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近日,社交媒体流传一则有关“北京马驹桥零工市场降薪”的消息引起热议。本台就此查询当地劳务中介披露,目前不要说工人找不到工作,劳务市场更处于饱和状态。
《经济观察报》在马驹桥采访的一名临时工李忠,凌晨4点20分才刚结束12个小时的快递装卸工作,立刻又来到马驹桥商业街旁的银行门口,希望能提前寻找到新一天的工作机会。李忠发现,今年的工价经历了一步步下滑,中介们能提供的日结活数量也在缩减。以快递装卸零活为例,近半个月晚班(12个小时)的工价只有170元,而仅仅一年前,日常工价都在200元以上。
“相比疫情期间,现在找活的人太多了。每天100人中,一半以上都要找不到活。每天如此,所以中介们能有恃无恐地报低价。”李忠说,从2015年开始,工资的上涨幅度变得很有限。他清楚地记得,同样干体力活,2015年每月收入已经能在3000元以上,但直到现在依旧是3000多元。
本台致电位于马驹桥的一处人力资源公司,了解目前零工市场的行情。
记者:“现在行情怎么样?”
劳务中介:“行情就那样呗。”
记者:“一天有没有180?”
劳务中介:“没有。印刷厂日结150、月结160”。
报道提到,在马驹桥劳务市场,45岁是一道巨大的分界线,劳务中介们据此把零工们分流至不同的工作领域。一名劳务中介说,马驹桥劳务市场最不缺的就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但流水线工厂需要的永远都是年轻人。
临时工工资节节下滑 官媒统计农民工薪资微幅上扬
本台记者进一步询问劳务中介,如果是35岁男性求职,是不是能获得工作机会?劳务中介停了几秒钟,抛出了一个对临时工来说是难得的长期工作机会。
劳务中介:“现在有个长期的(工作)”。
记者:“多少钱?”
劳务中介:“8个小时220,12个小时月结240”。
记者:“报道说100个人有一半找不到工作,现在工作是不是很紧?”
劳务中介:“也不用说是他们找不到工作,是现在市场处于基本饱和状态”。
北京马驹桥零工市场降薪情况持续恶化中,年初一名打零工、睡桥洞的工人李华把自己在马驹桥的生活写了份《北京流浪指南》而爆红。今年3月,李华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访问表示,“我的第一份日结工作是在一个物流园里装卸宠物食品,装卸工工资是最高的,好的时候能有300块钱一天”。
他分享的北京“指南”最多人点赞的是,流浪夜宿到医院睡长椅。但是,在马驹桥有很多人每天都睡在桥洞,甚至有人不租房子,在桥下睡了二、三十年。
然而,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字,农民工的薪水微幅上扬。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在今年2月底公布的公报数据,去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近3亿(29562万)人;2022年,中国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长4.1%。
中国官媒宣传英美澳“吃不饱”分析:饥荒正在酝酿
当农民工仍在为饭碗挣扎时,近期的中国官媒却热衷于宣传西方国家“生活困难”。新华社的报道说,“七分之一英国人吃不饱”、“美国有25%成年人饿肚子”,澳大利亚、加拿大也不能幸免。
资深评论人士郑旭光在本台《亚洲很想聊》节目中指出,中国的官媒尤其是新华社,是由宣传部、网信办统一安排宣传活动,稿子是经过挑选字斟句酌。他认为,这是官媒在打“预防针”,连英国那样的国家都有七分之一的人吃不上饭,如果周遭有人因为营养不良饿死,人们心里马上有了缓冲。
“由党媒直接传谣,能够让很多人一下子就相信,因为这是拿(共产)党的信誉来担保。我觉得,中国经济、社会的营养状况出大问题。根本不是说2021年脱贫的概念,就是饥荒正在酝酿。”
台大政治系名誉教授明居正在节目中指出,当年中国搞人民公社、推大跃进,接着就三年大饥荒饿死人。当时的媒体宣传是这样形容:大丰收到不能想像的地步,食物、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猪养到比牛还要大。
“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因为它担心(中国)要出问题了。这个判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它是看见一个先行指标。”明居正补充说。
在就业、出口、消费都欲振乏力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6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中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要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增强工作互动性来增强决策科学性。
·生活百科 当气温超过33度时
·汽车 在更新的租约中途出售汽车