚至少于10美元。




图源:网络

另一项数据同样证明了德国人对现金的巨大需求量——自2002年欧元在欧元区普及至今,德国央行发行的纸币数量比其他18个国家加起来还多。

复杂的成因


所以德国人究竟为什么逆时代潮流,拒绝拥抱更加方便快捷的非现金支付呢?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心理和经济学家大概会给出不同回答。

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毕竟,不管是移动支付还是银行卡支付,每一笔消费都会在金融系统留下记录,让人有迹可循。

考虑到特定历史,这在德国人心中是难以接受的。

二战后,美、英、法和苏联占领了德国,由于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追求,一道柏林墙将整个国家一分为二,同胞转眼变天敌。

这个过程中,就有不少类似电影《窃听风暴》展现的监听、跟踪、杀戮和阴谋,这也使德国人相较其他欧洲国家,更看重隐私,更在意自己留下的所谓痕迹。




《窃听风暴》讲述了一名东德国安局情报员由忠于职守到改变立场,开始保护被侦察的东德作家的故事

推倒柏林墙后,在从战败国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德国人也与纸币发展出了“亲密关系”。

具体点说,对于西德人,纸币——那时候还是马克——不仅是德国经济奇迹的缔造者,还是建设全新民主国家、和平秩序及自由的“见证人”。这一路来,少不了马克的陪伴。

对于东德人,纸币更是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象征,意味着接入世界资本市场、填得饱的肚子和更充足的物质生活。

经济的成功,使德国人对纸币产生了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有多浓厚呢?2002年,欧元正式开始流通时,就有不少德国人表示接受不了,眼睁睁看着欧元全面取代马克,那种感觉大概类似于“再也不会爱了”的失落吧。




德国马克图源:网络

除了历史因素,德国人节俭的民族性格也使得他们更加青睐于纸币。

还记得小学学习中西方消费观时,课本上介绍西方人多是“月光族”,还喜欢预支消费。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真的,但德国人却是例外,不仅不“月光”,还热爱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根据调查,德国家庭中,10%的收入都会存进银行,更别说频繁地透支刷信用卡了。德语中,债务一词“schuld”也有罪恶的含义。

不少德国人认为,钞票实实在在握在手里,才有花钱的实感。不然,轻轻一挥银行卡,钱就出去了,容易超支。




欧洲央行门前的大雕塑图源:GettyImages

哥延根大学国际经济学副教授Agnieszka Gehringer接受NPR采访时也表示,“手里拿钱的安全感,是电子货币给不了的!”


改变正在发生


全球范围内,现金地位越来越边缘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在德国,要不要改变对现金的过度迷恋,也成为热点话题。

一些经济专家认为,无现金社会对德国的未来是件好事,因为它可以有效减少偷税漏税行为,挫败以“黑钱”为生的非法活动,并降低现金交易的巨大成本。

经济学家、前德国经济学家委员会成员Peter Bofinger就是坚定的无现金社会支持者,他曾提出激进提议,希望德国完全禁止纸币交易。




Peter Bofinger图源:德国经济学家委员会官网

Peter对面的另一个极端是Max Otte,同样身为经济学家,但却极力维护现金在德国的主导地位。

2016年,Max还发起一个名为“保卫现金”的运动,大旗一挥,得到无数民众响应。

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Max说他认为无现金社会的前景十分恐怖,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对个人信息的掌控。他还认为这是一种帮助银行引入负利率的手段,背后的逻辑就是让民众少存钱,多花钱。

“对于那些想控制我们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完美工具。无现金社会可能是一个高效的社会,但绝对不是一个会让我感到舒服的社会。”




Max Otte图源:By ? Marcus Kaufhold

改变同样正在发生。

随着网购普及和距离二战越来越远,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变得更包容。哥延根大学国际经济学副教授Agnieszka,对班上年轻人调查后发现,80%的学生经常频繁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消费。




疫情使得部分商家将“只收现金”的牌子改成“只能刷卡”图源:DW

疫情背景下,这一个数字无疑会进一步提升,但专家估计,现金在德国的“王者地位”还要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中文新闻 从送货司机到首席执行官:Don Meij 在达美乐结束 40 多年的职业生
·中文新闻 丽贝卡·瓦尔迪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大胆声明,在科琳·鲁尼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